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作文

精選 閲讀(9.43K)

篇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作文

標準與衡量

徐子棋

從《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有很多的感同身受。我從他幽默又嚴肅的語言和話題中找到了我曾經想過或沒有想過的答案。

對於朱光潛先生,我並沒有過多的瞭解,但從他的文章、他的觀點中不難看出,他是集理性與感性於一身,且很有主見的人。

從他的《談多元宇宙》中就可以發現世界是一個很矛盾的空間,對於很多事是沒有完全的標準的。比如所謂的“道德宇宙”,它與法律並不完全相同,很多人對它的模糊意識就是以善惡去衡量,但它的標準是什麼呢?這讓我想起了莊子的話。當你和一個人的觀點不同時,你怎麼確定誰的觀點是對是錯?找一個和我們有相同觀點的怎麼可能公平,找一個和我們觀點都不同的,那更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公平。所以,朱光潛先生的“科學的宇宙”“戀愛的宇宙”“美術的宇宙”這些。過虛過實的東西,都充滿了與“道德的宇宙”有所不同,有所排斥的地方。

在從《談在盧佛爾宮所得到的一個感想》與《無言之美》,這些對藝術的理解讓我很驚喜。在《盧佛爾宮所得到的一個感想》中,作者光潛先生就重點講起了達芬奇。他批判那些虛偽的,不懂裝懂的遊客,從而來反思現在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危機。在我讀來,我覺得作者更想告訴我們,什麼是“努力”,什麼是“價值”,什麼是“效率”。在你的成果中無法看出價值,要從過程中去探索價值。那些浮於表面的,只是一發煙花,再驚豔也只是一瞬。

“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句話在書中的第六十五頁。看完這句,我的心怦然一動。這個世界不可能完美,也沒有標準的不完美,這讓它變得獨特,變得美好。這種朦朧的感覺不就是完美?在列奧那多·達芬奇身上,他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因此他有嚴重的拖延症。可這些種種都造就了一個神話般的達芬奇以及絕妙的作品。

關於世界,我認為是沒有絕對的標準。正如光潛先生想的那樣,有着無限可能。

篇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善惡之分

李道宇

大家都知道人有善惡之分,那麼我們是否有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何為善,何為惡?有些人見了都會説,做了好事的人就是善良,做了壞事的人就是壞人,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現實生活中,若一個人打了另一個人,打人的人一定是壞人嗎?你是否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它背後的苦衷。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嗎?若不知道,你又為何説他是壞人。若打人辱罵人就是壞人,那麼世界上又有哪些好人?劉備歷史上被稱為好人,他一定是好人了嗎?他也殺過人,他也罵過人,又有什麼證據説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當年胯下侮辱韓信的少年也是壞人嗎?他日後不也成就了韓信嗎?

那有人又問了,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善惡呢?我只有兩句話。“但是道德的宇宙絕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惡也決不能算是一切價值的標準,而這是我們中國人往往忽略的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們不能只從一件事的角度上去區分別人的善惡,不能因為他打了人就説他是壞人,也不能通過他救人就認定他是好人。不管是他救了人還是打了人,都是有許許多多其他因素包含在裏面的。比如一個社會小混混,你説他一定是壞的嗎?他也可能去幫助別人。你還説他小時候也是壞的,那你又有什麼證據呢?你連證據都沒有,怎麼説明他是壞的人?有可能他小時候也是善良的,只是因為社會中的種種因素才讓他變壞的呢。你又説殺過人的一定是壞的,那你又怎麼認定殺過人的人去殺的是誰呢?他殺的可能是小混混,也有可能是纏着他很久的人,也還有可能是令他感到厭惡的人,更有可能是他殺了逃犯。

善惡的區分很難,所以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評判一個人,不能因為此人做的壞事就説他是壞人,也不能因為他做的好事就説他是好人。要從不同的方方面面判定他的生平,去認定一個人的善惡。

篇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學業如何選擇

繆語薔

我有個疑問:學業究竟該如何選擇?

朱光潛老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七封信講了《談升學與選課》,他的這篇文章雖然只寫了升學與選課,卻又概括了人生中別的選擇。其中有一句話就是寫,“我把生活看作人生第一樁要事,所以不贊成早談專門,早談專門便是早走狹路,而早走狹路的人,對於生活不見得面面俱到”。

現在的人往往都在為升學和選課煩惱。不少的人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只考慮某所學校的一點優點。朱老先生也説過,“許多人因為站在狹路上,只能見到諸方面的某一方面,便説他人所見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確”。

在這個時代,不少的青年對這社會一無所知,或略懂皮毛,極容易選錯了學校,然後糊糊塗塗地上完,又混混沌沌地過日子。有的人過早地考慮,剛國小畢業便渴望着以後的生活,中學畢業心就飄了,基礎都沒有打好。

