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三年級>讀後感>

三年級讀後感:傷逝讀後感(四)1500字作文

讀後感 閲讀(2.66W)

《傷逝》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説,很多人用傳記考證式把涓生等同於魯迅,把這篇小説當作魯迅的愛情研究,其實是片面的。在這篇小説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説現實是個引子,他點燃了寫作這篇小説的靈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三年級讀後感:傷逝讀後感(四)1500字

可悲可歎的境地,兩個尚未長大卻自認成人的孩子在過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殘酷的生活給他們下了一個接着另一個的下馬威,他們來不及反應就被打趴下。

1、當局者迷,時局中的“近視眼”

第一,並未認識到物質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當結局已定,悲劇收場,他才説出。

第二,尚未分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衝動下的遺恨。

在這裏我們想要分析的是,涓生與子君是否是“真愛”,還是兩個對新生活嚮往的年青人“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是因為彼此同是舊環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團取暖的嗎?文中,涓生對子君最熱烈的愛是子君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的權利!”,而後涓生卻連當初求愛的場景都遺忘模糊,“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後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斷片了。”甚至想要忘卻,因為他覺得“可笑,甚而至於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卻是什麼都記得”“能夠滔滔背誦”。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環境與自身抗壓、獨立生活的能力。

瑣事對人的影響,戰士如魯迅也為瑣事所煩惱。

虛空(會館)——真實(初在一塊)——虛假(發現真實後)——虛空(會館)

“我離開吉兆衚衕,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為着這阿隨。”當初嫌棄阿隨,想要丟棄他如今又“為這阿隨”,可謂是諷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義,性別不平等下男女結局的不同

責任心的缺失與勇氣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構築的空中樓閣中,面對理想破滅只有抱怨、發牢騷、推卸責任的份。虛假的愛、泡沫的理想對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尋找新生活,滿足自己對理想追求的一個物品,只是他為了反抗舊勢力而尋求的支持隊友,沒用便扔掉,可以説涓生是一個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失敗的模仿者,他照着葫蘆畫了個瓢。但是他卻讓子君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敗。

“我要遺忘,我為自己”“向着新生活,跨進第一步去,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嚮導。”嘗試失敗後,瀟灑走人,進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記體,發聲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個無法言説的弱者。

3、敍事結構的.不同,導致文本解讀的模糊性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一個空虛,面對這空虛並未自覺。”由於手記體的特殊性,陳述內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場上説的,因此不可避免會夾雜作者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或者説這也是手記體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語氣,再現當時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錶達己之思想,但是這樣做並非是涓生的一人敍述維度,因此對於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4、真我與假我的對話——懦弱者的自我申辯

文章不只是涓生與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與涓生的矛盾,很多時候他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自己開導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憶自己。這種自掐狀態正是他逃避責任、辯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舊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點最終勝利

《傷逝》很深刻的體現了一個人的矛盾與複雜之處,涓生與子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變成了“半舊半新”(舊在此處不是貶義詞)的不完全純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時候的矛盾體現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討厭“舊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沒跳出舊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對“舊涓生”失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錯,而是人無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個體在巨大的時代中多麼的力不從心,被時代裹挾,苦苦掙扎,很多時候誰不在傷逝呢,為自己,也為自己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