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單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五單元作文:《風箏》讀後感900字

單元 閲讀(1.15W)

今天,上了《風箏》一課,才初識到魯迅的沉重,這是國中以來學的第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便感受到了許多的不同。開門見山地寫出了文章的主旨,對於精神虐殺的悲哀,“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這樣的景物描寫無不體現出一種悲涼的基調,下文的抒情便可如魚得水,暢談出自己那可悲哀,懺悔的心境。接着便想到了家鄉。在故鄉,每逢放風箏的時節,必然是楊柳已發芽,山桃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突然又是一個轉着,故鄉已過,現處北京,北京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四面都是嚴冬的肅殺,對於故事的回憶只能牽掛在那伶仃的風箏上了,同時,我對文章的記憶也牽掛在那點點風箏上了。

  其後,長篇幅的講述了對於弟弟放風箏的態度,在魯迅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因為在他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一日,魯迅發現了自己的弟弟苦心孤詣的躲在什物房裏做風箏,便在破獲祕密的滿足中毀掉了弟弟的風箏,但沒想到,這同時也毀掉了弟弟的那童年的樂趣,換來了今生難以忘卻的悲哀與懺悔,這與寒心的天氣,冷漠的環境豈不正好相呼應?妙就在此,字字句句無疑更沉重了,更墮落了,更冰涼了。

  之後,魯迅中年時,在一篇國外的講論兒童的書,頓時明白了以前的愚昧,以前的缺失,以前的過錯,以前的麻木……此時,才會想起自己不應該毀掉弟弟的風箏,畢竟,玩是兒童的天使,魯迅開始意識到自己童年時代的缺失,缺失那顆童心,這也是造成他悲哀的原因,原來,這些年來,都被社會、繁重的思想埋沒了那顆本應擁有的“玩世”童心,望着窗外,想到一去不復返,“心就開始不竟墮下去了,很沉重很沉重地墮着,墮着。”

  最後,魯迅想到了許多挽回方案,送弟弟風箏,“贊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實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看到此,不禁又為作者發一把同情之心,與絕望之情。或是求弟弟的寬恕,但“求”出去了,弟弟卻早已將此事淡忘,何再來什麼“寬恕”?彷彿看到了往事的滄桑,許多的不應該,一切的不應該,將故時抹上了灰暗的煙雲,刻上了崎嶇的劃痕……從迷茫中悔悟過來,現實又是給作者那般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也沉重不已,不知是不是也被生活麻木了?我不知道,更不想知道。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五單元作文:《風箏》讀後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