然而有的人在為選課苦惱。他們的興趣常常與生活所需衝突。於是,又有不少人以生活為準,放棄自己。其實只要你的興趣你能發揮好,那麼你走入社會也不至於處處碰壁,丟了飯碗。

我覺得選擇學業就要選自己喜歡的、擅長的,這樣才能走上自己的路。

正如朱老先生所言,任何科目只要和你的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智,都可以使你效用於社會。

篇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談信

朱詩誠

最近,讀了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讓我受益匪淺。

在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時,我感覺身臨其境,就好像朱光潛先生站在我的旁邊,語重心長地對我講話,誠懇親切,真實自然,裏面的內容讓我讀懂了不少道理。信中的字雖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

在第一封信裏談的是讀書,在信裏説道,“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經常説自己沒時間。現在看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時間,就不會沒有時間。有很多人説沒時間看書,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點時間,一天至少也可以讀很多頁,一個月加起來就可以讀一整本書,一年就可以讀好幾本啦。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在第九封信裏,是談情與理。“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智的道德。”這句話我認為是對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邊的人越少。

看完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時間,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點情感,這些讓我終生受益。

篇五: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願人生不再彷徨

陳晨

總在彷徨,彷徨一切,直至人生。

朱光潛所寫的第十二封信中,他對人生的兩種看法。“在第一種方法裏,我把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兒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裏,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在第一種裏,“我”與世間萬物萬事共享,不該過分地高傲,也不該過分的低微自輕。順着本性生活,像草木蟲魚一樣。而第二種,朱光潛先生指導我們,要學會用悲憫之心去觀察生活,在生活的悲喜劇之中,品悟人生的百態,但好像過於有着同情心,對待事物又並非那麼理性,反倒過於感性。

其文中又有一段話:“從草木蟲魚的生活,我覺得一個經驗。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合。”便又結合朱光潛曾經説過的“三此主義”,“生活在此處”,正是他的生活哲學,其生活哲學能夠樹立更加豁達的心態。無論是在逆境或是順境,也應當樂觀灑脱地面對,在生活中找到心靈自在的棲息地。若在心靈恐懼下,保持着一種樂觀、向上、開朗的心態去坦然面對,總會有着成功。

與感情思想最為直接的,便是語言文字,沉下心來,去面對,多閲讀,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種感悟。總而言之,青年人應保持謙遜,沉心學習,踏實做事,要從根本上做學問工夫,而不能急功近利,貪圖世俗的利益。

篇六: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動與靜

方文航

自從讀了《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我懂得了什麼叫多角度分析,這本書令我收益匪淺。

朱光潛先生在此書中回答了當代青年的各種問題,由多方面去逐一回答,去解疑。如第二封信與第三封信“談動”與“談靜”。“鬱由於靜止,求泄的辦法在動。”是的,許多人的煩惱都是由於太清閒了,才有很多時間去煩惱,只要讓自己動起來就沒有時間去煩惱了。

而朱光潛先生在“談靜”中講到了“靜趣”以及“靜的修養”。是的,一個人的內心越空靈,就不會覺得物界不沉寂,同時也不會覺得物界過於喧鬧。這樣自能體會到趣味,這便是“靜趣”。而朱光潛先生在信中也説了“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有內在因素,也有外界影響,這便是“靜的修養”。

還在朱老先生所談的“多元宇宙”,看似十分深遠卻又貼合實際。正如書中所講,“戀愛的宇宙無法與道德的宇宙相容”。是的,道德與戀愛無法相容,社會當出現道德與戀愛衝突時,社會對戀愛者大肆詆譭,而這一點正合朱老先生的觀點貼合。

由以上可見,朱老先生目光深遠且富有洞察力,着實讓人敬佩。

篇七: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青年的抉擇

朱書浩

青年的抉擇影響着整個人生。

我們的老師常説:“人為什麼要讀書?”這都是為了提高人的判斷力,能更正確地抉擇。朱老先生也説過,“你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需費點功夫去搜求。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

在寧靜的下午或朦朧的早晨,細細品讀朱光潛先生所著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那些樸實温暖的話語讓我明白了青年寶貴的抉擇意見,讓我更好的抉擇,清楚後果與影響。

在這本書中,有兩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是《談讀書》和《談升學與選課》,其中關於選擇的説明和理解,給每一個選擇困難,迷茫方向的學生吸取了撥雲見日的力量。在中學這個特殊的時期,腦力和體力發展的黃金時段,要珍惜每一個鍛鍊的機會,“假如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後來要發願去學,比登天還要難十倍”,這是做為一個“過來人”的勸誡。無論你是否優秀,品格良好或者惡劣,中學青春的抉擇都是一次改正和進步的機會,不容放過。

