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通用21篇)

精選 閲讀(9.48K)

篇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通用21篇)

頤和園

苗皓陽

在大約700多年前,有一位威尼斯的商人來到了中國,他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個政治制度完備、強大且富饒的國家。於是,他那原本洋溢着欽羨之情、毫不無誇張的《馬可波羅遊記》橫空出世,並激蕩起整個歐洲的心。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深感自豪。這次,我化身為小導遊小苗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北京頤和園。

熙和園作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宮御苑,也是不負聖名,可以與圓明園媲美。我認為要成為世界聞名的名勝古蹟,必須有實力,有背景。熙和園也是如此:乾隆皇帝為孝其母修建了清漪園,但很久之後,清漪園遭到英法聯軍焚燬。1888年重建並改名為頤和園,之後又被“八國聯軍”破壞,珍寶全被掠走。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一次次遭到破壞。這段時間裏,也見證了華夏一點一點衰落,也見證了中國一步一步崛起,與其説是中華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如説是中華文化的見證者。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昆明湖,昆明湖又名叫“七裏泊”“甕山泊”等,佔地有3000畝,佔頤和園面積的3/4。昆明湖乃元代京城運蹧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瀏覽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發源地。在1956年前,昆明湖始終是北京城唯一水源,堪稱北京生命線。大家看到那頭銅牛了嗎?向織女亭游去,到了中間就淹死了。不得已又做了一頭,並用鐵鏈拴住。下一年七夕,鐵鏈也拴不住了,幾名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拉住牛尾巴,“咔嚓”一聲,尾巴斷了,在這千鈞一髮之跡,還好有人拿了更粗的鐵鏈拴住了銅牛,不讓它遊向織女亭。從此,便留下一頭斷尾牛。

大家看那是十七孔橋,十七孔橋是古代橋樑的傑作。橋由十七個橋洞組成,長150米,橫跨於昆明湖之上,狀若長虹卧波。橋上石雕十分精美,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小獅子。在橋上,隨時隨地隨身都能遇見一個個小獅子,它們足有544個,不禁讓人欽佩不已。

最後,我來到萬壽山後山中部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部洲、南瞻部洲與北俱盧洲,屬於古印度哲學觀念或佛教。雖然我個人不信這些,但看到這麼精美的建築,也對此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四大部洲與八大部洲依次按方向順序排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各立一個代表是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

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隨之而來的,不僅是歷史的變遷,也是中華文化的磨練,更是中國的崛起!

篇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鼓浪嶼

胡東燦

在我國9,60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大大小小7372個島嶼中,1。91平方公里的鼓浪嶼以其獨特的中西文化特色脱穎而出,以“國際歷史社區”作為名片被列為中國第52項世界文化遺產。它猶如一座海上花園,橫在碧海綠波之中。

伴隨着海浪聲上島,只見島周圍礁石嶙峋,島上山巒疊翠,紅磚的西式洋樓加上中式閩南建築,簡直就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四月的鼓浪嶼清爽温暖,我抬眼望去,街道的兩旁排滿了高大的棕櫚樹,紅磚瓦房的牆上爬滿了炮仗花,鳳凰木從牆裏探出身子,雞蛋花和山茶花錯落有致地點綴其中,鼓浪嶼真不愧為“海上花園”。

這裏風是柔和的,陽光也是詩意的。閩南文化的包容開放,讓小島從近代文明迅速向現代文明邁進,這裏先後駐紮過18國的領事館,各國的領事館又帶來了自己的建築特色,這些建築風格又被閩南建築吸收接納,漸漸形成了鼓浪嶼獨有的建築風格。隨手推開鼓浪嶼一座被荒棄的花園大門,就像穿越時空,走進了一段古老的歷史中了。一座紅磚瓦房的三層西式洋樓,上面又雕刻着中式的圖案:麒麟喜鵲,馬踏祥雲等。這種中西文化的融合讓人流連忘返。18世紀美國牧師打馬字先生來到鼓浪嶼用拉丁字母切合閩南話,中西得到最早得交流。他在這裏度過了42年的光陰,回到美國三年後不幸去世,遺願是:我希望回到充滿温情的鼓浪嶼。他的女兒們按照他的遺願把他的骨灰帶回了鼓浪嶼,並留在那裏教書育人,終身未婚。

中國第一所現代女子學校——毓德女中,就出現在鼓浪嶼,這也開啟了中國女子教育先河,中國婦產科奠基人林巧稚就是在這裏讀書學子的。鼓浪嶼名人輩出,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在這裏舉行了西式婚禮,鑑湖女俠秋瑾女士在這裏度過了童年,鋼琴天才徐飛平六歲在鼓浪嶼進行了鋼琴公演。鼓浪嶼雖然是彈丸之地,但有着三天三夜説不完的故事。它的包容開放吸引着無數的華僑,印尼糖丸黃易在鼓浪嶼搭建了黃家花園,號稱中國第一別墅;林氏家族在鼓浪嶼修建了林氏府,如果説這兩座西式別墅代表着華僑們對西方文化的接納,那麼台灣富商林爾嘉打造的“菽莊花園”就是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熱愛,花園裏設置的小蘭亭、四十四橋,聽潮樓,處處透露着江南園林的精緻。

一陣陣鋼琴聲起來,晚上的鼓浪嶼浪漫起來了,此起彼伏的貓聲讓這座島嶼更充滿了一絲絲古老神韻!

篇三: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九寨溝

吳梓瑞

在中國的西南,有人稱“天府之國”的四川。在四川的北部,有一處人間奇觀。那裏青松翠柏、繁花似錦、暗香疏影,真好似人間仙境,又如世外桃源。它就是擁有5A級旅遊景區和祖國世界文化遺產稱謂的九寨溝。

幾座蒼莽的高山把九寨溝隱藏在這茫茫崇山之中。在這高山上,坐落着九座藏族村寨,各個巍峨雄奇。雖然僅僅保留了樹正寨、荷葉寨、則查窪寨,其他黑角寨、盤亞寨、亞拉寨、尖盤寨、熱西寨和郭都寨雖已銷聲匿跡,但我們卻仍能想象出它那昔日的風采。

古有詩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九寨溝也有“九寨歸來不看水”的説法。漫步賞閲,只見108個海子,一同構成了一幅浮翠流丹的畫卷。雄壯巍峨的長海、劍巖、諾日朗、樹正、扎如黑海幾處景觀,呈“Y”字形。更有翠海、疊瀑、彩林、雪峯、藏情、藍冰,被稱為“六絕”。這神奇的九寨溝,被世人譽為“童話世界”,號稱“水之王國”。

