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10篇)

精選 閲讀(3.41W)

篇一: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10篇)

最美武陵源

衞家暢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以物外起田園”,這首唐詩就是描寫張家界武陵源的。武陵源正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成了美好境界的代名詞。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以及桑植縣的天子山,天門山自然保護區組成,總面積將近500平方公里。

武陵源以五大奇觀而聞名,分別為壯觀的山峯,獨特的巖石,幽靜的山谷,寧靜的溪流和深沉的熔巖石洞。武陵源不僅僅只有山水,還有稀有的動植物,其中最為珍貴的當然是白豆杉和紅豆杉,飛禽“紅腹角雉”也是全國稀有物種,這些品種都是武陵源地區獨有的哦!

在武陵源這麼多的風景區中,最著名最特別的,應該當屬張家界森林公園中的石英砂巖峯林,這種景觀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在武陵源遼闊的大地上,千米以上的山峯有243座,長度超過兩千米的溝谷有32條。為什麼武陵源會有如此奇特的景色呢?原來在遠古時期,這裏是曾經是汪洋大海,在海岸中沉積的石英巖石,經過複雜的地殼運動以及流水的長期分割侵蝕作用,形成了罕見的溝壑,縱橫奇峯,林立山石崢嶸的地貌。

所以這裏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人工雕鑿的,到處是石柱石峯,斷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流泉飛瀑,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奇特的世界和充滿趣味的藝術長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一個幾乎原始的武陵源風光,集“奇,雄,幽,野,秀”於一體,俗話説天下奇觀歸武陵,並非過於誇大哦。

正因為武陵源獨特的風景和自然環境,不少文人雅士曾在這裏留下過足跡。歷史上有名的賢士——漢朝大臣張良,就在這兒隱居過。張良幫助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但後來呂雉當權,張良被迫離開長安,從赤松子遊雲遊武陵源,從此隱祕江湖。據説張良從赤松子遊天門山青崖等諸山,多存遺蹟至今,張家界武陵源一直流傳着許多詠歎張良的詩呢!

武陵源的美是來自大自然,在越來越匱乏自然景觀的今天,我們要珍惜它,這樣才能保護好上天賜予我們的這份得天獨厚的禮物。願武陵源越來越美!

篇二: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故宮

裴斯怡

“三島春生雲氣暖,九霄地迥月明多”。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故宮。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按南北的中軸線對稱佈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宮四面分別有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四個門,四個門均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故宮的四角都布有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故宮的外牆有10米高,周圍環繞着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全部建築由外廷與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廷由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組成。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大婚、冊封、節日慶祝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有後有御花園。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遊玩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宴壽安宮等。而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他們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使故宮重新凸顯出昔日皇城的風貌。(出處:百度搜索,有改動。)

相傳,當時明朝的永樂皇帝下令在故宮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有着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的角樓,但是所有木匠們都沒見過這樣複雜而有造型精美的角樓。正當木匠們發愁的時候,有一位木匠師傅見到一位賣蟈蟈的老人,正挑着很多蟈蟈籠子走街串巷的叫賣。他覺得好玩,就買了一個蟈蟈籠子來解悶,沒想到他仔細一看,發現這重重疊疊設計精巧的蟈蟈籠子不多不少,恰好是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於是角樓便被建造出來了,而據説那個老人就是顯聖的魯班。(出處:百度搜索,有刪減。)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直到1911年清帝退位的約500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24位皇帝。故宮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故宮是唯一的見證者。故宮象徵着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徵着那無法滿足的慾望,也象徵着最後萬事皆空的死亡。它好似一面明鏡,讓國家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出處:百度搜索,有改動。)

啊!我愛故宮!我自豪,我驕傲,只因這世界五大宮之首,無可比擬的皇城——故宮!

篇三: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故宮

樑清瑜

“推開一扇門,兩朝三世六百年”道的是故宮。她經歷了六百年的風侵襲,至今風采依舊。朱牆黃瓦,光輝奪目;雕樑畫棟,美輪美奐;檐牙高啄,錯落有致。她,不愧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不愧被評為海外綜合影響力榜首的博物館,不愧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她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她,就是故宮!

