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小議無知作文

精選 閲讀(2.99W)

倘若人們都可以稍微審視自己的言行、想法,或者用一個更籠統的詞語——內心,那麼無一例外,我們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永恆的狀態——無知。

小議無知作文

因而,有這樣一句名言流芳千古。

“我什麼都不知道。”

——蘇格拉底

而在一千年多年後,那位久居於城堡書房中的法國人看到此句興奮、讚歎不已,將另一相似的至理名言刻在天平上。

“我知道什麼呢?”

——蒙田

如果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是在坦露自己的無知,那麼至少他自知無知,而蒙田甚至將這一確定性都打上大大的問號。

可是,但凡接觸過他們留給後世的作品,例如《斐多篇》與《論經驗》,我們便會發現事實根本不是如此,或者説截然相反。他們的知識似乎是無窮無盡的、四面八方的。只要你樂意,他們會永無止盡地與你攀談。

至於他們為何做出如此反差之行為,確切地説,我並不知道。或許當我們把目光繼續轉向“無知”這一話題,答案便浮現了。

從遠古走來,人們一直在為擺脱無知愚昧不懈奮鬥。而到了現代,科學則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相信科學,將其視為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徑。

科學確實是一項非常有益的大事業。

輕視科學的人只是説明自己的愚蠢。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可知論者如此樂觀皆出於這層原因:隨着科技的發展,知識的拓寬,技術的革新,我們終將探索出這世上一切不可知的事物,譬如日心説推翻地心説,量子力學推翻經典力學……

但是,亦有位思想家發出這樣的質疑:

“我也不會把科學的價值誇大到某些人所説的程度……我也不相信有人所説的,科學是一切美德之母,任何罪惡都是無知的產物。”

——《雷蒙·塞邦贊》

我們之所以如此樂觀,就是因為我們並未仔細審查自己對科學之想法,認為其完美無瑕。事實上,並非如此。科學亦有不可忽略的迷離之處。

下面這一類比生動而有趣

打枱球時,我們把球打進洞中。接着再把球取回,使用同樣的方式,球再次進入洞中。周而復始,當我們連續實驗了六億多遍,最終得出規律:以這種方式打球,球必進洞中。

我們所有得出科學結論的方法皆為此類模式:重複實驗,相同結果,得出規律。

那麼我們是從何得知下一次結果便是一樣的?第六億零一次實驗時,枱球會不會直接飛出地球?

我們只能感知到現象,根本無法知曉背後的規律。我們僅僅是在依靠經驗、猜測規律。這是休漠的基本觀點之一。

這時,有人會反駁,我們的感覺本身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需要理性的幫助。可是既然理性認識是基於感性認識,此類情形就像一棟堅固的樓房搭建在鬆散的泥土之上。

實際上,我們根本無法否認這棟樓已有搖搖欲墜之勢。“理性沒有另一個理性的驗證就不能成為理性,我們永遠不停地在兜圈子。我們的思想用不到陌生的事物上面;思想是通過感覺的媒介而形成的…”

以上的很多話並非出於我的嘴中,而是出於許多自己“無知”的哲人們。其中休謨是知名代表。不過休謨到最後仍告誡我們“需要相信科學世界,否則我們將寸步難行。”

的確,我所提出的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與懷疑。“當我有所表示時,我並不是指事物本身如何,而是指本人見解如何。”

“説到思想的產物,我這裏從來也沒有產生過能使我真正滿意的東西”。

我明白我所想的這些更似無底洞、死衚衕。我所做的,無非是將自己的怪念頭顯現出來,僅此而已。

可是現在竟有人因不瞭解世間萬物之奧妙而鑽進死衚衕,甚至獻出生命。我認為這種行徑無疑是一種任性、一種愚鈍。尼采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正確的觀念:

“我對許多事情永遠不想知道,智慧給認識也劃出了界限。”

以上的表態我認為已經相當明晰了,儘管科學帶給我們大量的知識,可是與此同時,更多的無知和困惑也會隨之跟進。我們愈發探索,更多未知的事物便會悄然而至。

此外,我們無法瞭解事物,不僅是由於自身能力限制,更無奈的是,人們常常自以為是,總以為事物一成不變。因而,叔本華這樣説道:

“我們應該時刻記住時間的作用以及事物是不斷變化的。”

——《人生的智慧》

可是我們未曾很好地理解這一觀點。對一件事物,我們依舊會給出自以為完美的觀點。或者,我們隨意地傲慢地認為這一層道理依舊適用於那件事物。我們説得頭頭是道,但其實是並不充分、牽強的,假借的概念。

我們未曾認真考慮到這條格言:

“一條規律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由此觀之,“無知”這種狀態在人羣中是並不少見的。只可惜,更多人是後一種“無知”,只有極少數人擁有前種“無知”。

對於前一種無知,我們自然是應當大佳讚揚,因為這種無知給予我們清醒的頭腦,教會我們謙卑,使我們發現漏洞,彌補不足,或進而求之,或退而思之。

而對於後一種“無知”,確切地説是愚昧,我們應極力避免才能使道理愈探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