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範文>

企業認知實習報告總結(二)作文

精選範文 閲讀(1.39W)

本次材料認知實習總共參觀了三個地方:首鋼集團、北京現代汽車集團和北京東陶集團。這三個集團都擁有着高新技術,使材料科學與技術在不同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通過參觀我對這三個企業的概
  況和發展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在參觀過程中,親眼看到了一些生產線的操作,對其生產線的操作規程,相關工藝工序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認知實習——首鋼集團
  材料認知實習的第一站,我們參觀了首鋼集團。通過實地參觀,我對首鋼集團以及鋼鐵材料的冶煉過程都建立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並記錄了一些相關參數。
  首先,我們觀看了首鋼集團的介紹片,在片中我瞭解了首鋼集團的發展歷程、行業產品、企業文化等內容。首鋼集團始建於1919年。1958年建起了我國第一座測吹轉爐。1964年建成了我國第一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1978年鋼產量達到179萬噸,成為全國十大鋼鐵企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首鋼集團已經成為了以發展鋼鐵業為主,兼營採礦、機械、電子、建築、房地產、服務業、海外貿易等多種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
  之後我們參觀了第三高爐。三高爐是首鋼的四座高爐中的,高約70米,體積為2536m3,爐內的温度可達1250℃,每45分鐘就可煉好一爐,年產量為6200噸。爐頂的紅色長廊是三高爐的輸料系統,爐內的壓差還可用來進行發電。該爐全部是由電腦進行操作控制的,由高爐煉出的鐵水便可運到鍊鋼廠進行鍊鋼。
  參觀的第二個地點便是第三鍊鋼廠,這裏也都有由計算機控制的。通過講解員的介紹,我瞭解到這裏一共有三座80噸的轉爐,轉爐鍊鋼的過程為:先加入一定廢鋼,再將高爐的鐵水注入轉爐,經過一系列的過程,最後加入所需的微量元素,每40分鐘一爐,每次能夠煉出60噸鋼。我們參觀時正好趕上有一座轉爐正在進行維修,於是又瞭解到了轉爐每13到14個月就要進行一次大修,每8小時都要進行一次檢修。煉成後,冷卻的鋼錠就會被運往中板廠,再加熱至1600℃——1700℃進行軋鋼。
  最後我們參觀了中厚板軋鋼廠。在參觀過程中,我瞭解到中厚板軋鋼廠於1987年建成投產,XX年1月進行升級改造工程,實現了工藝升級。
  我感到首鋼不愧為我國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作為一個重工業企業,不僅能夠搞好自身的環境治理,高新技術產品的發展和現代化的企業管理,還能夠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開拓海外市場,首鋼為我國鋼鐵材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參觀,開拓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對鋼鐵材料及其加工過程的認知度,增長了不少見識。   認知實習——北京現代
  北京現代汽車集團是我們實習參觀的第二站。韓國現代是一個世界知名汽車品牌,並於XX年10月18日在北京成立了北京現代汽車集團。
  在長達8分鐘的企業宣傳片中,我瞭解到北京現代有着先進的管理理念,採取現代的管理手段,旗下有索納塔(SONATA)、伊蘭特(ELANTRA)、途勝(TUCSON)和御翔四款中高檔轎車。片中還簡單介紹了衝壓、焊裝、塗裝、發動機和總裝這一系列的生產線。
  在參觀展廳時,現代員工向我們介紹了北京現代的一些發展情況。從XX年12月23日,第一輛排量的豪華型索納塔下線開始,北京現代集團僅用了兩年時間就跨越到了全國汽車行業的第5名。現代汽車無論在內飾、外型還是動力上都有着較高的配置。
  北京現代於XX年9月15日,推出了排量的新款索納塔,其特點就是在中高檔轎車中有着較高的配置。去年新推出的和兩種排量的SUV轎車途勝,其安全性能相對較高,採用了CVVT發動機,使其動力增強了20%。經濟型轎車伊蘭特的銷量在全國排名首位,市場佔有率大。在北京現代上市的第一年,僅索納塔一款車型就創造了萬輛的銷售量,到XX年,北京現代的四款車型的銷售量已經達到了23萬輛,並且有2萬輛現代轎車已經成為了北京出租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最後,我們參觀了北京現代的總裝生產線,進入到車間內,首先給我的感覺就是車間內的乾淨、整潔,和人性化的管理設施,讓我感到北京現代不愧為一個大型企業集團。北京現代全部採用混線生產,主要有四大工藝,由衝壓件到焊接,再到噴漆,最後重列編組到總裝生產線。
  總裝生產線包括塗漆車身倉庫、線束倉庫、內飾線、底盤安裝線、玻璃分裝線、最終線、OK線、檢測線等生產線,是北京現代集團裏員工人數最多,佔地面積的生產車間,平均每小時能生產66輛轎車,即平均每54秒就有一輛現代汽車下線,是目前國內生產速度最快的,年生產量可達30萬輛。在OK線上要對汽車進行初步檢測。在檢測線上要對新車進行四輪定位等一些檢測與調試,再經過240次路試後送往售前檢測中心。現代汽車對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在每條生產線的中間和最後都配有一名專門的檢驗員,他們也要在54秒之內完成對每一工序的檢驗工作。
