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話題>科技>

科技局2023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安排(精選3篇)作文

科技 閲讀(1.66W)

篇一:科技局2023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安排

科技局2023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安排(精選3篇)作文

2023年,按照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以天津市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為引領,深入實施《東麗區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不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深化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為東麗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一、2023年重要指標完成情況

東麗區研發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R&D強度)達到3。83%,全市各區排名第四。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預計達到600家,增長9。69%。評價入庫天津市雛鷹企業預計達到455家、瞪羚企業預計達到23家、領軍(培育)企業預計達到13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718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達到91億元。

二、2023年重點工作舉措

(一)強化主體培育,科技型企業數量持續增長

按照“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的培養思,完善“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天津市雛鷹—瞪羚—科技領軍(培育)企業”梯度成長培育體系,形成區域創新雁陣式企業發展格局。聯合街道園區系統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梳理儲備後備高企253家,全年累計動員、受理、推薦上報企業225家。定期調度重點街道園區科技企業培育進度,推動完成任務目標,全區累計評價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18家,天津市雛鷹企業預計達到455家,天津市瞪羚企業預計達到23家,天津市科技領軍(培育)企業預計達到13家,全區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

(二)爭取項目支持,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加大

爭取各類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有效引導市場主體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水平。組織輔導區內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申報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項目46項,中汽研、國科醫療等5項獲得市科技局立項支持,中車唐車科技領軍項目“地鐵車輛高級別修程間隔延長及優化技術研究”獲得17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國科醫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搭建醫療器械CDMO概念驗證服務平台”獲得6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包鋼稀土研究院等4家院所組建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績效考核優秀獲得市級獎勵資金500萬元。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天津科創基地揭牌落地,圍繞地熱勘查、海岸帶地質調查、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估等重點方向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全區R&D經費支出26。3億元實現逆勢增長,R&D投入強度達到3。83%,全市各區排名第四,整體科技創新活力顯著提升。

(三)推進平台建設,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高水平研發平台,圍繞全區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攻關,為區域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中汽中心、瑞普生物建設的2家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被市科技局評估為年度優秀重點實驗室。航天精工、平高電氣獲批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支持愛思達航天科技和國科醫療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引領力,牽頭上下游企業組建航空航天結構高端製造和生物質譜高端醫療裝備2家天津市創新聯合體,以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四)深化科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充分發揮區域科研優勢,強化市場需求導向,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天津日報以“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一條龍”為題,整版報道東麗區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典型經驗。清華高端院全年新簽訂體外膜氧合設備等科研項目73項,合同收入1。16億元,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00MN模鍛液壓機成功投產,設備控制和鍛造精度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國科醫療與天津大學、天津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共同成立新污染物監測高端裝備與技術體系協同創新中心,研發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延伸質譜儀產業化鏈條。包鋼稀土研究院研發稀土光蓄熱抗菌纖維製備及其面料關鍵技術獲得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綠色先鋒獎,搭載此技術的安踏牌熾熱系列羽絨服熱銷全國。持續完善技術交易市場服務體系,全年新增2家市級技術轉移機構,培育4家市級概念驗證平台,組建70人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提升成果轉化效能。全年完成技術合同登記1068項,交易額預計達到91億元,同比增長13。75%。

(五)加強載體建設,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加強資源整合統籌,將區域資源服務與雙創載體有效對接,提高雙創載體服務質量,不斷孵育新業態、新模式、新企業。支持中航大科技園以建設促發展,對標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標準,加快中航大科技成果轉化,完成科技成果轉化60項,轉化金額366。9萬元,新入駐企業33家。協助執信孵化器與海銀資本共建海銀前哨投資基金,通過投資引進芯朗道醫療、維看科技、岱美生物等高質量項目。組織區內創新型企業參加中關村論壇、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等系列活動,全方位激發創新創業熱情,在孵企業數量達到750家。大力推動市級科普基地建設,組織中汽研、清華大學高端院等5家單位開展2023年天津市科普基地申報認定。

