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自然>>

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閲讀(1.51W)

篇一: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推薦20篇)

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

吳怡佳

“火樹銀花合,橋鐵索開”,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處處掛滿了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花燈,匯成了燈的海洋,燈的世界,而我的家鄉也有這樣一個習俗—元宵節賞花燈。

在元宵節賞花燈的背後,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説。很久之前,一隻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此事後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天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讓天地以為火已經燒起來了,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從此元宵節掛花燈,便成了一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每年我也會去公園賞花燈。

今年來看花燈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們要麼站在一旁賞燈,要麼站在中間拍照,要麼流連忘返於“燈海”之中,而那些早已佈置好的萬花彩燈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賦予了生命力,活靈活現,璀璨奪目,令人感歎不已,在人們面前閃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圖,信心、堅定、力量等等無一不在美麗的花燈中展現;有的是呈現古代人的智慧與美好品質;那晶瑩剔透的宮燈,蓮花燈,金魚燈,樓船燈,也是盡顯琳琅滿目的豐收碩果,盡放熱鬧與喜慶,不勝枚舉的“百燈齊賞”,讓人們顧盼生姿;還有那些可可愛愛的動物燈,更是吸引孩童去觸摸着無與倫比的樂趣,大人指指點點高明軒昂,就連那車上的喇叭也激動地連番叫喚,而我也是更為激動,感受到即將到來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嬉笑聲也漸漸消逝,流連於花燈之中的我,心中頓時有一絲不捨,期待下一年的花燈還是如此的精彩……

這就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想起正月裏那片燈火輝煌,不禁內心蕩漾……

篇二: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中秋月餅

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正是中秋節來臨的時間。等到了夜裏,月亮升起,中秋節才算真正到來。

一輪黃澄澄的月亮高高地掛在黑色的天幕中,跟平時的月亮顯得有些不同。中秋的月亮更顯明亮、耀眼。也難怪,古人對中秋月亮總是寄予無限的情思:“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我們一家人搬着小椅子,來到樓下賞月,既然是中秋節,那當然少不了吃月餅了。月餅的外形大多為圓形的。一般表面都會印上各種精緻的圖案,可能是月餅的外表長得跟月亮很像,所以才叫它月餅吧。

月餅的餡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五仁的,有芝麻的,有花生的,還有各種味道的水果口味的月餅。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水果味的月餅,甜甜的月餅中又伴隨着水果的甘甜。能一邊欣賞着夜晚的美景,一邊吃着月餅,跟家人聊天,這種享受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團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在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諺語道出了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地,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現在,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篇三: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叫“五月節”。

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

那麼要怎麼製作粽子呢?分三部。1。要準備好寬胖的粽葉,把頭部剪掉,再用水泡,確保粽葉不會太脆。

2。再準備豆子、紅棗和糯米,取兩片粽葉,尾巴和尾巴相疊,翻過來折成錐形。3。之後放入糯米、紅棗或豆子,把它們壓緊實。然後把粽葉蓋過去,把四周包住,最後扎線即可。

做好以上準備,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煮個大約六小時。打開鍋,一陣白白的滾燙的煙噴出,香味沁人心脾。

咬上一口,香甜軟糯的感覺渾然一體,讓你百吃不厭。棕色的粽子看上去好吃極了,黏黏地讓你忍不住再吃一個。

傳説端午節的由來是這樣的: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便有了端午節賽龍舟一習俗。

而且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因屈原投江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這個節日——端午節。

我們中國有許多許多習俗,端午節就是其中之一。儘管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淵遠流長,但還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一般的色彩。

篇四: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孟繁辰

我的家鄉是上海,上海雖然沒有很多風俗,但是在新年裏,我的家人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人們就開始為晚上的年夜飯準備起來了,最讓我期待的是壓軸大菜餃子。我平時也喜歡吃餃子,但年夜飯的餃子有點特別,因為媽媽會包”福餃”就是在餃子裏包一枚硬幣,媽媽會找出10個一角錢硬幣,洗了一次又一次,直到閃閃發亮,再包進餃子皮裏。媽媽説,這是過年的習俗,吃餃子的時候,誰吃到的“福餃”越多,誰來年的運氣就會越好。如果孩子吃到“福餃”便會學習好;如果大人吃到”福餃”就會財源滾滾,如果老人吃到“福餃”就會延年益壽。我覺得這個風俗好有趣。就坐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包餃子,心裏想記住這些包硬幣的餃子長什麼模樣,吃餃子的時候就能吃到它,這才樣我就有一年的超級好運氣了。

