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國二>讀後感>

國二讀後感:《顧城的詩》讀後感 21500字作文

讀後感 閲讀(9.13K)

黃昏。模糊。惑。

國二讀後感:《顧城的詩》讀後感 21500字

太陽不知何時已沉入雲朵背後。從直射中解放出來的光與影開始融合,世界的輪廓變得斑駁柔和。這時候的夕陽除了耐看,則更多了一層須用心體驗的味道。

這個時候,我帶着這卷書出門看夕陽。

光在樹梢上、在屋頂上、在草葉上、在未曾合上的這卷書上無遮無攔的去。輕飄飄的灰塵在一道道長長斜斜的夕陽裏翻滾、調和——模糊,看不清了。一個遙遠的背景,向我徐徐推近,當第一陣清新風吹過,我便走進了顧城的詩裏。

我們相遇了。

一個人,戴着一頂很是奇怪的帽子,像是由褲腳修改而成的。他站在小的深處,站在柔軟淒涼昏黃的光中,他讓陽光沒有遮攔穿過透明的肌膚,像個未涉世的孩子。無拘束的,我靠近了他,他的模樣變清楚,很清秀乾淨,黑色的眼睛宛如潭深水沒有盡頭,一直飄向遠處的沙地,很久。

我問,為什麼要戴這個帽子。他説,這是一個天線,可以收聽福音。他的話很古怪就像他的人一樣,他對着昏黃的夕陽沉思,話像夾雜在夢話之間:“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松林間安放着我的願望。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一點一點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陽光。”我不解,海在哪裏而他的願望又是什麼。須臾他變得冷靜:“沒有一隻能躲過白天,正像,沒有一個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他還向我宣佈自己是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任由自己的想法,固執地編制自己的夢,這是他的執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紛繁、骯髒的成人世界裏,很難説準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他的詩句,不太刻意修飾,也不斟酌用詞。那些詩句在我腦海裏默讀一遍又一遍,話中的感覺、意境便自遙遠一點一點過來,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這時,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減弱,只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細微。

我慢慢地瞭解到,他的名字叫“顧城”,那頂帽,是為了避免塵世污染了他的思想。曾幾何時,我的腦海裏多了他的詩縈繞耳畔,波光明滅裏依然如舊:“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這時,有人把手指豎在脣邊:噓——世界一下子靜了。哦,我似乎懂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還不大清楚。黑夜,眼睛、光明那新奇的組合,看似相悖的轉折,卻藴含着令人難以置信的合理性。他將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想法與色彩轉化為飄忽、絢麗的詩句,童話般明媚,還帶着些許憂傷。文革後的顧城雙眼被“黑夜”所欺騙、所薰染,但在黑暗之中,他的意志並未抹滅:“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他用自己兒童的理想改造着成人世界。詩裏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風,敲擊着成人世界的污塵。他在用稚氣的理想拯救天地,他的那種衝破世俗的力量象徵着他尋找光明尋找生命與真理,也象徵着這一代人。

但希望的力量難免帶來對世界的失落與痛訴。“黑夜像山谷,白晝像峯巔。睡吧!合上雙眼,世界就與我無關。”此刻的顧城,想必是絕望,他渴望孩童的光亮能幫他喚醒黑暗腐朽的世界,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創痛,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沉澱,他對世界的信心一點點地摧毀、碾碎。

黑是光的墳墓,吞噬着光明的眼睛,在黑夜看不見甜甜的紅太陽,即便這樣顧城還是保存着一點點的希冀。“太陽會回來的,我會變得淡薄,最後幻入蔚藍的永恆。”想到這,並不到感到顧城的孤獨,他用自己異於常人的思維和筆墨構築着一座屬於自己烏托邦,他用詩人的敏感審視着這個世界,透過他頭上的廚師帽,他分開了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我彷彿能夠隔着兩個不同的世界與他對視,如詩中所説“變得淡薄,幻入蔚藍的永恆”。用詩去回想,用詩去尋找,用詩啟發這一代人覺醒於黑暗,使一代人產生更強烈的尋找光明的願望與毅力。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興許,顧城也累了——他是個在黑夜與白晝之間徘徊的人,他在黃昏之前醒着,又在黃昏之後睡去。他黑色的眼睛一直在光明裏張開。

終於,我知道了死亡的無能,它像一聲哨,那麼短暫。1993年10月8日顧城的妻子死於顧城的利斧之下。妻子死去了,顧城也自殺了。很多人不解,認為詩人都是憤青,也有人質疑所謂安徒生的繼承人,這還是那個悽美的童話嗎?在我看來,他或許是找到了他最好的歸宿,人時已盡,“中間”便是黃昏,是靈魂清醒的時刻,不用在白天黑夜之間掙扎,和他的愛人一起永遠——在那個停留在黃昏的世界。

天暗了,夕陽沉入了天邊的盡頭,上一刻的滿天絢麗宛如被風吹散,輕描談寫間煙消雲散。看不清了白紙上的黑字。他的輪廓漸漸由清晰轉變得隱隱綽綽,輕輕念出――昏黃之時。人影,重疊在一起。

視界氤氲,彼方為誰,誰為彼方。

他消失了,我用敬慕的眼神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