(六)加快科技人才引育,凝聚創新發展動力

發揮企業引才主體作用,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人才引育新格局。圍繞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等配套服務,確保科技企業各成長環節全要素保障,開展航空航天產業鏈人才需求調研,幫助企業用好用活人才政策,進一步促進技術、成果、人才要素集聚,壯大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擴大優秀科技成果儲備。以園區為重點徵集推薦科技創新領軍人才9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累計推薦市級以上人才(團隊)86人。東麗區中汽中心等18家企業獲2022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獎15項;2023年度天津市科技進步獎區級提名8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

(七)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搭建科技項目、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橋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有效緩解資金壓力。開展科技金融服務系列活動4場,通過銀企“一對一”服務幫助10餘家企業融資2800餘萬元。推動金融惠企產品資源向創新型企業傾斜,聯合14家銀行機構,彙集4類62項金融產品,發佈《2023年重點面向中小微科技企業金融產品彙編》3期,幫助企業制定專屬金融方案。完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金融服務平台,加快形成產業基金“以投帶引”的發展模式,陸石鯤宇創業投資中心、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醫工科創投資基金2支基金獲天使母基金參投支持,儲備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強、發展空間大的優質項目航天航空、高端裝備、醫用質譜等領域高端項目30餘個。

三、存在問題

一是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經濟下行壓力加大,2022年企業經營遇到不同程度困難,營業收入增長性不足,創新意願降低,技術合同登記總量減少。企業營收增長性和創新性下降,難以滿足科技企業資質申報條件,對各類科技型企業資質申報產生一定影響。二是企業積極性有所降低。由於2022年度科技獎勵資金未能按慣例及時兑現,企業對科技政策如期兑現的預期轉弱,一定程度影響科技型企業培育工作。

四、2024年工作安排

按照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積極落實天津市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紮實推進東麗區創新型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緊扣企業成長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金融三個目標,積極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促進創新資源有效融合,推動全區科技優勢不斷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勝勢。

(一)加快創新型經濟主體引育

精心統籌謀劃,鞏固上下聯動、橫向協同、同步推進工作局面。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開展“雛鷹—瞪羚—領軍”企業評價認定。組織好高新技術企業挖掘、培育、儲備和服務工作,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持續增長。2024年,全區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74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20家,評價入庫天津市雛鷹企業460家、瞪羚企業21家、領軍(培育)企業14家。

(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撮合對接全區各類科研院所與區內企業開展產學研和技術服務合作,搭建從研發到生產全環節的“握手”通道,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等院所機構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愛思達、三英精密等重點企業籌建重點實驗室。藉助濱海東麗兩區聯動發展契機,發揮濱海新區科研資源豐富優勢,與中科院天津工生所、海河實驗室等重點創新平台開展創新合作,為全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積極爭取更多國家、市級科技項目扶持。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全社會研發支出佔GDP比重持續保持全市前列。

(三)提升科研院所產業化水平

做好“轉化”文章,把科創成果轉化為更多更強的市場主體,提升科研院所發展水平。持續推動清華高端院、中科院蘇州醫工所、包鋼稀土研究院等重點科研院所向新型研發機構轉型,跟蹤發展進度,不斷加強院所項目市場化運作,健全“源頭創新+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場景應用+企業培育”的產業創新體系,衍生孵化一批具有上下游關係、對全區產業有支撐作用的創新型企業。把握技術源頭,掘金未來產業,挖掘遴選科研院所及外部創新資源成果,形成重大科技成果清單,精準招引優質項目。助力清華高端院辦好第七屆亞洲國際摩擦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國際摩擦學大會,進一步促進校企交流合作、產研融合。