神奇的九寨溝,每天不同時段都有美景。上午的時候,在朝陽的映照下,湛藍的水面波光粼粼,熠熠生輝如同夢境一般。湖邊的雜草,葉尖滴下一滴滴晶瑩澄澈的水珠,向四下迸出水花。楊柳也輕輕把長長的枝條垂進水裏,帶出了一陣陣漣漪,拍打着岸堤。所有景物談着、笑着,用它們自己的語言表達情感。到了黃昏,湖面上略過幾只殘影,揮動翅膀,輕輕擦過水麪。餘暉照耀着萬物,把整個九寨溝都融入了金色的海洋。

神奇的九寨溝,一年四季都美不勝收。春之九寨,冬去春來,桃紅、絳紫、靛藍、鵝黃鋪滿山野。春水映照這山林樹色,桃李爭妍。春風吹醒了封凍的海子,水色是幽靜的藍、清新的綠、淺淺的黃;夏之九寨,姿意清涼。炎炎夏日,似火驕陽把它掩映在蒼翠欲滴的濃蔭中。青山的輪廓倒映在水中,綠水青山,一切都那麼和諧,一切都那麼清爽;秋之九寨,彩林漫漫。浪漫的秋風吹來了它最為燦爛的季節,山林暈染成色。翠綠、金黃、火紅、淡橙鑲嵌在一幅秋天的畫卷中。五彩斑斕的世界深沉而厚重,彩色的湖水、彩色的天空、彩色色世界。秋陽點染着秀美婉約、靈動優雅的山谷。樹樹含着秋韻,山山堆着落暉;冬之九寨,靈韻冬色。寂靜的冬日,更具詩情畫意。山巒與樹林銀裝素裹。湖面冰清玉潔,藍色的冰層在日出日落之間,變幻着奇幻的水紋。那純潔素雅的飛雪,如同春日的柳絮,紛紛揚揚、飄飄灑灑。

這風光旖旎的九寨溝,不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也是古時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自然和文化的瑰寶。

篇四: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世界文化遺產長城

王子軒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已有55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居世界第一。這些令人驕傲的世界遺產,展現了我們偉大祖國的自然和文化魅力,也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其中,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被列入世界“八大奇蹟”,並於1987年被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位於中國的北部,主要分佈在河北、北京、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市地區。長城,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擊,曾修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各自在邊境上修築起城牆,用以自衞。秦朝統一中國後,把各國修築的城牆,連接在一起,始稱長城。後來,漢代和明代,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築。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朝修築的。長城東起“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一萬三千多裏,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經過歲月的磨礪,長城遭到了嚴重的損壞。經過多次修整之後,現在的長城基本恢復了原貌,成為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蹟之首。

如果從北京出發,不過一百多裏,我們就來到八達嶺長城的腳下。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重要隘口。遠看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登上長城,我們可以看到八達嶺上的長城,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高大堅固。城牆頂上,鋪着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並行。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站在城牆,向遠望去,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據説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我們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把無數的條石和青磚,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千里黃河水濤濤,萬里長城永不倒!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保護長城的一磚一石做起,愛我長城,築我長城,護我長城,讓萬里長城永遠威嚴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篇五: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美麗迷人的麗江古城

劉俊餘

古老的城鎮,熱鬧的街市,樸實的人民……這一切的一切,勾勒出了一幅神仙般的畫卷——那就是美麗的麗江古城。我國有這樣一座美麗的古鎮,我無時無刻不因此而感到自豪。自豪它的美麗,它的古老,它的樸實,以及它濃濃的人情味。

古城裏的小路是青石板鋪成的,在歲月流逝之中,在無數人腳步的踩踏下,更顯得光滑温柔。城鎮裏面還穿行着許多河流——那是玉龍雪山的雪融化後,流到古城的水。全古城總共有三百多座橋,木橋、石板橋,星羅棋佈。

裏面的房子基本都是四合院,每户家裏都飄着清淡的草木香氣。這裏的人特別喜歡養花,天井裏都栽滿了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再養上幾隻鳥,更是一派鳥語花香的景象了。外地遊客來此地觀賞,累了的話,樂意坐在街邊茶樓裏賞着花,品着茶。絡繹不絕的遊人們,注視着牆上納西族的象形文字,聽着悠揚迴盪的音樂,置身於一種忘我的境界當中,全身心放鬆,如痴如醉。本地人的生活非常悠閒,平日裏,在院子裏擺上一張桌子,兩張椅子,跟朋友聊聊天,品一杯清茶,看着花草樹木爭奇鬥豔,聽着枝頭的鳥兒高聲歌唱,享受這人間仙境。夕陽西下時,老人們會在家門口安詳地坐着,等着自家的孫子孫女放學回家,聽他們講一講在學校裏發生的趣事,歡樂的氣息徘徊在緋紅的晚霞下,令人沉醉。

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麗江古城的心臟——四方街。那裏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特別是傍晚時,老人們會點上一堆柴火,奏響音樂,手牽着手,圍成一個大圓圈翩翩起舞,以表示團結和諧。這時,來自全國各地五湖四海的遊客也會情不自禁地牽起旁邊人的手,一起跟着音樂的節奏,跳起了納西三步曲。夕陽西下,大家都沉醉在一片喜悦和歡樂之中。

夜幕降臨,古城裏的每一家商鋪都燈火通明,河邊兩岸的水面上五彩繽紛,閃閃發光。河對岸是酒吧——遊人的天堂。在那裏,聽着富富有濃濃的民族味的歌曲,嘗着香氣撲鼻的美酒,享受着那裏本地人的熱情,你會情不自禁地沉醉到“小橋流水人家”的世界裏呢!

麗江古城,它歷史悠久、樸實自然、古色古香,簡直是人間寶庫。城鎮裏的佈局鱗次櫛比,既具有城市風貌,又具有水鄉韻味。它就像是一顆璀璨發光的明珠屹立在雲南的西北部,它古老的文化更是一塊令國人讚歎不已的神祕瑰寶。那讓人流連忘返的景色,真是獨特啊!

