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自然>>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10篇)

閲讀(3.26W)

篇一: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10篇)

感恩生命,珍惜生活

——記正月國一掃墓活動

新年的第一天,也許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出門拜年。可在我們這裏卻不同,這一天,我們要去給已故的祖先們掃墓。

這看似很平常一件事,但實則大有學問呢!這一天,我們要起得特別早,要搶在上午掃墓上墳。出發前我們要準備好蠟燭、肉、香、鞭炮、銀元、酒、筷子等祭祀用品,一切準備就緒,爸爸便驅車帶着我們一家老小前往墓地。公路上的汽車寥寥無幾,且大多行駛於墓地的方向。我們雖來得不算遲,但早已有人開始掃墓、祭拜,鞭炮聲此起彼落……

我們先來到奶奶的墓前,爺爺先把肉、飯、酒、筷子、蠟燭擺放好,這時大伯點燃了鞭炮,“噼裏啪啦…。”,我剛開始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問媽媽“為啥要放鞭炮?”媽媽説“鞭炮是用來叫醒奶奶告訴她過年了,我們來給她拜年,讓她多吃點東西,跟我們一樣開開心心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鞭炮放完大家都來到墓前,點燃香每人3根不能多也不能少。這又是為什麼呢?沒等我問,爺爺告訴我:原因有三,第一根是敬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第二根是敬地希望來年大豐收、第三根是敬去世祖先感謝祖先留下的基業。如果不懂的人少一根都是大不敬。我拿到香後,媽媽説:“按照我的動作做好。”只見媽媽雙手拿着香在奶奶墓前鞠三個躬,嘴巴里面低估着,像是讓奶奶保佑我們之類的話。然後媽媽把香插在奶奶墓前,並將酒灑在墓前。我按照媽媽的樣子照做一遍,家族的人也便依次燒香、祈福。我實在不能理解,這樣真的能保佑我們一家嗎?

我想起了奶奶生前對我們的好,她是多麼希望我們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啊!她對我的好,仍歷歷在目,有什麼好吃的,她第一個就想到我……雨天替我送傘,熱天給我扇風……她曾無數次的鼓勵我要認真學習……奶奶温暖的手,温和的聲音,慈祥的面容……至今還一直在我的腦海温存。今天掃墓,讓我回想到很多的往事……(加上這個小節,回憶奶奶的好,你才能與下文悟出掃墓的意義相銜接。必不可少哦!)

我突然明白,祭祖是為了感謝祖先們賜予我們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生活中一切。

新年第一天,和家人一起掃墓,意義非凡。

篇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年夜飯

張肖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過年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呢!在我們老家,喜慶的氣氛可以從除夕一直延續到元宵節。最讓我們小孩子期待的那便是大年三十那頓熱熱鬧鬧、有滋有味的年夜飯啦!

年夜飯的準備,往往都是從大清早就開始了。一大早,奶奶就趕去菜場進行大采購。“鯽魚,新鮮的鯽魚,透骨新鮮。”“快來買年糕,好做烤菜年糕嘞!”“看看鹹蟹,看看這紅膏……”市場裏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極了。

在我們家鄉,春節是要吃餃子的。這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歡的項目。這春節的餃子還有不少講究呢。聽奶奶説:“守歲時包,辭歲時吃。辭舊迎新,是開年交好運的好意頭。”今年的春節,多年沒回家的叔叔也回家了,家人團聚,更是熱鬧非凡。

這一次,奶奶在餃子裏包了花生,“花生”寓意着好事發生。弟弟偷偷跑到奶奶身邊,悄悄問:“奶奶,能不能開個後面,告訴我哪個裏邊包了花生?”奶奶神祕地搖了搖頭説:“可不許耍賴。”

第一鍋剛煮熟,我們幾個小孩兒就立刻端坐桌前,小心翼翼捧着碗開始吃,一小口一小口的咬,生怕錯過裹在裏面的花生碎兒,可一碗見底,誰都沒吃到。機靈的堂弟小眼睛骨碌一轉,發現新煮好的這盤餃子裏,有幾個大肚子的水餃,也有三兩個花邊不同的。發現新大陸的他急着手舞足蹈,招呼我們過去。我們仨仔細端詳着,果然,只聽”咯吱,咯吱……幾聲,我們都吃到花生餃子了,我們高興得手舞足蹈,不停地向大人們炫耀着。

