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自然>>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通用15篇)

閲讀(2.2W)

篇一: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通用15篇)

劉楊

説起家鄉的風俗,那是三天三夜也説不完。就拿春節來説吧。

每年的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過完小年春節的腳步聲就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在春節裏我們的風俗可以裝上一籮筐,每年三十的晚上,在外辛苦工作的叔叔回來了,在外上學的哥哥回來了,還有一年不見的親人們不遠千里都回來了,都是為了年三十吃上一頓團圓飯。吃團圓飯時一家人都要到場,長輩們要一一敬酒,晚輩們也應一一回敬,表示長輩對晚輩的期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尊敬。除夕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就圍坐在電視機前欣賞精彩的節目:幽默搞笑的小品。相聲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悦耳的歌曲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魔術表演讓我們鼓掌叫好;辛勤的勞動標兵和可愛的邊防戰士讓我們感動……大家邊看電視邊期待着敲響新年的鐘聲。

給“壓歲錢”也是其中之一。聽爺爺説從前人間有一個野獸叫“歲”每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作怪,專門來吃小孩子鬧得人心惶惶。後來有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覺的時候長輩給的錢放在枕頭底下,到了深夜可怕的野獸“歲”出來了,跑到那户人家裏,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頓時直流口水,邪惡的爪子伸了出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枕頭底下的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像觸電了一樣“嗷嗷”直叫落荒而逃。人們知道制服“歲”的辦法了便一一效仿。到了後來給“壓歲錢”不只是為了趕跑可怕的“歲”,更是長輩對晚輩美好的祝福。

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象徵着“喜慶團圓”,餃子要煮的多務必有餘。一旦煮爛餃子,就不可説破了要改説賺了。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期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裏多有包硬幣、棗、栗子等。吃到棗就意味着新一年能早起幹活,勤勞致富;遲到栗子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硬幣就意味着能發財。不管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的祝賀。如果小孩子吃到了錢,家長更是興奮,除了獎勵以外,還要賞錢表示祝賀。

我喜歡春節,因為它讓我知道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習俗,讓我收到了很多紅包,也讓遠在四方的家人朋友聚集在一起,彼此間的親情更加濃重了!

篇二: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大地復甦,萬象更新,到了播種希望季節。人們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裏期盼着,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充滿喜悦歡歌笑語地迎接春節。

春節這一天在人們的期盼中來臨了,在外忙碌奔波忙碌一年的親人,終於可以圍坐在餐桌前聚在一起,吃着吃團圓飯,話着收穫,展望着未來。除夕夜的夜幕拉開了,家人們圍坐在電視開始觀看“春晚”,開始守歲。

除夕,是小孩子們期盼已的時刻,那是他們一年當中最富有的日子。長輩們會把壓歲錢裝在大紅的紅包裏,給他們,這種習俗已由來已久。

據説,古時候有一種叫“祟”的妖怪,他有一個黑色的身子和一雙白色的手。專門在每年除夕晚上出來,摸熟睡孩子的腦門。孩子被祟摸後就會發高燒,病好後就會變得又瘋又傻。人們怕祟在來傷害孩子,就整晚點着燈不睡覺,使祟不敢來,這種做法叫做“守祟”。有一對夫妻老年才得子,對兒子十分珍愛,為了逗兒子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當他睡下時,把包着的八枚銅錢紅紙包放在枕頭旁邊。半夜裏,一陣冷風吹過,又黑又矮的祟正準備用它的白手摸這個孩子的腦門時,忽然,小孩子的枕頭邊發出了一道金色的光芒,又黑又矮的祟一邊尖叫一邊逃跑了。於是,“祟”被嚇跑這件事就傳開了。從此後,每年除夕的晚上大家都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來傷害孩子了。當初,把它叫做“壓祟錢”,由於“祟”與“歲”同音,日子久了,人們就把它叫作“壓歲錢”。

除了“祟”的傳外,還有一個關於年的傳説: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曆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

於是,由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如今家家户户過年時貼紅對聯、掛彩燈、燃放鞭炮等習俗。以此來慶祝佳節的來臨,祝願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不論是傳説還是現實,家鄉的年俗都承載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古老而醇厚文化。

篇三: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又是一陣淡淡的粽葉氣息縈繞在我的心間,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在心靈上跳舞,裊裊的炊煙慢慢地散開,記憶深處那個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如梔子花般在指尖上綻開了!

