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節日>清明節>

古時清明節曾是美食節?女人節?2000字作文

清明節 閲讀(3.3W)

古時清明節曾是是美食節?女人節?

古時清明節曾是美食節?女人節?2000字

“清明時節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七言絕句《清明》千古傳唱,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清冷傷情”的情緒基調。

不過,縱觀中國文學史上,與清明節有關的古代詩詞豐富多彩,中國曆代著名詩人也幾乎都有“清明詩詞”留世,其中大多數描述了古人歡歡喜喜度清明節的景象。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寒食城東即事》,描繪了人們在清明節紛紛走出户外,踢球、盪鞦韆,十分熱鬧。宋代詞人柳永筆下的《木蘭花慢》顯示出清明節更加熱鬧,既有音樂助興,又有踏青出遊:“乍疏雨,洗清明。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鬥草踏青。”

可以看出,古代的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更有萬眾踏青、郊遊等種種歡樂。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係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傳説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羣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裏。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並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繫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繫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併了寒食節。

古時清明節是“美食節”

古代清明節是一個“美食節”,不僅有很多時令美食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上市,而且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逐漸重合,寒食節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流傳下來。

古人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創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麪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後,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採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於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古時清明節是“女人節”

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她們平時不能出門,不能隨便拋頭露面,正所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於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個説法。

 古時清明節如何放假

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在唐代,清明節與寒食節一道,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節放假了!

在隋唐之前,人們重寒食、輕清明。到唐玄宗時,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一,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成為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裏的“小長假”。唐朝的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意思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唐代清明節“小長假”安排不需要調休,將寒食、清明二節連着放就行了。其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定下的千秋節放假3天的規定,減為放假1天,而將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週”。

千秋節又叫天長節,是當朝皇帝的生日。縮短皇帝慶生天數,而增加清明節的假長,可見唐人對清明節的重視。事實上,唐人也確實喜歡過清明節,僅從時節上説,其時春暖花開,正是春遊的好時節,既能掃墓,又不誤看景,這樣的節日自然廣受歡迎,所以時人競相外出。從杜甫“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詩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節出遊、掃墓的熱鬧景象。

在李亨之後,唐代的清明節假期又有變化,太子李豫(唐代宗)繼位後,曾將清明假期改為5天。但在其子李適(唐德宗)做皇帝的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又恢復了李亨時代的做法,將寒食清明二節合在一起,假期仍定為7天,“黃金週”重現。

宋元放假制度大不同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延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並移植進了上古時“三月三”上巳節的某些娛樂功能,人們出遊喜歡來到水邊。

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於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裏,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後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

清明節的法定功能,在宋代達到了頂點。由於時間比較長,活動內容也開始變味,寒食、清明二節本應停止娛樂的,但在宋代卻異常活躍。一些路途遙遠無法回原籍掃墓的官員,常會利用這難得的“黃金週”,把酒敍舊,找老鄉、約同科成為一景。有的乾脆相約賭博,想着法子找樂,打發假期。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中便有一則利用長假、相約賭博的事情。福建浦城人章得象任“正字”一職期間,有一年寒食節,與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一代名相丁謂相約賭博。次日,丁謂真的懷揣幾百兩銀子來了。誰想手氣太差,丁謂把這麼一大筆賭資全輸給了章得象。兩人相約來年再賭,即所謂“明年寒食復博”。第二年章得象走了背字,又輸給了丁謂,但章得象卻無錢支付。丁謂盯着要錢,章得象最後只得拿出古董抵債。

隨着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務員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元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從功能和活動內容上看,在事實上合成了一個節日,仍與元正(旦)一樣,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朝廷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唐時稱千秋節)和冬至才放假2天。

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