天色漸漸暗下來,年夜飯逐漸端上了桌。香噴噴的油爆蝦、清新爽口的小黃瓜,無不使人垂誕欲滴。擺在中間的是一道“剁椒魚頭”,奶奶放了十足的辣椒,這道菜可大有來頭,據説準吃到的越多,誰的臉會越紅,那這一年一定會紅紅火火。弟弟拿起筷子夾了一大塊口,剛放嘴巴就辣得直吐舌頭,大叫:“紅紅火火不適合我,我只能嘗試着蒸蒸日上。姐,快給我拿來蒸饅頭……”在一陣陣歡笑聲中,大人們聊着這一年的大小事,還不時互相敬酒。小孩則免不了鬥嘴,奔跑打鬧。

在這幸福裏,我若有所思,是家鄉的這份習俗牽動着我的心,讓家人們在這特殊的日子裏團圓。家鄉春節的一切都令我回味無窮。

篇三: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老成都的回憶》

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每年過春節的前一兩天,我們家就會提前進入過年的那股緊張、歡喜、紅紅火火的氛圍。

為什麼説緊張呢?每年過節前一兩天,我都會拿出我最心愛的毛筆寫春聯,我媽媽向來追求完美,春聯自然也是每年都要折騰好久。

貼春聯可有好多講究,橫批若是從右往左寫,上聯就貼右邊,反之上聯貼左邊。對聯單貼可不行,要一邊一幅,一般上聯最後一個字發拼音裏的三聲、四聲,而下聯最後一個字發拼音裏的一聲和二聲。到了大年三十,大家就會開開心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成都人都愛吃,吃年夜飯也講究,我們家就是一個例子:香腸、臘肉、雞、鴨、魚、牛、八寶飯,有時還會有梅菜扣肉和粉蒸肉。光聽這些菜名,我的口水就要從嘴裏流出來了,更何況年夜飯真的出現的時候呢。

正月初七這天,我們家就會去遊草堂祭杜甫,這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曰”大家都會去杜甫草堂祭拜大詩人杜甫,這習俗起源於唐代,據説是詩人高適寫下了一首詩名為《人曰寄灶二拾遺》,後贈於杜甫,詩曰:“人曰提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於是每年“人曰”便成為我們老成都人遊覽草堂,緬懷詩聖杜甫的特定日子了。

到了正月十六,別人早就過完了元宵過完了年,可老成都人就不,他們耍性大,人家過完年,他們還要再過一天年。而這一天就要老城牆上走百病,厚着臉皮再過一天新年。

倒回去再説正月國一成都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和家人一起穿新衣去武侯祠,遊喜神方,“喜神方”即是喜神所在的方位。依“五行學説”,南方丙丁屬火,代表四時裏最熱的夏天,也有“鴻運興旺”的寓意,因此,成都人認為城南即是喜神的方位。加上城南的武侯祠裏供奉着蜀地老百姓崇拜的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英雄人物,這裏就真成了“喜神方”了。

這些習俗,老早就有了,一直流傳到現在,於是才説:“成都的舊年俗,件件都是老成都的回憶。”

篇四: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包粽子

張嘉倪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今天選擇一個經典的習俗來寫——端午包粽子!