當媽媽把一盤餃子擺在我們面前,我有些迫不及待,可我卻再也看不清哪個才是包着硬幣的餃子了。外婆説:”你多吃幾個,中獎機率高呢!”於是我一連吃了好幾個,可是也沒吃到一個“福餃”,我灰心喪氣地想:看來今年我是跟“福餃”無緣了,哎!這時,我發現了一個胖平乎的餃子,裏面隱隱有銀光閃閃的東西,我小心翼翼地夾起來吃,咔嚓,一枚硬幣掉了出來。“哦!我吃到福餃嘍!”我大聲歡呼起來。媽媽説:”今年,你一定學習好。”

“福餃”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我想,春節不只是吃餃子之美味,更是享受傳統節日的風俗帶來的快樂。

篇五: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除夕“燒紙錢”

我的家鄉在潮汕,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風俗莫過於除夕“燒紙錢”了。

除夕下午,我和爸爸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他情不自禁地跟我講起來:“你知道除夕燒紙錢的來歷嗎?”我一直不太理解這麼幸福的日子幹嘛要燒紙錢,沒好氣地回答:“我哪知道?沒人跟我講過,我也沒查過。”“古時候啊,有一家人紙賣不出去,妻子就裝死,丈夫就當着眾人的面,一邊哭一邊燒紙。妻子卻突然動了一下,眾人馬上揭穿他們,可妻子油嘴滑舌喊:‘陽間錢能通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能放我回家來?’鄉親們這樣一聽,於是這一家人的紙就立馬賣光了。燒紙錢也因此流傳了下來。”聽完爸爸講的這一故事,我覺得那些眾人是不是都有點傻?這都能被騙。

傍晚,我和奶奶去燒紙錢,妹妹也跟來了。我捧着一大沓紙,這可不是普通的A4紙,是長方形,黃色的,正中間還有一個紅色正方形。奶奶提着一個桶和一根木棍棒,桶和棒的顏色都已經成灰黑色了,肯定是用了好多年的。我們來到一個廣闊空曠的地面,奶奶用打火機把一小部分紙先點燃,見火勢旺盛便開始投放紙錢了。我抓起幾張就往裏放,有時火會被紙蓋住了,奶奶就拿起木棍把紙翻過來繼續焚燒。紅紅的火焰給無趣的活動增添了幾分氣氛。妹妹覺得有趣,抓起兩三張紙錢就想往裏丟,可又怕火燒着手,遲遲不敢出手,一直在火焰邊緣試探。終於鼓起勇氣,往桶裏一扔。結果,調皮的紙錢卻落在了桶的外邊。惱羞成怒的妹妹一下子就不幹了,坐在地上,雙手搭放在腰間,嘴巴氣得鼓鼓的,説:“我不玩了,哼!”我和奶奶都被逗笑了。奶奶給氣急敗壞的妹妹又補了一刀:“你姐姐3歲多就跟着我燒紙錢了,你都5歲了,也一定可以的。”可妹妹看上去好像更生氣了,最後還是我給了她一顆糖才走的。

每次與奶奶燒紙錢,心情都特別愉快舒適,因為每燒完一次,我就又長大了一歲。我也知道了:燒紙錢是一種對死者的悼念,因為人們相信燒去的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裏才有錢用。燒的紙錢越多,對死者的悼念也就越深。

篇六: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廖俊哲

每年春節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回老家鄉下陪爺爺奶奶過春節。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全國各地不同地方也有一些春節風俗習慣,它代表着團圓、幸福、平安。

臘月二十六早晨,我們一家開始出發回老家那個熱情的小鎮,一路上我和弟弟心情愉快,有説有笑,大約七八個小時,我們就到達了廣西貴港市,家裏親戚們非常熱情的跑來迎接我們,幫我們提着行李往家裏走。一家人客氣地寒暄着…。

臘月二十七,大人小孩大家都開始忙亂起來,大人們一邊趕着去超市買年貨:各種糖,各種餅,一瓶瓶飲料,和各種過年需要吃的食品及用品。小孩子也跟着大人們瞎忙,跑去買自己喜歡吃的零食和煙花炮。