  在底盤安裝線上,我瞭解到北京現代採用α、β兩種型號,9種不同的發動機,每小時能夠生產出72台發動機,北京現代不但採用自己生產的發動機,並且還能夠給江蘇起亞悦達提供發動機。在玻璃分裝線上,我們看到了有機器人進行操作同時瞭解到在北京現代共有339台機器人焊接,除了總裝生產線以外的其他三個生產線,全部都是由機器人來完成操作的,自動化率在全國排名第一。在總裝生產線中,還有一個專門的耐久實驗室,對現代汽車進行各種耐久疲勞測試。
  質量源於實力,我深感北京現代是一個擁有雄厚實力的現代化集團,它的確可以稱為北京汽車行業發展的標誌。參觀過後,我對汽車生產的流水線的操作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對它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因為這樣有着高科技現代化管理水平的生產線跟我以前想象中的生產線是完全不同的,看過之後,我才感受到我國現代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我對汽車行業這方面知識的瞭解程度也增加了不少。
  認知實習——北京東陶集團
  參觀實習的最後一個地點是北京東陶集團,也就是平時人們所熟知的衞生潔具TOTO的生產廠。北京東陶集團是1994年,日本TOTO、北京建材集團共同投資3000萬美金建成的中日合資企業,銷售額達2億多,利潤5000萬。
  陶瓷,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誌。講解員首先向我們介紹了陶瓷的性能和TOTO的生產車間的基本概況。陶瓷最早出現在中國,平時我們所説的陶和瓷其實是不同的。瓷的主要特點就是耐高温,表面有一層玻璃質,而陶的做工則相對簡單許多。陶瓷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耐腐蝕,它的分類也很廣泛,隨着技術的發展,近1XX年來,已有衞生潔具、建築陶瓷、功能陶瓷等。原先的陶瓷多數僅由硅氧四面體構成,而現代陶瓷不但有硅氧,還能摻入鋁等多種元素,有強度高、耐腐蝕、耐高温等特點。目前,陶瓷材料已經發展成為了材料科學裏的一個大學科。
  TOTO主要以生產衞生潔具為主,原料主要有白雲石、長石、高嶺石等硬質料,並根據生產配方的要求來配料。首先要進行粉碎,分為三個部分,先進行粗碎、中碎,再將石頭、粘土、水分等按不同比例進行細磨,一般要經過24小時的時間,在粉碎過程中會有很大的噪音。然後是成型過程,一般採用注漿成型方法,用石膏模具鑄成所需的形狀。車間內必須保持濕熱,一般室温要在30℃,相對濕度要達到60%——70%,注漿後的坯體經過檢查、加工後,烘乾、噴釉。
  釉漿是一種高純度的金屬氧化物,需要工人用噴槍把釉漿噴到坯體上,上釉厚度為到,是一項難度很高的熟練工種。最後,經過隧道窯燒成,TOTO總共有5個窯爐,2條隧道窯,隧道窯長80米,要進行燒製的陶瓷需要20個小時才能走完。其間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的變化過程,才能夠燒製成性能完善的陶瓷。最後生產出來的成品要送往檢查課進行檢驗,包括外觀尺寸、性能檢查和功能檢查三個步驟,經過這一系列複雜精密的工藝之後,才能夠出廠。因此,TOTO產品要比一般的市場產品價格高8至10倍。
  聽過生產工藝的介紹後,我們進入到了TOTO的生產車間進行實地參觀。在調質車間,看到了8枱球磨機。在燒成車間,看到了長達80米的隧道窯。據介紹,隧道窯分為預熱帶(300℃——400℃)、高温預熱帶(1000℃)、燒成帶(1200℃)、急冷帶(700℃)、緩冷帶(在這一區域內,將温度緩慢冷卻到70℃),在窯內有一排熱電偶可以檢測裏面的温度。隧道窯的生產能力為40萬件/年。每當有陶瓷燒成時,都會有優美的音樂進行提示,並且由機器自動卸貨。
  最後參觀了檢驗車間,在這裏我看到了工人師傅對成品認真進行檢驗的過程,並感到在TOTO生產車間工作的每一位工人都是非常辛苦的,TOTO對自己產品的品質可以説是精益求精,經檢驗合格的產品僅有80%,而剩下的20%則會被敲碎廢掉,因此消費者能夠購買到的TOTO產品都是經過嚴格檢驗的精品。
  參觀過後,我瞭解了陶瓷生產工藝的特點和主要工藝流程,並對TOTO集團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其高效率的生產過程和對品質精益求精的追求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記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向員工提問時,他們都能夠熱情地為我進行解答,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於他們的耐心講解,我對材料科學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
  三天的參觀實習很快就結束了,我覺得這種形式的參觀實習非常的有意思,因為這比坐在課堂裏聽講來得更為實際、直觀。通過實地參觀,我瞭解了鋼鐵材料、汽車材料、陶瓷材料的工藝流程,對材料生產的各個環節和主要設備都有了一定認識,並對這三家知名企業有了一定的瞭解。我感到自己真的是學到了很多知識,不僅包括需要了解、掌握的與材料專業相關的知識,也提高了我在生產實踐中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還使我能夠從材料技術、企業戰略、經濟發展等問題進行綜合考慮。
  最後,我希望如果以後有這樣的參觀實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夠讓各個企業單位多派出幾名員工給我們進行更為細緻講解,或採用較高級的擴音設備,也希望能給同學們留出專門自由提問的時間。同時,感謝兩位帶隊老師對我們的照顧,你們辛苦了!

2018年企業認知實習報告總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