故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6-1420),設計者是蒯祥。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中國五個世紀以來最高的權力中心。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故宮的建築是木結構的,擁有殿宇9999間半,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羣,故被稱為“殿宇之海”。(①選自《世界地理百科知識》,有刪改)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着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你們知道嗎?故宮的佈局是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來建的。來到故宮,你會發現,故宮的所有宮殿都是沿着南北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氣勢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②選自《中外文化常識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個文化常識》,有刪改)

故宮有四個大門,平面為凹形的是正門(南門),名為午門,俗稱“五鳳樓”。午門後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你又會發現,整個故宮,在建築佈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了一個整體。(③選自《百度百科》,有刪改)

再來看,故宮宮殿的建築佈局是有外朝內廷之分的。外朝是封建帝王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裏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④選自《百度百科》,有刪改)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故宮進行了大規模翻修,整理出大量文物。1961年,國務院公佈故宮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現有文物150萬件,被分為25個大類,200多個類別。每件文物都價值連城。比如,故宮三大鎮館之寶——青玉雲龍紋爐,是一件宋代的玉器,爐高7。9釐米,口徑12。8釐米,爐底還印着乾隆為這件玉器寫的詩呢!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稱為“故宮博物院”。雖然故宮經過了多番翻修,可類似故宮的西華門百年城牆被人刻字這些客觀現實告訴我們,開發故宮旅遊資源,不可避免地對故宮造成了傷害。文物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具有脆弱性,損失了就永遠無法彌補。經過漫長曆史歲月的“洗禮”,能殘留至今的文物更是彌足珍貴,我們必須保護好。(⑤選自《百度百科》,有刪改)

故宮,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到處畫着精美絕倫的彩繪,雄偉壯觀,器宇軒昂,肅穆莊嚴,宛如一部雄壯的史詩令人心潮澎湃,又如一部宏偉的民族交響樂讓人蕩氣迴腸。她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也是中國人為之自豪的金字名片,願她世代相傳。

篇四: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東方“明珠”——西湖

馮梓宸

人們常常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很大的因素是有西湖這顆明珠。人們常常把杭州西湖和瑞士日內瓦的萊蒙湖比喻為世界上東西輝映的兩顆明珠,正是有西湖,才讓杭州成了世界上最美麗的旅遊城市之一。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名稱,最早據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出現“西”湖之稱,是由於早前的錢塘縣城,隋以後從位處西湖之西,遷建到西湖之東,現在位於城西了。湖居城西,故名西湖。至遲在唐代,“西湖”這個稱呼已經被頻繁使用。(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早期的西湖是一個海灣,經過湖泊的沼澤化演變成如今的西湖。西湖總面積為面積約6。39平方千米,它南、北、西三面羣山環抱,湖光山色互映,秀美無比,象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城市之旁。蘇堤與白堤把全湖隔為外湖、裏湖、嶽湖、西里湖和小南湖5個部分。俯看西湖,西湖猶如一位少女蒙着面紗。向遠處看,朦朦朧朧的看見了斷橋,霧中的橋呈灰色,白堤猶如一條長龍。

西湖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它有着許多動人的傳説故事:傳説玉龍和金鳳有一顆明珠被王母娘娘偷走了。玉龍金鳳在王母娘娘的宴會上看到了明珠,在和王母娘娘爭奪時不小心把明珠弄掉在了杭州,就成了西湖。(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西湖有十大名景,每當我欣賞這些美景時,不由得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及他們創造出來的奇蹟感到深深地自豪和驕傲。讓我至今難忘的便是其中的三潭映月。三潭印月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風景秀麗、景色清幽,景觀享譽中外。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説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小瀛洲上有開網亭、九獅石、閒放台、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綠樹掩映、花木扶疏。園林富於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島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設(現有石塔為明代重建)。遠遠望去,宛如三座微型的寶塔矗立在西湖中央,三座“寶塔”呈三角形狀分佈,與對面山上樹叢中的保淑塔遙相呼應。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着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佈局匠心獨運。2004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圖案,更説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資料來源網絡)

西湖真是太美了,難怪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有這樣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千古名句;西湖真不愧為世界遺產名錄之一!。但我們在讚歎西湖美麗之餘,不要忘記要保護它,讓這顆明珠永遠散發奪目的光彩!

