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話題>>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8篇)作文

閲讀(2.75W)

篇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8篇)作文

駝鈴悠悠傳千古,“一帶一路”續新篇。由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藴含着包容互鑑的東方智慧,見證了知行合一的中國擔當。這一順應時代潮流的偉大構想,從歷史深處走來,融通古今、連接中外、惠及全球,賦予了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為鑄就人類和平與發展美好未來提供了重要的公共產品,成為世界各國擼起袖子一起幹的共同事業。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28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論壇,110個國家的官員、學者、企業、金融機構、媒體等各界人士及來自61個國際組織的89名負責人和代表,累計1200多人齊聚北京,共襄盛舉。無論是對接各國發展戰略,還是提出中長期合作舉措,構建更加緊密務實的夥伴關係網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契合各國實現共同繁榮的關切,攜手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以“中國方案”推動經濟全球化新徵程。

“一帶一路”尤如一把“總鑰匙”,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路,也能夠開啟亞洲經濟的騰飛,以及世界經濟的復甦。當今世界,國際形勢動盪多變、亂象紛呈。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曾經風光無限的經濟全球化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一些西方國家固步自封於舊的國際關係理念,大炒經濟民族主義、政治孤立主義的冷飯。處於“大變革、大分化、大調整”的國際格局,迫切需要新思維、新方案、新動力,對全球治理理念模式調整更新,引領世界經濟重新走上興盛繁榮之路。“一帶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順應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和各國加快發展的迫切願望,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成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

“一帶一路”尤如謀劃“架橋樑”,為沿線各國聯動發展注入磅礴正能量,彰顯出中國這個東方大國恢宏的思想力與強大的行動力。三年多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近40個國家與中國商簽了“共建合作協議”,國際產能合作也拓展到近30個國家,結成了志同道合、互信友好、充滿活力的“朋友圈”。2016年11月17日,“一帶一路”倡議首次寫入第71屆聯合國大會決議。今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344號決議,首次載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籲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蒙古國“草原之路”戰略、哈薩克斯坦“光明大道”、歐洲“容克投資計劃”、越南“兩廊一圈”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先後落地,共商共建共享的偉大實踐煥發出璀璨光芒。

“一帶一路”尤如春天“百園”,喚起了沿線國家的歷史記憶,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古絲綢之路上,中華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歐洲文明交相輝映,為“和而不同”做出生動詮釋。作為古代中國對外交通史上的重要文化符號,絲綢之路既是歷史經驗的結晶,又是人們想象未來的起點。“一帶一路”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注重在人文領域精耕細作,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強同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正所謂“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傳承古絲綢之路所創造的文明交流、交往的精髓要義,所延伸之處也正是人文交流聚集的活躍之地,為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學互鑑貢獻出中國智慧。

“一帶一路”尤如一條“快車道”,心手相牽讓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推動世界經濟再平衡。“一帶一路”建設引領的新一輪全球化,着力於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自覺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合奏出時代的最美交響樂。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各國代表聚集的達沃斯論壇上告訴世界:“中國人民深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艱辛,對各國人民取得的發展成就都點贊,都為他們祝福,都希望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不會犯‘紅眼病’,不會抱怨他人從中國發展中得到了巨大機遇和豐富回報。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一帶一路”尤如開放的“朋友圈”,推動相關國家在發展的旗幟下聚合起來,以新興力量的姿態走向世界前台,引領全球治理新變革方向。倡議提出伊始,中國就對“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持開放態度。“一帶一路”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用“絲路精神”推動世界聚焦發展大主題,用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辦法解決層出不窮的國際矛盾。既讓欠發達國家看到了脱貧致富、實現現代化的新希望,也讓遭遇發展困境的發達國家捕捉到了深化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契機。習近平主席2015年10月在倫敦金融城中英工商峯會上強調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

“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伴隨着的時代最美和聲,“一帶一路”在全球矚目下加油啟航,必將在改寫世界經濟版圖、改變世界政治格局、鞏固世界和平發展中助推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這是中國的機會,更是全世界的機遇。

篇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與繁榮,也為國際社會的進步及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一帶一路”倡議一頭連接“古絲路精神”的歷史厚度,一頭連接推動全球治理的創新思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認可度,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路徑,為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四大嚴峻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的“和平之路”

千百年來,古老的絲綢之路見證了財富與繁榮的奇蹟,也見證了烽煙和殺戮的無情。如何分享財富,平衡利益,實現合作共贏、和平共處,這是古老的絲綢之路試煉今人智慧的歷史之問。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盛行,地區衝突此起彼伏,部分國家內部衝突愈演愈烈,國際局勢動盪複雜。“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建設一條“和平之路”,夯實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基礎。

