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自然>>

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通用15篇)

閲讀(1.91W)

篇一: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通用15篇)

我的家鄉在四川成都。過年的時候,成都便熱鬧起來。其中,放鞭炮的習俗,是我最喜歡的。

這一天晚上,爸爸媽媽帶着我到郊外放鞭炮。“為什麼新年要放鞭炮呢?”,我好奇的問媽媽。媽媽説:“放鞭炮代表辭舊迎新,真正迎來新年。”

我們來到一塊空地上,爸爸從一個大袋子裏拿出一個筒狀的鞭炮。我問爸爸:“這是什麼呀?”爸爸笑笑説:“你瞧好了!”緊接着,爸爸拿出打火機,點燃了上面的引線。然後,他做出射箭的動作,把筒狀煙花高舉着。不一會兒,一個像煙花的小球從筒裏跑了出來,跑到半空中,“嘭”的一聲,小球煙花炸了,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開放後突然消失。

放完了筒狀鞭炮,爸爸又從大袋子裏拿出了一些短棒。這些短棒下面是可愛的圖案,上面是用粉色的紙包住引線。“這可不是鞭炮,這是煙花。”爸爸對我説。

他把一根短棒給我我,用打火機點燃了引線。霎時,一團絢麗的火花在空中綻放。我揮舞着短棒,火花時而變成圓圈,時而變成波浪。我很開心。但是,不一會兒,火花就熄滅了,就像一朵花兒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體驗完了短棒煙花,爸爸又拿出了一個巨大的鞭炮,這個鞭炮是圓形的,是紅色的,比我的臉都還大。

爸爸讓我和媽媽站遠點,他用打火機點燃引線後,小跑着到我們這兒。引線冒着煙,一會兒後就變成了煙花。煙花越來越大,還發出了震耳欲聾的響聲。我捂住耳朵,看着這眼前的煙花盛景。

這鞭炮響啊響啊,包含着我對新一年的祝願,包含着我對生活的熱愛,包含着我對家人們的祝福。

大約一分鐘後,鞭炮不響了,煙花也熄了。我們把產生的垃圾清理乾淨,就開心地回家了。

這放鞭炮真好玩,這就是我們成都的習俗,放鞭炮真喜慶!

篇二: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就是每個地方不同的標誌。我的老家在隨州廣水,在我們那裏最大的一個風俗習慣就是過鬼節。

我在查找資料得知,“中元節”也就是“鬼節”,俗稱“七月半”,時間在農曆七月十五。傳説每年中元節,地獄的門會打開,各種的孤魂野鬼都會被放出來。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着五穀豐登。還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都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水燈説是為了給那些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其實過鬼節並不是為了嚇唬人。在這天我們都會舉行放河燈,祭祖先,祭亡魂等活動。為的就是表達對先人的孝義和懷念。

我只過過一次中元節。還記得那天爺爺很早就把我叫起來了,那天天很黑。爺爺把我帶到河邊,那裏聚滿了人。我們擠進一個位置,把手中的水燈點燃放在河中,周圍的人也紛紛把水燈放在河裏。小河裏不久就佈滿了水燈,周圍一下子就亮起來了。水燈順着河流,往前一直飄啊飄,直到我們看不見了。緊接着爺爺又帶我去祭祖,爺爺把手裏一把香全都點燃了,一根一根的插在面前,然後雙手合十,向面前的墓碑鞠躬。我也被爺爺拉來了,我跪在地上跟前面的墓碑磕頭,説是為了保佑我一生平安。雖然知道,中元節的故事只是人們編來的,可心裏還是很害怕。那時太陽還沒有升起,周圍黑漆漆的。我就一直跟在爺爺後面,雙手拉着爺爺後面的衣服,我的心直到回家還跳着不停。

這就是我家的風俗中元節。我愛我家鄉的風俗,願家鄉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輝煌,祝願家鄉更加繁榮昌盛!

