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徵文>

佳作賞析《江冷樓前水》(六)作文

徵文 閲讀(1.82W)

接着講張恨水的《江冷樓前水》。先看原文:

佳作賞析《江冷樓前水》(六)

繼續講下一段:

説到江,我最喜歡荒江。江不是湖海那樣浩瀚無邊,妙的是空闊之下,總有個兩岸。當此冬日,水是淺了,處處露出赭色的蘆洲。岸上的漁村,在那垂着千百條枯枝的老柳下,斷斷續續,支着竹籬茅舍。岸上三四隻小漁舟,在風浪裏搖撼着,高空撐出了魚網,淒涼的真有點畫意。自然,這漁村子裏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丟下不説。在南京,出了挹江門,沿江上行,走過怡和洋行舊址不遠,就可以看見這荒江景象。假使太陽很好,風又不大,順了一截江堤走,在半小時內,在那枯柳樹林下,你會忘了最繁榮都市的邊緣。

上一講,我們講到張恨水文章的一個風格,就是“寫大以小”。我們在《作文,多大點事兒》這本書裏,重點講了兩篇他的文章:一篇是《冰雪北海》,一篇是《清涼古道》,都是“寫大以小”的手法。連同現在所講的《江冷樓前水》,這三篇文章的寫作手法相同。具體在這三篇文章中,什麼叫“寫大以小”呢?換句話來講,就是着眼很大,着墨很小;着眼很開闊,落筆處卻很細微。什麼叫着眼很大呢?就是背景很大。就本文而言,我們前五課一直在講,其着眼處,就是抗戰的大背景,國家民族的大背景,南京城歷史流遷的大背景,長江的大背景。但是在着筆處,用筆記下來的時候,卻又從精小處刻畫。

在本文中,我們可以從文字上看到,並沒有寫這些大的背景。特別是本段中,我們看到的是:小樓、荒江、兩岸、小舟、蘆洲、魚網……,從細小處來講,平和有力、功夫老道。

前不久,我們講過朱自清的《背影》,也是同樣的技法。在《背影》中,沒有從大處着筆,沒有去寫父親的偉岸、高大;沒有去寫父親做了驚天動地的事情;沒有寫父親的光輝,甚至連父親的正面都沒有去記錄,而是抓住父親要不要送我,抓住父親幫我與別人砍價,抓住父親在送我的時候鑽過鐵路欄杆幫我去買橘子。這樣的小細節去寫,反而寫的刻骨銘心。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體會,我們再發一下《背影》的一些段落: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説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

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説,“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説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

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直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説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説,“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

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説,“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説,“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我們從上文中,也可以體會到“寫大以小”,“着眼處大、着筆處小”這樣的技法。這種技法對於我們指導孩子寫作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寫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小身材、長頭髮、細胳膊、小蠻腰——這些是寫大,是粗寫。我的媽媽有一雙大眼睛,水汪汪的。她一發起火來,杏眼圓瞪,像猛虎下山,恨不得要用眼睛撲倒(暈)我這小身板。這就是細寫、詳寫。有這樣的媽媽嗎?笑一笑!看來,發笑的都曾經當過母老虎。以上是我們講的一個技法。

我們就這一段來講第二個問題: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畫。這是我們講功夫作文一直強調的。一個方面,我們來看這幅畫的構成要素:荒江、兩岸、蘆洲、老柳、竹籬、茅舍、漁舟、魚網,還有漁村。幾個要素就構成了一幅畫。我們曾經學過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短短二十八個字,就構成了一幅畫。我們把本文中的那些要素構在一起,用文字組合起來,就是一幅畫。為什麼要用畫的觀點來講呢?就是要讓小朋友們寫得立體,寫得多樣。小朋友寫東西往往眼盯一處。眼盯一處,説明只有一個要素,而當成一幅畫來寫作,或者説用一幅畫的思維(形象思維)去寫,那就可以寫得多樣,寫得立體,寫得生動。寫一處,興許只有一句話,十幾個字。但寫好幾個要素,就會有好幾句話,就會有幾十個、幾百個字。妙在其中,好處不是一星半點兒。

我們再來看曾經多次講過的民國作文《中秋日》:

中秋日

今天是中秋節。

早上我們照常到學校裏去。

下午放學回家,看到院子裏放着一張桌子,上面排列着許多果品,像梨、柿子、蘋果、月餅等。還有一支香斗,香煙正一縷縷向上吹着。

我想,晚上,還要同弟弟妹妹出去賞月呢。

用“寫大以小”的技法來看,看到院子裏放着一張桌子,上面排列着許多果品,像梨、柿子、蘋果、月餅等——這是大寫、是粗寫、是略寫;還有一支香斗,香煙正一縷縷向上吹着——這是小寫、是細寫、是詳寫。不僅靜中有動,且大中有小。這樣寫出來就非常有意趣。

再用寫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畫的觀點來看,在這幅畫中,有這些要素:桌子、梨、柿子、蘋果、月餅、香斗、香煙。有了這些要素,我們就可以擴開來寫。比如,我們可以這樣湊字:院子裏有一張四方的梨木做成的桌子。桌子上排列着許多果品:有黃橙橙的梨,有紅彤彤的柿子,青的發亮的蘋果,還有一塊塊擺出造形的月餅。這樣,不就增加字數了嗎?

剛才,我們講到了作文,就是用文字來作畫。本段中幾個要素,構成的就是一幅畫。但這又是一幅什麼樣的畫呢?是一幅冷豔的畫,一幅悽美的畫。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來看文中的畫意。一句是:自然,這漁村子裏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丟下不説。一句是:在那枯柳樹林下,你會忘了最繁榮都市的邊緣。

前不久,有一位媽媽問,説不理解本文的題目“江冷樓前水”是什麼意思?如果用一個字來講,那就是一個“冷”字。這個“冷”,不單單是指冬天的天氣,更是內心中的那種淒冷。本段中,從畫面上來看,很美。江水、兩岸、蘆洲、茅舍、漁舟、魚網、魚村這些要素,作者用文字畫出來是很美的。但是畫意中卻透着一股冷意、寒意、涼意。因為在繁華都市的邊緣,還有一些人,還有一些人的生活,還是那麼的像漁舟一樣——在風浪裏搖撼着。雖然這裏很平靜,但是這平靜裏卻折射出一種悽美、一種無奈、一種遺憾、也有一種希望。

這裏,還沒有像《閲江樓記》中描寫的: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也沒有像《閲江樓記》中描寫的: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下上,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肩而入貢;更沒有像《閲江樓記》中描寫的: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饁之勤。所以,作者在這裏以小見大、小處着墨卻寫出了大意(境)。

所以,如果非要為本文的題目“江冷樓前水”作一個註解的話,那就是六個字:荒江、冷水、無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