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其核心內容為“各國應該尊重彼此主權、尊嚴、領土完整,尊重彼此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建設和平之路是對絲綢之路千年興衰歷程的總結。歷史經驗證明,絲綢之路的興替與沿線各國政治局勢穩定與否息息相關。沿線各國政通人和,彼此和睦相處,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會帶來財富的增長、文化的交融和社會的進步。反之,沿線國家發生政治動盪或陷入戰爭,就會影響整條絲路的通暢。面對世界錯綜複雜的安全形勢和日益增多的安全威脅,中國積極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推動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實現人類社會和平永續發展。“一帶一路”搭建了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樑,促進和平、推動互利合作,成為各參與國的共同理念與共同責任。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事業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一帶一路”是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致力於加強國際發展合作,為發展中國家營造更多發展機遇和空間,幫助他們擺脱貧困,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一帶一路”不僅要着眼於中國自身發展,還要以中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成果,實現發展目標。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市場規模和資源稟賦各有優勢,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建設共同發展的“繁榮之路”就是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十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深入開展產業合作,共同辦好經貿、產業合作園區。“一帶一路”建設抓住發展新機遇,培育新動能、新業態,保持經濟增長活力,取得舉世矚目的進展和成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始終都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目前,“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基本架構已經搭建完成,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一系列品牌項目落地生根,形成了良好的聲譽。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一帶一路”建設本着“平等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推動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融資體系和金融保障體系,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是相互包容的“開放之路”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對外開放模式的新拓展和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一帶一路”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內外聯動提供了中國方案,是落實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的先手棋,開創了對外開放的新境界。

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不振,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帶一路”建設始終堅持鮮明的開放導向,堅決反對保護主義,主張各國不斷擴大開放、增進互信、互利共贏,推動各國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提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程度,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主渠道地位,通過開放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為促進各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截至2023年1月,中國已經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契機。在此基礎之上,中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截至目前,中國已和相關國家和地區簽署19個自貿協定及1項優惠貿易安排,涵蓋我國35%的貨物貿易額、三分之一的服務貿易和80%左右的雙向投資,已建及在建的自貿區大部分處於“一帶一路”沿線。2020年11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作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成功啟航,成為東亞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新的里程碑,從廣度和深度大大拓展了中國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成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的重要戰略支撐,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區域影響力與國際形象。

“一帶一路”是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

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夠行穩致遠,得到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同和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它不是對西方工業化、現代化模式的簡單複製,而是向創新要動力,力圖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將科技與各國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世界提供創新性治理方案,走出一條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以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進,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湧現,並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打造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就是要打造創新共同體,共建聯合科研平台和技術轉移平台,實現各國聯動發展,共同應對挑戰,共享科技進步成果。

建設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要推動科技創新在沿線國家之間的共享、流動和重組,加強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發揮沿線各國科技創新比較優勢,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平台,助力沿線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區域協同創新格局。建設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要加強全球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縮小數字鴻溝,打造數字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建設源自中國對全球科技發展態勢的認識,着眼於世界經濟發展未來,倡導各國抓住數字經濟機遇,加強各國在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的合作,推動大數據、雲計算、智慧城市建設,形成聯通陸海空網四大基礎設施空間的宏大格局。建設發展驅動的創新之路,還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中國將繼續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合作,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

“一帶一路”是互鑑互信的“文明之路”

古絲綢之路是亞歐大陸各大文明的交匯之路,文明交流互鑑是古絲綢之路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歷史昭示人類,暴力與對抗並不能消弭文明分歧,共識的達成必須通過平等對話。為了推動各文明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點主張: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為文明間的深度交流搭建了平台,走出一條互鑑互信的“文明之路”。

打造互鑑互信的“文明之路”是對“文明衝突論”的超越。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和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性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一帶一路”建設以文明交流、互鑑和共存超越文明隔閡、衝突和優越,推動文明間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學互鑑,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澱人文基礎。文明交流互鑑不會自動實現,“一帶一路”搭建了文明間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中國與沿線國家深入開展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領域人文合作,加強議會、政黨、智庫、民間組織往來,密切婦女、青年、殘疾人等羣體交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近年來,中國致力於打造以改善各國人民健康福祉為宗旨的“健康絲綢之路”,從傳染病防控、衞生援助,到人才培養、中醫藥推廣,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不斷深化衞生交流合作,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中國與沿線國家在人文領域的深度交流,促文明互鑑,致合異之美,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了民意基礎,為人類發展進步匯聚了文明力量。

