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鄉土習俗作文(推薦6篇)

精選 閲讀(1.27W)

篇一:鄉土習俗作文

鄉土習俗作文(推薦6篇)

故鄉之土,中華之根

呂詩原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十五之夜隔窗對日,在外漂泊的遊子心念故鄉。啟爐灶,鄉土煮湯方得魂歸故鄉。誠然,城市文化與鄉土習俗不乏衝突,但在我看來,只有鄉土習俗能延續傳統文化,鄉土文化不可取代。

自我們小時,鄉土文化就耳濡目染,滌盪我們的缺點,塑造我們的心靈。樸實、勤懇、誠實、善良……這些品質,或是家人們的諄諄告誡,或是老師們的循循善誘,但終歸有幾分鄉土氣息。有了鄉土習俗,中華人民方能守住鄉土文化,將中國精神代代相傳。

鄉土習俗,紀念與尊重

放爆竹、吃餃子,正月國一人們歡欣鼓舞,飽含對未來樂觀的期盼;吃粽子、賽龍舟,五月初五人們踏青山野,承載對屈原忠君愛國精神的傳承;登高望遠,遍插茱萸,九月初九人們孝敬長輩,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責任感、親情、樂觀的生活態度,皆是鄉土習俗一代代傳承。沒有了鄉土文化就像猛虎失去了皮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鄉土習俗是文化的紀念,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是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

鄉土精神,發展與富強

鄉土習俗中隱藏的鄉土精神,孕育了一代代偉人。湘西地靈人傑鍾靈毓秀,由沈從文著《邊城》文壇奪魁;浙江文化深厚,有魯迅救亡圖存,救活危難中的中華民族,鄉土精神即是中華精神的基礎。中華精神是中國發展的發動機,“從師夷長技以治夷”,到“蛟龍”入海,“嫦娥”昇天,數代中國人英勇獻身,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依靠的仍是傳承的中國精神。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身居高位,不可忘本。

但鄉土習俗仍有陋習,這是我們無可置疑的,為了適應當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風雲多變的國際環境,鄉土文化也要去蕪存青,老瓶裝新酒。發揚更完備、更偉大、更堅持堅不可摧的中國精神。

“前世不忘,後世之師”,歷史給我們鄉土習俗,傳我們中華精神。我們更應傳承發展這一份珍寶,讓我們的祖國在繁榮富強之路上越走越遠!

篇二:鄉土習俗作文

尋鄉土根,生創新樹

李丹

歷史長河漫漫,時代潮流滾滾前行。幾十年,滄海桑田。鄉土習俗與社會發展似乎成為了一對矛盾,但依我來看,尋得鄉土根,同樣可以助力時代發展,讓創新發展之樹煥發勃勃生機。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文化古國,千百年來都以農業為發展基礎。廣袤無垠的土地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這樣的農耕文明所孕育出的傳統文化習俗就是我們的根,是我們不能丟棄的民族精神。

農村人的鄉土氣息是土地給予他們的獨特標誌。腳踩黃土,背頂青天,與土地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了農民的質樸與執着,更形成了讓現代人所向往的田園文化。隨着網絡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短視頻軟件應運而生。網紅李子柒便很好的抓住這一時機,將中國傳統鄉土文化展現給世界人民。人們生活在快節奏,強競爭的世界,對於慢節奏的生活心馳神往。視頻中李子柒的生活便是都市人們所渴望的:春日摘草種瓜,夏日捉蝦吹涼,秋日採菊釀酒,冬日騎馬踏雪。李子柒將生活過成了詩,將中華傳統鄉土習俗運用到極致,打造出時代新潮流。

一方水土,一方風情。鄉土不僅是文明的源泉,更是人們的情感寄託。正月十五,吃元宵,賞花燈;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八月十五,吃月餅,賞圓月;大年三十,闔家團圓,歡度春節。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承載了一代代人的美好記憶。時代的發展不應將它們磨滅,而應該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食品經濟,開辦文創事業,舉行娛樂活動,傳統節日的繼承為新經濟發展開闢多條途徑,促進各行各業創新發展,為時代發展注入新活力。鄉土經濟的發展是鄉土習俗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最好例證,它證明了鄉土習俗從來都不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障礙,而是社會進步的助燃劑。只要我們發現傳統習俗的美,懂得傳統習俗與時代的結合,就會開闢不一樣的新天地。

從古代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如今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二十四節氣一直是農業生產的根本準則,像這樣的傳統習俗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被我們拋棄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鄉土習俗的滋養,也只有鄉土習俗才能讓中國創新發展展現中國特色。

請尋找我們的鄉土根,讓這一片鄉土孕育出時代之樹,讓中國屹立在世界之林。

篇三:鄉土習俗作文

鄉土•向途

李宣儀

鄉土,人生養處為鄉,衣食來處為土。五千載衍於農耕的中華民族,只鄉土二字,即足以概述華夏先人的大半人生。而當下,一個流動而講求新潮的時代裏,鄉土似乎被重讀了“土”字,成為一種城市機體對外來異物的排斥,成為一種羞於啟齒的隱祕的愁。殊不知,鄉土是你我向來之途,而沿襲至今的鄉土習俗,亦是文化生命未來不可離棄之路。