面對我們的青年時代,升學時期的升學與選課都是一個重大且不可逃避的抉擇。貪多嚼不爛,先生並沒有像老師、家長那樣要求十全十美,而是發言,“任何科目只要和你興趣資稟相近,都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智,都可以有效於社會”。所以我們不必有過多的煩惱,自信地選擇你所愛的,你的天賦所在。

作為青年的我們要放眼長遠,慎重地抉擇,不要有太多的枷鎖,禁錮住方方面面,放手一搏。所有青年的抉擇都是為了最後人生的成功。

篇八: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悲劇造就完美

張語萱

那些過於理性的人都明白,在這世上,根本就沒有十全十美。原因是人們眼中的完美過於平淡。

平淡是什麼?就像一本小説,只講主人公怎樣快樂地生活,面對的只有歡樂與美滿,那麼此書有何意義?我相信每個人曾經都有想過成為如此“平淡”的人吧。這一點也不現實,而且如果成為現實,人們終究也會有想要擺脱平淡的一天。“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能算人生,你偏要把它一筆勾銷,不説你勾銷不去,就是勾銷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

“許多人因為人生多悲劇而悲觀厭世,我卻以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悲劇並不代表他一定“背”到底。如果你想要擺脱,你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它,擺脱它,那麼這樣的結局一定是完美的、美滿的結局,但一定得有挫折與風險。就像前幾年很紅的一句話,“沒有風雨,怎麼會有彩虹?”所以我們應理所當然地去面對悲劇,並在悲劇中成長。

我身邊有很多自認為自己得了“憂鬱症”的人,每聽到他們“有苦説不出”的一段話時,我也會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但誰不會經歷悲劇呢?那些有故事的人都會經歷悲劇,甚至還活在悲劇之中。但他們還會以好的心態去面對眼前,去期待將會發生什麼。當然,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成功人士即使遭遇悲劇,他們還是會笑着面對一切的發生。

悲劇才能造就完美的喜劇,人生有悲才不如此平淡。

篇九: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擺脱

吳昊洋

在每個人的不同人生道路上,難免都會有歧路,將人帶到別的地方,離大道越來越遠。

這時,就要擺脱。那何為擺脱?如何擺脱?

朱老先生在第十封信中寫道:“擺脱為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裏走,一切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祕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祕訣。”在信中,朱老先生也舉了幾個他朋友的例子,一個叫禾的大學生討厭考試,但又每天準備考試。一個幼時同學喜歡上了一個女子,家人來阻止,不知到底應該捨棄哪一方,猶豫不決,整天叫苦連天。

以上這些人都是因為擺脱不開,並不果決。正如朱老所言:“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難,而事業也不能成就。”擺脱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可見也只有擺脱,做到果決,才能免除煩擾。

“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儘管千差萬別,但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正所謂,“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可也”。人去擺脱時,也要去想想哪個好處更大,更珍貴,對自己來説更有意義。比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印度當王子時,看見生老病死的苦狀,便恍然大悟,認為讓人們擺脱苦難比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國王更重要。於是,他把父親、妻子、兒女還有王位所帶來的榮華富貴全部擺脱開,遁入深山之中,靜坐菩提樹下,明心淨想解脱人類苦難的方法,最終創建了佛教。正因為他選擇恰當,擺脱了歧路,做出了比原本更有意義的事情。

只有擺脱得開,生活才不會成為一場悲劇。也許因為擺脱得開,你讓你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篇十: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600字

讀書與寫作

方星涵

青年是什麼?

這幾天細讀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每一封信都樸實無華,都使我受益匪淺。在讀這本書時,我總能透過字裏行間感受到對我們的關懷與期望。用真實的例子,和藹可親的語言讓讀者感到信服。

作者將我們生活中種種不同的社會現象點明在書中,給予了我們成長的方法與方向,給那些深處迷茫的青年帶來撥雲見日的力量。我相信在這個有“電”的時代,許多青年都喜歡上網看電視,玩遊戲,很少有人在認真地讀書。朱光潛先生説過讀書是在於你有沒有決心,現在的青年對於讀書不會有決心,只是覺得看看文字,念念講義就是在讀書,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你沒有抓住文章的重點,沒有讀懂文章中所包涵的道理,那你看了和沒看有什麼不同?讀書也是和其他興趣一樣的,兒時喜歡讀書,那你現在也喜歡看書。但若你在中學時代錯過機會,後來才想去看,那就比登天還難。

讀這麼多書能有什麼用呢?讀書可以提高你的知識水平,讓你的作文更生動,更有內涵。看別人寫的文章時,可以把他和你的文章作比較,加以改正自己的缺點,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朱光潛先生的《談讀書》與《談作文》這兩封信就給予了我很多的幫助。的確,讀書與寫作是連在一起的,我們作為青年不能沉溺煩惱,要用心去感受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景仰不計成敗的艱苦卓絕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