篇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千百年來,古絲綢之路的文明之光始終熠熠生輝。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歷史記憶,賦予古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十年來,參與其中的國家和國際組織越來越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越來越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深入總結共建“一帶一路”十年取得的重要經驗與啟示,對於進一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回答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課題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們對未來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能否探索一條超越西方狹隘的經濟全球化之路,成為一項重要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走到了關鍵當口。是堅持合作與融合,還是走向分裂與對抗?是攜手維護和平穩定,還是滑向‘新冷戰’的深淵?是在開放包容中走向繁榮,還是在霸道霸凌中陷入蕭條?是在交流與互鑑中增進互信,還是讓傲慢與偏見矇蔽良知?歷史的鐘擺朝向何方,取決於我們的抉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正在並將繼續回答這些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

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羣眾渴望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家園的憧憬和期待,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將激勵更多國家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並從並肩前行國家的發展中獲取前進力量。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的種子正成長為參天大樹,結出了累累碩果。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為各國開創出一條通往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

推動搭建互聯互通的有效平台

人類發展史就是人類共同努力探索聯通和交融的歷史。在共建國家的共同推動下,經過十年努力,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搭建互聯互通的有效平台,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世界銀行有研究報告指出,若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部得以實施,到2030年,每年將有望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的收益,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3%。

十年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統籌謀劃的基礎上,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一批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項目拔地而起,中國對外投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和對外援助的項目覆蓋所有共建國。

2013年至2022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增加至2。07萬億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長8%。2022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規模佔我國外貿總值的32。9%。中國與共建國攜手建設了一大批陸海空互聯互通重大項目,打通了一些國家長久以來困擾經濟發展的堵點,為各國加強互聯互通、構建高效暢通的全球大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始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同各方一道完善“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50多份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與31個共建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伴關係倡議,一大批綠色務實合作項目落地生根。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能源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與成效。

促進文明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共建“一帶一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體現了各方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產生了共振式巨大能量。

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鑑域外優秀文明成果,在漫長的歷史中,與相關國家共同書寫了絲路畫卷,符合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有利於各國在開放合作中實現共同增長與共同繁榮。據世界銀行預計,到2030年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脱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脱中度貧困。

有助於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共建“一帶一路”既有利於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又能吸引全球優質資源到我國來參加現代化建設。在推進高質量“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完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既能使我國產業“走出去”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又能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形成新的產業佈局,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在大國競爭博弈加劇、多邊貿易體制有待加強的背景下,我國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沿邊開放步伐,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伴隨多層次的一般貿易、加工貿易、服務貿易、採購貿易、口岸貿易和跨境電商等迅速發展,進而推動通道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共建“一帶一路”造福了共建國家、地區和人民,對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重大貢獻。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大部分成員國已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加深了RCEP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關係。在相互開放中,中國與東盟進一步深化多邊貿易投資機制,持續向周邊國家和地區釋放經貿合作紅利,推動了亞太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進入21世紀,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大部分處於工業化國中級階段,共建“一帶一路”為這些國家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提供了新契機。隨着商品、服務、信息、資本、技術和人才在共建國家之間的共享、流動和重新組合,各國可以利用各自比較優勢,着眼於科技研究與運用、高技術產品研發與轉化,不斷以創新驅動發展。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羣在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中共享經濟全球化的成果。

紮實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從願景到行動,從大寫意到工筆畫,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我國在2017年、2019年召開了第一屆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領導人、企業和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形成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成果。2023年10月將在北京召開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

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不管處於何種政治體制、地域環境、發展階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實現合作共贏。儘管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但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抓住戰略機遇,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國內和國際、統籌合作和鬥爭、統籌存量和增量、統籌整體和重點,積極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十年揚帆再起航。共建“一帶一路”給全世界築就了一條通向合作共贏、全球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將同國際社會一道總結經驗、擘畫藍圖,引領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持續向前發展,鋪就共同發展的康莊大道,繪就綠色發展的亮麗畫卷,書寫國家互利共贏、人民相知相親、文明互學互鑑的絲路時代新篇。

篇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2021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這樣宣示。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掀開了中國和世界發展新的一頁。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開闢發展新空間,搭建發展新平台,培育發展新動能,築就共同發展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唱響“最美和聲”