(四)提升雙創載體孵化效能

加快“全域孵化”能力提升,持續擴大全區雙創孵化載體規模,打造一批集創業孵化、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轉化於一體的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繼續對符合條件的雙創載體進行國家級、市級申報及資格備案或認定。支持芥末咖啡眾創空間、中航大科技園等孵化載體對接風險投資、企業、科研等資源,不斷完善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孵化能力。鼓勵清華高端院、愛思達航天科技等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提升載體使用效率,圍繞自身優勢建設專業化創新型載體,培育創新產業生態。2024年組織雙創孵化載體參加項目路演、技術交流會、成果發佈會、創新創業大賽等10次以上,全力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五)加強技術交易市場多層次服務

強化技術交易信息網絡、數據中心建設,提高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為不同需求和規模的企業提供技術交易平台,深化開展知識產權交易、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元化服務。加強技術合同登記政策宣傳,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額95億元。優化科技人才服務和隊伍建設。持續激勵高層次人才助力高質量發展,推進“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融合,推動高層次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六)打造科技金融服務生態聯盟

依託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推進“科技—產業—金融”新循環模式發展,共建科技金融生態。充分發揮陸石鯤宇、醫工科創等科創基金作用,加快形成“以投帶引”的產業基金髮展模式,扶持科技含量高的優質企業快速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機構依託科技創新企業聚集區域設立特色機構,聚焦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高成長科技企業等主體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的金融需求,加強科技金融產品研發、信貸投放、保險保障等配套支持。圍繞優質科技企業“高成長、輕資產、高風險”的特點,促進銀企雙方信息共享和業務溝通,建立科技企業融資需求信息庫和金融服務產品庫,提供更有針對性、個性化服務。支持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大力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

篇二:科技局2023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以來,區科技局按照省“創新深化”和“315”科創體系建設工程的要求,緊扣市科技創新“八大抓手”,科技創新各項工作取得一定的實效。創新深化工作和“315”科創體系建設工程均獲半年度省級四星級評定。

一、2023年工作總結

(一)重點科創指標進展

1、1-9月,規上工業研發費用1。02億元,增速5%;規上工業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重1。54%。技術合同交易額4億元,完成率160%;技術合同交易額與GDP之比為4。88%。1-10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49億元,完成率78。39%,增速9。9%;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41。79%。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69億元,增速-26。6%;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比重5。5%。

2、2022年度我區科創指數為150。6,進步位次居全省第30,進步位次較上年度提升56位,提升幅度居全市第1。其中核心指標,全社會R&D佔GDP比重2。49%,同比提高0。26個百分點,居全市第4;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數166人年,居全市第3位;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52。83%,居全市第1位;每千家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18。46家,居全市第3位。

(二)重點工作情況

1、海洋創新平台建設有新進展。一是大孵化集羣建設取得成效。全力推進洞頭海洋生物科技示範孵化基地建設,新增孵化面積1。6萬平方米,完成率160%,居全市第3;7月份正式運營,新增入孵企業13家,完成率65%;引進專業運營機構1家。二是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實現突破。引進浙江海洋大學科技創新資源,註冊成立洞頭區海洋開發研究院。三是科技合作持續深化。與華東師範大學、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等大院名校共建技術轉移中心2家,謀劃建設海洋科創中心。

2、創新主體培育持續發力。3家企業申創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率150%;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1家,完成率171%;創成省科技型中小企業任務數14家,完成率116。7%;均超額完成市對區年度考核任務。二是科技金融結合落地落實。持續推進“科創指數貸”助力科技企業融資,推動科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累計為39家科技型企業“無感授信”2。92億元,發放科創指數貸7715。5萬元,實現區內科技企業全覆蓋。全力釋放科技政策紅利,截至目前,兑現各項科技政策14項,涉及資金416萬元,惠及企業66家,激發創新活力。三是科技創新活動凸顯特色。聚焦海洋經濟產業發展需求,舉辦首屆浙江大學-洞頭區科技創新高級培訓班、首屆“智匯洞頭創贏未來”洞頭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項目擬落户3項左右。