在我的記憶裏,奶奶是最會包粽子的了——誰讓我從小嘴饞呢?有一次看到鄰居小夥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嚥,我便非拽着在田中幹農活的奶奶去包粽子。那時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卻不知道奶奶要到幾裏地外的小河灘上摘上好的粽葉,只為滿足孫子這個刻薄的小胃口。

和奶奶去河邊摘粽葉,這一大片的蘆葦葉中,她只挑不留一絲黑點、沒有一點枯葉,甚至連一個小洞眼都找不到的新鮮翠葉放在竹籃中。摘得一籃,奶奶朝我微微一笑,背起我回家了。路上靜悄悄的,只有汗水灑在竹籃上的“啪嗒”聲。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廚房淘米、洗葉,這時的我坐在灶台邊上,不耐煩地玩弄着稻草。奶奶就這樣一邊準備餡料,一邊還不忘為我披上一件衣服。

“奶奶,包好了沒!”我焦急又有些無奈地喊道。“好了,快來!”我興奮地跑過去,只見奶奶熟練地把一張粽葉捲起來,做成一個小尖錐,放進幾勺糯米,均勻地填滿,又放上幾粒葡萄乾,接着用手壓緊,把小尖錐裹成三角狀,最後再用線捆紮起來,就這樣一個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鬧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説罷,奶奶伸出右手,將我抱在她腿上,一隻蒼老的大手握着一隻幼嫩的小手,輕輕地一捲、一放、一壓、一裹……整個屋中是如此安靜,一陣微風吹來,輕拂我的頭髮,把屋中的一絲潮濕也帶走了。

粽子在鍋中不知過了多久,連鍋蓋都急得跳了起來。終於,奶奶把冒着熱氣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懷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雲朵包圍着,又彷彿沐浴在陽光中,温暖擴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帶給我温暖的不僅是這個粽子,更是奶奶對我的愛!

如今我回到老家,眼前依然是一盆奶奶早就準備好的粽子。又是那個粽子,又回到那個童年,又是一種温暖包裹全身。粽子的味道,雪白的糯米,裊裊的炊煙,全映照着我那位摯愛的人——奶奶!

篇四: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有一幅畫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畫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這是什麼畫呢?

沒錯,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冬至“數九”圖。“數九”,相傳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中國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漫長。當時中國人民為捱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攤,我們在一家售賣着九九消寒圖的店鋪前停下了腳步。這九九消寒圖有兩種:一種是雙鈎描紅書法,有“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還有一種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個花瓣的梅花。最終,我們選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們把那幅九九消寒圖掛在了牆上,並且拿出一杆毛筆,蘸着曙紅的顏料輕輕畫在了一個花瓣上。畫完後,我問爸爸:“數九這個習俗有什麼寓意嗎,為什麼要這樣呢?”

爸爸笑着回答説:“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中國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很有趣的節日,而且特別有紀念意義在。只是小時候我們都是自己畫的九九消寒圖,有意思多了,不像現在,都是買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歎氣。

突然,我想到家裏有毛筆,有墨汁,有顏料,不正好可以自己製作嗎?我們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因為之前學過國畫,所以畫起梅花來十分順手,先蘸上濃墨,調和適量的淡水,在試筆紙上劃了兩下,見到色彩適宜,才放心地畫起來。線條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濃墨重彩,當最後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後,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筆一劃地寫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的字樣,他把宣紙覆在打印好的樣子上,用墨筆勾出他們的輪廓,讓我感覺就像印刷的一樣。

我們總共畫了三幅九九消寒圖,家裏三個人一人一幅,在這樣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筆,或欣賞,或調侃,既其樂融融,又書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篇五: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桐廬姑娘,沿着富春江的流向逐漸成長。似那一方秀水自天邊傾落而來,塑造了這七山二水半分田的秀麗景色——桐廬。富春江橫過那裏分成了江南和江北,雖是隔了江兩岸,卻隔不了兩岸人的鄉音縹緲,那,便有了這時節。

所謂時節也有地方叫食節,這節只有江南岸才辦,但南北兩岸的人卻人人都能去吃口“百家飯”。自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從舊縣那邊的村莊開始,沿着富春江的流向一個村挨着一個村擺流水席,一直襬到春節之前才停。