篇五: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天壇

李欣逸

“天壇除了金橋的建築結構,完美的建築技術,其建築所體現的文化底藴和濃厚的宗教氣氛更讓人驚訝!”這是席爾瓦博士和助手來天壇考察時説的話。天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形制最完美的古代建築羣。(出自一樂教材)

那麼天壇位於哪個地方呢?他坐落在北京市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273公頃,極其引人注目。天壇的規模如此宏大,它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天壇就是為了古代君主進行祭天消災用的,祭天這種方式是從明朝開始的,而明朝的帝王就將祭天的地點定在天壇,其歷史非常悠久,而且直到辛亥革命,祭天這種消災解惑的行為才被廢除。(出自百度,有刪改)

天壇的歷史十分悠久,它建於明朝永樂18年,仿照南京形制,建天地壇,後來在嘉靖年間,皇帝聽大臣言,便決定分祭,建圜丘祭天方澤壇祭地,之後圜丘被改名為天壇而方澤壇改為地壇,大祀殿改為祈年殿。後又已經修繕改進天壇變成了現今的模樣。(出自百度)

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介紹天壇的構造。天壇有祈年殿,圜丘,齋宮,神樂署4組古建築羣。天壇社內外灘你潭北不為體驗店,南部是平丘兩組建築有一條長360米的丹陛橋相連。在丹陛橋的東側有殺祭祀用的牲口的宰牲亭神廚的,而在橋西有皇帝的齋宮。外壇西部則有神,月鼠在神月鼠南面則見有飼養祭祀用生的犧牲品,這些祭祀用的建築真是應有盡有啊!(出自一樂書籍,有刪改)

1957年,天壇被列為北京市古劍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佈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天壇已成了旅遊景點,他的風貌吸引了不少遊客。在那裏你可以看到藍瓦金頂做工,巧妙的乞年店一睹皇家祭壇的威嚴與神祕,看到色彩繽紛的黃穹宇,發現中國建住的美……站在天壇前,你會在驚訝之餘對他肅然起敬,不禁感歎中國古人的建造技術真是非同一般,讓人為之折服啊!

天壇它以獨特的建築語言對中國古代哲學歷史等進行了詮釋,它是中華的瑰寶,我們要共同愛護它!

篇六: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西安兵馬俑

張一丁

西安兵馬俑被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讚歎為“世界的奇蹟,民族的驕傲”。

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距秦始皇陵1。5千米,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排列,一號俑坑在南,長230米,寬62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有600多個兵馬俑;二號俑坑長96米,寬84米,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有1380多個兵馬俑;三號俑坑長25米,寬21米,面積為520平方米,有兵馬俑73個。人俑平均高1。8米左右。(資料出自《百度百科》)

兵馬俑是一個地下的土木結構;在地上挖一個5米深的坑,在中間築起厚厚的牆,先在牆邊搭起木柱,再在木柱上壘上橫木,然後在上面用葦蓆將頂鋪好,接着在地面上鋪青磚,再然後在丁上鋪好土,這樣就好了,最後就是放俑,封堵門道了。

兵馬俑大部分是採用粘土陶冶燒製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出自《糗問網》)

可是,為什麼要把兵馬俑放入在坑裏呢?原來,從殷商時代開始,就有了人殉,而人殉就是把活人弄死,最後和貴族一起放到墓裏。本來秦始皇也要這麼做的,可李斯反對,就用人俑代替人殉。

1974年3月時,下和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而井口正好在一號坑的東南角,所以發現了一些兵馬俑的碎片。在這年的7月中旬,由陝西省博,文管會,臨潼縣文化館聯合組成的考發掘隊進駐秦俑坑工地,隨着範圍擴大,1976年—1978年又加了10多個修復組,也發掘了將軍俑,軍吏俑、鎧甲俑、戰袍武士俑、六射俑、跪射俑、騎士俑、御手俑、跪坐俑、車士俑、立射俑,車馬和鞍馬。

