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萬字大作]麥格最長讀後感——《中國文脈》讀後感[上]3000字作文

精選 閲讀(1.24W)

這篇文章是我國小歷時兩個月寫下的,本人文筆不好,幾乎把中國文史介紹一遍(當然不包括隋朝等)。文章之前已經在校園網上有了,算自己抄襲自己吧。其中大部分是對書的重複,當然帶有我的感情色彩。一共是一萬字,這裏先給四五千字,一次性上傳不了。不建議少年兒童看餘秋雨寫的《中國文脈》,太高深了。這本書是以人物為主角,講述事件,跟個小傳記差不多,回憶和作者的感受穿插其間,看的讓人眼花繚亂。重複,本人國小寫的,文筆不是很好。

[萬字大作]麥格最長讀後感——《中國文脈》讀後感[上]3000字

第一章《中國文脈》。講述了“中國文脈”的發展。

作者帶領我穿越了一個又一個朝代,介紹了文化發展過程中一個個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風格、代表作等等。寫的清清楚楚,把中國文化脈絡的發展描述的淋漓盡致,讓人久久回味,難以忘懷。

《詩經》可以説是“中國文脈”的開端。總的來看,它“沒有巴比倫的殘忍,沒有盧克索的神威,沒有恆河畔的玄幻”……“《詩經》使中國文學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可以説《詩經》相對於其他文明的詩歌都要優秀,它展示了黃河流域的平和、安詳、尋常、世俗,以及有節制的譴責和愉悦。

漢代出現了“賦”這種文體,文句間充滿層層渲染的排比、對偶、連詞,整體上抑揚頓挫、湧金疊銀、流光溢彩。但它太奉承、沒有真情實感。司馬遷的《史記》則成了中國文脈上第一座也是至今無法逾越的高峯。

北魏時期北方民族的文化為中國文脈注入了新的氣息,同時其他國家的文化也加入進來,為“中國文脈”提供了新的動力。

宋朝優秀詞人輩出,代表人物是蘇東坡、辛棄疾、陸游、李清照等。同時也有大詩人朱熹。

中國文脈時斷時續,並不是一以貫之的,在明清和近代,“中國文脈”嚴重衰弱,只湧現出了一部《紅樓夢》和一位詞人納蘭性德。

中國文脈的發展也很艱辛,當中會被“政治權脈”和“世俗之脈”頻頻“綁架”、覬覦。可是中國文脈一直保持主幹地位,沒有受到影響。

第二章《筆墨歷史》講訴的是書法的發展。

首先出現的書法是在殷商時期,刻在甲骨上、青銅鐘鼎上、瓦當上、璽印上等等。雖然沒有用筆,沒有用墨水,但我認為這也是書法。這時候文字是甲骨文。

大概在漢朝末期,就有人把隸書改進為楷書了。不過也有人把隸書改進為章草,也就是初始的草書。看似隸書在這裏分流了,可沒想到的事,這兩種字體結合在一起,重新結合,形成了行書。

在北魏,在石碑上刻字的人越來越多。這些被簡稱魏碑,多為楷書。

過了唐代,書法就逐漸衰落了。

很快就到了元代,只出了一位大書法家趙孟睢?/p>

到後來,沒有大書法家了,還需我們努力。

第三章《猜測黃帝》講訴的是中國文化之始的那段歷史。

當時中原大地上還沒有國家,都是部落。其中最大的兩個部落的首領是黃帝和炎帝。他們是“生死冤家”,炎帝發明了“火耕”和最早的耕作農具,他也觸及了製陶和紡織,還試驗醫藥;但黃帝除了農業,還製作舟車、養蠶抽絲、制玉、做兵器、彩銅、發明文字、曆法。

黃帝打敗炎帝后又征服了四方,出現了“華夏大族”的概念。

從神話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發現中國文化的特點。

精衞填海:集合細小,集合時間,不計功利,終能成事。

嫦娥奔月:無限重疊美學範式。後來中國許多古代文人追求的不是孤悽,而是別人的仰望和傳誦。

第四章《發現殷墟》寫的是發現商朝晚期最長久、最穩定首都殷墟和占卜用甲骨的過程。

十九世紀末,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就在這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王懿榮發現了甲骨,還不止是幾塊。這可真是個偉大的發現!幾個世紀以來,無數志士想要找到它們,今天就被發現了!可是北京淪陷了,他選擇自殺。

那研究甲骨文的工作由誰繼承呢?當然是劉鶚的親戚羅振玉。他的成就除了在其他考古方面,還推測出了甲骨文的出土地點——小屯,也就是商朝晚期的首都——殷墟。他的弟弟收購來了一萬多片甲骨,這讓羅振玉很高興,可他又發現這樣開採已經損壞了一些遺址。後來他精神上不知什麼原因被壓垮了,投靠了偽“滿洲國”。

而對甲骨文的研究發現,商朝不僅擁有都市,文字,青銅器這三項標誌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還有當時最精密的天文觀察系統,最優越的陰陽合曆,最先進的礦產選採冶煉技術,最先進的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商代的醫學也很發達,有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而且當時的工藝也比較先進,能製造很精美的器具。

作者以商朝的遷移,沒落為開頭,道來了孔子的身世。由於孔子出生在禮樂氣氛最濃厚的魯國地區,所以從小受到“禮樂制度”的薰陶。

老子崇尚“自然”,可他又説不出來,説出來就“不自然”了。因此他沒有留下着作,直到他要隱居出關的那天。

現在輪到孔子。

孔子想要施行仁政,可每個國家都不接受。他對治國早就考慮成熟,可每個國家的君主都只給俸祿,卻不讓他問政,做一個話語不多的偶像。孔子哪受得了,每次失望離去,卻帶着希望到達。