每年七月十五前後,富春江便進入到了休漁期,各家各户都將自家的漁船釘在岸邊,那便是“打金篙洞”。也不知為什麼江邊的河岸中常會有些內部空的土地,彷彿是個天然的篙洞,這邊是“金篙洞”了,相傳打到“金篙洞”的人家來年一定好事連連,福壽安康。這個“打金篙洞”便算是個開幕式,打完篙洞這時節便正式開始了。

這時節是個怪節,因着過時節時碩大一個村,大白天的卻在街上看不見半個人影,連着大黃狗都不見身影,整改村似乎都空了,那是因為在時節這幾天,家裏的大大小小的人都在擠在灶房裏頭準備吃食,挖空心思將家裏最豐盛的吃食盛上桌宴。過時節的傳統就是不論認識或者不認識到了你家那邊就是你家的客人,來的客人越多,那你家明年的福氣就越多,有些人家的客人太多了,時節那邊家裏實在容納不了那麼多人,便提早籌謀連辦三天流水宴來分流客人,但不管你擺客幾天,時節的正日子仍然只有一天,第二天這時節大旗就被下一個村扛走,一個村一個村連着擺着那闊氣的流水席。

過時節的時候,有些大的村子也會開廟會,街上掛着紅彤彤的花燈,最喜愛的卻是老爺爺自己扎的小花燈,這燈若不是時節,日常是很難再見到了。再舊些時候村子裏的人家會幾家子一起出錢請戲班子來,這時用油麪紙包些瓜子零嘴兒,老祖宗便拎條舊式的長板凳,祖孫兩人卻可以在別的村子裏聽上大半夜的戲,現在卻是少了的……

我是江北的姑娘,但卻年年到江南過時節,富春江兩畔的桐廬人就這樣用時節的方式維聯這親情、鄉情,在悠長的富春江中流暢,傳承……

篇六: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我是新寧波人,我的老家在湖北仙桃,今年雖然沒有回老家,但家鄉有趣的年俗令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你想知道嗎?聽我給你道來。

首先我給你介紹最熱鬧的年俗,那就是“蚌殼精舞”了。蚌殼精舞,也叫沔陽蚌鼓精,是我們沔陽的獨創作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是流行於江漢平原仙桃等地的一種特殊的、獨有的民間舞蹈。蚌殼精舞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打扮得十分漂亮,躲在用竹篾紮成的蚌殼內。蚌殼用彩紙(或綵綢)糊成。男的肩背魚簍,手拿魚網,一心想得到躲在蚌殼內的女人。男女雙方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變換着舞姿,進行着精彩的表演。觀眾們會時不時地拍手叫好,併為男方加油鼓勁,祝願他快點得到蚌殼裏的女人……看錶演時,整條街巷就成了歡樂的海洋。

“打埃塵”是老家又一項繁忙而有趣的年俗。農曆臘月廿四日,我們仙桃人把這天稱為過小年。這一天家家户户動手拭去屋頂的塵穢,俗稱''打埃塵'',男人們開始剃頭洗澡以自己使面目一新。打埃塵後便開始天天外出購買過年應用之物,從雞鴨豬羊,茶酒油醬之類的基本食料,以及炒貨、水果之類的消閒食物,香燭元寶,爆竹雜用物等等。晚上用茶果敬灶神,在灶前擺有糖果,把全家人名寫在灶疏上焚燒,説這是送灶神上天,領回全家來年的糧食呢!祭完大人們把糖果分給小孩,我們小孩總是可以得到許多鄰居送來的糖果呢!這項年俗也深受我們這些小朋友的喜愛。

“出行”是我們老家最隆重的過年習俗呢。正月國一,俗稱大年,早上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出行”,就是點燭焚香,祈求新年好運連連,全家新衣新帽新鞋子出門,燃放鞭炮,有的還燃燒用蘆葦札成的柴煙,稱為“燒發寶財”,以取財發人旺之意。出行後,即返回屋內,互相恭賀拜年,大人還給小孩發壓歲錢,又稱壓腰錢。這些禮節完畢後,全家團坐早餐,一般是先在桌上擺糖果點心,然後擺出9個滷菜碟子和一碗餈粑,還有湯圓和麪條。早餐後,孩子到伯父、叔父家拜年,成人則到左鄰右舍去拜年。

……

我們老家仙桃的年俗還有很多很多呢,真希望家鄉的年俗能夠大放光彩,讓更多人知道。

篇七: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拗九情深》

蹣跚學步的小孩子,勞碌奔波的大孩子,白髮蒼蒼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誰不是嘴裏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軟糯的滋味呢?