篇三: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我的家鄉是有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荊州,在歷史上它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小説《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借荊州、大意失荊州、單刀赴會這些事件都是在此地發生。荊州地處江南,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家鄉的風俗習慣也有很多,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抓週”這個風俗了。

“抓週”又叫“試兒”,這種風俗已在民間流傳許久,它是用來卜測小孩兒將來志趣、前程和職業的儀式。同時,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以厚望,也借週歲之際祝願一番。

在孩子週歲那天,家裏人總會邀請親朋好友們到家裏來做客。大人們通常會圍坐在牀邊,在小孩子面前擺上各種小玩意,有毛筆、算盤、剪子、書本和錢幣等等,然後讓孩子在眾多物品中挑選最喜歡的那一個。小孩子坐在牀中央,好奇地看着周圍的大人和自己面前擺放的這些東西,思考一番後便慢慢地爬過去,伸出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在這些物品中撥來撥去,隨後拿起自己最中意的那一個在手中擺弄着,這時候大人們就會高興得笑出聲。如果孩子挑中的物品正好是家長心裏期望的話,他的父母就會非常高興和得意。如果孩子抓到的是書本或者毛筆之類的東西,大人們就會不禁讚歎道,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不得了,一定是個愛讀書有學問的人。但是若孩子拿了玩具或者糖果的話,家長不免就會露出失望的表情。

抓週這個風俗從古至今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它寄託着長輩們對孩子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如自己所願,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長大後能為家裏帶來財富和榮譽。同時通過抓週這個活動,也可以把平時很難見面的親朋好友都邀請到一起共濟一堂,借為孩子慶祝週歲的形式相聚在一起,這也不失親戚朋友之間聯絡感情,話話家常的一種好方。

篇四: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白照南

在春節時,我爸爸、媽媽回了老家。在老家,人們的屋子都火火紅紅的。家家户户都在門前堆起鞭炮,表弟表姐們在和別的小孩子子們放炮。

坐在椅子上,我問弟弟春節是從何而來。弟弟驕傲地説:“在很久以前的某年某月某日,來了一隻怪獸。它在過年時分出河吃人,於是,它就叫“年”。為了幹掉年,一位老神仙來到人間,用紅紙、鞭炮趕跑了年,於是,人們年年如此,以求庇護”。

每年過春節最開心的事就莫過於領壓歲錢了。壓歲錢可能多可能少。但不管多少,領到壓歲錢的孩子都很開心。當然,我們小孩子喜歡爭強好勝,總拿錢的張數來比。其實,壓歲錢在古代又叫“壓勝錢”。“壓勝錢”在古代是花不得的,那錢是代表着長輩的祝福的。

領了壓歲錢,心裏和手都想放鞭炮玩兒。不管白天黑夜,不論大人許不許,我們都要放。沖天炮是我最愛。每次一點火,它總帶着呼嘯聲掠過頭頂,在一定高度直接爆炸,總讓我以為打中了一架飛機。

吃年夜飯必不可少。看着菜,哇!五彩斑讕,香氣足飄十里。看了一會兒就有一陣衝動,我與表兄姐們有了默契——開吃!吃起來可是十分的棒。不但棒,還有一些寓意如年年有餘(魚)等。美食品種很多,紅燒鯉魚、臘肉湯、雞蛋、糕點、肉類、水果、蔬菜等等等等。

最好的在後頭哩。本想睡個好覺,卻咱都睡不了,因為外面聲音太大了。鞭炮聲、人喊聲、狂吠聲結合在一起,熱鬧非凡,人們呼朋喚友,一起觀看,有的還專門帶了手機、相機拍照哩。煙花樣式也多,有花朵、有星星、有紅的,有半青不青的,我不禁吟起:“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啊!”