3、科技創新成果高效賦能轉化。發揮科技特派員創新聯盟作用,聯動省市科技特派員成功開展“羊棲菜多糖提取產業化中試”,助推海洋生物科技成果產業化。二是《基於共同富裕的洞頭海島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羊棲菜品質育種、高效養殖及種質資源保存關鍵技術與應用》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入圍省“尖兵”“領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項,市“揭榜掛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申報2項。三是《温州市(洞頭)藍色海灣海洋生態整治修復技術研究》成果列入2023年度全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創新適用技術推廣名錄。

二、存在問題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水平較低。我區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較小(納統22家),產值過億的僅5家,且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金源等大型企業產值同比降幅較大,導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面臨壓力;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去年基數過大,原有存量項目陸續完成,新增高新技術項目均在建設期,尚未產生足夠的投資量,導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量不足。二是規上工業研發投入後勁不足。受經濟形勢影響,我區大部分規上企業營收下降,導致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如:弘博研發同比下降88%,甌越交建同比25%);且中油瀝青、中燃擎誠等兩家企業營業收入達35。5億元(佔規上工業企業營收54%),但企業無研發費用歸集,導致規上工業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重提升難度很大。三是高層次人才招引難度大。我區無區位優勢,城市能級低,規模型企業少,高能級創新平台缺乏,難以吸引高精尖人才,外專人才未能完成年度任務。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區科技局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緊緊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強力推進創新深化、迭代升級“315”科技創新體系為牽引,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善謀會幹、善作善成、奮力先行,為我區“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貢獻科技擔當。力爭研發投入強度達2。5%以上;創新深化工作和“315”科創體系建設工程省級評定保四爭五。

(一)強化科創平台和創新載體“雙發力”,加快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一是做強大孵化集羣。推進海洋生物科技示範孵化基地建設,力爭孵化面積達2萬平方,入孵企業達40家,基金投資入孵企業案例數2個以上,跟進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落地實施情況,強化孵化器運營出成效,做大做強孵化基地。二是做優海洋科創平台。全力推進洞頭海洋開發研究院實體化運作;積極跟進金風科技“深遠海海上風電工程實驗中心”建設;建成海洋科創中心建設並實現運行;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推進現有3家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實體化運作,新引進大院名校技術轉移轉化中心1家以上。三是爭創省級農業科創載體。謀劃推進霓嶼海洋食品園區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力爭列入創建名單;培育1家省級農業企業研究院。

(二)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雙融合”,加快培育產業創新“新優勢”。一是全面夯實企業主體地位。謀劃鏈主企業牽頭的“電子電器創新聯合體”“海上風電創新聯合體”建設,深化科技企業“雙倍增”和“兩清零一提升”行動,2024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以上(累計達到27家),省科技型企業12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企業40家,力爭培育達到省科技“小巨人”企業標準1家,爭創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1家,省級企業研究院2家,力爭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實現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增速10%以上。二是全鏈打通成果轉化通道。緊盯“找不到”“談不攏”“難落地”等問題,加快構建市場導向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組織企業家開展高校行和高校專家企業行,加強企業和專家需求對接,深化科技合作交流,實現高校專利從實驗室成果落地轉化,到產品成熟量產,帶動周邊鏈上企業發展形成產業鏈。三是全力推進科研項目攻關。推進科研項目篩選、確認制度和合同制管理制度改革,實行區級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加強企業藉助外部創新力量,提高項目精準度和研發成功率。2024年投入財政科研經費1000萬元,支持實施區級重大科技計劃攻關項目不少於20項,爭取省“尖兵領雁”重點研發項目立項攻關不少於2項,力爭獲年度省科技進步獎1項。四是全力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關鍵作用,深化“創新強工”行動,緊盯運達風電股份“全球海上風電總部及總裝基地”、鼎森控股“年產6萬噸電池級碳酸鋰材料基地”、新宙邦“年產10噸電池電解液”等一批高新產業項目落地,以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支撐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羣,推進龍頭企業帶動關聯企業形成產業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億元以上,增速1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比達60%;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增速15%以上。