9月,杭州西湖國賓館,習近平主席會見東帝汶總理夏納納。雙方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東帝汶民主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表示將盡快簽署兩國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規劃,深化高質量和互利共贏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相互尊重,充分溝通,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有關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深度對接,充分體現出“大家商量着辦”的理念。

共建“一帶一路”不搞強買強賣,不附加政治條件,不設價值觀門檻,面向所有國家和地區開放。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始終追尋在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和挑戰中增強合作意識,在溝通對話中探討合作方案,無論是規劃合作藍圖還是實施具體項目,都由各方商量着辦,讓“一帶一路”成為大家攜手前行的陽光大道。

前不久正式啟用的雅萬高鐵,就是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和印度尼西亞“全球海洋支點”構想對接的標誌性項目。近年來,兩國發展戰略對接的協同效應日益凸顯,經貿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印尼最大貿易伙伴,2022年雙邊貿易額達1494億美元。

“一帶一路”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百花園”。只有深度對接各國發展戰略,加強政策溝通,通過協商尋求最大公約數,才能形成“最美和聲”。

在區域和多邊層面,共建“一帶一路”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東盟印太展望、非盟《2063年議程》、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有效對接,支持區域一體化進程和全球發展事業。在雙邊層面,共建“一帶一路”與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土庫曼斯坦“復興絲綢之路”戰略、蒙古國“草原之路”倡議、菲律賓“多建好建”規劃、越南“兩廊一圈”、南非“經濟重建和復甦計劃”、埃及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計劃、沙特“2030願景”等多國戰略實現對接。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

阿聯酋趨勢研究與諮詢中心高級研究員娜吉萊·扎魯尼説,阿拉伯國家和中國致力於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阿拉伯國家發展願景的對接,阿中合作在各自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人文交流等領域已然成為互利共贏、務實合作的典範,給雙方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中國懂得包容和協商之道,這有助於在經濟發展項目等方面與相關國家達成共識。”巴基斯坦南方科學和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伊斯蘭堡大學副教授阿卜杜勒·薩塔爾·阿巴西説。

匯聚發展合力

南亞島國斯里蘭卡,港口一派繁忙景象:在科倫坡國際集裝箱碼頭,多艘集裝箱船停靠岸邊,高聳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忙碌作業;在漢班託塔港,滾裝業務蓬勃發展,汽車專用堆場上停滿進口車輛。

“共建‘一帶一路’給斯里蘭卡航運業帶來了繁榮。”回顧這些年來親眼見證這兩個中斯合營項目成功建設和運營的經歷,漢班託塔國際港口集團行政人力資源部高級總經理吉萬·普雷馬薩拉十分感慨。

古絲綢之路見證了沿線國家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實現發展繁榮。汲取歷史智慧,照亮前行之路。在世界經濟復甦曲折、發展失衡加劇、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中國以往鑑來找到的當今時代破題之鑰。

從整體上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有的國家能源資源富集但開發力度不夠,有的國家勞動力充裕但就業崗位不足,有的國家市場空間廣闊但產業基礎薄弱,有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但資金緊缺。共建“一帶一路”幫助各國發揮比較優勢,把經濟的互補性轉化為發展的互助力,各施所長,各盡所能。

在委內瑞拉國際問題專家羅德里格斯·格爾芬施泰因看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基於和平共處、平等對話的原則,立足於各地區經濟的互補性,強調各方取長補短,目的是使各方共同受益。

世界銀行負責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業務的副行長維多利亞·克瓦克瓦表示,通過“一帶一路”,中國向世界提供了一種新的多邊合作形式。“這一舉措旨在通過改善貿易、基礎設施、投資和人員往來便利性來深化經濟一體化,不僅是跨境的,而且是跨大陸的。”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朱馬爾特·奧托爾巴耶夫説,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雙多邊合作,在全球各地均結出豐碩果實。展望未來十年,越來越多中亞地區的年輕人希望參與中國提出的這一倡議,為實現本地區的現代化和麪向21世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同享美好未來

跨越國與國的距離,“瀾滄號”動車組在中國與老撾之間的崇山峻嶺中疾速穿行。

中老鐵路作為老撾第一條現代化鐵路,自2021年12月開通運營以來已深深融入老撾的經濟社會生活:貨運發送量快速增長,發送貨物品類日益豐富,從開通初期的10餘種拓展到2000餘種;無論是當地旅客,還是外國遊客,很多人都把乘坐體驗“瀾滄號”列為必選項目之一。老撾資深外交官西昆表示,得益於中老鐵路,老撾旅遊業復甦較快,貨物運輸更為順暢,這為老撾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