相傳,有一位孝順的孩子名叫目連。擔心為牢中母親送的吃食全被看陰牢獄卒吃掉,於是用數種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灑上黑芝麻讓獄卒誤以為是烏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因為目連濃厚的孝心感動了福州百姓,而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孝九粥)從此成了福州特有的民族風俗。

以前,總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雜米一個盆,半天時間篩選,半天時間淘米。在煤爐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睜眼,用勺子輕攪兩下,晶瑩剔透的糯米散發着軟玉似的亮光,烏黑錚亮的黑米流露着古銅的色澤,紅棗已有三四倍大,桂圓、馬蹄、花生也悄無聲息地融進了濃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讓雜米的輕糯,紅糖的甜膩,馬蹄的清爽順喉而下,一口氣喝上幾碗才算過癮。

就這麼喝着拗九粥長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滿頭青絲不知不覺已成了蒼蒼白髮。今年拗九節就讓我來為你熬粥吧!

説幹就幹,我買回了食材,回憶着外婆舊日的樣子,有模有樣地淘洗起來,熬煮正式開始了!大火燒開,小火慢燉。“咕嚕咕嚕”“吱滋吱滋”這不是熬粥,這是一場小型家庭音樂會。數分鐘後,一股燒焦的糊味撲鼻而來。我方才慌忙地打開鍋蓋,往鍋裏探了探頭,不禁嚇了一跳。這鍋中水是水,豆是豆,“傷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麼這麼難啊?我努力了這麼久還做成這樣……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當我準備收拾“戰場”,猛一回頭,媽媽神不知鬼不覺地站在我身後。“外婆喝得不是區區一碗拗九粥,還是你一片赤誠的孝心啊!”媽媽語重心長道,“彆氣餒,我們重頭來過。”揣着對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成功了!

外婆默默無言地品着粥,兩粒珍珠般晶瑩剔透的東西滑過她歷經滄桑的臉,“嘀嗒”落進了粥裏,但她笑了……

濃濃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僅是拗九粥,中國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

篇八: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重陽的慄糕》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當讀起這首詩,我都會想到重陽節。我的家鄉有一個獨特的重陽習俗——做慄糕。

那一年重陽節的清晨,我也是早早地跑到了樓下,對着對爺爺奶奶道一聲“節日快樂”。看到奶奶手上拿了幾個板栗,我好奇地便問:“奶奶您拿幾個板栗幹什麼?”“拿來做慄糕的。”聽到慄糕,我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那您教一下我唄。我也想親手製作這一美味。”我央求奶奶。“當然沒問題。”奶奶高興地答應了我。

廚房裏,奶奶給我了幾個蜜棗,讓我跟她做。奶奶把蜜棗切成了絲兒,我也學着把蜜棗切成了絲兒。我切的並不是很好看,好在越來越得心應手。隨着個數的增多,我和奶奶的動作幾乎一致,彷彿是兩位幹練的運動員激烈地比賽着。

切完蜜棗,奶奶馬上拿起起了幾個板栗用水燙一下。我又好奇了:“奶奶,這是為什麼嗎?直接剝不是更省時間嗎?”奶奶笑了:“大孫子,一聽就知道你不缺乏勞動經驗啊。”奶奶告訴我,泡上熱水更能輕鬆剝去栗子的外衣。我先剝了一個沒有燙過水的栗子,殼很堅硬,只能用小刀劃了個口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開了一個邊邊。我又從熱水中挑出一個栗子,輕輕一捏,殼就扁了,我再用指甲一摳,殼就破了。果然是輕鬆多了。

隨後是切板栗。切板栗的奶奶,幾刀下去就切成了一個個丁,而我也不甘示弱也切成了它的模樣。這比剝板栗要簡單。

為了不給奶奶添亂,剩下的部分我只能讓奶奶做了。只見她左手倒糯米粉,右手倒入大米粉,又迅速放下袋子加了些糖,最後快速地加入一點温開水。沒等我眨眼的功夫,奶奶揉起了麪糰,動作那叫一氣呵成啊。我都被看呆了。回過神來,板栗丁已經揉在麪糰裏了。