在火炮聲中,我睡着了。夢中,我自己玩起了火炮。

篇五: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黃雨微

在我的老家,有很多不一樣的風俗。舉辦葬禮的風俗更是與眾不同。聽爸爸對媽媽説,為逝去的親人舉辦葬禮是希望死去的人能快樂地去“天堂”。

那年,我的奶奶去世了。我們家的親戚朋友們都來了,大家一同坐在奶奶的遺體旁,看向奶奶。這是我們家鄉的第一個風俗“看門”。大人們一邊哭,一邊聊着奶奶是怎麼去世的,而我們這些孩子就站在大門前,看着大門,不讓外人進來。那時,我想哭,眼淚在眼眶裏打滾。可是,媽媽告訴我:“如果我哭了,奶奶就會被天堂的門兵趕走”。所以,我為了讓奶奶進入天堂,只能強忍住眼淚看着大門。

到了第二天凌晨,大家也停止了哭泣,安安靜靜的坐着陪奶奶度過人間最後的一天。而我,從人羣中擠到了前面,看到了爸爸的位置,連忙跑了過去,坐在他旁邊。這是我們家鄉的第二個風俗“看天堂”。

表演開始了,大家都把眼睛睜大,目光看向表演台上。就連平時坐不住的我,今晚也乖乖的。我問爸爸:“爸為什麼要表演呀”?“因為這樣是為了讓玉皇大帝開心,然後他就讓奶奶住在天堂了”。

第一個節目開始了,所有的親人站起來,面向奶奶的棺材,磕三個頭,親人們都把頭朝向地面。隨着主持人的説詞和音樂,親人們都哭了起來。我也大聲哭啼着:“奶奶,您不要我了,您不是答應我,要看我長大嗎?我現在才六歲啊!奶奶,您回來……”

第二個節目開始了,是魔術,接着第三,四個……雖然表演很好看,可我根本沒看進去,一直在想奶奶。表演結束了,隨着我們的掌聲,伴着驚天動地的爆竹聲,奶奶去了“天堂”。

篇六: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張欣苒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眾多節日裏,清明節是一個最特殊的節日。

在清明節裏,我和一家人到鄉下掃墓。我們看到山上也有許多的墓,無論是王家的、李家的、趙家的、吳家的,都有他們的子女來掃墓。看着外公的墓,我眼淚情不自禁掉落下來。當外公在世的時候,他總是把最好的東西讓給我,如今,外公走了,我該如何報答他呢?媽媽對我説:“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快樂進步,不讓外公擔心就可以了,外公並沒有離開我們,只是在另一個遙遠的國度看着我們,保佑着我們”。

我們找到一片空地,那裏有許多人放風箏,我也拿出了屬於我的風箏,迎着風,愉快地放着風箏。我問爸爸為什麼放風箏有沒有特殊的意義,爸爸告訴我,放風箏的寓意是把晦氣全部放走。

早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着美味的青團,我問媽媽:“能不能給我講一個關於清明節的故事?”媽媽告訴我説:從前有一個人在野外,什麼也沒有,十分飢餓,他的隨從便咬着牙,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他吃。後來那個人當了君主,卻忘了那個隨從的功勞,當有人提醒他時,他決定去尋找恩人。他四處打聽,最後聽説那個隨從帶着母親往山去住了,可是山這麼大,怎麼尋找呢?有一個士兵給他出了主意,只要把山上的三面都點起火,那個隨從一定會從山的另一面出來。大火連燒三天,隨從仍然沒有走出來,再派人進去查找時,發現隨從已經死了。他十分後悔,便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還下令這一天只吃生食。

原來清明節不僅只有習俗,習俗背後還有個感人的故事呢。

篇七: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王安石在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的時候碰上了新年,他見家家户户忙着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元日》

我的家鄉在肇慶,在那裏不同的節日有許多不同的風俗。在春節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我們要特地跑回老家祭拜神仙。祭拜完之後,小孩子捂着耳朵就先走,因為每祭拜完一個神仙就要放一串鞭炮。一般來説祭拜神仙都是備雞,很少有人備鴨和鵝的。當然除了雞之外最常備的就是各種水果蔬菜:蘋果象徵着平安,紅蘿蔔象徵着鴻運當頭,生菜象徵着生財有道……反正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最重要的還是對神仙的敬意。

肇慶過春節的風俗和佛山其實也差不多。每到春節,小孩子們最開心的就是收壓歲錢了。但是不能白收人家的,一般都會拿着禮物上門,然後收了禮物的人肯定就會給紅包了。那邊的經濟有限,所以紅包的錢無論多少,都是人家的一番心意。