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共建“一帶一路”藴含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兼濟天下”情懷,努力讓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參與共建的各方。

中國支持建設毛里塔尼亞友誼港擴建項目,顯著提高了港口吞吐能力;中國幫助巴基斯坦、尼泊爾、馬爾代夫等國實施機場升級擴建項目,為跨境人員流動和貿易往來帶來更多便利;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物流通道作用,為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作出了突出貢獻……過去十年間,共建“一帶一路”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有力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這樣評價“一帶一路”:“我們需要一種能夠使人們團結的倡議,一種使人們相信自由貿易能夠讓大家受益的倡議,一種使人們相信有可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到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的倡議。”

肯尼亞國際問題專家卡文斯·阿德希爾表示,在推動人類進步和全球發展問題上,中國與各國堅定站在一起,共享發展成果,通過技術和資金合作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

絲路迢迢,通達八方。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為破解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期待繼續與各國同行,做大做好共同發展的蛋糕,在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譜寫更多合作共贏的動人故事。

篇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間,“一帶一路”為中國提供了更廣闊發展空間,也為世界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並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結合中江國際集團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實踐,我對“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

要堅定不移堅守“一帶一路”座標方位。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登高望遠、把準航向,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在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進行區域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將進一步深刻領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豐富內涵,切實增強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從古今傳承的歷史精神中汲取智慧結晶,從內外開放的空間佈局上拓寬渠道,從海陸統籌的資源整合中提高效益,從東西互濟的維度上打開局面,從虛實結合的特點特質中找準舉措,更好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穩步高質量發展。

要堅定不移克服“一帶一路”阻力障礙。當前世界各國經濟復甦乏力,極易引發局部衝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勢頭明顯上升,外部風險、不確定性因素疊加複雜。海外投資運營企業壓力驟增。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時,提出了系統的新思想,為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指明前進方向。我們要進一步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堅定必勝信心,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類障礙,力爭高質高效高標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要堅定不移拓展“一帶一路”路徑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大家共同協商、共同設計、共同參與、共同建設,打造的是全面的深度融合、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參與者,我們將充分考慮實際資源資金承受能力,考慮安全保障風險防控,做跟上變化、適應變化、引導變化的“引領者”。

對焦歷史航標,我們要認真思慮“勇擔當”。絲綢之路是友誼與財富之路、交流與共榮之路,其精神內涵、價值內核延續至今。如今,“一帶一路”被賦予新的內涵,呈現全新的願景。與先人前輩的精神氣質相比,我們在任勞任怨苦幹、意志堅韌不拔、使命責任擔當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我們要在繼承弘揚絲路精神基礎上,秉持守正創新、苦幹實幹、向上向前、堅定堅韌的新時代精神,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

對焦評價指標,我們要客觀清醒“知不足”。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扎牢風險防控網絡,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工作考核評價,改進提高工作質效,明晰大方向、校準新座標,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奮勇爭先。

篇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畫”,以綿綿之功結出累累碩果,造福各國、惠及世界。

今年也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中期評估年。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性挑戰交織疊加的背景下,約九成可持續發展目標“脱軌”,近1/3目標停滯甚至倒退,發展中國家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困難重重。在這一亟須提振全球發展信心的關鍵時刻,即將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高度期待。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議程深度融合。共建“一帶一路”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高度契合,體現了真正的多邊主義精神。10年來,中國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其中包括近20個聯合國機構。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註入強勁動力。共建“一帶一路”在理念、舉措、目標等方面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據世界銀行估算,若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部得以實施,到2030年每年有望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並可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脱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脱中度貧困。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聯合國有關機構負責人高度稱讚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可持續發展目標本質相同,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加速器”。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有力促進各國團結合作。共建“一帶一路”聚焦發展這一最大公約數,迄今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有力促進各國互聯互通和聯動融合發展。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一個個“國家地標”“合作豐碑”拔地而起,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絲綢之路建設取得積極進展,20餘個專業領域多邊對話合作機制走深走實,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持續深化……廣泛參與、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局面,不斷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正能量。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指明完善全球治理方向。當今世界,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各國都在思考未來的道路。在今年9月舉行的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多國領導人呼籲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與正確義利觀,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將以更加深入、務實、高效、普惠的合作,為各國發展提供新機遇,為全球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國際社會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帶來新希望。以此為契機,共建“一帶一路”將繼續擴大全球夥伴關係網絡,進一步對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讓任何人掉隊”的目標。