奶奶左手捏着麪糰,右手一撕,再一揉,慄糕的大致形狀就做好了。依樣畫葫蘆,我也學做了幾個,跟奶奶做的不相上下,讓我不免有些得意。

緊接着給慄糕刷點油,放進烤箱。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烤箱內的慄糕慢慢膨脹了起來,皮也慢慢變成了金黃色。這時,屋裏屋外香氣十足,讓我不知不覺地嚥了一口唾沫。美妙的味道把隔壁的小孩都饞哭了。天空中的夕陽把天空照得金黃金黃的,彷彿一個大慄糕,美極了。

以後的年年,重陽節我們都在慄糕中度過。

篇九: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廣州的春節

ZZH

説起廣州的春節,要比別的地方的年味濃得多。我每次過年都必回廣州,在那裏,根本就不缺年味,不像北京,毫無什麼年味可言。

臘月二十九的時候,花市就開業了。花市,顧名思義,就是賣花的集市。在那裏,一切都是紅色的,十分喜慶。那裏是花的世界,各種花爭奇鬥豔,芬芳迷人,有金桔、繡球、冬青、臘梅、佛手……即使不買花,也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花市裏人來人往,還放着喜慶的歌曲,聽説以前還要放鞭炮,好不熱鬧。花市中比較有名的是天河花市,我每年回廣州都必去那裏買花。那裏不僅賣花,還賣玩具,從開業開始,來往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將花買回家,插在花瓶裏,放在桌子上,每天回家,看到那幾盆花,誰不是頓感神清氣爽呢?我每次去花市,都要買金桔樹。金桔像一棵小樹苗,上面有金黃的,球形的小金桔。聽媽媽説,因為在粵語中,桔和吉同音,所以金桔樹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每年必買。

除了逛逛花市,在廣州還要看舞獅。廣州的舞獅和其他地方的截然不同。廣州的舞獅要踩高樁。只見獅子隨着鑼鼓聲跳上跳下,時而俯首觀望,時而昂首挺胸……最後,獅子總是要站在最高的一根樁上,張開大口,垂下一個卷軸,上面是諸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吉祥如意”之類的詞語,好不威風。每到這時,我總是情不自禁地為他們喝彩。

初四初五店鋪開張時,都要舞獅。這舞獅與踩高樁的還有些不同。這種舞獅,動作相對來説要更花哨一些。演得好的,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盛宴,到現在想起來都使我回味無窮。

此外,過年還要送利是。利是是一種小型的紅包,裏面通常裝有幾十到幾百元錢。這利是要送好多人。聽説,送利是又叫逗利是,它寓意着大吉大利,好運連連。有時金桔樹上也要掛利是,寓意着好運吉祥。

雖然因為疫情的原因,近兩年我沒能回廣州,但每逢新春佳節,我總會在家裏插幾瓶花。買花時,我總會想到我在廣州逛花市的情景。我更會在電視上收看廣州的舞獅。希望疫情能早點過去,使我能回到承載了我多少回憶的廣州。

篇十: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快樂的元宵節

張昊睿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燈火闌珊處。”“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家人們團聚在一起,吃元宵、賞花燈,處處洋溢着喜慶和快樂。

正月十五一大早,媽媽就叫醒我,説今天去回民街買元宵的人特別多,我們得早早去排隊。一來到回民街,就看見路兩旁纏滿彩燈的樹,如同兩條長龍守衞着古樸的街道。現在還不到八點,整條街已經如媽媽所説,人山人海,好不熱鬧。我們趕緊撥開人羣,衝向西安最有名的那家名叫“德一祥元宵八寶粥”的老鋪,此時店鋪門口的長龍已經有七八米了。我們站在隊尾等啊等,五分鐘,十分鐘,二十分鐘……隊伍似乎紋絲不動,我百無聊賴地東張西望,媽媽也等不住了,與前後的人閒聊。我踮起腳,伸長脖子,看着一籮筐一籮筐的元宵,頃刻間只剩籮底白白的元宵粉,又聽着嘩啦呼啦搖元宵的聲音此起彼伏,心癢難耐。

終於輪到我們了,只見店員拿出一大盤切成小塊的餡料和一個放滿糯米粉的大籮,他熟練地把餡放入籮筐,用糯米粉搖着,時不時還加一些水,很快一個個白胖白胖的小圓球,在籮筐中歡快地翻滾,不時發出碰撞,揚起“白灰”。媽媽稱讚道:“你搖的這些元宵大小相同,這沒有5年以上的功夫是達不到的吧。”搖元宵的店員一臉驕傲,我也不禁拍手稱讚。暮色四合,家裏開始熱鬧起來,大家圍坐在一起,吃着軟糯的元宵,香在嘴裏,甜在心上。

