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宮之奇諫假道》閲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作文

文言文 閲讀(2.44W)

宮之奇諫假道

《宮之奇諫假道》閲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

對曰:“克之。”

公曰:“何時?”

對曰:“童謠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燉燉,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從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歸其職貢於王,故書曰:“晉人執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1、對加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假:借)

B、大伯不從,是以不嗣。(從:跟隨)

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濃郁的香氣)

D、虞不臘矣。 (臘:歲終祭祀,這裏指舉行臘祭)

2、下列句子中,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 是寡人之過也 ②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B、① 以其無禮於晉 ② 宮之奇以其族行

C、① 桓莊之族何罪 ② 虢,虞之表也

D、① 師還,館於虞 ② 且虞能親於桓、莊乎

3、下列對原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虞公認為:“晉,吾宗也,豈害我哉?虞、虢、晉之間的關係,反駁了虞公的這種錯誤觀點。

B、文章開頭用“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一句來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主題。

C、具有遠見卓識的虞國大夫宮之奇,有力地駁斥了虞公對宗族關係和神權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聽,最終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場。

D、宮之奇認為應該實行德政,力諫虞公,這反映了當時國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4、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 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遂襲虞,滅之,執虞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傳中哪兩句名言出自這個典故?虞公為什麼會滅國?這則故事對你有何啟示?

答案

1、B

2、C

3、D

4、①虢國是虞國的外圍(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隨它滅亡。②於是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輔車相依,脣亡齒寒;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翻譯:

晉侯又向虞國借去攻打虢國。

宮之奇勸阻虞公説:“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了,虞國也一定跟着滅亡。晉國的這種貪心不能讓它開個頭。這支侵略別人的軍隊不可輕視。一次借路已經過分了,怎麼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話説‘面頰和牙牀骨互相依着,嘴脣沒了,牙齒就會寒冷’,就如同虞、虢兩國互相依存的關係啊。”

虞公説:“晉國,與我國同宗,難道會加害我們嗎?”宮之奇回答説:“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長子和次子,泰伯不聽從父命,因此不讓他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執掌國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勞,因功受封的典策還在主持盟會之官的手中。現在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愛什麼呢?再説晉獻公愛虞,能比桓莊之族更親密嗎?桓、莊這兩個家族有什麼罪過?可晉獻公把他們殺害了,還不是因為近親對自己有威脅,才這樣做的嗎?近親的勢力威脅到自己,還要加害於他們,更何況對一個國家呢?”

虞公説:“我的祭品豐盛清潔,神必然保佑我。”宮之奇回答説:“我聽説,鬼神不是隨便親近某人的,而是依從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裏説:‘上天對於人沒有親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説:‘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説:‘人們拿來祭祀的東西都是相同的,但是隻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靈也就不享用了。神靈所憑依的,就在於德行了。如果晉國消滅虞國,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獻給神靈,神靈難道會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從宮之奇的勸阻,答應了晉國使者借路的要求。宮之奇帶着全族的人離開了虞國。他説:“虞國的滅亡,不要等到歲終祭祀的時候了。晉國只需這一次行動,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國一那天,晉滅掉虢國,虢公醜逃到東周的都城。晉軍回師途中安營駐紮在虞國,乘機突然發動進攻,滅掉了虞國,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為秦穆姬的陪嫁隨從。然而仍繼續祭祀虞國的祖先,並且把虞國的貢物仍歸於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記載説“晉國人捉住了虞公。”這是歸罪於虞公,並且説事情進行得很容易。

【題解】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晉國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是要趁虞國的不備而一舉兩得,即先吃掉虢國,再消滅虞國。具有遠見卓識的虞國大夫宮之奇,早就看清了晉國的野心。他力諫虞公,有力地駁斥了虞公對宗族關係和神權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應該實行德政,民不和則神不享。可是虞公不聽,最終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場。

文章開頭只用“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一句點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過人物對話來揭示主題。語言簡潔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問句。如用“輔車相依,脣亡齒寒”比喻虞晉的利害關係,十分貼切、生動,很有説服力。

【簡析】

寫的是虞大夫宮之奇就晉侯向虞借道伐虢之事,對虞公的諫諍。

宮之奇以敏鋭的政治眼光,明確指出借道的必然後果是虞國的滅亡。

文章分析精闢,説理透徹。宮之奇的三段議論,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晉借道之利害。

首段,從當前虢、虞德位置關係出發,以“脣亡齒寒”作比,一針見血地點明瞭晉滅虢對虞德直接威脅;

第二段,以歷史事實為據,駁斥了虞公同宗不會相殘的觀點;

第三段,以古書理論為據,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神所馮依,將在德矣”。

三段論述緊緊圍繞一個主旨,充分説明了“虢亡,虞必從之”的道理,表現出一個成熟政治家對政治鬥爭殘酷性的清醒認識和一個忠臣對國家前途的深謀遠慮。

全文結構嚴謹,詳略得當,語言簡練。開篇用一句話交待事件背景,緊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寫宮之奇的諫言。結尾以十幾個字寫明虞公不聽勸諫的下場,不僅與篇首相照應,且進一步以事實證明了宮之奇的遠見卓識和虞公的昏聵愚蠢。

進步思想:從關係上強調人的作用,重視民的作用,即民本思想。宮之奇的諫言中,處處扣住一格“德”字,反映出虞大夫的德治思想,他認為君主實行德治,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引用〈周書〉中的典故,用以向虞公諫言,間接反映出他希望虞公施行德政,愛民以鞏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