(三)強化創新鏈和人才鏈“雙集聚”,加快催生創新發展“新動能”。一是強化優質人才引育。持續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引育,實現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數、省海外引才計劃、海外工程師等高端人才引進新突破。二是引導優質項目落地。積極對接“智匯洞頭創贏未來”第一屆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決賽重點項目,力爭優質項目全部落地。持續舉辦區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打造獨具洞頭辨識度的品牌賽事,爭取高層次人才創新項目落地。三是聚焦產業人才共育。聚焦科技人才幫幫團、科技輕騎隊、科技特派員聯盟等人才力量,團隊式引進青年領軍人才,鼓勵青年人才以雙重身份開展創新創業,打通人才流動通道。探索引導龍頭企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構建“產業引學+大師導學+實踐研學”的微專業課程體系,為企業培育、輸送專業人才。

(四)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改革“雙發力”,加快構建創新發展“新格局”。一是優化科技政策體系。迭代升級新一輪科技政策,以績效為導向,對現行區級科技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優化,推動出台更具統領性、更符合產業創新發展需要的科技政策。二是深化科技金融結合。用好“科創指數貸”,推出“科技創業貸”,嘗試引入科創基金,與區產業基金進行合作,對實驗室前期項目和孵化器項目進行投資。重新審視“人才創新貸”“人才創業貸”“科技指數貸”等政策,使政策更精準發力,更接地氣。三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科技特派員制度改革、科技企業首席專家制度改革,全面推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題”活動,突出“重點+精準”,切實提升科技精準服務效能。四是強化科技創新宣傳。精心辦好“藍色海灣·海洋經濟低碳產業院士論壇”“科技活動周”“科技成果推薦會”等活動,引導全社會支持參與科技創新工作。

篇三:科技局2023年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安排

2023年,縣科技局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國家創新型縣建設為首要任務,以創新主體培育和創新平台建設為主抓手,不斷優化科技人才管理,全力提升縣域科技創新能力,為全縣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一、2023年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一)夯實思想政治基礎,黨的建設全面加強。一是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牢牢把握主題教育“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精心組織、全面部署,着力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堅持集體學與自學、研討與點評相結合,採取“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多種形式,切實提升政治理論和業務水平,真正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握好、堅持好、運用好。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科技創新業務工作全面開展。二是抓實黨風廉政建設。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納入到領導班子和領導班子成員的年度述職述廉報告、民主生活會的重要內容。堅持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市、縣實施細則,始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嚴格落實談話提醒制度,班子成員對分管股室負責人開展日常廉政談話,按要求經常性開展廉政警示教育。堅持重大問題集體研究、重大事項向縣委、縣政府報告,不折不扣落實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三是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局黨組定期組織召開專題學習會議,重點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在事關政治方向、政治原則的問題上,自覺維護中央權威,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履行好第一責任人的職責。

(二)加快創新主體培育,高新產業穩步發展。一是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圍繞智能家電、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點領域規劃佈局,支持企業做大做強。2023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7家,預計全縣高新技術企業總量將突破165家。二是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圍繞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標準,梳理具有知識產權和研發活動的企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成新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51家。

(三)突出創新平台建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一是推進創新平台建設。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堅持把構建科技創新平台載體建設作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工作。科達新材料聯合安徽工業大學共建新能源電池負極材料實驗室,2023年3月被認定為首批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推薦安徽長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8箇中心)申報2022年度馬鞍山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二是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梳理科技扶持政策,應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及時作出相應調整,着力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增強政策集成和實效,促進科技、人才、產業、金融等政策的有效銜接,形成政策合力。同時,整合相關部門資金,加大對創新平台建設的支持力度。發揮政府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投入,提高企業研發活動佔比。