吃完元宵,我們便驅車來到華清池看燈展。循階而上,目所能及皆是多姿多彩、形態萬千的花燈。只見那金龍燈橫浮在水面,騰雲駕霧好不威風,再看那腳踩翔球的獅子張牙舞爪,漂亮至極,還有蓮花燈、祥雲燈、仙女燈、“貴妃醉酒”燈……無論是山體還是亭台樓榭,都是燈光四射,璀璨奪目,映得整個華清池熠熠生輝。夜漸深,但賞燈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大家已經沉醉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啊!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雖然元宵節的活動到了尾聲,但我們對團圓美好生活的嚮往更迫切了,我們對幸福多彩未來的企盼更強烈了。我愛這快樂的元宵節!

篇十一: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今天我來給大夥兒講講我的家鄉三垟的風俗——搗年糕。這年糕是個啥呢?嘿,對了,是吃的,而且還得在過年的時候吃。那為什麼要搗年糕呢?年糕是用什麼做的?別急,我來給大家細細分解:

這年糕咋做的?自然得用小米磨出來的米粉做。那金黃金黃的米粉放入鍋內,蓋上鍋蓋,悶他半個時辰。待出鍋時,加點紅糖加點水,讓他富有彈性。單看那紅糖與米粉,就能想象出年糕那香濃軟糯的味道了。我看那米粉袋與紅糖袋滿滿當當,就情不自禁地拿點米粉與紅糖嘗一嘗。我先嚐紅糖,這糖一入口我就呆了:天吶!這紅糖清甜,但甜而不膩,讓人神清氣爽,回味無窮。我趕着紅糖在口的機會再嚐嚐米粉,這米粉剛一入口,有點苦,但一股淡淡的甜味像突如其來的幸福一樣充滿我的口腔與腦海。再加上紅糖,那真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説完米粉烹飪,我們再説説搗年糕。這年糕搗起來才好吃。我經過揉米粉團的大叔旁,來到一處搗年糕的地方。這有兩個,不是,是好幾個大石碗與搗子。不是我説啊,那閃長巖大石碗跟個缸差不多大;那花崗巖石搗別看它小,我使出吃奶的力氣,結果拿都拿不動,那花崗巖石搗莫想動得分毫,我一不留神還跌了一跤,險些把骨頭摔散架嘍。這時來了兩位大叔搗年糕。只見一位大叔一搗一起,另一位趁機用水揉揉米粉團。再搗再揉,半時辰過去,他們前前後後搗完十個香濃軟糯的年糕。那年糕剛入碗時還是金黃的,經過大叔的“加工”,轉眼變成棕色。不同於之前的是,棕年糕比米粉團更香,更甜,更糯。有一種樸實的味道好似仙氣一樣圍繞整個年糕。

我爸幫我買了一個年糕讓我帶回家吃。我三步並作兩步跑回家,迫不及待地打開塑料袋吃年糕。那年糕可以説是聞一聞精神百倍,嘗一嘗神清氣爽。香濃軟糯的年糕剛一入口,有點燙,但仔細品嚐卻是另有一番風味,回味無窮。

大夥都知道,這年糕雖是小食,但象徵着年年長高,步步高昇。所以人人都愛過年時做上一些,吃上一些,有些小孩子盼望自己長高,所以一直在吃年糕,好讓自己快快長大。

你想嚐嚐這味美的年糕嗎?那就過年時來我的家鄉——三垟吧!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説來與我聽聽,好讓我給大家講講。

篇十二: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李孟騁

今年雖然因為疫情,外面到處冷冷清清的,我們不能走街訪友,只能天天“宅”在家裏,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年,但是我家過年的習俗和往常一樣,一點也沒有改變。

在河南老家,除夕的晚上是要吃餃子的。除夕下午,奶奶便開始弄餃子餡兒,餃子餡主要以抗過的蘿蔔、煎熟的豆腐、肉和各種佐料組合而成。餡拌好後,接下來開始壓餃子皮。我們先把面與水和成半乾,再用壓面機開始壓面。我攪動着壓面機,把面一次次的從上到下壓,終於壓成了薄薄的餃子皮。奶奶用刀把餃子皮切成了梯形狀,我們開始包餃子了。我們全家人都圍坐在桌子旁邊,每個人一手拿着餃子皮兒,一手拿着一個勺子,用勺子往餃子皮裏灌餡兒,每個人都嫻熟的包着餃子,每個餃子都挺着圓圓的大肚皮。而我包的餃子,雖説是挺着大肚皮,卻張開了嘴朝我笑呢!

