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範文>

當代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作文

精選範文 閲讀(7.19K)

摘要: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紛紛研究並計劃設立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主觀幸福感,是個人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大學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小社會,對於其成員——大學生的幸福感,理應給予關注和重視。特別是隨着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歷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幸福狀況,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我們五人小組從性別、年級以及整體三方面入手,展開了系列調查。並基於調查,提出增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通過調查大學生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研究影響他們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學的教育對策,使大學生對幸福有更深遠的解讀,從而幫助他們程度地獲得幸福。這對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2.調查對象:本校大學學生,其中低(一、二)年級20人,高(三、四)年級20人,男生20人,*20人。
  3.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等,其它情況如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總體感覺等自我評定以及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觀幸福感狀況,對目前狀態是否滿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均採用選擇題形式,分為單選和多選。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40份。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彙總並獲取了所有有效被調查的學生基本資料,如性別、年級等。
  調查過程及預想:
  由於時間匆忙和實踐經驗不足,我組成員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經過討論,確定了問卷試題。並對四十名大學生(其中每年級10人)進行問卷調查,因為人數較少,對於所得數據也許會有所偏差。預先估計,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來源於就業壓力和學習中的困難。調查後,又經小組成員共同統計,得出結論。
  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一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對調查的學生統計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後有如下結果:總體分析:
  (1)大學生幸福指數總體狀況
  根據上表的調查結果顯示:
  對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滿意的佔70%,感到一般的佔15%,不滿意的佔15%。上述數據表明有7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狀態總體上持滿意或肯定的態度,而有3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的滿意程度處於中等偏下的態度。
  對大學所選專業及以後就業預想32.5%的人表示對自己專業滿意,而17.5%的大學生則處於茫然狀態,40%的人則認為專業不滿意對未來就業表示堪憂。這説明為數眾多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專業不滿意並且對未來的發展抱有悲觀色彩。
  對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家庭關係、生活成就、人際關係、經濟狀態、精神空虛、現實理想差距、沒有戀愛、沒有參加團體活動(可多選)分別佔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從中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因素中,就業壓力首當其衝,其次是學習壓力,再者生活品質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對於追求幸福做過的努力(可多選),80%的學生表示樂於關心他人,75%的學生覺得自己在努力學習,45%的學生勤於交友,獲得幸福。只有12.5%的學生表示通過參加志願者讓自己獲得幸福。
  對現在大學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27.5%的人認為忙碌而充實,60%的人認為普通平淡,7.5%的人覺得不滿意,與理想之間有一定差距。這間接證明了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並不很滿意。因此加強大學的教育體系以及改善大學活動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開心時解決不幸福能力,40%擅長解決,15%不擅長解決,而45%的大學生不知道是否具備此能力。這些數據很鮮明地反映了我們廣大的學生羣體中大部分人缺乏處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問題的能力。
  對於覺得幸福的人該具備的特點(可多選),97.5%的人選擇了樂觀開朗的心態和和諧的人際關係,87.5%的人認為幸福的人應該努力奮鬥,72.5%的人則選擇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學生都認為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只有樂觀的心態是不夠的,需要後天的努力來實現幸福。
  對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學生打100分,12.5%的大學生打80~99分,67.5%的大學生打60~80分,17.5%的大學生打30~60分,0%的大學生低於30分。   注:此結果真實有效,且從整體來看,與預測狀況基本符合。
  (2)總結:
  綜上所述,大部分大學生都感覺自己的生活還算幸福。而讓大學生對自己感受的不幸福進行歸因時,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主要歸因於外部因素,如就業壓力大,學習壓力大,運氣不好,社會競爭激烈,課餘生活單調等;另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歸因於內部因素,如人際關係太差,主觀努力不夠,缺乏明確的追求目標,精神空虛等等。在內因與外因之間,大多數大學生都把導致自己不幸福的內因排列在最前面,這反映了大學生對於幸福認知的一致性,同時也説明個人努力、明確的生活目的感,對精神世界的明確的理解、預測和內部的控制對於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樂感對生活質量高低的影響是不容質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樂,生活充滿樂趣。然而,面對同樣狀況,不同的大學生的快樂感程度卻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態以及自己追求決定的。比如有的大學生覺得畢業後前程似錦,有的大學生覺得可以養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極心態。由此可見,一個天性樂觀豁達、凡事易於滿足、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未來的人相較於具有悲觀的心態的人的幸福感要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個人所特有的內在心理特徵,是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內在原因,也是影響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直接原因。從問卷調查他們對幸福進行的主觀定義中,我們進行總結認為人格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業壓力對幸福的影響。就業是民生之本。面對越來越強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們似乎顯得無可奈何。寒窗十幾載,好不容易擠進大學的校門,如今就要走向社會,面對父母的期望,面對自己的理想,卻不知道路在何方。由於競爭激烈、就業矛盾突出,不少高校畢業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準備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有的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偏差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的就業。不幸福感的產生也因此而生。