一説到粽子,每個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節,我打算自己學包粽子,媽媽也特別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媽媽一起來到了超市採購所需食材。有許多東西需要買,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紅豆、綠豆、蜜棗、艾葉等。

回到家,我們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準備開工。

媽媽告訴我,這粽子有很多種口味,問我要包哪種。嗯,我仔細想了又想,最終決定,還是一如既往的蜜棗味吧。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艾葉捲成一個類似圓錐的形狀,往裏邊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棗、還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後用幾條繩子封好口,一般我們家裏還會準備很多種顏色的線以便對不同的口味進行區分。這樣,一個個小粽子就做好了。

轉眼間來到了最簡單的一步——那就是上鍋煮了,我幫媽媽把一個個包好的粽子放進沸水裏煮十五分鐘,終於能休息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粽子終於出鍋了!煮好的粽子,滿屋飄香,剝開粽葉,裏面紅棕色的粽肉在燈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簡直棒極了,我和媽媽都很開心。

包粽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篇五: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媽媽的味道

每到正月十五時,我們都會賞花燈、猜燈謎、看煙花……但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媽媽做的那一碗香噴噴的湯圓。湯圓又名沉浮子,它可是我的最愛。

廚房裏,媽媽正在準備包湯圓。我趴在媽媽旁邊“欣賞”着。只見媽媽把芝麻放進了磨盤裏,我這就搞不懂了:“媽媽,為什麼不放進粉碎機裏呢?”媽媽笑了笑,説:“傻孩子,用手工碾磨出來的芝麻粉更香阿。”這又是為什麼呢?可媽媽也答不上來。媽媽將磨好的芝麻粉和少許的芝麻和豬油攪拌均勻,搓成了一個個圓滾滾的小球,放進了冰箱。

媽媽將糯米粉用滾燙的開水和成一個大面團,麪糰不住地冒着熱氣。媽媽顧不上燙,將麪糰摘成一個個小劑子,每個小劑子只有大拇指般大小,很是可愛。媽媽將小劑子揉圓,然後又將它壓扁,迅速舀一小勺芝麻餡,小心翼翼地把芝麻餡用麪糰起來……説也奇怪,那麼小的麪糰,要包那麼一勺的芝麻餡,忽然不會破。我好奇萬分。媽媽彷彿看出了我的心思:用開水和粉,粉揉透,絕不會破皮的。

最後一步就是等湯圓們在鍋中泡好“温泉”啦。我站着一旁,看着湯圓在鍋中時沉時浮,我想這應該就是它有一個別名叫作“沉浮子”的原因吧。湯圓在鍋中轉來轉去,活像一羣又白又胖的小孩子在温泉中嬉戲玩耍。

不一會兒,它們就浮上水來對“觀眾鞠躬謝幕”。媽媽連忙招呼我拿碗,盛出來吃。我連忙盛起一碗湯圓,一股樸實的芝麻香味撲鼻而來。我顧不上燙,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嗯,皮薄薄的,QQ彈彈,入口即化。裏邊的芝麻餡破皮而出,溢滿了口腔,甜甜的,好吃極了!甜而不膩的芝麻香在舌尖上打轉,不一會兒便蔓延到了舌根,這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我一邊張着嘴巴呼氣,一邊直誇美味。媽媽微笑着看着我眼神中滿是温暖:孩子,慢點別燙着別噎着……説着幫我盛了一碗放在一邊涼……

媽媽親手做的湯圓,有特別的味道,我想那種味道就叫家的味道。

篇六: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薺菜味的雞蛋》

以前,我老聽家人唸叨:“今天三月三,一定要吃薺菜煮雞蛋。”一開始我十分疑惑:為什麼偏偏這一天要吃這道普通的菜品呢?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我們家鄉的風俗。

在農曆三月三前,準備好一些薺菜洗乾淨,然後和菜根一起下鍋。雞蛋可以先放在涼水裏浸泡兩三分鐘後在下鍋,以防蛋殼破裂。雞蛋剛放入鍋時用大火煮,然後轉中火煮七八分鐘停火。一分鐘後撈出雞蛋敲碎,(但不要敲爛)放回鍋,開火慢煮,等聞到薺菜香,湯汁變色時撈出薺菜,向鍋內撒上少許鹽關火。雞蛋放在湯裏浸泡上一天時間,一道三月三美食——薺菜煮蛋就做好了。雞蛋泡得明如翡翠,薺菜的香氣加上雞蛋的美味,吃出了春天的味道,可謂是色味雙美。薺菜煮雞蛋不僅色味雙美,還有舒筋活絡的功效。

據我所知,吃薺菜可以降低毛細血管的滲透性,有抑制毛細血管性出血的作用。而它和雞蛋結合更是大有功效:可以涼血止血、補虛健脾、清熱利水,還可以預防腦膜炎呢!