篇六: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長城

洪鈺淩

悠悠歲月,巍巍長城。長城跨越歷史的長河,一直氣魄雄偉地盤旋在中華大地上。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峪關,全長一萬三千多裏,因此又稱“萬里長城”。遠看長城,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

長城十分高大堅固定,它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城牆頂很寬,五六匹馬都可以並行。城牆外沿上有兩米多高的齒形牆,叫作垛子,凹下去的部分叫瞭望口,方形洞叫射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城台,這是屯兵的堡壘,打仗時可以互相呼應。

長城是一項世界文化遺產,有着悠久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互相防禦,就在地勢險要之處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抵禦匈奴而連接了秦、趙、燕三國北邊長城。此後各朝各代都在原基礎上進行修築,我們現在所見的是明代的長城。

千里江山,萬里長城。巍峨的長城已不再是一塊塊磚石壘起來的冰冷城牆,而是凝聚着一股磅礴不息的生命力量。多少次夢迴長城,望見“九萬里風鵬正舉”,龍騰星河。長城是你我身上共同的温暖衣裳,承載着生命的温度,又書寫着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

那是浩瀚無垠的黃土高原;是易水潺潺的九曲黃河;是日月盈昃的世界之巔。於長城之上俯瞰萬物,望紅日初升,照遍山野,聽泉水擊石,叮咚作響。似是置身於千年之間,見證驕陽灑滿金石長城,滿江碧透,雕欄玉砌。從斷井頹廢到海晏河清,從山河破碎到山河無恙,從滿目瘡痍到欣欣向榮,一代代人奮發圖強,創造了偉大奇蹟——中國。在一次次的風吹雨打中,中國更加堅不可摧。

十里行長堤,百里望細柳,千里望狼煙,萬里築長城,如長城般,我們心連心,便有了國;我們手拉手,便有了家。我們團結一心,凝聚中國力量,堅守屬於我們、屬於中國的長城。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平生哪無愛國心?縱由一片熱血丹心,捐軀報國、堅守不渝。

篇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飛雪相約紫禁城

黨悦

“旋撲珠簾過粉牆,輕於柳絮重於霜”雪中的故宮,透出一種亙古如一的美,銀裝素裹,分外妖嬈。自明朝起,故宮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富麗堂皇的宮殿又不失古樸與典雅,雪花落在金色的琉璃瓦上,落在紅色的城牆旁,渲染出一幅美輪美奐的雪景圖。古代故宮被叫做“紫禁城”,想要讓故宮變回“紫禁城”一場雪足矣,瓊樓玉宇,銅獅脊獸都落滿了白雪,用寧靜、莊重的美感告訴你600年的故宮,從未改變。

哪年北京下了一場大雪,與平日從不下雪的城市相比,這簡直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好日子。我相約家人一起去了故宮。順着隊伍穿過午門,雄偉莊嚴的太和殿便映入眼簾,紛紛揚揚的雪撫過我的臉頰,讓我感到陣陣涼意,地面已被白雪覆蓋,或許是由於雪的緣故,太和殿比旁邊的宮殿更顯得富麗堂皇,格外龐大。雪花落在金色的琉璃瓦上,落在紅色的城牆旁,渲染出一副美輪美奐的雪景圖。過了太和殿,中和殿顯得愈發精緻小巧,橘紅色的瓦片上,厚厚的積雪把凹槽全部填滿。細長的房檐上,一兩隻喜鵲嬉戲打鬧,時而發出清脆的叫聲,時而啄食着不知道是什麼的小東西,站在厚厚的積雪上,別有一番風趣。

剛穿過中和殿,這才發現自己已滿頭滿身掛滿了雪花。白色的意境下,望着雪中的保和殿,突然有種與歷史對話的感覺,數百年前的祖先曾在這裏做着權利與富貴的夢。保和殿與前兩個殿相比,有一塊獨有的牌匾,鎏金大字,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大殿四周淘氣的雪花飛來飛去,而它一動不動的矗立在正中間,正襟危坐格外威嚴。

一路行至御花園,雪漸漸的也停了下來。這時的故宮,白色,紅色,綠色,黃色,如此簡單的色調,調配出了一副惟妙惟肖的雪景圖。飛雪與紫禁城的相約,註定是一張不平凡的畫卷。

篇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雄偉的萬里長城

林佳欣

“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説到中國的名勝古蹟,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會想到雄偉的萬里長城,它是我國最令人驕傲的建築。畢竟毛爺爺也曾經説過——不到長城非好漢!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城牆。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各國長城,為了抵禦外族的侵擾,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奇怪。長城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歷盡了無數風吹日曬,卻幾乎卻沒有太多坍塌的跡象,不禁令人好奇又疑惑:這是為什麼呢?根據歷史記載,是因為當時秦始皇命令三十多萬人一磚一石親手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還要保證工作質量,那就必須要高要求。為此,秦始皇制定了一個殘酷的機制:要求把兩塊磚放到地上,相隔出一個空隙,再把另外一塊磚放在空隙上,然後用力把第四塊磚砸下去,這樣使每塊磚質量過硬,萬里長城才至今屹立在崇山峻嶺之間,沉默着見證了一段又一段的歷史。

我曾經和家人來到北京,看着一望無際的長城,我信心滿滿:“看我今天就爬完它!”此話一出,一個比我年紀稍大的陌生姐姐笑了起來:“小朋友,有志氣是好事,可是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嗎?那可是足足有兩萬多千米!開一星期小車都未必能走完。”我一聽,驚訝得嘴巴久久合攏不上,內心不禁對古代的工匠和勞動人民們,多了一分敬佩和尊重。這蜿蜒的長城,見證着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呢!

萬里長城現在參觀點基本聚集在八達嶺長城那一段。登上長城,踩着歷史悠久的方磚,撫摸着早已經歷過無數風霜雨雪的城牆,望着周圍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不禁叫人心潮澎湃。再往高一點走去,可以看到一個個整齊的烽火台——那是用於古代戰爭通訊的,守長城的士兵一旦發現有敵人的行動,就會在上面燃起狼煙,通知各個地方的戰士做好禦敵準備。

如今,世界各地的人絡繹不絕,前來參觀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長城。中國人從古到今,一直都是了不起的存在,他們用勞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用雙手和汗水托起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建築!

篇九: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紅山上的布達拉

林子軒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時間最美的情郎。”幾次步入雪域高原,都曾嚮往布達拉宮的風采,那座如夢般的宮殿,豈能不令人魂牽夢縈?

