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作文

精選 閲讀(2W)

篇一:《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精選10篇)作文

葉景皓

涼爽的秋風迎來金色的秋天,美麗的校園迎來了莘莘的學子,在這美好的季節,為了建構美好的校園,形成良好的的學風、校風,我校舉辦了共建“靜·淨”校園活動,旨在讓每一位同學都做文明標兵、守紀標兵。

靜,是學習的根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一名國三學生,我深深地感受到會考帶來的緊迫感以及靜心學習的必要性。“靜”一方面是要自己靜心學習,沉下心來,專心致志;另一方面是要共同保持安靜,營造安靜、文明的學習氛圍。這次學校號召我們“靜”,不僅僅是要求我們行動上的安靜,更是希望我們在心裏真正的做到“靜”,能“靜下心、”摒除無謂的雜念,安安靜靜的學習。大家都努力做到“靜”,我們就擁有了一個“靜”的校園。

淨,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從淨起。校園、教師、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淨”。“淨”不僅僅指的是環境、個人的乾淨,還應該是學校的風氣的“淨”、每一個人心靈的“淨”。在學校的號召下,每個班級都積極響應,每個同學都認真對待,我看到一個越來越“淨”的校園。

校園越來越美麗,校風越來越向上,同學們越來越文明。在這樣的校園裏學習,我們必定會進步更快,收穫更多。“靜”“淨”,構建了一個美好的校園,為每一個一中學子提供了準則,同時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視和努力,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堅守“靜”與“淨”的理念,共建越來越美好的一中校園!

篇二:《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任曉迪

靜若清蓮,出淤泥而不染;靜若天晴,碧空萬里無雲;靜若童眸,珠光寶亮無邪;靜若虛無,空靈、無色無相。安靜是一種文化,安靜是一種形象,能保持安靜是一種好習慣。

我們作為中學生,應該着裝符合年齡特徵。坐姿端正,走路穩健有力,不勾肩搭背,交談時應該語言文明,態度誠懇。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談吐舉止這一方面。一個人的行為體現了他的人格,人品;一個人的語言體現了他的教養,所以我們應該談吐大方,舉止文明,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我們上課應遵守課堂紀律,尊敬師長。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自覺保持校內整潔,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乾淨整潔的校園環境會使師生身心愉悦、身體健康,也有利於很好的做好防疫工作。同時,在校內,我們應該自覺遵守校規校紀,文明待人,構建文明校園。

我明白了課間應保持校園的安靜。在教室,要保持安靜,不跟學生相互打鬧;在走廊,説話要輕聲細語,走路也要輕;在樓道,一定要按規定的路線行走,上下樓梯靠右行走,不跟同學推推嚷嚷。

我對於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等一系列行為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這些行為如果做的不好,就會讓我們成為笑話,所以我們要用心做,這樣更能體現對他人的尊重。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校園生活是充滿愉悦,充滿温馨的,這需要大家一同努力,去營造一個心情舒暢,温暖和諧的生活環境。這樣才能在淨靜校園中凝神靜氣,沉潛蓄力,去拼搏一個無悔的未來。

篇三:《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李雨凡

進入中學之後,我們的學習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學的生活與國小相比也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在愉快的享受國中生活的同時,也要遵守一定的規章制度。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人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德”字放在第一位,可見“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做一個有品德、有道德、有禮德的中學生。

人們往往認為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作為中學生我們要時刻注意儀容儀表,平時要衣着得體、乾淨整潔。走路時,要抬頭挺胸、行走穩健、走出自信,這樣可以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這才是中學生應有的青春風采。

禮儀是一個人品德與教養的體現。在課堂上,我們要提前預習、積極回答問題、尊敬老師,這是課堂禮儀;在面對集體活動時,我們要隊列整齊、紀律優秀、不大聲喧譁,這是集體禮儀;還要注意環境衞生與自我衞生,這是衞生禮儀。讓我們做文明中學生、禮儀中學生。

文明的語言與善良的舉動讓人倍感舒服,有人説良言一句如雪天中的暖爐,温暖了人們寒冷的心;而善舉如夏日的一縷清風,讓煩躁的心情平復下來,使人安適。從小到大老師父母都教育我們做一個文明善良的人,而我們也時刻以“文明、善良”為行為準則,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為我們的校園貢獻一份力量。

如果把生命比作花朵,“德”就像滋潤他的養料,我們要做一個有品德、有道德、有禮儀的人,讓生命之花開得更加燦爛。

篇四:《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崔藝馨

我們沐浴在陽光下,感受着萬物生長蓬勃向上的氣息。我心中不由得產生了對生命至誠的熱愛,試問誰不想在一個安靜有序、文明和諧的校園裏學習?以淨為美,讓教室乾乾淨爭,讓學校清清爽爽;以靜為美,讓心靈純純淨淨,讓周圍安安靜靜。