收完紅包,就該吃團圓飯了。團圓飯一般都是在晚上吃,而且是大人和小孩分桌子吃。吃的一般都是上午祭拜神仙的那幾只雞,各種水果蔬菜。其實我覺得吃飯還不是重點,重點應該是大人那一桌,肯定會喝酒,一喝酒,他們就喜歡在親戚羣裏發紅包。而且都是大數額的,手氣最佳的就接着發。但是如果手氣最佳的是小孩子的話,就有家長代發,搶來的比收來的多多了。隨着時間越來越晚,就也該各回各家了。晚上回到家,洗完澡,一家人就坐在沙發上看春晚。大年國一,就可以繼續收紅包。

大年初四之後,就可以到處去旅遊了。

篇八: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我的家鄉在寧夏青銅峽,大家可能會以為我是回族,但我不是,我老家在那裏,但我們家不是回族。

那裏的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輛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了。今年一回家,哇!家鄉徹徹底底的變化了,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了寬大的柏油馬路了。

以前聽奶奶説:“這裏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知道很多回族的風俗比如:戴着白帽子,還要閉齋什麼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這些風俗也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着頭露着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帽子也可以不帶戴。

先説説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裏來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嚐,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饊子、酥饊……,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製作它們就難了,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麪什麼的,錁錁裏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了,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有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了白天就不能吃了,到了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麼就得補61天的齋了,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還有很多我不知道的習俗,想要了解的話可以去查查資料,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親自感受一下,保證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篇九: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華夏民族上下五幹年不斷髮展,在發展中保留了最寶貴的國家之精粹,同時也誕生了大量的風土人情,民俗風俗,也同樣是國粹,它表現的是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始於宋代,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不只是漢族的節日,目前我國的侗族、苗族、壯族、傣族、黎族、朝鮮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且節俗各異。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着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寨尾,不時傳來一陣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腸。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阿細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的載歌載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之間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得為之動情動容,越發顯得嫵媚皎潔。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獨特的民俗習慣,體現出它們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中國民俗之美是永恆的,在世界文明中宛如一股清流。多彩的民俗,傳遞的是美好的期盼,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小時候只知道吃,好玩有趣,長大了,才懂得這是不朽的“國粹”。

篇十: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立春來“咬春”

鎮海區崇正書院604班胡雨佳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大地復甦,送來了新的氣息。在這一天,我的家鄉有一項很有趣的習俗——咬春。

傳説有一年立春,一位老道士來到一個村莊,見村中靜悄悄的,沒有一點過節的氣氛,心生疑惑,四下打聽才得知許多村民都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病,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只能卧牀休養。老道士觀察了一會兒病人的症狀,便開了一張藥方給村民。藥方上沒有什麼奇珍異草,只有一種極其普通的東西——蘿蔔。吃完蘿蔔的村民們果真好了許多,當村民們去感謝那位道士時,人已經不見了。於是,大家為了感謝與紀念老道士,每到立春之日,都會吃一些蘿蔔。

現在的“咬春”,已經不再侷限於蘿蔔了,春餅、春捲、青菜面等等許多食物都成了“咬春”這天的主角。在我的家鄉,春捲就是“咬春”最主要的食物。做春捲要準備好春捲皮、香乾和薺菜。薺菜是一種能打開味蕾的草本植物,將它與香乾組合在一起,就是一道春天特有的美味!

瞧,先將薄如蟬翼的春捲皮鋪在手心,將拌好的餡均勻地鋪成長方形,用手靈巧地將其裹好。春捲包好以後一排排放好,就像一個個小福袋。等油熱了,小福袋們便帶着渾身的福氣向油鍋奔去。隨着時間的流逝,小福袋們紛紛換上了金黃的衣裳,誘人的香氣四溢,我的口水也止不住地流下來。一口咬下去,香乾和青翠的薺菜就順着筷子跑進了我的嘴巴,鮮香又美味,一種大自然獨有的芬芳充斥了我的口腔,舌尖上綻放了一朵美麗的花!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份獨特的風俗不僅僅只是一種習慣,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份祝福、一份期盼!