鄉土習俗,是文化沃土對一個個體的温存。

社會的發展下,城市在高速運轉,人是其中的零部件,不可停工。唯有創造效益,才能阻止人如貨幣一樣貶值。而歸鄉,故鄉的山可以安然容納歸容疲憊的身與渴睡的眼,故鄉的親人依舊俗煮一把清水面,念着“拴下了……”的舊詞,一如往日。像金特寫着他的故鄉,像鱖膛棄寫着他在城市的流亡,鄉土是這兩個執筆之人共同的嚮往。而鄉土習俗,作為一種穩定而富煙火氣的生活儀式,包容着一個個微小個體的柔軟脆弱,告訴每一個行路之人:歸處仍在。

鄉土習俗,是文化城池對一個羣體的庇護。

自芝加哥唐人街春節的燈火到海外華人集資仿建的客家土樓。遠離故鄉的羣體,在異鄉一同描摹故土的模樣。異國土地上一幢小小的家鄉建築裏,人們數着日子將鄉土習俗循舊例提上日程,將家鄉的年節湯菜端上餐桌。鄉土習俗,守護着一個個羣體共同的文化記憶,緊繫着遊子與家國不絕的血脈連牽,為羣體留存文化的可尋之根,可附之骨。

鄉土習俗,是文化精魂對一個民族的支撐。

千年傳承而至今日,鄉土習俗與文化已成一體,骨血相融密不可分。鄉土習俗未失時,我們從寒食入喉時,憶起子推剛毅忠士心,從粽葉飄香時憶起屈子清高文人骨。倘若鄉土習俗不復,區區課本上油印文字三張,還足以讓人們記下千年以來藏藴其中的華夏精神與文化薪傳嗎?鄉土習俗,是傳統之根脈,是文化之積澱,是中華所以為今日之中華。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鄉土習俗富集了百代先人之傳承,已成當今不可失不可棄之文化財富。

留存鄉土習俗,續向來之途,取其至精至美處沿襲,傳文化薪火,繼鄉土温度。願未來的百代炎黃,仍能一如今日你我,於習俗中醉情鄉土,追憶向途。

篇四:鄉土習俗作文

沉舟側畔才有千帆過

吳爍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那麼未沉的舟與未病的老樹也要成為社會發展的犧牲品嗎?

鄉土習俗必定有好有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必由之路,零和博弈無異於自掘墳墓,為了發展失根失智,真的划算嗎……留住鄉土,留住本根。

費孝通説:“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於頑固和落後。”頑固和落後,在她眼中成為了生存機會上的威脅,這句話這樣看來並沒有什麼錯誤,那換回原劇中則是習慣和經驗,是生存機會上的威脅,這樣看來,這句話的存在就十分可笑了,他對鄉土中國的理解過於片面甚至偏見,我認為他所言有失偏駁。

中國是一個擁有千年不斷不停發展歷史的泱泱大國,鄉土習俗也隨其不斷髮展流傳。寓意吉祥的年畫剪紙,寓意萬事如意,萬事順心的如意都體現了鄉土習俗被人們寄託的對美好生活的願望,過年時張燈結綵,張貼對聯,大紅燈籠高高掛,都藴含着勞動人民對鄉土習俗的喜愛和信仰。

鄉土習俗,從字面上看來,本就不適用於所有人,那些本就不支持,沒有適應過鄉土習俗的人,更應該試着瞭解,而不是武斷的選擇不接受。鄉土並不單純就意味着落後,它代表着本根,尋根是無數志存高遠,學有所成的遊子們的夙願,家鄉的廟會,家鄉的社情,家鄉的方言,特殊的接風洗塵方式都是鄉土味,是遊子的思念,美好的回憶。

我們處在複雜多變的時代之中,社會發展奔流不息,瞬息萬變,我們如何不迷失自己呢?這些鄉土習俗會否使我們念起初心,迴歸本真呢?近年來,鄉村旅行逐漸興起,人們對城市生活感到厭倦,到鄉村去體驗慢生活,感受鄉間的古樸寧靜,體味獨特的屬於鄉村的美好和文化,帶着輕鬆愉悦的心情迴歸城市生活。由此觀之,鄉土習俗與社會發展並不衝突,反而有助於促進城市發展。

鄉土習俗向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若將其剝離中國傳統文化,也會傷及本根社會發展的影響者從來不是鄉土文化,鄉土習俗也從未將社會發展視為仇敵,發展不一定意味着高尚;土與俗也不一定代表着落後。

希望所有人都能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鄉土習俗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利用鄉土習俗對社會的精神作用更好的發展社會,共築美好未來!