走在一中校園的育英路上。我們要儘量緩行,不追逐不打鬧;要隨手撿起紙屑,保持校園的潔淨,自覺維護校園衞生;要愛護公共設施,不踩踏草坪,不攀折樹枝。當身處教室時,我們要讓每一副桌椅擺放整齊,讓每一塊玻璃纖塵不染,讓每一科的書本歸納的整潔有序,共同努力營造一個乾淨舒適的學習環境。

校園環境不僅需要乾淨,更需要安靜。

諸葛亮説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會安靜,不僅能提高個人的修養,而且給他人帶來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作為學生,保持校園安靜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在乾淨整潔的教室裏。我們要做到説話輕聲,保持安靜;自習課上,我們要專心投入學習,不三心二意。古人云:“食不言,寢不語”,在餐廳就餐時,我們要安安靜靜吃飯,不喧譁不吵鬧,輕來輕去不留下一片垃圾;在宿舍就寢時,我們要早點休息,不與舍友竊竊私語,因為這樣才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明天的學習。

窗明几淨,才能怡情;安靜有序,才是文明。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努力做一名講衞生、守紀律、懂文明的優秀中學生,共同創建一所幹淨、安靜、美麗和諧的淨靜校園。

篇五:《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董淑婉

文明塑造人的身心修養,文明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

如果把語言看成是一面鏡子,那它倒映出來的應是人的靈魂。文明首先要淨口,運用最基本的禮儀語言,如“你好,謝謝”等,不僅可以加深別人對我們的印象,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為。其次要做到平心靜氣,即靜心。俗話説“衝動是魔鬼”,做事情要冷靜,淡定地去思考事情的可行性。另外在日常學習中也應如此,遇到難題應沉着冷靜,逐漸探索出正確方法的途徑。

古代的許多成語故事也無不體現着文明。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難題,前來詢問老師解決,不料老師睡着了,楊時不忍打攪,在門外靜靜等待。當老師醒來時,門前的雪已有一尺深了,楊時身上也飄滿了雪,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程門立雪”。楊時的這種精神廣為流傳,正是文明素養的體現。

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比古代寒門弟子更好的學習條件,但古代寒門弟子求知的精神和文明的修養值得我們永遠傳承。

在公共場所,愛護花草樹木,不亂丟垃圾等無不體現着自身的文明修養;穿着得體,乾淨自然,尊師敬長回答問題積極認真,讓文明充分體現在我們一舉一動上。

同學們,文明就是造就文明人。我校開展“淨·靜”校園創建活動,將使同學們對文明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文明學生,為創建乾淨校園、安靜校園、文明校園貢獻力量。

篇六:《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張研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古至今,唯靜方可篤志,但欲行靜,必先利淨。淨乃靜之基。

作為一所歷史悠久,育人至善的學校,我校於本月開展“淨。靜”校園活動。需知,“淨”,在於心,摒除雜念,一心向學,方可為學業拓出一方淨土;將知識植於土中,並以努力澆灌之,必可收穫涵養之財富。“淨”,在於身,晨昏定省,洗面漱口,勤換衣,保持自身的乾淨整潔,不僅能使自己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更能為校園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淨”,在於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適當的舉止,會如清風一般沁人心脾。反之,不當的舉止,會讓人如鯁在喉。最重要的是保持學校的乾淨。“校園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人人做出一點改變,那麼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好的習慣,始於“靜”。墨染芳華,時光知味。滿身浮躁因靜而退散。靜坐,常思,落座即靜,既為別人提供了一個安靜的環境,同時也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學習效果,始於“靜”。自習課上,保持安靜,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安靜更能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令我們的學業更上一層樓。人生積澱,始於“靜”。流年一章一章地被複刻,一段一段地被裁減,久而久之,“靜”會成為個人自身的韻味,使之更顯內涵,培育其修為。“靜”,必以久持之。

相信我校創建“淨·靜”校園活動必能順利開展,必能營造乾淨校園、安靜校園、文明校園。

篇七:《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成博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玻璃窗,射入校舍,“趕路人”已經身着潔白的校服,整裝待發。冬日裏,一聲聲清脆的鈴聲從空氣傳入耳中,教室裏面,“求學者”也已端坐教室,靜候老師。他們外潔其衣,內靜其心,爭當淨·靜模範。

淨,自古有之,佛教講求六根清淨,古人也有“宿興夜寐,灑散庭內”以求居室整潔之言談。而“淨”在今日當然也有新的內涵,我們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學生,首先要衣着得體,樸素整潔,頭髮乾爽明快,面潔齒白,這是我們應有的面貌,也是真正的“玉樹臨風美少年”。古人有云:“君子者,潔其身,淨其貌也。”我們都應成為校園中的“君子”。其次,潔淨,不能只完達於自身,也要安兼濟“天下”,路遇垃圾,馬上清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維持校園內的整潔乾淨,是我們的義務。