他覺得凡是君子就應該讓世間充分接受自己,又覺得凡是君子不可能被世間充分接受。

第五章《黑色光亮》,講述的是墨子。

他代表着底層的勞動人民。

他用了巧妙的比喻,證明攻打宋國沒有必要,説的魯班和楚王無言以對。他又用攻城演習來證明攻打楚國是個錯誤的決定,只要墨子在魯班就不會成功。魯班想除掉墨子,可墨子告訴他,墨子的三百個學生已經準備好守城了。

墨子有一羣絕對服從命令的學生。而且最講究“義”字。如果沒有辦法實行委託,就自殺。這種精神十分可貴。

但上層社會對於下層社會的產物並不看好,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

(未完待續)

【序】

那麼,什麼是“中國文脈”呢?正如作者所説,“中國文脈”就是“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乍一聽太深奧,其實簡單來説,“中國文脈”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發展的過程”。

作者梳理了五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傳承、延續,按照歷史時期分別做了概述,摘要如下:

隨後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對中國文脈的形成有特殊貢獻。這段時期是中國文脈的形成期。秦為文學灌輸了一種一統天下的宏偉氣概、又統一文字,使中國文脈可以順暢地流瀉與九州大地。

晉朝時期的文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文學上的有志之士:曹操、曹丕、曹植、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淵明等。

作者説唐朝是“一場審美大爆發”,出現了一大批偉大的詩人,“詩”在唐朝時期達到了鼎盛。

元朝,曲藝方面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彌補了中國文化在這方面的空缺。

“中國文脈”是從遠古神話到《詩經》、到先秦散文、到楚辭、到漢賦、到唐詩、再到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的發展。

作者用自己在家鄉的所見、所聽開頭,描述了作者幼時上毛筆課的經歷以及的家鄉人對帶字紙的尊敬,對文化的尊敬。

之後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帛書、竹簡等。也會刻字在物件上,這時文字基本上是篆書。秦國統一天下,將文字統一成小篆。在秦末的時候,已經有隸書了。

就在這時,出了幾位大書法家。不錯,正是東晉王家,王羲之家。

但到了唐朝,各位書法家都只敢臨摹前人的書貼,不敢進取。而這些書法家中也不乏一些大書法家,如歐陽詢、虞世南等。不過唐代出現了真正的草書,有名的是張旭,懷素等。特別是張旭,被人們尊為草聖。

宋代,有“蘇、黃、米、蔡”也就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明代書法家,真正好書法家只有董其昌和王鐸。

看了這一章,我想説的就是現在書法衰落了。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書法正一點一點淡出我們的生活。現在流行的是硬筆或打字,有人嫌毛筆麻煩,就不用了。書法是我國的國粹,所以現在才有毛筆考試。這也很正常,隨着改革開放,文化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不過我本人是不太喜歡西方以及日本韓國文化的。但母庸置疑的是,中國的文化要不行了。

當時中國文化比較原始,有幾種説法,其中最為可信的是中國的文化是自己原創的,不是來自其他國家。而中國文明最初可以追溯的第一次文明騰躍的首領,是黃帝。

最終,他們還是對峙了。雙方都不認為要歸順另一方,於是對峙升級為衝突。後來,炎帝失敗了。

黃帝之後的首領,就是堯、舜、禹。他們對華夏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禹的兒子建立了第一個君位世襲的王朝——夏。

第三章《感悟神話》寫的是中國古代從皇帝到大禹的傳説,神話。

女蝸補天:修補他人造成的破壞非常艱難,也很迫切。

夸父追日:追趕心中的疑問,追趕自身力量的底線。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這幾個神話,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精神。

作者以發現甲骨的過程為線索,一步一步引導我們。

他死後家庭拮据,兒子便把甲骨出售償還債務,也是為了把它們賣給有志於甲骨文研究的中國學者。首選的就是王懿榮的好友劉鶚。他又收集了幾千片甲骨。可他被安置“莫須有”的罪名,流放後在怨恨中病死了。

而羅振玉的好友王國維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歷史,可他也自殺了。他的學生董作賓前往殷墟調查,發現了一個皇家檔案庫,裏面有數不勝數的甲骨。而董作賓的同輩郭沫若和胡厚宣對甲骨文研究也很有幫助。1928年以後,研究甲骨文的人不再遭受“噩運”了。

商朝在當時,是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

第四章《孔子和老子》,講述了孔子和老子宣揚自己學派的經歷。

在三十四歲那年,他為了瞭解“禮樂”,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他千里奔波,去請教老子。可他們基本理念差距太大,老子認為不必挽救周王朝,而孔子卻反對,所以很快分別了。

守關的官吏是個文化愛好者,自然會要求老子留下着作作為“出關憑證”。老子沒有辦法,一口氣寫下了泱泱五千字的《道德經》,也就是《老子》。寫完後,他隱居了,不在宣揚學説。

在五十五歲那年,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原因是現在的魯國不接受他和他的學説。

孔子就這樣周遊了十四年。

回到家鄉,他的妻子和獨生子和許多學生相繼去世。他開始整理六經,特別是《春秋》,它確定了後代中國史學的一種重要編寫模式。

墨子確實是中國人。

他主張“非攻”。楚國要攻打宋國,請魯班製造攻城用的雲梯。他徒步穿越千山萬水,據説一刻也不停息,腳也磨出了趼,受傷了,終於到達了楚國。

於是楚王決定不打宋國。

墨子排斥儒家,從“兼愛”問題上的分歧上,墨家認為儒家之愛不夠徹底。但墨家的“兼愛”很難實行。他也從儒家的整體生態來抨擊。

總之,墨子倡導的是“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六年級:國小生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