篇十一: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姥姥家玩耍。

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放在桌上的粽子。看着姥姥細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問姥姥:“姥姥,我能包粽子嗎?”姥姥笑哈哈的説:“當然可以啊!”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姥姥身旁,模仿着姥姥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粽葉,圍着手指轉了幾圈,粽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姥姥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着姥姥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姥姥:“姥姥,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為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姥姥。姥姥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粽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姥姥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粽葉蓋過來,這樣粽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粽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粽子。我按姥姥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粽子,雖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裏高興極了,因為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粽子。包完粽子,姥姥把粽子放入鍋裏煮,我耐心地等待着,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查看我包的那幾個粽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粽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幾個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家鄉眾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國一吃湯圓,我熱愛我的家鄉!

篇十二: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在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巨大的國度裏,包含着許多小的城市,這裏的每個城市都有着自己歷史悠久的風俗。我的家鄉——哈爾濱,就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城市。

説到哈爾濱,每個人都會想象到哈爾濱的冬天。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蕪的,但是哈爾濱的冬天卻是一片繁榮的生機。這生機的背後,正是哈爾濱最有特色的風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萬眾矚目的冰雪盛宴就會來到。在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樣的冰雕,閃亮出眾的冰燈……

每個外地遊客來到哈爾濱,看到冰雕都會讚不絕口,為何?只看那冰雕花樣奇多,別具匠心,一個冰雕,一個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個個如真的一樣,彷彿在訴説着古老的傳説,讓人身臨其境。這其中有一塑龍狀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條真龍悠然地盤旋着,這不僅表現了手藝者的高超技藝,更體現了華夏兒女對於龍的傳説的敬愛與嚮往。

説完冰雕,我們來一起看看冰燈吧!每到冰雪節的夜晚,光明隨着夜幕照亮了這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帶來光明的正是那精製而又小巧的冰燈。冰燈的起源,是早年間,靠近松花江的漁民和農民晚間用來照明用的。後來經過工匠們的改造,成為了現在人人喜愛的冰燈。做冰燈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觀賞,見那冰白光四射,讓人不禁產生一種威嚴神聖之感,遠觀之,見那冰光晶瑩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貴寶石一樣,讓人不禁想去觸碰、欣賞一番。那冰燈,讓人在這深夜中毫無睡意,只抱着一顆激動的心,對它戀戀不捨。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冰雪盛宴。因為有了這些別具特色的風俗,我的家鄉變得更美、更迷人了。我愛家鄉,愛它的風俗。

篇十三: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我的家鄉在鹽城市大豐區,那兒美景如畫,農業發達,雖然不屬江南,但也十分富饒。

這次我又回到了家,此時正是中秋節,同時也是國慶節。重返家鄉我感到非常親切。這裏的人依舊那麼善良;月依舊那麼澄澈;河依那麼讓人感到充滿活力。所有的事物都讓我倍感美好,我又見到了他們,又和他們團圓。這便是中秋節令我感觸最深的——團圓中秋。難道不是這樣嗎?和自己最熟悉、親近的人和物團聚在一起,難道不會令你感到格外温馨嗎?我想無論是誰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自古月亮都象徵着美好和團圓。古人對天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彷彿就連天上的一朵雲、一顆星在他們的心中都被想象的非常神聖。月亮當然也少不了,它自然成了古人表達情感、給予寓意的重點對象。如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如蘇軾借月表達自己闊達的心胸。如王建賞着月,思着親人和家鄉。這些都是古人的幻想和情感,再加上秋天的豐收,讓人們又覺得秋天的豐收,成果與月亮息息相關,便有了祭月。

家鄉的祭月用家鄉話叫”敬月光”,我猜想了一下,大概是家鄉人以為是月光照耀着五穀,換來了豐收吧。不管我猜想的是否正確,反正都是對”月神”的尊敬。敬月光與家人團圓賞月亮、吃月餅同時進行,準備一個小桌,擺上秋天成熟的一些水果:如橘子、蘋果、柿子等,還有月餅和月光餅等,點上一炷香,再放鞭炮,便好了。