在兵馬俑上還有許多祕密呢!鎧甲上的“漢紫”,在自然界中提取不到這種色彩,秦人是怎麼提取的?還有,青銅劍表面的鉻鹽氧代理技術是在1937年才發明的,防鏽時間僅60年,可兵馬俑的劍經歷了2200多年,是怎麼做到鋒利如初的?不愧是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

現在的兵馬俑是一位很火的“明星”了,是第一批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國寶級文物,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它已經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篇七: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兵馬俑

江怡睿

2008年04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讚揚兵馬俑道:“人類遺產,中華之光。”兵馬俑位於中國陝西西安,是一個隱藏了2000多年的奇蹟。

1974年,當地的農民在打井時,無意中挖出了一些陶俑碎片,後來,大量的士兵俑被發現,立刻震驚了全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

先前,歷代都以人殉葬為主。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峯。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選自《百度百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裏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與三號坑。

另外還有一個四號坑,結合史籍,有學者認為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是因為秦末農民起義等原因未建成。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蓆,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選自《百度百科》)

走到一號坑旁,上千個步兵俑縱隊橫隊排列整齊,大部分為步兵,只有少部分是牽馬的。他們是手握兵器,整裝待發。上千個陶俑面貌神態各不相同,服裝頭飾隨身份不同而各不相同,有似乎只有十幾歲的稚嫩士兵,也有年老的將軍。據説剛入土時,這些陶俑是彩色的,色彩非常逼真,由於幾千年的土壤破壞,現在看到的,已經完全是黃土的顏色了。很難想像這些是陶俑,看起來似乎就是二千多年前的一支軍隊,突然遭遇重大變故被凍結於此,一直塵埋地下而已。也不知道這人來人往的遊客是否會驚了他們的夢?是否會損害他們守護秦始皇陵的職責?這兩千年後不熟悉的一切是否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不適應?當夜深人靜,遊人散盡時,他們是否也會輕聲交談他們今日的困惑?

這麼逼真的陶俑,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陶俑製作大體可分為四步: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第二步是在俑大型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復泥並加以修飾和細部刻劃;第三步是將單獨製作的頭、手和軀幹組裝套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製成的陶俑大型一般是在陰乾後放進窯內焙燒的,焙燒的温度約為1000℃。俑燒成出窯後,再一件件繪彩,最終完成陶俑的製作。

兵馬俑彩繪工序複雜,手法多樣,着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過程過於複雜,在此就不多贅述了。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是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榮耀和驕傲!身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努力學習,成為中國的驕傲!

篇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敦煌莫高窟

徐梓嫣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歷史”。莫高窟被譽為“牆壁上的博物館”,“世界上最長的畫廊”,在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令中國人自豪萬分。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史營建的洞窟共735個,現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等各個朝代的壁畫和彩塑洞窟4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平方米,這些洞窟又是誰開鑿的呢?[百度百科,有刪減]

原來是這樣的,1600年前樂尊和尚請人開鑿了第一個石窟,不久之後有一個叫法良的禪師開鑿了第2個,並不間斷地開鑿,一直延續到了元代,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建築。

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這個洞窟裏最高建築九層樓,也就是莫高窟的第96號窟,人們習慣上稱“大佛殿”,它開鑿於初唐時期。從遠處觀看,是一座宏偉壯觀的九層樓閣,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羣的正中,裏邊供奉的是一尊依山而塑的巨型彌勒佛像,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在唐代就被稱為“北大像”。接着是三層樓,窟編號第16~17號,16窟建於唐大。窟前倚崖統建三層木構窟檐,故俗稱“三層樓”,為清光緒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於16窟甬道北側發現藏經洞,後編號為第17窟。因此三層樓也是為數不多的窟中窟。(自行編寫+百度百科)

洞窟裏也有許許多多經文,壁畫、塑像等。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左右。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中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搜狗百科,有刪減)

最有名的著作就是飛天壁畫。敦煌的飛天壁畫是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組成,492個洞窟中幾乎都有飛天。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

來到第254窟,《尺毗三本生》故事畫前面,只見兩身飛天,頭有光,戴印度式五珠寶冠,上體半裸,腿部修長,衣裙帶絲巾,飄逸姿勢自如優美。接着,映入眼簾的是《薩那太子本生圖》,畫中人物神態神情都描繪得十分生動傳神,因年久變成暗褐色的色調,更表現出一種陰暗淒厲的悲劇氣氛,讓人久久駐足。(百度百科,有刪減)