它,坐落於拉薩的紅山之上。在那兒,天空特別低,特別籃。澄澈的天際,沒有一絲雜雲,一絲陰沉,似乎一伸手,就能觸碰到那雪白的棉花糖般的雲朵兒。於是,我能想象,從邁進宮殿的第一步起,人的整個身心便如那位位虔誠的信徒一樣,沒有一絲雜念,一絲不爽了。

從遠處望起,布達拉宮呈現出四種色調:紅色的象徵權威,白色象徵和平,黑色象徵莊嚴,黃色象徵繁榮。清風徐徐,在誦經的聲調中緩步前行,緩步穿過白宮和紅宮,心如止水,不禁感慨於這座殿堂的歷史悠久。7世紀時,松贊干布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於這海拔3700多米的巍巍紅山之上建下這極盡繁華的布達拉宮。宮中的999間房屋,間間都是藏王朝對唐朝的友好及崇高無比的敬意。那時,這座金光閃閃的寰宇,第一次以“布達拉”的名字受萬人矚目。直到後來,年久失修的他在五世達賴喇嘛的統治下重新啟用……這座瓊樓,承載着的是一個名族的興衰,裏邊珍藏的財報,更是絕無僅有的。古往今來,統治者在宮中治國、聽政;知識淵博者在裏面講學、授教。最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宇,布達拉宮無疑是文化界裏璀璨的明珠,值得世人去瞻仰,去膜拜。

宮殿外,山腳下,虔誠的信徒總要圍着紅山繞上一圈又一圈。他們一邊走,一邊轉動着手中的轉經筒,口中唸唸有詞,不受塵世間的任何雜念所打擾,他們只是轉着,直到日落西山下,直到月上柳梢頭。

微風拂動着,鮮紅色的經幡和旗幟隨其飄揚,金碧輝煌的佛塔,矗立在風中,靜靜地,與山那頭的布達拉宮遙遙對視,或許已對視了千百年了吧!在這,一切似乎靜着,沒有半點聲響。宮殿裏的塑像、瓷器、琺琅,以及上萬幅唐卡,都被存放於那長達278米,寬至258米的殿堂中。它們的身上封存着西藏先祖的文明與智慧,也是他們所能留下的唯一見證。

遊人三三兩兩的進去了,又出來了,宮內光線陰暗,或許是因為門窗均未打開。雪域高原的寒冷氣息,與點點燭光及佛像和藹安詳的面龐相互映襯,烘托出一片寧靜。鷹在西藏並不少見,它們三三兩兩地落在布達拉宮金色的塔尖上,與碧藍的天空湊成一幅有趣的圖畫。

夢幻的布達拉宮啊!我瞻仰你的風采,我多想化作一隻雛鷹,去推開你扇扇緊閉的門窗,追逐松贊干布的威嚴,欣賞倉央嘉措的文采,更向探索關於你所有的風景……

篇十: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美不勝收的頤和園

張涵宇

中國的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都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財富,中國的每一處名勝古蹟都各有特色:泰山之壯,壯在它的巍峨雄奇;故宮之雄,雄在它的氣勢宏大;莫高窟之美,美在它那精妙絕倫的飛天壁畫。我喜愛那頤和園的園林藝術之美。

頤和園是仿照杭州西湖而建的,大致佈局與西湖一模一樣,好像是西湖的縮小版。

北宮門內,站在橋上,看着橋下清澈的河水與河兩岸的商家店鋪,腦海中回憶起我一次次來時蘇州街的情景:最熱鬧非凡時,遠遠的就能聽見商鋪主人的吆喝聲,來來往往的行人遊客在商店裏挑選着自己心儀的物品,遊人們有的成羣結隊而來,浩浩蕩蕩的;有的三三兩兩結伴而來;還有的孤身一人,但從他們愉悦的心情上看,似乎不覺得孤單寂寞。一條條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劃來劃去,裏面充滿了譁笑和交談的聲音。每每到了下午茶時間,很多顧客都被賣精緻糕點的商店飄來的陣陣香氣吸引過去。

走過象徵着熱鬧街市的蘇州街,眼前就是萬壽山了。相傳萬壽山是用挖昆明湖的土壘成的。拾級而上,繞過四大部洲的宮殿,便是我最愛去的假山,一塊塊假山石堆出了一條條路與一段段山洞。在假山中穿梭的我雖然滿頭大汗,但總是玩的不亦樂乎。我時而在山洞中行走;時而在道路上奔跑;時而玩捉迷藏的遊戲,躲在難以讓人發現的地方,屏住呼吸,靜靜地觀察着,企望對方不要找到我。假山上面是頤和園萬壽山的制高點,沒有一根木頭的“無量殿”智慧海。外層的色彩鮮豔的琉璃瓦使智慧海顯得富麗堂皇,可悲的是外牆上不可計數的琉璃佛像大部分盡被八國聯軍毀去了。這就是頤和園的園林藝術之美。

翻過山頂,智慧海的下面就是那佛香閣。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如眾星拱月般分佈在佛香閣左右。站在佛香閣上,俯瞰那平滑如鏡的昆明湖,將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湖中的三座島嶼作為點綴,象徵着中國古代的傳説中的三處仙境。

萬壽山下,昆明湖邊,這長廊實在是頤和園的精華。幾百米的長廊,成千上萬幅畫,每一幅畫都惟妙惟肖、美輪美奐、栩栩如生。景色中可見高山流水、江河湖海、花草樹木;人物裏可尋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精忠報國的岳飛,《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故事內可探八仙過海,桃園三結義,扇枕温衾。一幅幅畫作引領我進入一種美好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無形的,充滿了藝術與文化。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不但消遣了閒暇時光,還感受了藝術的魅力。若是細細鑑賞,一天也不覺長了。這就是頤和園的園林藝術之美。

長廊的左右都有畫,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往哪邊看好。不知不覺中,我已走到長廊的終止處。微風拂過我的臉頰,也拂過昆明湖,水面泛起陣陣漣漪。遊船往返於碼頭之間,行駛過的地方漾起圈圈波紋。遠遠望去,南湖島好似一顆璀璨的明珠,嵌在寬闊的昆明湖之中。漸漸的,遠近聞名的十七孔橋映入眼簾。看到十七個大小不一的橋洞,不由自主地使人想到金光穿洞的奇景。每到了冬至日的前後,傍晚時分,金色的夕陽染得天空金黃金黃的,金色的陽光灑在靜靜的湖面上,落日那金色的光輝照入了每個橋洞,一個個橋洞金光閃閃,閃爍着金色的光芒,又過了一會兒,太陽逐漸褪去,奇景便消失了。站在十七孔橋上,欣賞着比盧溝橋還多的石獅子,一隻只看去,真是活靈活現、千姿百態、各式各樣,對古人的智慧讚歎不已的同時,也讓人情不自禁地對雕刻石獅的古代工匠們心生敬佩。每一隻石獅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一隻石獅昂首挺胸,正襟危坐,好不威嚴;一隻石獅與小石獅相抱,好不和睦;一隻石獅嬉鬧玩耍,樂在其中,好不可愛。我愛這靜謐的頤和園的一切,沉浸於其中,陶醉於其中……這就是頤和園的園林藝術之美。