  就業壓力一方面來自社會,一方面也來自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高校教育者應通過就業指導和心理指導,轉變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使大學生認清形勢,認識自我,平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和諧的心理狀態,從心理上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進而減少就業壓力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3.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引起幸福感的變化。對於大學生來説,尤其是大學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響了他們對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當大學生遭遇掛科,失戀等負*事件時,可能會產生抑鬱、悲觀、無助等消極情緒,導致幸福感降低。但個體的幸福感一般不會長期下降。同時由於一些正*事件得到大家的認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會使幸福感提高,最終其幸福感會穩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標。調查表明,無論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都把生活目標作為影響自己幸福觀的因素。並且在對自身的不幸福歸因時,認為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是導致他們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沒有了目標,大學生會整天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降低他們的自信心,影響對自身的判斷,使自己對生活更加迷茫,從而帶來循環效應,加劇了大學生的煩惱和負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5.金錢、享受對幸福的影響。不可否認,金錢和物質財富是個人幸福實現的物質基礎,也是培養正確幸福觀的物質前提。一個生活在物質匱乏社會中的人,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他不可能會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對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覺,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質財富應在幸福生活中佔多大比重?性別比較發現,男生比*更注重金錢在幸福中的作用,這與男*未來的社會角色有一定關係。調查中,只有17.5%的人為自己的經濟狀況煩惱。應該説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是豐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認為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在此方面的關注度應該會增加。
  如今的大學生現在所持幸福觀點中容易把吃喝玩樂、揮霍金錢與幸福混為一談,幸福價值觀偏頗。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幸福觀的主流是積極的,是適應和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於商品大潮的衝擊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對正處於人生觀形成和發展時期的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我們無不憂慮地看到,大學生羣體在幸福價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似有抬頭傾向。在什麼是幸福的問題上,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幸福就是吃喝玩樂,幸福就是為所欲為、揮霍金錢,甚至有人痴迷那種“不修今生求來世”的錯誤觀點,對身體和物慾的滿足成為學生衡量幸福的標準。這些觀點否認了幸福要靠腳踏實地的勞動和創造來獲取、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努力拼搏的過程。學生體驗幸福的過程、態度和情感不正確,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幸福的理解。
  對大學生自身提升幸福感的建議:
  1.要重視人格的培養和塑造。與其他因素相比,主觀幸福感更多的依賴於人格。例如個人的自尊,樂觀,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標。外傾性的人能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幸福,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讓自己有積極的自我觀念。喜歡並相信自己,恰當的認同和接納別人,能夠理性的面對和接受現實。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不斷地汲取知識,知識可以讓人聰慧、充實更能體現自身素養。
  2.積極的改善社會關係,尤其是舍友關係和朋友關係。要能正確處理得到社會支持與付出社會支持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也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人際關係的一個集中反映。它關係到大學生是否能夠有個愉快的心境度過整個大學生活。因此通過擴大人際交往,結識朋友,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觸人羣,改善人際交往關係。
  3.職業生涯規劃。嚴峻的就業壓力是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大學生希望在畢業時能夠有一個好的選擇,就應該儘早的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並據此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在不斷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讓自己充實、自信,提高幸福指數。
  4.休閒。要學會在忙碌的學習中分出想當的時間來享受生活上的休閒。例如參加體育鍛煉,看*,參加社團活動,聽音樂,參加志願服務等。這些工作都能增加個人的身心健康。
  5.培養積極情緒。情緒是人們看待和處理事物的一個放大鏡,好的情緒總是作為一面積極的暖色鏡來加工所面對的事物。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往往會表現出更大的寬容性、耐性和持久性,而更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經常去聽、看、經歷一些能夠激起積極情緒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漸漸的處於一種良好情緒的循環圈中,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對其他方有助於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做法建議:
  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感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和取向,所以社會各方要給予共同的關注,並做好其協助工作。如教育者要重視增強其自我效能,讓同學在價值展現時,體現快樂,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估計和期望,提高學業成就,而學校應轉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從積極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挖掘現實中的積極因素。去感受生活,體驗幸福。國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扭轉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此外,社會支持能讓人內心感到快樂和幸福。大學生作為沒有經濟獨立的羣體,外界的社會支持會使他們更好的處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學生與父母親子關係密切,更能體驗幸福。
  我認為。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對人生髮展方向、對社會實踐認知的啟蒙期,此時可塑性極強,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幸福的獲取以及看問題的視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種積極的、科學的、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從人的本性出發、重視人的個性發揮與中國大力提倡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讓同學們去積極地奮鬥,而把艱苦的過程轉化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當代大學生幸福感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