(四)加快產學研用合作,科技成果不斷湧現。一是大力推進產學研對接。組織企業與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舉辦線上技術需求對接活動4次。深入挖掘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集聚的優質資源,設立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馬鞍山創新服務驛站分站點。舉辦安徽“雙創匯”馬鞍山分站系列活動3次、高端製造與智慧農業技術研討專場交流會、“科創羣英匯”走進當塗創新港科技孵化器活動,為__縣產業發展“把脈問診”。二是積極落實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兑試點。落實市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2023年金菜地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申報了科技創新券,獲批300萬元科技創新券,國星生化、科達新材料等5家企業使用科技創新券購買科技服務,市財政兑現資金72。5萬元。三是建成項目智慧化管理平台。對標學習德清先進經驗,2023年10月,建成了項目智慧化管理平台並上線使用,通過歸集全縣科技企業信息,動態掌握企業科技指標,實現項目申報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科技項目申報力度與精度。

(五)強化科技要素保障,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一是組織開展科技項目申報工作。組織開展科技政策兑現申報工作,推薦獎補項目95個,兑現科技政策資金1434。3萬元。馬鞍山採石磯塗料有限公司獲批2023年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高新領域項目。推薦安徽盛達前亮鋁業有限等3家公司參加2024年省重點研究與開發高新領域項目徵集。二是成功舉辦2023“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通過設置展板、宣傳台、現場發放宣傳資料和現場答疑講解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了生態環保、食品安全等科普知識以及科技創新政策,同時對企業提出的科技創新等疑問進行一對一解答。此次活動突出展示各項科技扶持政策,特別在高新技術企業、項目及平台建設等方面的申報,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三是全面完成“雙清零”任務。完成1億元以上無研發活動企業清零任務數14家,完成5億元以上無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清零任務數5家。2022年度全縣規上工業研發投入達12。93億元,完成技術合同登記超40億元,其中吸納額26。97億元。2023年4月,我縣成功獲批第二批國家級創新型縣。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一)堅持黨建引領發展,深化全面從嚴治黨。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堅持不懈地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引導黨員幹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加強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聚焦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科技平台建設、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實現新突破,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強化紀律和規矩意識,築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一以貫之地遵守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及其細則精神。

(二)強化高新產業發展,持續壯大創新主體。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提升科技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貢獻率,全力做好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工作。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技術研發機構,切實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到2024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突破185家,新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50家以上。

(三)大力建設創新平台,不斷集聚創新資源。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堅持把構建科技創新平台載體建設作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工作。持續深入挖掘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集聚的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奧克斯、國星生化、長江鋼鐵、採石磯塗料創建國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推進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重點培育上海臨港—當塗經開區孵化器爭創國家級孵化器。全力支持科達新材料創建省級中試基地。到2024年底,力爭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平台3家。

(四)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國星生化等企業與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滬蘇浙知名高校深化產學研合作,開展技術轉移轉化、企業孵化培育、平台載體建設等方面的協同創新,努力促成一批技術成果產業化。圍繞我縣主導產業和企業技術難題,組織召開大院大所對接交流會,宣傳推介相關領域創新成果,幫助企業分析解決技術難題,助推企業與大院大所創新合作,推動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到2024年底,R&D增長10%,技術合同交易額達40億元以上。新登記科技成果超過260件。

(五)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着力構建創新人才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行動,扶助農業企業積極申報高企。加大各類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爭取力度。支持農業企業申報各級各類技術創新項目。強化科技特派員專業培訓,搭建科技培訓平台。進一步提升科技特派員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推動科技服務工作高效發展。支持科技特派員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發和技術服務,推進“科技特派員+”示範點建設工作。落實人工智能產業專班推進機制,深挖招商線索,明確人工智能產業主攻方向,加快產業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