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預測>

2011注重形象修辭 大學入學測驗議論文的語言應有"味道"作文

預測 閲讀(3.03W)
2011注重形象修辭 大學入學測驗議論文的語言應有"味道"
曾看到華君武的一幅名為“加鹽”的漫畫,畫面上有兩個人。一個人問:“怎麼把鹽灑在報紙上?”另一個人説:“這篇文章淡而無味。”這幅漫畫無疑是在諷刺我們報上的一些文章滿口説教、味同嚼蠟,而這種味道實際上是指文章尤其是議論文的語言的文采。在平常的議論文寫作中,如何讓議論文的語言有些味道,已經是一個共性問題!  一、味在形象  議論文總是要通過議論來表達作者對社會、人生的看法和意見,關鍵是如何表達。我們的議論文之所以空洞乏味,主要是由於抽象議論過多,不會巧妙地把議論包含在具體現象的敍述或描寫之中。生活裏的許多具體現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動,假如我們在説理的同時藉助文學手法,或描寫,或敍述,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形象,從而引起讀者共鳴甚至叫絕,豈不使文章更有味嗎?  其實有相當多的議論文都是由一句句、一組組形象化的語言組成的,讓我們隨手擷來幾朵語言的花朵,看看它們是如何繪聲繪色、耐人尋味的:  “革命終於起來了,一羣臭架子的紳士們,便立刻皇皇然若喪家之狗,把小辮子盤在頭頂上。”(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在這裏,“喪家之狗”而“皇皇然”,“小辮子”而“盤在頭頂上”,使這篇議論文形象大為生動,也賦予了它鮮明的個性特點:是“皇皇然”的“喪家之狗”,並不悠哉遊哉;是“盤在頭頂上”的“小辮子”,已不敢大搖大擺。這些“喪家之狗”和“小辮子”們的神態和心理也就躍然紙上了。  二、味在修辭  有人曾説“修辭是作文的魔水”,的確如此。如果沒有修辭,語言的形象就要減色,議論文也相應地失掉一定的色彩。結合具體情節運用修辭,既有助於闡明道理,又可增加文章的風趣和吸引力。假如長句、短句、對偶、排比、設問、反問……源源從筆下湧出,使文章騰挪跌宕,波瀾起伏,不僅可閲,而且可誦,可品。  比如有一篇議論文《一千個0比不上一個1》,其中有一段話這樣寫道:  一千個0比不上一個1;一千次承諾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話比不上一次實踐。0,看起來大腹便便,再加上“一千個”,更給人一種貌似強大的感覺,實則它依然代表着空無,代表着虛偽;1,看起來雖然骨瘦如柴,但它代表着真實,代表着存在。俗語説“君子動口不動手”,但在這些情況下,動動手卻更有君子之風……  這段議論文字,由於排比、比喻、擬人、對比、引用等手法的運用,不僅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形象性和説服力,同時也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感情,味道的確很濃。  三、味在新鮮  新鮮才有味道。如果語言人云亦云,老生常談,人們自然會感到乏味。因此應巧妙地引用或活用成語、俗語、古語、諺語、歇後語、流行的新語彙和流行歌曲的歌詞於自己的寫作中,並且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彙量。  比如一位學生寫要正確對待生活時在結尾處寫道:  魯迅先生説:“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雖然在今天,人生中並沒有那麼多的鮮血,生活也不慘淡。但我要説:敢於正視困難,正視“荊棘”的人也是真的猛士。朋友,青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讓我們挺起胸膛,走自己的路吧!  這段文字作者由於借用了魯迅和但丁的話,也使自己的文章增添了新鮮感。  總之,語言既可以耐人尋味,又可能使人味同嚼蠟。為了使你的議論文餘味無窮,願你用紙之砧、心之錘去錘鍊語言,掌握各種運用語言的技巧。  一、深刻透闢  精彩的議論一定是深刻透闢的。它能夠抓住問題的要害,並且作出入木三分的分析。這種分析不是就事論事型的,也不是隔靴搔癢式的,而是以敏鋭的眼力向着事物的縱深探望,使潛藏在事物背後或內部的一切浮露於讀者的面前,讓人分享到透視事物深層意藴的愉悦。例如:  最近才浮出水面的“白條‘吃’垮億元村”,着實令人瞠目結舌。若沒有一個特別好的“胃口”,還真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白條,作為一種遙遙無期的空頭許諾,已深深刺痛了農民的心。令人不安的是,如今的農村,打白條已經不再是什麼個別現象了,範圍越來越廣,花樣也越來越多,遠不是收你一點糧食給張白條那麼“低檔”,而白條的功用也正在經歷新的嬗變,成為少數幹部肆意作偽和瘋狂斂財的手段。