這麼好的文物當然需人們去珍惜,1953年秋在法國深造的常書鴻,偶見《敦煌圖錄》的畫冊,為了保護敦煌放棄了優良的條件。先花費了2年時間呼籲並建設了研究所,再在1946年開始,把一生獻給敦煌藝術。(百度百科,有刪減)

我們要珍惜敦煌莫高窟這份寶貴的文物!餘秋雨説:“我們是飛天的後人。”我想説請大家保護環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僅是遊覽名勝地,還是我們中國的驕傲!敦煌是中國的,更是我們的!

篇九: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東方一顆璀璨的夜明珠——西湖

李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這句話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句便是出自文學家蘇軾《飲湖上初晴會雨》。詩中向我們介紹了杭州西湖,西湖被稱為“東方明珠”的雅號,令中國人引以為傲。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有眾多景點和平湖,斷橋殘雪等…它同時也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類文化遺產,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週近15千米,那這麼大的西湖是什麼時候修建的呢?又是怎樣一個結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原來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揚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提和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工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面湖心,夕照山的雷峯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最初修建時遠在秦朝,西湖還是一個和錢塘江相連的海灣,聳立在西湖南北的吳山和寶石山,是當時環抱的這個小海灣的兩個岬角,後來由於潮汐的衝擊,泥沙在兩個岬角淤積起來,逐漸變成了沙地,此後日積月累形成了平原把海灣和錢塘江分開就成了西湖。唐朝時,唐長慶二年(882年)十月至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對西湖進行了大整治,他主持修築白堤,把湖分成了上。下潮。到了北宋,蘇東坡的兩任杭州地方當官員時,西湖淤塞,蘇東坡大力疏浚,並把湖中淤泥用來修築一條跨河的長堤,這就是蘇堤的由來,蘇提修成後西湖景色更加誘人了。

看了這些資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於西湖的傳説: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的仙島上撿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珠光所過之處,樹就長青百花就盛開,但是後來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了,玉龍和金鳳就找王母娘娘要寶珠,王母娘娘不給就發生了,爭搶爭搶過程中,王母娘娘不小心一鬆手,明珠就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西湖。

西湖十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中我最喜歡“三潭映月”,站在遠處眺望,有三個葫蘆班的玲瓏小塔呈犄角之勢,構成了一個漂亮的三角,三個小塔恰是這個三角形的頂點,你以為那只是裝飾嗎?不不不,當年蘇東坡疏浚西湖後,為了監測湖泥的淤積情況,在堤外湖水三個最深處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標記,小塔做工細膩,磨砂質感中又帶着光滑,葫蘆在中國諧音“福祿”,寓意美好,三座小塔相映成趣,讓人陶醉,此時湖的綠柳、紅花、奇石和遠處高山都變成了陪襯,在藍天白雲之下,那三潭印月愈發顯得美麗了。

到岸邊看向水面,水面上有很多水生植物,其中長的最茂盛的就是睡蓮,花朵千姿百態有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像粉紅臉蛋的少女,有半開的花朵,展開一兩片花瓣,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別有一番風韻。坐船回去時從石塔旁邊經過,定睛一看原來上面還有一個小葫蘆,下面一部分有五個孔洞,花紋清晰可見,製作精細。

晚上的三潭印月更加美麗,湖面閃動着波紋,天上的月亮的光芒與水中的燈光交映耀,水面波光粼粼,月亮的皎潔與燈光的温暖交織在一起,一同在湖面閃動,此刻小塔倒影也模糊不清,卻異常美麗,遠處朦朧的羣山,在天空中若隱若現的白雲,皎潔明亮的月亮,散發着優雅氣息的小塔,波光粼粼的水面與岸邊的石板路和樹林,就像一幅畫一般寧靜而美好。