臘月二十八,這是少數民族的俗稱“小年”。家家户户都包着圓圓的“糕”點,薄薄的皮糕點吃在嘴裏,軟軟的,甜甜的,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口,從嘴裏蹦出的話也一定是甜甜的了。小孩吃了開口糕,預示着新年個子長得高,成績節節高;大人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運高、財運高”;老人吃了則希望來年“福壽高升”。這正是因為少數民族人們對新年的渴望,吃開口糕點就成了“小年”的第一件事。晚上每家每户都要包“年粽“,説起”年粽“在區域內還是有點名頭的,聽爺爺説附近八縣市中,我們這裏説第二,其他七縣市中不敢説第一的,所以人稱“貴港粽”。我們這裏的年粽特點就一個字:大!一條粽子光糯米就得用一斤以上,包的結結實實的,包年粽的主料糯米,綠豆,荷包豆,中間放肉材,豬腳、雞腳、豬肉、蝦米等等。這些大粽子除了作為自家過年餐食,更重要的是人情往來,探親時一般都會帶上自家幾條粽子作為春節親朋往來的人情禮物。

臘月二十九,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即除夕。“除夕”又稱除夕夜,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作為年尾的節日,我們少數民族都要祭祀祖先風俗。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着回家與家人一起團聚。除夕一大早上,我們家裏人都起牀很早,家裏大大小小的人開始忙忙碌碌清掃院子及房間,鄰居家家户户也都是張燈結綵,各家準備着豐富的菜餚。

除夕下午,是鄉下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户户要趕做年夜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巷子裏飄着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家家户户都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裏貼滿了各色的年畫。我和小夥伴們拿起鞭炮就往外走跑,“弟弟,我們去放鞭炮吧。”。看得出來弟弟很害怕,手一直在發抖點了五六下才點燃導火線,“嘭”,一個鞭炮升空了,好像飛碟一樣在空中漂移了一會兒才落了下來。開心極了立馬纏着我進行第二個。我挑了另一種鞭炮,點燃導火線後,我趕緊用力往上扔,鞭炮掛到了樹上,又“吱”地像流星一樣消失了。天色漸漸地暗了下來,焰火的顏色更加鮮豔了。我們正放得最帶勁的時候,爺爺在大廳裏喊道:“開飯嘍!今天的菜很豐盛!”我與弟弟飛快的跑到了飯桌旁,哇,真是太誘人,我看得口水直流,先嚐一個雞腿吧,嗯,味道不錯,還有白切雞、老鴨煲、甲魚與牛肉……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

吃完年夜飯,肚子裏裝滿了各種美味佳餚,我們一邊烤火一邊看春節聯歡晚會,一個個搞笑的小品,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一首首歡樂的歌曲,聽得我們還想聽……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流逝,隨着倒計時“5、4、3、2、1”12點整,“咚”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嘭”“啪”,窗外的鞭炮聲又響起來了,有的像柳枝,還有的像笑臉……天空被映照得絢麗多彩,我高興得跳了起來,2022年來到了!我既興奮又激動,因為我又長大了一歲。過新年,我可以穿嶄新的衣服,吃美味可口的佳餚,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還可以收到一隻只大紅包……竟然還沒有一點睡意!

大年國一,我還沒睜開眼弟弟就站在我面前了,“哥哥,新年快樂,紅包拿來。”我被這聲音問得睡意全無,還是用我平時省下的零花錢給弟弟包了一個十元包。今天全家人都穿上了新衣,趁圍着吃早點的時候全家人互道着吉祥語,大人們給每個小孩派發着紅包,可把我們高興壞了,長輩則給晚輩發紅包則表示孝心。但爸爸則要求每收到一個紅包必須要向對方説出兩句吉祥祝福的話,雖紅包收得開心,但也絞盡腦汁,這時才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

大年國二,我一早就被爸爸叫醒了,因為我們要啟程去湖南外婆家了。我聽到這個消息,開心地一蹦三尺高,光速刷完牙,準備出發。臨別時我看到了家人們的不捨,奶奶還偷偷擦眼淚了,正是應了那句“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分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

一路上景色怡人,因為湖南的氣温比廣西低,桔子樹上還有很多果沒摘都被穿上了白膜,窗外的霧很大玻璃上都是水球在車速下快速滾動着。心裏卻想着見到我的好朋友時場景,同時也還可以收到更多的紅包,“小富翁”的心裏計劃着如何使用這筆財富,還有最為重要的是能否見到我期盼已久的雪景呢…。

篇七: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射五毒

張智迪

端午節到了,一大早,粽子艾草的香氣飄散在大街小巷,飄進千家萬户,讓人神清氣爽。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很早就起了牀,吃了一頓“全粽宴”後,媽媽帶我們來到了小區裏的端午遊園會。

嘗試了幾個無趣的活動後,我終於來到了日思夜想的“射五毒”現場。只見牆上掛着蛇、壁虎、蜈蚣、蠍子、蟾蜍的畫像,一個個張牙舞爪,彷彿馬上就要從畫像中跳出來吃人似的,把幾個小孩嚇得魂飛魄散。

