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熱點>話題>

人教版高中第六冊二單元作文:我們無處安放的哀傷1200字

話題 閲讀(2.15W)

5月12日14時28分,石英鐘沉寂於瓦礫之中,定格了一代人不願提及的痛,而王開嶺卻用詩性的文字,將這一段哀傷揭開、喚醒,所謂人性,所謂本分,所謂情感,都在這一段歷史中得出了答案。人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餘生”的,然而如何活,以及為何死,卻是每個人畢生思考並試圖解決的事。

人教版高中第六冊二單元作文:我們無處安放的哀傷1200字

而這一羣羣平凡者,在生與死的掙扎中,在塵土與血淚的渾凝中,卻給生命交上了一份如此完美的答卷。

如何活呢?或許只有見過了死神,才會有那麼清晰且坦然的認識吧。對於救援戰士來説,活着於他而言是“再救一個”的責任與奉獻,是身為一個旁觀者恨不能以身相替的愛心與同情;對於農民而言,是“活下的要好好活”的平靜與輕淡,是一定要回地裏看莊稼的規矩與本分;於那些記者們而言,活着是忍不住失態的大哭背後的感傷與動容,是職業之外的對於地震的哀傷與痛哭。廢墟的尺寸之間,記載了多少感動,又掩埋了多少哀傷,無處安放。人們的內心應當是痛苦的,但大家對於未來的選擇,卻是悲傷以外的達觀,李小萌那未被剪的哭,其實反映了大家內心共同的情感,而老人的平淡同樣也讓我們看見了人們瘦弱的脊樑中,藴涵着無窮的力量,他們堅定着不被打敗,詮釋了生的真諦——人,當生如蟻而美如神。

那麼又為何死呢?死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遺憾的,譬如陳堅的樂觀、積極,堅持與奮鬥,他用精神奏響了生命的讚歌,拯救那段灰暗的日子中人們的自卑與虛弱,卻最終還是被死神給喚走了。但他的奮鬥不息卻讓人們明白,即使死了,也要活下去。他的死給人們混沌中的力量,勾勒了倖存者的脊骨。於他,死是為了證明該繼續活着。而楊玉芬,這個被輪番救援了幾十個小時的婆婆,自感無望,哀求大家不要再徒勞,一次次請求,一次次被拒絕,最終選擇了自殺。這份放棄與絕不放棄,同等偉大,她的選擇並未體現生命的軟弱,反而更突顯出人性的高貴與偉大,於她而言,死是為了讓多數人更好的活。一次地動天搖,席捲了多少生命,在那些死亡中,我們看到的,不應當僅僅是悲傷與感動,更是數字背後所體現的他們對於死亡與選擇死亡的態度——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

地震是冷酷的,它將生活連根拔起,將一切記憶塵封於廢墟之下,新一代的人將對過往的一切完全失憶,所謂曾經,所謂故鄉,都成了水中月,鏡中,讓人難以與之相認,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才需要文字的記錄,喚醒那份鄉愁與哀傷。曾經的生活習慣如陰影一般在汶川人身上揮之不去,可我們卻是再也不能變回去了。

然而,這段悲傷的歷史,卻以淚水、感動讓我們更加柔軟,哀容與大慟讓我們更加親密,這份“生命共同體”的感動,讓我們對人生有了醒悟,我們需要銘記的,不僅僅是那麼多的撕裂與犧牲,更是那代價背後的堅持與力量。即使不能飛翔,即使還要匍匐,也要一釐米一釐米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