“靜以修身”是三國時諸葛亮誡子的名言,講求修身養性,當以靜為本。不僅是他,晉時“竹林七賢”,唐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劉禹錫,都是古人追求靜心的典範,我們是“新時代的士人”,理應靜心養心,怎能行放縱散漫,肆意妄為之事,因而,我們需要讓自己心平氣和,戒驕戒躁,面對花花世界,更要靜守已心。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淨·靜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達成的,要想達到“冰凍三尺”的地步,必須得有百日、千日的“嚴寒”,我們得在平時練就堅韌頑強,厚積薄發,贏得“淨·靜”。

篇八:《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最近,我閲讀了我校創建“淨靜”校園的倡議書,進一步瞭解了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作為學生,我也切身感受到了校園內發生的變化:喧鬧聲越來越少,主動向老師問好的學生越來越多,上下樓不再擁擠……

“淨·靜”是築夢之基,要求我們學生用行動去踐行。古人云“寧靜致遠”,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用浮躁的心情去面對問題,唯有腳踏實地,平心靜氣地去克服困難,才能達到我們期待的遠方。在學習上,我們要做到“靜中有競”,用積極的心態去取得優秀的成績。“淨”就要求我們“內淨外淨”,在內淨化心靈,培養品德;在外衣着整潔,不飾粧發,用青春活力去綻放人生光彩。

“淨·靜”是夢的階梯,要求老師及其他工作人員以身作則。學生正處於成長階段,老師們的言談舉止對學生們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在悉心教導學生文明守禮的同時,自身也要做到“淨”和“靜”,衣着樸素大方,粧容得體,授課方式温柔有力,積極帶領學生完成大學夢,助力一中實現名校之夢。

做到“淨·靜”,是我們自身素養的提高,是我們人生之路的墊腳石。心靈受到淨化,品德得到培養,儀態得到調整,我們的面貌也就煥然一新了。俗話説,“美人在骨不在皮”,我們可能沒有美麗的外表,但我們都有一顆美好的心靈,用端莊得體的姿態和積極進取的心態去爭取自己的未來,道路也許不會順風順水,但風景一定絢麗多彩。

作為一中學子,我一定會做到“淨·靜”,與同學和老師們攜手共創“淨靜”校園,邁向大學之路!

篇九:《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明淨的窗,當第一片樹影打在淺黃的書頁,當耳邊傳來冬雀第一聲歡快的耳語,乾淨、寧靜的校園在冬日暖陽中逐漸甦醒。窗外是清新干淨的花草,教室裏是埋頭苦讀的莘莘學子,冬日校園裏一派生機與和諧。

創建“淨·靜”校園需要我們每個人身體力行。“寧靜是心靈的井然有序。”喧鬧的環境只會讓人心浮氣躁、心神不寧,而學習必須心平氣和、沉着穩重,因此,寧靜的學習環境是學習進步的首要前提。無論是在教室,亦或是走廊,講話都應輕聲細語,切忌大聲喧譁,萬萬不可説髒話。中國自古便是文化禮儀之邦,我們應該繼承先賢精神,自覺遵守尊師禮儀、同學禮儀,互相影響,在耳濡目染中共同營造優良的文化、學習氛圍。

創建“淨·靜”校園,需日日警醒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們應做到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淨口、靜心、守紀、文明?是否在方方面面做到了符合文明禮儀?衣着得體、坐正立直、行走穩健、談吐優雅、舉止文明都需我們身體力行;尊師重道,遵守課堂紀律、維護個人與校園乾淨衞生都需我們謹記在心。唯有維護好校園環境,我們才能安心學習、凝神靜氣,才能為未來奮力一搏。

爭做文明標兵,爭做守紀標兵,積極推動構建“淨·靜”校園,我們責無旁貸。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青年一代應呈現出更加積極向上的形象,展現更加健康、陽光的審美,以應有的修養與品質成為新的榜樣。

篇十:《中學生日常行為文明禮儀薦讀》讀後感400字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崇德尚禮的品德修養。“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開展“淨·靜”文明進校園活動,將文明禮儀揚於大處,落於細微,讓文明禮儀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淨·靜”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儀容、儀表、儀態均要得體,落落大方。衣着穿戴要體現青春活力,行走坐姿要彰顯青春魅力,談吐舉止要傳遞青春朝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將文明禮儀掛於肩頭,記於心間,並落於實處,我們會受益終身。

“淨·靜”貫穿校園,是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是集體活動時遵守秩序,是公共場合的舉止規範,是校園處處的衞生整潔。“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構建乾淨、安靜校園,同學們應共同努力,營造良好氛圍,促使文明禮儀落到實處。

“淨·靜”校園能更好地為學習生活保駕護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乾淨安靜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環境,點亮理想之燈,篤立鴻鵠之志,激揚青春夢想,為我校早日實現名校夢添磚加瓦。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着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歷史使命,育人為本,養成為先。構建“淨·靜”校園,爭做文明標兵,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共同努力。畢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