篇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10年,3600多個日夜,見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一顆夢想的種子,成長為促進全球合作的繁茂大樹。最新發布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充分印證,共建“一帶一路”順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開拓了各國共創光明美好未來的機遇之路。

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屬於世界。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強調:“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

翻開白皮書,一系列數據和重大項目成為共建“一帶一路”豐碩成果的縮影: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歐班列累計開行7。4萬列,運輸近700萬標箱,貨物品類達5萬多種;中國已與144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致力於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合作項目,為世界各國繁榮發展提供了理念指引和實踐路徑。

這是一條在互利共贏中共謀發展的機遇之路。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共建“一帶一路”始終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着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短板和瓶頸,不斷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推動各國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共同繁榮。

中馬、中印尼“兩國雙園”及中白工業園、中阿(聯酋)產能合作示範園、中埃(及)·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10年來,中國企業與共建國家政府、企業合作共建的海外產業園超過70個;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蛋糕”越做越大。

這是一條在開放合作中共創未來的機遇之路。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湧動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牆而不築牆、融合而不脱鈎、包容而不排他,致力於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為各國攜手應對挑戰、共創未來提供了實現路徑,打開了機遇之窗。

有關統計顯示,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達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為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讓近4000萬人擺脱貧困,使各國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全球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顯著增加,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一背景下,各國人民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期待更加強烈。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感言:“各國應當抓住‘一帶一路’合作帶來的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今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5週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必將攜手各國一道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更多新機遇。

篇八: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大型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很多國家已從中受益,沿線各國人民享受到發展的“紅利”。“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構思和一份可供借鑑的方案。

我與中國的故事可追溯到60多年前。1957年,我的父親弗朗切斯科·拉瓦尼諾因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與意大利著名導演裏扎尼在中國拍攝了紀錄片《長城》。父親回國後,對我講述的見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開始瞭解這個當時外界感到神祕的國度。

上世紀70年代初,我有幸被選為意大利政府公派的意大利語教師,赴上海外國語學院(現名“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任教。之後,我一直從事和漢語以及中國文化相關的工作。2009年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成立後,我擔任了意方院長。

每年我都會到訪中國。過去40多年,我目睹了“中國速度”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更讓我痴迷。這當中,敦煌與我有着不解之緣。1973年未到中國之前,敦煌文化和壁畫就是我畢業論文研究的主題。作為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城市,敦煌是藝術的殿堂,更是文獻的寶庫。至今,我們仍然能在敦煌感受到昔日古絲綢之路上貿易往來的輝煌和文化交流的繁榮。

歐亞自古在文化、語言、思想和文明上都有着緊密的情感聯繫。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意大利就通過東起長安、西達羅馬的古絲綢之路與中國及亞歐各國有了貿易往來。在這條通道上,意大利是地中海的交通樞紐和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有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合作優勢。

意中經貿合作伴隨着絲路駝鈴和海上千帆一路走來,日益堅實。如今,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國之一。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國家,意大利看到倡議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希望通過一系列舉措吸引中國企業和技術,同時幫助意大利企業打開中國市場。兩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深化夥伴關係,讓彼此都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

毋庸置疑,“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勇敢而充滿前瞻性的合作倡議。這些年來中國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很多國家已從中受益,沿線各國人民享受到發展的“紅利”。“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構思和一份可供借鑑的方案。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文化研究者。歷史上,古絲綢之路為東西方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機會。歐亞大陸的智慧和文明通過古絲綢之路實現了交流互鑑。今天,從“一帶一路”建設中,我看到這條國際大通道給文化繁榮帶來新的活力和機會。

意大利和中國分別是西方和東方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兩國交往歲月綿長。今天,意大利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在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本部,加上下設的4個孔子課堂和12個漢語教學點,共有3305名學生。在米蘭,一共有6所大學設立漢語課程,米蘭所在的倫巴第大區共有43所學校把漢語列入必修課程。越來越多的意大利民眾對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充滿興趣,開始學習漢語,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到中國學習和工作。“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們兩國提供了新的溝通方式和合作平台。

自2016年開始,米蘭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每年都會舉行“一帶一路”合作研討會。未來,我們會藉助這條黃金通道繼續致力於意中兩國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尋求對話創新交流模式。“一帶一路”建設給意中兩國文化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東西方文化上的交流和民心上的溝通,也必將給“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更強的生命力。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們都承擔着推動世界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責任。中國經濟社會保持穩定健康發展,並且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惠及其他國家的發展,體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