除夕晚上必不可少的節目就看着聯歡晚會,我們看完了出街聯歡晚會沒有去睡覺,因為今天晚上我們要守歲嘛!

國一到初七,就是拜年的時間。往年拜年後,長輩們給了我們小孩兒一些壓歲錢,當時我收到了壓歲錢時,心裏美滋滋的,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讓長輩們失望。爸爸在街上還給我買了些炮竹,我一直沒放,是想等着和小夥伴一起放,這樣會有更多的樂趣。

初八以後,我們幾個小孩一起在村裏“飆車”——騎自行車,一起放炮竹,一起玩槍戰,這幾天,我玩的不亦樂乎!可是今年這一切都因為抗疫而化為泡影。我想:明年大家一定能過個熱鬧祥和的年。

元宵節時放完鞭炮後,我們全家在一起吃元宵時,我看到元宵圓圓的,腦子裏突然出現了許多小問號,我就問媽媽:“媽媽,湯圓為什麼是圓的呀?”媽媽想了想回答道:“因為湯圓以前是人用手一點點滾出來的,費時費工,但有幾個很好的寓意:財源滾滾來、團團圓圓等。

我又去問爸爸:“爸爸,湯圓為什麼叫元宵呀?”爸爸立即接上:“其實是先叫元宵,再叫湯圓的。1912年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因為“元”與“袁”,“宵”與“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於是把元宵改成了湯圓。”

年雖然過完了,但我願在這次疫情的一線醫護人員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回家過年,吃團圓飯。

篇十三: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劉璇潤

“快來呀!月餅出爐了!”月餅師傅嚷嚷起來。每當到中秋節,月餅肯定是少不了的美食,而我又想起那次做月餅的情形。

説到家鄉的風俗,就少不了那次去江夏度假的經歷了!那次正值中秋,學校放假,於是我和小夥伴約好一起去江夏玩。

俗話説,“中秋節,吃月餅”,因為那次旅遊正值中秋,到了度假村,我們就開始了做月餅,泡菊花茶等種種工序。“嘿呦,嘿呦,嘿呦……”這是小夥伴們和麪時喊出的口號,大家都是第一次幹這種累活,難免幹得有點吃力。有些小夥伴甚至把麪粉濺到自己臉上去了,成了一隻“大花貓”。不過大家都乾得很開心,只不過大人看見我們這麼狼狽的樣子,笑的都喘不過氣來了。看到他們這樣嘲笑我們,我們忍不住氣急敗壞地瞪了他們一眼。

接下來是揉麪,因為有擀麪杖,整個過程輕鬆多了。等把揉麪這道工序之後,麪粉就變得柔軟得多,再往麪粉搓成拳頭大小的麪糰,這可費了我們不少工夫,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搓出來的球奇形怪狀,圓的,方的,圓上面多了一個洞的……這可把我們急壞了,我們只好請教那些專業的師傅,師傅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做月餅講究耐心,搓麪糰的時候,手要不停的搓動,不要想別的事,要一心想着我要把麪糰搓成球,要不就會又是這幅慘不忍睹的模樣了。我們點點頭,按照師傅説的做,果然,麪糰終於搓得有模有樣了。

接下來,就是包餡了,小孩子都喜歡吃甜的,師傅就給我們準備了豆沙做餡料,外加一些鴨蛋黃。我們把餡料拿好,把麪糰往裏面按幾下,成了一個凹進去的小球,然後先放入豆沙餡,再包入蛋黃,然後把麪糰包好,壓成厚厚的麪餅。剛開始,我們壓的麪餅要麼薄了,要麼厚了,只不過做着做着就熟練了,就能控制薄厚度了!然後再用專門的工具給月餅印上花紋。之後,做好的月餅就進烤箱了。

等月餅出爐後,我們圍坐在一起品嚐着自己的勞動成果,聽大人們講述着關於中秋節的傳説,心裏別提多開心了!

這就是我們中秋節做月餅的情形,要不你也來試一試吧!