美不勝收的頤和園,是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是金碧輝煌的殿堂,是風光旖旎的萬壽山,是廣袤寬闊的昆明湖,也是各色各樣的橋樑,我喜愛這一切——喜愛頤和園的園林藝術之美。

篇十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秦始皇兵馬俑

唐子藍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朝代都煥發着它獨特的光輝,其中秦朝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歷史遺蹟,最著名的就是現在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了。

作為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兵馬俑可謂是出盡了風頭。1987年,法國前總理希拉剋參觀後讚歎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説是八大奇蹟了。”並評論説:“不看秦俑(兵馬俑),不能算來過中國。”是啊,那成千上萬的秦俑、千年不減鋭利的寶劍、極其逼真的青銅駿馬,的確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聯合發掘出了三個兵馬俑坑,總面積達20000多平方米,出土兵馬俑8000多件,各種製作精美的青銅兵器數以萬計。

放眼望去,雄偉壯觀的景象映入我的眼簾,如果要我給這三個兵馬俑坑進行排序的話,最受我青睞的莫過於那規模最大、最雄偉的一號坑了。它整整有200多米長,南北有60多米寬,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裏是蔚為壯觀的景象:一片長方形的空地上,一支規模龐大、佈局嚴密的兵馬俑兵團排列在那裏,儼然一支訓練有素、英勇無畏的現代軍隊。一瞬間,我被這壯觀的景象震撼到説不出話!秦俑面部表情大多莊嚴肅穆,似乎不僅僅是個陶土人,而是一支敢衝、敢殺、敢於嗜血的強大軍隊!在俑坑的東側有210個與真人一般高的武士俑,細看這些栩栩如生的秦俑,不得不為古人精湛的技藝所沉醉:他們有的側目凝神,有的機警敏鋭,有的勝券在握,不論是神態,還是服裝、髮型都各不相同。三行七十列,個個挽弓挎箭,手拿鴛機,如同整裝待發的前鋒。後面是由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它們手執3米左右的矛,戈、戟等兵器,聲勢浩大,準備出戰。坑的南北兩側及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威風凜凜,和衞隊一般。除此之外,二號坑亦是壯觀非凡,相比之下,三號坑遜色不少,大概是還在建造的原因。我想:正是考古學家們的精心修復,才有了現在氣勢磅礴、場面壯觀的兵馬俑啊!

如同李白詩中所寫:“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兵馬俑經過幾千年的掩藏,但它們滂沱氣勢絲毫沒有減弱。站在離他們幾十米的站台上,就會感覺撲面而來的莊嚴,似乎已遠遠看見秦王朝的軍隊正在歷史的長河上昂首闊步的向我們走來。

篇十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秦始皇陵兵馬俑

黃浩軒

秦兵馬俑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一處大型兵馬俑陪葬坑,它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不論從它的歷史,建築規模,還是藝術效果都向人們展示了東方文化的燦爛,也毫不遜色於世界七大奇蹟。

兵馬俑是1974年3月,西楊村民們在打井的過程中發現的,這一發現震驚世界,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秦兵馬俑坐西向東,而這個方位在秦漢時期是最為尊貴的,它的位置在距離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區城以東的驪山之北。現已挖出的三坑成品字形排列,1號坑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總體呈長方形,四面都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2號坑和3號坑。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三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其中。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在挖掘出的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500餘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和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1978年法國前希拉剋參觀後説:“世界上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説是八大奇蹟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八大奇蹟,而且秦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

陶勇不但規模宏大,而且姿態各異,個性鮮明。

坑裏的兵馬都是由陶土燒製而成,但經過空氣氧化影響,數分鐘內即剝落掉色,只剩下我們看到的陶土色,雖然經歷了2000餘年的滄桑,但仍殺氣騰騰,威風凜凜,簡直就像一隻復活的軍團,只見他們軍容整齊,氣勢雄偉,且每一名士兵的表情都無比威嚴,但又充滿了殺氣,前鋒行動敏捷,中軍浩浩蕩蕩,後軍緊隨其後。在這人喊馬嘶,塵土飛揚中,秦國的虎狼之師,讓六國軍隊聞風喪膽。

再看左右兩坑的陶俑,雖然不如中間的陪葬坑的面積與規模浩大,但陶俑的栩栩如生,卻讓人讚歎。

只見有的士兵正緊握雙拳,待命出征,有的雙眼凝視遠方,彷彿正在想念家人,有的目光堅毅,神態端莊,分明在暗下決心,誓為統一天下而戰……

在我看後的震撼之餘,對秦俑中的士兵為統一天下而不懼死亡的品質和勇氣感到敬佩。一代偉人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國統一華夏的非凡氣度和魄力,仍不失為我們今天克服前路上的障礙的巨大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沒有這種魄力是不行的!

篇十三: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雄偉的故宮

魏方洲

故宮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宮殿,更是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

故宮以三大殿為主,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佔15萬平方米。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和東南西北四大門:午門為正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前四角各有一角樓,風姿卓越的角樓,彷彿有哨兵站在上面嚴肅地放哨。民間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説,形容其結構的複雜,四座角樓便是如此。

來到故宮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正門——午門。雄偉的城門,大體為紅色,三個拱形門邊是灰漆鍍成的,整體給我們一種寬宏大度的感覺。午門有三個洞,但走進仔細一看,實則有五個洞,這就是“明三暗五”。中間的大門是皇帝走的,不過每年殿試成績發佈的時候,前三甲(狀元、榜眼、探花)也可以從中間的大門走,其他人只能從其餘的四個門走。

步入正門,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宮的“心臟”,是最重要的地方。主要是皇帝上朝執法的地方。經過白瓦築成的樓梯,走進大門。跨入門檻,一片金碧輝煌,四根大梁支撐着,一抬頭,幾隻金色的藍眼龍在天花板上飛舞。定睛一看,原來是飛龍刻在了牆壁上。金色的地毯前,是皇帝的龍椅,彷彿穿着龍袍的皇帝就坐在上面,用威嚴的眼神掃視一切,可謂“君臨天下”。

太和殿旁就是保和殿,各地狀元在此參加由皇上親自監考、主考的殿試。古老的台階並未消散往日的浮塵,彷彿那一步一步仍刻在台階上。整座宮殿有八張矮小的紅木桌子,桌上是筆墨紙硯,最前頭是皇帝的龍椅。

穿過保和殿,隨着青磚石瓦的小路,就來到了御花園。一股股芳香撲面而來,幾棵古榕樹、古松樹聳立於此,幾根又長又粗的老幹虯枝支撐着滿樹綠葉。御花園的地板是用大理石鋪成的,整整齊齊。草叢石板的縫隙中帶着芳香撲鼻。房子的瓦片用五彩繽紛的琉璃一片片層層疊疊鋪成。御花園的中央是青色的銅鼎,下面甚至可以裝一個人。

輕風拂過,榕樹葉飄到池塘,一陣陣波紋盪漾起來,泛起漣漪。柳葉柳枝沙沙作響,往日的煙火風塵伴隨着時間的火花灑了一地。牆角的光鮮亮麗映襯着往日的煙火。

這就是古典文化與輝煌建築為一體的世界遺產——故宮!