三月三的薺菜煮雞蛋確實是一道既好吃又健康的美食,我相信大家也很喜歡吃。但是我們又有幾個人知曉為什麼一定要在三月三那天吃呢?難道是為了紀念某個偉大的人,又或者這背後有個感人的故事呢?很少有人知曉它的的來源吧。

中華民族上上下下五千年傳下的習俗,現如今一些習俗卻漸漸被人們忘卻,作為新時代的後人,我們應該把這些習俗傳承下去,再讓我們的下一代繼續傳承下去。

春天的雨是連綿的、柔和的,它滋潤着大地,撫摸着大地,小聲地呼喚着大地,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時候,他們竟悄悄地匯成了小河,積成了深潭。啊,原來是春雨給潭水帶來綠色的生命。

篇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閻芊池

相傳,古代的勞動人民因為在外做工,沒有時間回家。到了春節,在外辛苦了很久的人趕回家中,與家人紅紅火火歡聚一堂。這個時候,親人當然以豐富的食物招待,後來,準備一桌好吃好喝的,和許久未見面的親人團聚,成了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我們稱為團年飯。

團年飯又稱為年夜飯,是和親人團聚的一頓飯,是熱熱鬧鬧的一頓飯。

這不,春節到了,家家户户都和久別的親人吃團年飯了。我們家也不例外,家裏來了很多人,有遠在永川的哥哥姐姐,也有近在老家的姨爹姨媽,更有從重慶遠到而來的弟弟。我十分激動,一會兒和哥哥姐姐玩,一會兒找姨爹姨媽聊天。媽媽連忙把準備好的花生端出來,供客人享用,她則在廚房忙碌起來。

看着一碗碗即將端出去的菜,我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要做這些菜啊?”媽媽笑着説:“魚代表年年有餘,花菜代表發財,蒜拌生菜代表會算生財。”我恍然大悟:“原來團年飯大有寓意,把親人的期盼都拌在裏面了,難怪這麼香!”

我激動地端着一碗碗菜走向餐桌,笑着吆喝:“祝大家年年有餘(魚)、生官發財(花菜)、會算(蒜)生財(菜)!”客人們也笑着,相互慶祝着,“祝大家新年快樂!”“同樂!同樂!”他們乾杯的乾杯,添酒的添酒,連小孩也拿着飲料慶祝。

入座後,大家擦擦口水,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歡笑聲依然不減,哥哥一本正經地夾起一塊雞肉,“金雞叫福,困難全無!”頓時所有人鬨堂大笑,紛紛説:“也祝福你!”吃着親人們的期盼,大家越來越開心。我學着哥哥的樣子,也興中衝地夾起一塊蠟腸:“長長久久,美美滿滿!”大家都拍手大笑:“好!”

按我們家的規矩,團年飯不僅是一頓晚飯,後面的娛樂活動也必不可少,只是各吃各的,比較散亂罷了。大人們在一起打麻將,誰輸了就罰喝一杯酒;小孩兒在一起“組圖開黑”,享受着久違的遊戲時光;就連貓貓狗狗、小鳥烏龜都聚在一起,彷彿聊天似的,嘰嘰喳喳嚷個不停。

天色慾發晚了,宵夜擺上來了。大家一排排坐好,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春節聯歡晚會。大家挑好喜歡的零食,有時嚼兩口,有時哈哈大笑,有時太忘我,把零食都噴了出來……

熱熱鬧鬧的團年飯結束了,很快大家又要上班、上學了。

篇八: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粽子

“石溪久佳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每每提起端午,誰不是先想到那香氣撲鼻的粽子來呢?