看完了三潭印月,再坐船去三潭印月南方的蘇提,那裏的美景和三潭印月相差無幾,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蘇提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麴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古樸美觀,那蘇堤的建築者是誰呢?告訴你吧,蘇緹是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所建,當年他當官時只會20多萬人利用疏浚西湖時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積而成。蘇東坡主持修築的堤岸,大約是日後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棲霞嶺下這一條堤岸的雛形,雖然説是雛形,但是構成這一條堤岸的六條橋已經有了。長提卧波,貫通了整個湖的南北兩側,給西湖添加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

環湖的綠蔭叢中隱現着數不清的樓台亭榭,近處波光瀲灩,風姿綽約,遠處雲山逶迤,霧靄漫漫。在寬闊的湖面上,巧妙的佈置着一山、二堤、三島。西湖是西湖又不是西湖,它同時也是我們中國人民的榮譽!

西湖,它匯聚了多少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我們要懂得珍惜這些貴重的寶物,讓這世界上的奇蹟,一顆“東方的明珠”繼續在中國閃耀!

篇十: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作文五年級

莫高窟

劉宸綺

在沙漠中有這樣一處奇蹟,它有令人想象無窮的壁畫,它有山相襯,它就是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好的佛教藝術寶庫。(選自“敦煌旅遊網”)

敦煌莫高窟建立在荒漠中的鳴沙山東麓斷崖。可它為什麼要修建在荒漠中的一座山上?難道是出現了聖地異象?專家分析,宏偉的莫高窟建在這麼偏僻的地方是有科學道理的。敦煌周圍都是大漠,風沙滾滾,洞窟容易被侵蝕。但鳴沙山質地堅硬,耐腐蝕性很強。並且莫高窟周圍有三危山,為洞窟變成了一個天然屏障。這樣一個“寶位”在敦煌隔壁是很難找到的。

莫高窟不僅是一座精美的洞窟,還是一個佛教遺址,因此,莫高窟還有一個故事:

公元366年的一天,有個名叫樂僔和尚,手持禪杖雲遊到敦煌三危山下,這時正近黃昏,太陽快要落入茫茫無際的沙漠之中,但樂僔和尚當時還沒有找到住宿的地方,他正在尋思晚上如何度過。一抬頭,在他眼前出現了奇景,對面三危山上金光耀眼,霞光萬道,在閃爍的光芒中,彷彿有數千尊佛在金光中晃現。樂僔和尚被這奇景驚呆了,在這個地方開鑿了一個石窟,莫高窟第一個石窟就這樣誕生了。第一個石窟開鑿了不久,又有個叫法良的禪師從東方來到這裏,並在樂僔和尚所開鑿的石窟旁開鑿了第二個石窟。從那時起,莫高窟洞窟營建的歷史也就開始了,並不不間斷的開鑿,一直延續到元代,形成了巨大的石窟羣。(選自《甘肅文史資料輯》,有刪改)

莫高窟還有兩處讓人感歎,那就是壁畫和彩塑。

壁畫面積有40000餘平方米,它畫出了佛教故事、經變故事……最有名的,還是飛天。每一個飛天都飄在空中,本是靜態,卻越看越像一幅動圖。每個飛天雖不大,但清楚描繪了少女的着裝、飾品、姿態。讓人身臨其境,好似與飛天一起唱歌跳舞,無憂無慮。

壁畫早期還有一點西域風格,後來西域風格與中國畫法融合,變成了中國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莫高窟經過歲月的磨練,很有壁畫上的顏色已經氧化,只能關閉那些洞窟。

除了壁畫之外,莫高窟的塑像也相當美麗!莫高窟洞窟中的塑像大部分都是泥塑,因為塗上了色彩,所以稱為“彩塑”。塑像的顏料都是取用礦石製作的,顏色鮮豔,過了很久都不會變色。比如第45窟就是彩塑中的典型作品。主尊佛像右手向上舉起,左手扶在膝蓋上,端坐着説佛法。他的面容從頭頂到胸膛,處處體現着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他潤紅的皮膚,青色與赤色疊加的服裝顏色基本都還清晰可見。只看這一個洞窟中的一尊佛像,就可以想象整個莫高窟的彩塑是多麼精美。

莫高窟,是佛教文化的展現,是中西合璧的體現,凝聚了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與血汗。我們要珍惜、尊重這珍貴的寶物,讓它們在世界上閃耀着更亮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