篇十四: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神獸守護的北京故宮

孫歆然

説起北京故宮,想必大家小時候都讀過《故宮裏的大怪獸》這本書吧!書中愛吹泡泡的鐵環獸“椒圖”,趴在橋上的避水獸“趴蝮”,捧着書守候在龍椅旁的神獸“角端”……是不是都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神獸守護的北京故宮,一探究竟吧!

北京故宮是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説,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所以故宮又稱紫禁城。它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曾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於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在大部分人的眼裏是一座莊嚴的皇家宮殿,但是在我這個從小自皇城根兒長大的孩子眼裏,它是一座巨大的神祕樂園。每每從午門進入紫禁城,看到大門兩側高大厚實的紅漆大門,都會讓我注意到門上緊咬鐵環的“椒圖”和那整齊排列的九九八一顆金黃色的門釘。椒圖,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它形像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閉緊,人們將它用在門上,取“緊閉”之意,可保平安,另外椒圖“性好僻靜”,忠於職守,被民間稱作“性情温順”的龍子。

進入午門,便看到位於太和門前的廣場,5座單孔拱券式金水橋。其造型秀美,同雄偉壯觀的午門城樓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相映襯,引人入勝。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橋的兩側有鎮水獸“趴蝮”的守護,以此靈獸鎮於橋頂兩側,面向河水,有永避水害,長存永安之意。因其嘴大,肚子裏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也多用於作為建築物的排水口。三大殿玉石欄杆的排水口就可見“趴蝮”的身影。

再往前行,便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的外庭,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這裏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古代傳説中的神獸“角端”就住在故宮太和殿的龍椅旁,據説它通四方語言,而且只伴左右,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着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每個宮殿的房頂上都有“脊獸”,其功能最初是為了保護木栓和鐵釘,防止漏水和生鏽,對屋脊的連接起固定和支撐作用。後來脊獸發展出了裝飾功能,並有嚴格的等級意義,不同等級的建築所安放的脊獸數量和形式都有嚴格限制。太和殿上的脊獸是最多的(10個),也是唯一能見到“行什”的地方,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彰顯了其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

穿過御花園,出神武門,便結束了故宮探祕之旅。大怪獸是真是實存在故宮各處的,它們都是祥瑞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故宮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有古代皇帝的宮殿、價值深遠的博物館或者是一間間的大房子,更是一個能讓人用心去發現的有趣地方,那裏仍然還有很多神奇的傳説等待我們去發掘,更多的大怪獸等待着我們去發現。北京故宮期待着我們再次光臨。

篇十五: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雄偉壯麗的故宮

趙夢瑤

在繁華的北京市中心,有一座散發着古色古香氣息的城中之城——紫禁城。紫禁城又名故宮,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如果要在中國的土地上找一個代表性建築,那就是故宮,華麗不失莊重,肅穆不失神采。而如果要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尋找一個象徵,那麼還是故宮,曾經的輝煌,曾經的喧囂都能在那裏找到註解。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它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前後經過漫長的十四年的時間正式建成,成為了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在此期間故宮經過多次翻修,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了新的元素,讓故宮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三大殿建在白玉砌成的八米高的平台上,台分為三層,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杆圍繞,遠望猶如神話的瓊宮仙閣,氣象不凡。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每天來這裏的人絡繹不絕。故宮裏的景點兒有很多,例如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到了這裏彷彿如臨其境穿越回古代參加大典;御花園,園中有松柏,竹林,山石等景物,四季常青甚是壯觀;承乾宮,此宮是妃子居住的地方,到了這裏彷彿能看到妃子生活的場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遊人似乎已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幾千年、幾百年前,見到了古人,嗅到了古人的氣息。

一座世間僅有的皇城,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彙集了中華大地古往今來無數的奇珍異寶,凝結了能工巧匠們幾許血汗、幾許淚水……直至今天,故宮始終見證着歷史的進程,講述着無聲的故事。

故宮的雄偉讓人讚歎,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創造了雄偉的故宮,真是“人間巧藝奪天工”。

篇十六: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壯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

譚啟龍

“不看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於沒來過中國。”這是法國一位前總統對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評價。作為中國人,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下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初於1974年的春天發現,當時一位農民打水時無意間發現一個武士頭俑,引起考古學家關注,由此發掘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在1987年不僅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還成為了全世界第八大奇蹟。短短13年,它是怎樣讓全世界人瞭解自己的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工藝技術和專家們對它的評價。秦始皇陵兵馬俑模擬了秦代真實的車、馬、人等,所有兵馬俑都是由黏土燒製而成的陶器,然後再把其他部位黏在一起。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俑,貌似很普通,實際意義非同一般,正如專家們所説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還可以補充一部分文獻的不足,給人們對古代馬車、兵器等的瞭解提供很大的幫助。”

秦始皇陵兵馬俑目前已經發掘出共4個坑,每一個坑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先來看看一號坑,坑中有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許多劍、矛、弩等兵器。坑的東部有210尊與人等高的武士俑,排成三列,前三個領隊,他們的神態、髮型都各不相同,手執弩機,像前鋒部隊,緊隨其後的是一個陣容整齊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的長矛、戈、戟等兵器,兩側還各有一個武士俑,很是威風,又好像隨時可以進入戰鬥的狀態。

大家是不是覺得一號坑已經很壯觀了呢?不,還有二號坑,它是整個兵馬俑中最大的俑坑。二號坑中共有約1300多個兵馬俑,戰車80餘輛,分成四個梯隊。第一梯隊,60個立式弩兵俑,160個蹲跪式弩兵俑,他們排成圓形,輪流射擊,以彌補射擊速度慢的缺點。第二梯隊,由64乘戰車組成,每輛車前4匹陶馬,三個列兵俑,中間一個拉馬轡,左右兩個各持一個長柄兵器。第三梯隊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每輛戰車後有8—36人。第四梯隊由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組成,每匹馬前有騎士俑一個,這麼龐大的一支隊伍,任何人看了都不由得心生敬畏,看來大秦帝國能統一其他六國是有原因的。

雖然一號坑和二號坑很壯觀,但他們全是下級士兵俑,埋入三號坑中的可全是指揮官,看,最前排是一乘戰車,後面都是武士俑,大概是指揮官們信任的親兵吧!四號坑中並沒有兵馬俑,就被匆忙填埋,專家們在四號坑中發現了火焚痕跡,他們推測可能與西楚霸王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

如此壯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對我們瞭解中國古代歷史有着不可估量的幫助,它們再現了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神威。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兵馬俑當之無愧!