當這美味的粽子入口後,不禁會想,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我國戰國時期,有一位非常受人愛戴的詩人和政治家——屈原自沉於汩羅江,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後來當心憑弔的飯糰被魚蝦所食,就想出用樹葉包裹飯糰並外纏彩絲,慢慢地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

包粽子的工序也不簡單。首先要把採來的棕櫚樹葉子一條條撕開來,然後一段一段結成繩子備用,再將包粽子的粽葉提早一天洗淨並泡在水中使其變軟。第二天將糯米洗淨過濾掉多餘的水,之後按家裏人口味拌上醬油鹽等備用。再就準備粽子餡:有芋頭的、有肉的、還有板栗的、豆沙的……這些備好後,拿出泡好的粽葉,兩片粽葉打底,加上一勺糯米,放上自己喜歡的餡,面上再鋪一層糯米,之後用另外一張粽葉蓋上,最後用棕櫚樹葉做的繩子將整個粽子一圈一圈把它綁好,這樣一個粽子就做好了。

粽子全部做好後就把他們放進鍋里加上水先用大火煮,等水開了之後,那棕葉的香味,棕櫚樹葉的香味,還有糯米的香味,混合起來,慢慢的從鍋蓋縫隙裏鑽了出來,聞着這些香味,我實在忍不住,總是一會兒就去聞聞,一會兒就過去提起鍋蓋看看,並不斷的問外婆:“熟了沒,熟了沒?”外婆笑着對我説:“等一會兒”。可沒過多久我又跑去問外婆,外婆笑眯眯的説:“再等一會。”我就一直這樣子等着、盼着,總覺得時間過的很慢。

終於,外婆掀開鍋蓋,對我説:“快來快來,新鮮粽子出爐啦!”煮好的粽子散發出了更迷人的味道,這味道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拆開一個粽子咬上一口一股清香頓時間溢滿了我的口腔、沁入我的心脾……五月初五這天開始是為了紀念屈原,經過千百年後的發展今天成為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篇九: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叫“五月節”。

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

那麼要怎麼製作粽子呢?分三部。1。要準備好寬胖的粽葉,把頭部剪掉,再用水泡,確保粽葉不會太脆。

2。再準備豆子、紅棗和糯米,取兩片粽葉,尾巴和尾巴相疊,翻過來折成錐形。3。之後放入糯米、紅棗或豆子,把它們壓緊實。然後把粽葉蓋過去,把四周包住,最後扎線即可。

做好以上準備,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煮個大約六小時。打開鍋,一陣白白的滾燙的煙噴出,香味沁人心脾。

咬上一口,香甜軟糯的感覺渾然一體,讓你百吃不厭。棕色的粽子看上去好吃極了,黏黏地讓你忍不住再吃一個。

傳説端午節的由來是這樣的: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便有了端午節賽龍舟一習俗。

而且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因屈原投江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這個節日——端午節。

我們中國有許多許多習俗,端午節就是其中之一。儘管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淵遠流長,但還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一般的色彩。

篇十: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吃餃子,過新年

我家過年也和北方人一樣吃餃子,而且是自己做的餃子。

爸爸開始做水餃了,只見他從冰箱裏拿出餃子皮和餡,然後倒了一碗水。我有一點奇怪。問:“爸爸你倒水乾什麼呢?”爸爸説:“放了一夜的餃子皮太乾了,加了水的話會非常的粘,可以把水餃包好。下鍋時也不容易開口。”我聽了恍然大悟。

“我也要包。”我回頭一看只見我的弟弟站在了後面。老爸一口答應:“沒問題。”於是我也説了一聲:“我也來。”於是我們戴上手套。向麪粉和餃子開戰。

我拿起了餃子皮。發現餃子皮十分的軟。用筷子夾了一些餡發在了餃子皮的中心位置。然後又用手貼一些水塗在了餃子皮的邊上。對摺着將餃子皮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和弟弟兩個人差不多包了二十多個了,但是還不滿足。

爸爸把餃子放下鍋。不一會兒餃子浮上來了。爸爸給我們一人一大碗。等第二鍋沒有上來,我弟弟的餃子已經完了。爸爸在一旁樂呵呵地看着我,眼中滿是微笑。

爸爸平時很忙,只有過年的時候能抽出時間來陪我,但我依然覺得幸福。過年的餃子特別好吃,它讓我感受到家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