篇五:鄉土習俗作文

不忘鄉土根,變通迎變遷

劉藴晗

今時不同往日,萬丈高樓平地起,城市化率年年創新高;新時代新生活,摩登青年過慶聖誕,鄉土節日歲歲更蕭條。身處全球化、現代化的新時代,當新城人潮湧動而舊祠無人打理,當國人生活日漸西化而傳統久被淡忘,我們更應尋回鄉土之“根”,並與其巧妙變通,以迎時代變遷。

回首過去,鄉土習俗價值高。從江南水鄉賽龍舟、觀海潮的清新,到黃土高坡油潑面、信天游的粗獷,再到林海雪原、南島椰林……各放異彩的地域傳統有着同一個名字:鄉土習俗。這些習俗有個性而又有共性,都是傳統文化的珍貴延續、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中華團結的重要紐帶。“迎灶神,吃飴糖”與“正月不剪頭”等延續已久、廣為傳播的鄉土習俗,總能給身處鋼筋水泥森林中的人們一絲樸素而温暖的慰藉。然而,背離了時代潮流、腐朽落後的陋習與所謂經驗之談,只會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文化前行的負擔。因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尤為重要。

立足今日,鄉土之根不可棄。依託浩浩黃河、滔滔長江,作為農耕文明的華夏文明,發展之路上不可缺少優良的鄉土文化。若無“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團圓除夕連接,遍佈天下的中華兒女何來齊聚共慶的温馨?如沒有“我心歸處是故鄉”的故土情結牽引五湖四海的愛國華僑哪有勇助家國的堅定?斗轉星移,歲月變遷,鄉土習俗不可棄,鄉土之情不可忘。倘若我們能為鄉土習俗注入時代精神,用電子炮仗的無煙代替造成污染的迎新爆竹,用線上相見的安全快捷代替疫中聚集的危險,與時俱進,鄉土中國必能在發展中輝煌,在傳承中永恆。

放眼未來,頑固糟粕不可留。“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經驗之談固然正確,社會變遷下落後習慣的頑固不化更令人哭笑不得。從小説中亡女菊英被配冥婚的驚悚悽然,到現實中驅鬼降魔儀式的迷信愚昧,不再適應時代的鄉土習俗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甚至會阻礙其發展。適逢百年不遇的重大機遇期,經驗可聽取,頑固需變通,而對停滯不前的落後習俗和固執己見的“長老”“前輩”,我們應以“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精神,“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態度,辯證看待前人思想經驗,摒棄與社會實際不再符合的成規陳説、落後的習俗習慣,因為前行的路,是在我們自己腳下。

華夏正崛起,故鄉情相連。不忘鄉土根,變通迎變遷!

篇六:鄉土習俗作文

守鄉土之精華,煥傳統之新意

王怡寧

從“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近鄉情怯到”“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深切眷戀,體現的是對鄉土的深切思念;從煮鄉土來緩解水土不服的土法到不曾捨棄忘卻的家鄉風味,體現的是對傳統的堅守本色。而如今城市化的加快,不少城裏人以“土氣”來蔑視鄉下人,而鄉下的人們也在城市文明的席捲之下迷失與懷疑着自我鄉土文化的價值。鄉土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延續,還是社會發展的阻礙?其實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鄉土習俗自有其傳統本真的價值,在創新中煥發新意!

鄉土文化在物體現為一定的物質載體,在情體現為一定的文化的傳承。無論是小橋流水、江南民居,還是大漠戈壁、蒙古氈包,都作為鄉土的物質載體,將人們的情感與這片土地緊密聯繫,傳統文化就在其中孕育傳承,生生不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鄉土自治與國家政治相結合的傳統,“家齊而治國,治國而平天下”的訓誡,家風的流轉,“耕讀傳家”的價值觀念藴含在鄉土習俗中,口口相傳千年,“食不言,寢不語”等習俗風尚為我們耳熟能詳,這也正是鄉土習俗精華延續的結果。一代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舉杯停箸的鄉間筵席上傳承,一代代美好品德在習俗中延續,優良家風、傳統文化早已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之中。取其精華、去蕪存菁,只要鄉土習俗還在,我們與泥土的紐帶就不會斷裂,我們與傳統優秀中華文化的聯繫就不會斷裂。

誠然,鄉土習俗在傳遞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有一定的落後文化阻礙了發展,亟待改造和剔除。如費孝通所言:“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人並不能靠經驗做指導,在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於頑固和落後。”這也就是説,保護傳承鄉土文化不意味着全面繼承、抱殘守缺;也不意味着要緊隨城市風尚,盲目改造,這必然會帶來鄉土習俗的流失與無所適從。其實,創新與傳承並行不悖,傳統文化可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保留鄉土習俗與利用技術創新亦可相映成趣。君不見李子柒利用短視頻傳播鄉間生活、傳播文化,君不見非遺傳人與企業合作生產文創產品,展示風俗。一個個古香古色又趣味十足的產品背後藴含的是智力與能力的創新,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守鄉土之精華,煥傳統之新意,我們既要對鄉土習俗保護和傳承,又要及時改造剔除其落後成分,鄉土習俗的保存,不應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鄉土習俗的創新,應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