篇十四: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我的家鄉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邊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集地,這兒歷史悠久。據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及兩千年前的《漢書》中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我的家鄉,人們擅長歌舞、樂器以及各種民俗運動。每當民俗節到來、人們都會積極地來參加。盪鞦韆、跳板、摔跤等十八般武藝就完美地展現了出來,精彩極了!那我們今天就來説一説家鄉的一種風俗——跳板這一民俗運動吧!

跳板這一項運動是朝鮮族婦女們最喜愛玩的民俗運動項目之一,每當在重大節日或農閒期的運動會中都會舉行。跳板器材主要由木板、板墊兩部分組成。木板選用堅韌而有彈力的木料加工製作,長度為5-5。5米,寬度為30-40釐米,厚度為5-6釐米;板墊高度約30釐米,墊在跳板的中部,加重物固定。在跳板比賽表演時,兩人分別站在木板兩端,交替蹬板、錯落起跳,以跳高、着落的自彈力使對方以及自己的身體騰空,且越縱越高。主要動作有直跳、屈腿跳、剪子跳、旋轉跳、屈體跳等,不同的跳法自然跳的高度也不一樣。人們穿着朝鮮族特有的民族服裝,騰空跳躍、在空中盡顯颯爽英姿!有的人蹦得十分的高,甚至完全仰頭也不能全看到她的身體,有的人雖然蹦得不高、卻能在空中玩起各種花樣,剪子跳、旋轉跳等被她們巧妙地組合了起來,像在空中跳舞一樣,有趣極了!觀眾在一旁不斷為跳板的人加油,時不時給予熱烈的掌聲,尤其是在跳板選手在“放大招”的時候,人們的歡呼更為熱烈,非常的熱鬧!

關於跳板的起源有這樣一種説法,在封建社會、婦女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不能隨便走出家門,為了能經常看到庭院外的情景,便在自家院架起壓板。壓板原是兩端坐人的兒童遊戲器械,女孩子改為站立兩端,這樣一起一落,兩端人都能看到院外風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相當技能技巧的跳板活動。在家鄉還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姑娘時不跳板、出嫁後準難產。”可見、跳板運動是家鄉人們多麼喜聞樂見的一項民俗運動。

我的家鄉延邊——金達萊花盛開的地方,人們傳承着濃郁的民族文化風俗,這是家鄉獨有的風俗。

周迦南

篇十五:家鄉的風俗作文800字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我去過很多地方過春節,只有媽媽老家的春節是我見過最特別的。

我媽媽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個四合院,分東、西、南、北四個屋,她那裏在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擺貢品,這裏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貢品,一張正方形的桌上中間先擺上一個豬頭,豬嘴裏叼着一個豬尾巴,外婆説:“這代表有頭有尾,豬頭左邊擺上一隻雞,代表吉祥如意,右邊擺上一條魚,代表年年有魚。”接着還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蓮藕切片,兩片中間連着不切斷,把調好的肉餡放進去,然後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鍋裏炸,炸成金黃色撈出來,放到魚的右邊,然後再開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後放在雞的左邊。這樣桌上的貢品還沒有擺完呢,還要在豬頭、雞、魚、丸子、藕盒後面都擺上一個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狀的饅頭,漸變的粉紅色做的特別好看!然後再在饅頭後面擺上五盤各式各樣的糖果。所有東西的後面貼着一張天帝老爺的畫像,畫像兩邊各掛着金黃色的錫紙元寶,然後在豬頭的前面放上香爐,香爐上插上一根龍形狀的香,外婆説:“這叫盤龍香,一根剛好燒一天,每天燒一支!在每次吃飯之前還要還要磕頭燒紙,一直燒到年國二,這樣所有的貢品就算擺完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這樣擺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户户張燈結綵,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派祥和喜慶,人們忙着貼對聯,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餃子,這也是北方特有的習俗,外婆説:“過春節吃餃子,取自《更歲交子》,也是繼承祖先的習俗,餃子包好以後要在祭祀祖先之後才可以吃。所以餃子是一種具有儀式感的食物。再有餃子的形狀向元寶,寓意“招財進寶”符合中國人過年圖吉利的想法,而且餃子皮薄餡足,味道非常鮮美,百吃不厭,在這裏七八歲的小孩就都會包餃子了,所以過年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了,到現在餃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們團圓的象徵,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聽完外婆這樣一説,我更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具有重大意義,深深感收到我們祖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