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讀《鄉土中國》有感作文

精選 閲讀(1.94W)

這個雙休日,爸媽帶我和弟弟回老家。弟弟坐在奶奶家門口的小板凳上神祕兮兮地對我説:姐姐,我發現一個祕密:爺爺奶奶家是誰都可以進來的!據我觀察,爺爺奶奶只要不出遠門,從來不會關門,你看,一會兒樓上那個奶奶來聊幾句,一會兒隔壁的爺爺來借個火,一會兒旁邊樓裏的大伯大嬸買完菜來歇個腳……根本不用敲門,自然而然就進來了,和到自己家一樣……

讀《鄉土中國》有感作文

我看着弟弟一本正經,像發現新大陸似的那個樣子,覺得很有意思。是啊,鄉間田裏,家家户户白天不都是敞着門的嗎?但是,細細思考卻覺得這話耐人尋味得很,沒有監控的鄉下為什麼可以做到開門敞户、雞犬相聞,又有門禁又有監控的城裏家家户户的門卻要鎖了一道又一道呢…?

想起近日看的一本書來,用《鄉土中國》裏的話來説,這就是中國社會最根本的鄉土性吧。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熟人”的社會是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説:鄉土社會是具有地方性的。在上個世紀,大部分的鄉下人生於斯、死於斯,他們日復一日地重複着自己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生活在鄉土社會的這羣人們,其實是被生活困在土地上的一羣人,他們周圍的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的,這是他們生活的常態。如果説一個村子裏的人都是這樣的話,人與人的關係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每個孩子都是在大家的眼中長大的。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裏,鄉民之間會多方面、經常性的接觸,用一個詞來概括,就可以稱之為“熟悉”。我的爺爺奶奶是在這片田上長大的,他們的爺爺奶奶也是在這片地域上過完一生的,身邊的所有鄰里全部都是一起長大,一起生活的。爺爺奶奶們只通過腳步聲就能判斷“來者是誰”。家裏缺了一根葱,可以去問隔壁的楊大媽借;對面的鄒伯少了一口米,可以揮手借出去。這樣的圈子就是個如同《鄉土中國》中所説的街坊,有喜事要請酒,生了孩子要送紅蛋——我們這次回老家也是因為我爸爸表哥的兒子十六歲生日辦酒席。請的全部都是鄉里鄉親,親戚朋友,一個孩子滿十六歲,也成為與熟人們分享的喜事之一。在這樣的環境中,不關門或虛掩着反而是正常的生活狀態,如果只不過散個步就鎖門,甚至人在家還鎖門,反而會被理解為嫌棄同鄉或者家裏出事了。在這樣的社會中,人人都知道各自的“底細”,不需要事事説明,不害怕口説無憑,更不用法律條款,誰還會擔心自家的門鎖還是沒鎖呢?

但是城市社會是不一樣的,這個環境太大,變數太多,太陌生了。一棟城裏的公寓,人與人之間保持着老死不相往來,有個段子説自己在坐電梯時發現下行的電梯裏有人,只要不着急就會謊稱自己這兒還有人沒來,讓那班電梯先下去,再等一班沒人的下來,看得我啼笑皆非。用如今新鮮的名詞來解釋,這個就是“社恐”啊,城市裏陌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信任已經匱乏到這個地步了?答案是肯定的。前兩年城裏就新出現了一種訛錢手段叫做“碰瓷”,這導致人們走在路上連扶倒地老人都需要三思而後行,甚至需要同行朋友在一邊錄好視頻——這樣人心叵測,魚龍混雜的環境是無法做到相互信任,鄰里之間開門以對的。因為這樣的變數過多,猜忌不斷,人和人之間又有利益糾紛無法做到客觀公正,我們的社會中出現了法律,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法治世界——大廈店鋪需要按要求安裝監控設施,有人入室搶劫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切都有了規範,一切都變得更公正了。

然而實際上,鄉土社會是中國社會最基層的社會,所有的中國人都無法避免地帶着天然的鄉土性。如果你以為人們來到城市,就會變成現代人,就會自覺接受法律約束,遵循法律規定,那麼,只能説明,你還沒有真正讀懂鄉土中國。就比如費老在鄉土中國中提到的,“鄉下有許多行活兒行話是隻有行內人聽的懂的。”這一特性,其實就是現在“圈子文化”的根本所在。圈子文化,是一種文化概念,同學講同學圈子,朋友講朋友圈子,戰友講戰友圈子,官場講官場圈子。在中國百姓們的柴米油鹽生活中,上到升官發財,下到孩子讀書,彷彿沒有一件事是不可以通過託關係,找熟人來解決的。坐下來吃飯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哪兒人啊?”如果是老鄉,那真是兩眼淚汪汪啊……彷彿在所有人的心中,只要有“熟人”的照應,沒有什麼是幹不成的。舉個例子吧,杭州每年的小升中民辦學校搖號,這明明是一件完全公開透明,無法造假的事情。偏偏很多家長都堅信可以通過走後門的方式讓自己孩子搖進心儀的民辦國中。即使你指天發誓,這是一件公開且無法作假的事情,他們也聽不進去。為此,他們會嘗試着各種方法,來撬開他們以為的那個搖中祕籍。不厭其煩地找熟人,讓他們為自己孩子的讀書提供一些便利——不聽從官員們苦口婆心的解釋,不相信板上釘釘的事實,而是認準了官大可以頂事兒。在這些人的腦子裏,沒有人搞不定的事兒。這與現今依法依規的總則是背離的,就像前文所説,如同鄉土社會信用的由來,它的形成和發展並不是對於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堅信。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在這漫長的歷史浸潤中,不僅滲透了我國以鄉土社會為最基層社會的狀態,更是將這樣的思維方式深深地在我們的腦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就像辛峯説的,“歸根結底,‘圈子文化’是一種隱性文化,是一種合於世俗觀念的約定俗成。它有着幾千年的傳統禮治為其背書。即便在現代社會的法治理念之下,依然有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強大生命力。”固然縱使圈子文化有着“大家只為熟人辦事,為熟人請託,甚至從中牟利、收受好處而有違公平、公正,滋生腐敗。同時拿人手軟、吃人嘴短,把很多事情辦得超越常規”這樣極大的弊端,仍有無數人對此捷徑“趨之若鶩”……

不過即便如此,中國人世世代代依然努力地追求着更正義,更公平的社會之道。我們依然在無數次的修改完善着自己已有的法律,令更多的人民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就像道路邊越來越少的農民“路斃屍體”,他們都見證着我們國家的一步步繁榮富強。也許根植在中國人心中上千年的思想是不易革除的,但更不易革除的是我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這個民族是偉大的,它是一個從鄉土中生長出的母親。我們是她枝幹中最嫩最新的葉。這個國家的未來要由我們來續寫,這個國家的規則要有我們來接手繼續完善。縱使一切有再多困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多少先驅為了這個夢想前仆後繼,我們怎麼可以浪費這份朝氣蓬勃?

化為一句:強國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