由白條堆積而成的集體小金庫,變成一種神通廣大的“膩子”,可以抹平許多難看的“賬面”,讓內裏的百孔千瘡在表面上變得光豔如新。白條説白了,就是權力滋生出來的怪胎。  二、獨闢蹊徑  精彩的議論一定是獨闢蹊徑的。獨闢蹊徑的議論並非故作驚人之語,而是要善於從最佳的説理視角,進行入情入理的闡發。它或從正面,或從側面,或從反面,巧妙地揭開問題的一角,讓人窺見事物的全部真相,讓讀者獲得蹊徑尋幽、頓悟事理的快感。例如:  一個向社會奉獻了英雄的家庭接受了補償,就是玷污了見義勇為的行為,這種“崇高論”模仿的是上帝的腔調,而上帝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坦率地説,我對力主如此“崇高論”的人只能有如下判斷:  一是歹徒的同夥。你不是要見義勇為嗎?那麼你付出生命的代價後再讓你的家庭生活困窘,這就是你做英雄的代價。以此反諷英雄的壯舉,發泄對英雄的私憤。  二是道德淪喪者。他們是見義勇為的直接或間接受益者,但是他們受益之後,就是無意對犧牲者承擔一點點道義上的責任。  三是以提升他人思想境界為職業的人。他們需要以這樣的“崇高”佐證其職業的偉大:不僅培養了勇於獻身的英雄,還造就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遺屬。  三、精警有力  精彩的議論一定是精警有力的。精警的議論一定不能拖泥帶水,凡庸餘贅;也一定不能含糊其詞,牽強附會。它的每一句話都應鮮明有力,具有思想的含量;它的每一個字也都應精警凝練,充滿藝術的張力。只有這樣,議論方能耐人咀嚼,讓人回味。例如:  只要不是喪心病狂,別有用心,沒有人希望不穩定而歡迎天下大亂的。一些官員的烏紗帽紛紛落地其實並未造成人心不穩,社會動盪。對某些人士高喊不倦的“穩定”倒要辯證地分析一下,他們事前不是未綢繆,盡力避免問題的發生,事後也不是亡羊補牢,改過自新,反而扛着“穩定”的大旗,招搖不已。他們所要的“穩定”並非社會的穩定,而是某些個別貪污受賄、瀆職犯罪的官員“交椅”的“穩定”。這樣的“小穩定”,是建立在不惜沉積不滿、堆聚矛盾、犧牲社會“大穩定”的基礎上的,因而只能對腐敗起到保護作用。  四、形象活潑  精彩的議論一定是形象活潑的。它拒絕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講求生動鮮活的思想展示。儘管議論當憑其強大的邏輯力量征服讀者和聽眾,但它並不排除形象活潑。新穎活潑的議論文字可以使其文質兼美,情理並具,可以使邏輯力量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例如:  康熙們可以死去,大清朝可以滅亡,封建制度可以推翻,但中國人的奴才意識和皇權思想卻總是變着花樣“活”下來,時時刻刻地在中國人精神裏萌發。雖然經過思想解放和民主制度的洗滌,可封建皇帝還是一個個地以歷史主人公的姿態從古墓裏爬出來,大清的辮子也越長越長,中國文人挖掘古典文化,實際上挖掘出來的卻是封建皇帝的殭屍。  五、縝密辯證  精彩的議論一定是縝密辯證的。它要求作者有辯證思維的頭腦,不因突出自身的正確而強詞奪理,不因強調重要而陷於偏激。縝密辯證的議論一定能夠對事物作出全面的觀照、客觀的分析、公正的評判,一定會注意對象的不同,把握説話的分寸。例如:  行政執法,按説應是全國一盤棋,真正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現在倒好,居然連執法也有了“主場”和“客場”之分。有人甚至將“主、客場論”作為執法的“指導思想”,對本地本土的違法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外地進入本地境內的人、車則冷眼相看,甚至獅子大開口,要起錢來離譜。這種各自為政,條塊分割的怪現象是典型的封建割據殘餘思想的寫照,充滿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味道。現在市場經濟秩序之所以混亂,從某種程度上説和執法秩序的混亂不無關係。所以,要從根本上整治市場經濟秩序,必須首先徹底整頓行政執法秩序。  六、詼諧機巧  精彩的議論一定是詼諧機巧,充滿睿智的。議論失卻睿智,就會墮入僵化。其實,許多正確的廢話,合理的空話就是在呆滯的思維下堆砌而成的,精彩的議論拒絕枯燥乏味,推崇詼諧機巧。它在讓人領悟到某種道理的同時,更領略到悠然心會的諧趣。例如:  “知識就是力量”,這話我們是熟悉的。除此之外,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一種説法,“姿色也是一種力量”,或者説“姿色就是力量”。在有些人眼裏,知識顯得不再那麼重要了,她們靠姿色吃飯,亦或吃姿色的飯,她們相信“姿色就是一種力量”,就是財富,就是幸福,不少人紛紛加入“姿色分子”的行列。當一個社會到了重姿色輕知識,或者説揚姿色抑知識的時候,就值得警惕,值得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