準備好敬月光後,家人們便開始聊天、品茶、吃月餅、賞月,一直到深夜有很人家還亮着燈火,整個夜晚都沉浸在水果香、香火香伴着的秋風中度過。

我覺得,中秋這個節日,無論是從團圓、神話、詩情和祭月任何一個角度來講,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所以人們會用很多的方式、習俗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熱愛。

篇十四: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六(2)班郝予之

“佳人南陌上,翠蓋立春風”。立春時節到了,人們欣欣然等待春天的到來。這一天,家家户户飄滿了春餅的香味。

一片鬆軟皮薄的麪餅,一抹醬香四溢的肉料,再加上一束色香俱全的菜餡兒,一卷,一咬,津津有味。每年的立春時節,我們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這道佳餚。

小時候,一聽到吃春餅,我就高興得不得了,就像要去遊樂場玩似的。烙好的餅再加上六七樣菜,擺滿一大桌,怎叫人不垂涎欲滴?我學着大人的樣子,先放好一張餅,再把愛吃的菜一樣樣攤在餅上,像做手工一樣,“折”出一個“小喇叭”。一口咬下去,肉的香、蛋的鮮、菜的爽充盈在口中,那滋味就像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快樂無比。據説立春意味着新一年的開始,吃春餅又叫“咬春”,把春天的回憶和“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全留在脆軟鹹香的一盤盤春餅裏了。陸游詩中有一句話“春日春盤節物新”。早在東晉就有了吃春餅的習慣。怪不得“家鄉風俗,深遠留長”。每年一家人圍着一張桌子吃春餅時,心中總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悦感。

如今,因為受疫情影響,街上少了很多喜氣洋洋的裝飾,似乎也沒有臨近新年的喜慶感,雖然不能走親訪友,可春餅的香味還在,老北京的風俗還在……

在立春之時,一片春餅,不僅象徵着美好,還象徵着團圓,不信你看,把各種不同的餡料放在一塊,最後包裹在一張餅裏。這不就是“團圓”嗎?在疫情當下,我和親戚們雖不能相見,但還可以通過網絡問候,聊聊家常。

立春時節雖然乍暖還寒,但熱騰騰春餅的香氣裏充滿着温暖的記憶。這家鄉的風俗,就是暖暖的家的味道啊。

篇十五:家鄉的風俗中秋節600字作文六年級

看社火

張靜謙

在我老家陝西那裏,過年會舉行社火活動。

一次,我回老家過年,就看到了社火。

那天,聽到外面鑼鼓喧天,人們就知道社火隊來了。

孩子們、大人們、老人們都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出門看社火。

道路兩旁,觀者如堵。我睜大了眼睛,踮起了腳尖,探出了腦袋,張望着,滿懷期待地等着社火隊的到來。

鑼鼓聲越來越響,社火隊一邊表演一邊向我們走來。有扭秧歌的,有劃旱船的,有舞龍舞獅的……當然了,還有敲鑼打鼓的。場面十分熱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踩高蹺和抬閣。高蹺演員們踩着四尺多高的木棍,表演着各種動作,時而揮舞着衣袖,時而時而旋轉着身子,時而又扭動着腰肢,如履平地般,全然忘卻了腳下的兩根木棍。

而抬閣是有兩三個人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由別人抬着遊行。一個人用幾根棍子居然抬起了兩三個人,還能遊行一圈而不倒。這實在讓人稱奇,我看得兩眼發直,忍不住鼓起了掌。

媽媽告訴我:“相傳水神共工的兒子勾龍見父親闖了大禍,十分難過。於是他填平了九州大裂縫。黃帝讓他丈量並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了社神。

那時有瘟疫鬼到處散播瘟疫,但他怕響器煙火,這就產生了擊器而歌、燃放煙火以消災祈福的民俗。還有人説社火是苗莊王率軍喬裝打扮逃離瑣陽城時流傳下來的。”

社火隊漸漸遠去,我的眼睛久久跟隨着他們的背影。社火年年都演,人們也年年都看。無論將來怎麼發展,社火的熱鬧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想對家鄉陝西來説都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