篇十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世界文化瑰寶——五台山

楊詩瑤

歷史悠悠,我品古代風味;文化綿綿,我讀千秋萬載。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世界的文化遺產,一道割捨不了的古韻情懷,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傳承——位於太行山系北端的五台山。

它巍峨綿長,橫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定襄縣、原平市。其中五座高峯峯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在那裏夏季你也不會感到絲毫炎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氣候多寒,盛夏仍然不見酷暑,所以又名清涼山。

這裏風光旖旎,山上都植滿了大樹,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美感。那些樹又大又密,夏天綠樹成蔭,就是到了冬天也不覺得空曠。一陣微風吹過,樹枝隨風搖曳着,從遠處看,枝葉此起彼伏,如同海浪似的;又彷彿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梳理着自己的長髮。看了這麼多美景,想必你已經沉浸其中,現在跟隨我來看看這裏的名勝古蹟吧!

塔院寺位於台懷鎮中心,是五台山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經過多次改造,明代又重建,終於建成了這座高75。3米,周長83米的建築。大白塔內還藏有印度阿育王所建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這裏先要朝拜這一聖蹟,焚香的味道也不斷從寺廟中傳來。

南山寺是一座在枕山的山腰上建造的寺院,108個台階彷彿披着雲彩,兩邊種植着高大的綠樹,把這座天梯遮掩起來。寺門前是細緻精巧的磚雕構成的影壁,寺內有着精美的漢白玉浮雕,花鳥魚蟲獸、歷史人物、佛經故事……栩栩如生、千姿百態。

接下來的魔術表演一定會讓你拍案叫絕。五台山上有一座靈崖叫寫字崖,用水灑濕後拿手帕仔細擦拭,就會出現類似篆隸體的字跡。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曾發現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句。

我們欣賞了五台山如畫的風景、名勝古蹟,之後讓我們聽一段故事。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峯山,氣候異常惡劣,農民們無法到田裏種莊稼,文殊菩薩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裏的氣候。文殊菩薩到東海龍王那裏借“歇龍石”,在文殊菩薩的求助下,龍王説:“你若能拿的動,就拿去吧。”文殊菩薩走到神石邊,口唸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然後拿起彈丸飄然而去。文殊菩薩回到五峯山時,正是烈日當空,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蹟發生了:五峯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五峯山也改名叫做清涼山了。

五台山真是一個世界文化瑰寶,一個歷史悠久的綿延長河!

篇十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梁園春色

張家銘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每當吟誦這首詩時,腦中便會浮現出梁園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的畫面……

梁園為西漢樑孝王劉武所建,是清代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它的故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建成後,許多文人墨客都慕名而來,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那麼,梁園有什麼構成呢?原來,梁園有三大景觀要素——山、水、石。

先説山,梁園非屬山性,園山有幾種:一是崖瀑潭局中的懸崖,二是鼓石潭局的鼓石島,三是海礁局的礁島,四是一般的堆山。梁園較少以土堆山,即便是現代公園也是如此,多因水為水,因山為山。其次就該談一談水了。梁園屬水性,理水性多種格局:一是崖瀑潭局中的石瀑和瀑布,二是湖景,三是水潭,四是流觴之山水,五是井泉,六是一船水池。最後,也議一議石了。梁園理石不向上堆疊,而向水平展開,分為置石法、堆石法、掛壁法、塑石法。置石法為黃臘石、湖石和花綱石,分平置、拋石和埋石三法。石身置於土上,如隨意拋置而成,故云拋置。石根入土半截以下,稱為平置,石根超過一半沒入土稱為埋石。堆石法多為用於湖石或珊瑚石。疊石法用灰泥和水泥仿石,節省石材。而在梁園中,水的要素擔當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山以水為血脈……故山得水而活。”水作為生活、生產、交通娛樂的重要載體,人們樂於依水而居。可見,庭院中對水的經營,是符合傳統審美情趣的。

梁園內奇石是一大特色。樑九圖愛好奇石,這一思想在整個院內都有體現。園內巧布太湖、靈壁、英德等地奇石,大者逾丈,小者不過百斤。在庭園之中或立或卧、或俯或仰,極具情趣。其中的名石有“蘇武牧羊”“童子拜觀音”“美人照鏡”“宮舞”“追月”“倚雲”等。景石大都修台飾欄,間以竹木、繞以池沼。

“有名園而無佳卉,尤金屋之鮮麗人。”作為嶺南四大園林之一的梁園,植物的配置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充分展現了自身所處地理環境的特點。充分發揮單株植物的色、香、姿的特點,作為庭園觀賞的主題。植物與建築、山石、溪瀑等恰當的相互襯托,掩映減少人工做作或枯寂氣氛。

梁園不僅有着優美的風景,還擁有一段動人的傳説:“連理枝”的傳説是中國歷史上古老、悲壯、富有浪漫色彩的傳奇故事。它描述了在戰國時期,一對夫婦為了愛情堅貞不屈,死後分別葬於兩處,可望而不可即,誰知一夜之間,竟在兩座墳塋之上長出了兩棵梓樹。兩樹盤根錯節,枝幹相傾,其枝相附,結成連理,猶如兩人相擁。人們就稱這兩棵為“連理枝”。至今人們用“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來比喻婚姻美滿,喜結連理。

“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牀。”梁園真是一片美不勝收的樂土呀!

篇十九: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嘉峪關關城

劉牧瑤

“雲馳瀚海,一座雄關凝壯氣;柳系春思,千秋絲路起清風”,一望無際的大漠、戈壁、雪山交相呼應,時有一羣野駱駝在荒漠中覓食,好像在默默述説着古絲綢之路的滄柔歷史。這就是絲綢之路上的大漠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景區入口處是一尊馮勝將軍騎着高頭大馬的銅像,既像是在歡迎大家的到來,也像是在保衞着腳下的土地。沿路向前一座雄偉壯麗的城樓巋然屹立,像一位英勇的士兵守衞着這座城池。兩層樓高的土坯圍城的城牆,城門上有一座像戲台的木質城樓,城樓上掛着大塊的匾額,上面寫着“天下雄關”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關城分為內城、外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台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由“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

不同於其它城樓的樓梯台階,這裏的樓梯很寬,不僅有供人走的台階,還有馬道,馬道最陡的地方,傾斜的角度接近60度,不知當時的戰馬是如何在上面行走自如的?站在城樓之上,藍天白雲之下,眺望遠方,祁連雪山清晰可見,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耳邊呼呼作響的風聲,眼前彷彿出現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捲起漫天黃沙,空氣中瀰漫着廝殺聲、馬蹄聲、戰鼓聲……

城內有一個大的訓練場,裏面戰鼓高掛,戰旗飄飄,場內擺放着各種槍矛,還有幾門稍微先進的大炮,斑駁的長矛也在訴説着這座雄關當年的輝煌。除了練武場,城內還有將軍府、關帝廟、文昌閣、大戲台……這些場所雖然給戍邊的將士枯燥的駐守生活平添了幾分樂趣,但與江南鶯歌燕舞的生活還是有着天壤之別,也能讓我們切身地感受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戰士的思鄉之情。

嘉峪關關城的西大門,也就是絲綢之路上“出國的起點”。古人通關和我們現在出國需要持“護照”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們叫“關照”。如果趕在日落之時出關,太陽的餘暉打在城牆之上,整個城牆愈加巍峨雄壯,遠方更加淒涼,真是“一片孤城萬仞山”!

篇二十: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開平碉樓

曹君浩

開平碉樓座落在廣東省開平市,2007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35處世界遺產,也是廣東省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人們常説的開平碉樓,指的是指自力村、馬降龍、錦江裏、三門裏四個片區的碉樓羣。這次,我主要介紹的是自力村景區,它的命名取其“自力更生”之意。

一進自力村,就見一片池塘,池塘中的荷花或含苞待放,或嫩蕊凝珠,或紅菏菡萏,或亭亭玉立,簡直就是荷花的王國。一座木質小橋建在這片荷塘之上,蜿蜒曲折,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古色古香的小亭,與荷塘交相呼應。荷塘的盡頭矗立着一座集防衞、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六層塔樓式鄉土建築,便是自力村的“一號人物”——銘石樓了。凡到開平自力村遊覽的人,銘石樓是必去之處,它是自力村最亮麗的一座碉樓,曾是電影《讓子彈飛》的取景地。據説樓主人方潤文小時候家裏很窮,後來去美國謀生,先後開過餐館,經營過雜貨鋪,賺錢後回鄉花了十多萬銀元建了這座銘石樓。當時我們國家還沒有鋼筋水泥這些建房材料,銘石樓的鋼筋水泥建築材料全部從國外進口。

銘石樓的一樓是廳堂,正面牆上掛着主人方潤文和他三位太太的大照片,二至四樓均為卧室和廚房。最具特色的是五樓。如果站在一樓從下往上看,就會發現這樓光滑的牆體上突出了四個懸空的圓柱體,分佈在五樓的四個角落裏,當地人稱其為“燕子窩”。五樓的四壁和地面上還有許多向前向後向下的射擊孔,既可居高臨下對付土匪強盜,又可從洞孔中丟鑰匙給上門拜訪的親朋好友,真是頗具特色。樓頂中央有個“六角攢尖琉璃瓦涼亭”,這就是《讓子彈飛》的取景地了。整個碉樓內部的裝修非常華美,窗户上鑲着五顏六色的玻璃,雕花傢俱上嵌拼着琺琅瓷畫,老古董留聲機像一朵怒放的喇叭花,還有大浴缸、落地鍾、煤油吊燈、大彈簧牀……處處透露出濃厚的中西合璧風格。

除了銘石樓,開平碉樓羣還包含了百年“比薩斜塔”、“開平第一樓”瑞石樓,以及最古老的迎龍樓……他們見證了數百年的滄桑歷史,見證了華僑們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每一座碉樓都有一個悲喜交織的故事,都寄託着華僑們對祖國、對親人的無限思念。

篇二十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的作文

雲岡石窟

李思鋭

當我第一次靠近雲岡石窟這座巨人時,眼裏瞬間裝滿了歷史的煙波浩海,當我踏着歲月的音階走進他的胸懷時,佛的莊嚴已將我的心蕩滌的只剩謙卑。我屏住呼吸、緩緩移步,在彷彿靜止了的時空中細細聆聽他託風兒帶給我的訴説……

他誕生於北魏時期的武州山,距今已有1500餘歲。相傳,公元452年,文成帝出巡,巧遇北魏高僧曇曜,帝王的御馬死死咬住曇曜袈裟不放。看到此景,崇尚佛教的文成帝認為“馬識善人”,便下旨令曇曜主持佛教工作。從此,揭開了雲岡石窟的開鑿序幕。

北魏王朝為“鑿”就他的神聖,號令天下能工巧匠共襄盛舉。匠人們巧奪天工,歷時60餘年,在他綿延一公里的身軀上,開鑿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佛像51000餘尊,終使他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比肩齊名,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他成就了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第一個巔峯,並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跨過寫有“入佛知見”的山門後,映入眼簾的200多座洞窟便是他的真身,其中前20座是由北魏王朝主持修建的,他規模宏偉、雕飾瑰麗,形似巍巍卧龍,腹有乾坤萬千,是石窟藝術之精華。第3窟是雲岡最大的洞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寬約50米,窟內奉有“西方三聖”造像,他們肅穆莊嚴、衣紋流暢、造形優美。觀其神態,會不由得被北魏匠人斬山為壁、取石成窟、千錘萬鑿、心虔志誠的精神所感動。第16至20窟也稱“曇曜五窟”。他象徵着北魏王朝的五位帝王和無上皇權。第20窟是雲岡雕刻藝術的代表作,正中的佛祖坐像,高13。7米,造型雄偉、氣勢渾厚,仰天長看,震撼至極。從二十一窟開始向西約200多米,還大大小小分佈着上百座洞窟,這些主要是北魏遷都洛陽後民間出資開鑿的,他們藝術風格活潑,人物雕刻清瘦,這也讓雲岡成為了中華佛教瘦骨清相的誕生之地。

從欣喜地靠近他,到用力地感知他,我突然明白,他的千錘萬鑿,是要把佛祖刻入心田,把慈悲交還眾生;他的高聳無言,是要把自己寫作歷史,把希望留給未來。雲岡,我虔誠地祈求,也要做一個臂膀如磐,心中有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