其實,“五毒”雖然有毒,還會傷人,但從中醫的角度看,“五毒”卻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往往會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五毒”就是長相可怕了點兒,並不像傳説中的那樣會吃人,那端午節為什麼要射“五毒”呢?因為端午過後,氣温升高,“五毒”出沒,因為長相可怕,所以象徵“邪”,端午射“五毒”就寓意能夠驅毒辟邪,為了圖個吉利,我一定得好好發揮。

排隊這會兒,時間過得很慢很慢,我的心裏彷彿有一隻猴子正在上竄下跳,真是急死人了!前邊幾人的箭術差極了,半天沒射中,反而在牆上射了幾個小洞,甚至還有個“描邊大師”,五支箭有四支射在邊緣,一支射在牆上。後來,總算來了個高手,射中三個。嗯,我也要加油。

終於輪到我了,拿到弓的那一刻,我熱血沸騰,一股強烈的急切湧上心頭。

第一箭,呀!歪了,射邊上了,但勉強還算合格。我略微有些緊張,人羣也議論紛紛。第二箭,穩住,拉弓,瞄準,“嗖”,正中蛇頭!第三箭,命中蠍尾,我露出得意的笑容,彷彿已經勝券在握。然而,現實的打臉來得太快,第四箭、第五箭都射偏了。我不服,又排了一次。

第二次很快就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氣,先試探性地射了一箭,剛好射中壁虎。接着,我又連射兩箭,一箭中,另一鍵雖中了,但偏了點。我乘勝追擊,命中蟾蜍。最後一擊,射中蜈蚣。漂亮!“五毒”都敗在了我的手下,現在看來,“五毒”原來囂張的氣焰都被我削弱了一大半。

本想再射一次,但妹妹卻吵着要去投壺,算了,反正盡了興,玩玩其他的也不錯。

在滿街的粽香中,在賽舟人的喊聲中,在一支支射出去的剪中,端午節悄悄離去。

篇八: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每逢元宵節,恰好明月當空,處處懸燈結彩,整條大街被照得火熾而美麗,無論是淘氣的小孩子,還是年紀大的老人,誰不是腦海中立刻浮現出熱鬧繁華的畫面。

在燈會上,孩子們個個喜笑顏開,舉着各種各樣的花燈,在人海中鑽來鑽去歡呼雀躍,大人們也放下繁忙的工作,拉上親朋好友來到廣場賞花燈。

廣場上,一幅幅燈展都光彩照人,令人陶醉。一抬頭看各式各樣的花燈像是無數顆星星一樣,照耀了整個燈會,到處絢麗多彩,光彩閃爍。他們有的一律是玻璃晶瑩剔透,有的清一色是荷花燈,五彩繽紛,有的全是沙燈,半遮半掩,有的通通是元寶燈,燦爛輝煌,有的都是虎燈,氣勢磅礴,不僅樣式上各種各樣,連上面的圖案都豐富多彩。

元宵燈會真是熱鬧非凡,那麼花燈的來歷是怎樣的呢?

聽説花燈起源於漢武帝,每年正月十五日在皇宮設壇祭祀當時最尊貴的太陽神,由於徹夜舉行,所以在夜晚裏點燈照明。當然,也有一種説法,在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後,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所以,每到正月十五日,到處燈火通明,不管是誰,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天空上也飄着燈,那是有人放孔明燈,許多人許下美好的願望,隨着孔明燈冉冉升起,我的心也隨之顫抖,那一盞盞燈載着真摯的情感,暖暖的祝福飛向遠方…

人們的歡笑聲久久迴盪在廣場的上方…它們或許是同孔明燈漂浮在空中,飛向遠方…這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情意濃。世間有那麼多情感,或許都藏在花燈裏吧!

篇九: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話習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我的家鄉龍遊,每當端午前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瀰漫着清新的粽葉香。因為端午人們要吃粽子,所以不論是商家店鋪,還是尋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葉,備好糯米和餡料準備包粽子。

我很想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外婆求教怎麼包制。首先把翠綠的粽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大紅棗,流油的鹹蛋黃,醬油醃製好的五花肉,糯米,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粽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半窩,鋪上一層調製好的糯米,加上棗子,金爛爛的鹹蛋黃,再鋪一層五花肉,最後鋪一層糯米包出稜角,紮上棉線完工……粽子在外婆手裏翻滾着,看着十分容易。可我總是包不好,最後一道四角形狀的工序,可把我難倒了……

完成包制,就剩下煮制,外婆説要放進鍋時猛火煮大約1小時,接着文火煮30分鐘。聽這時間,可把我嚇壞了。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外婆,還剩幾分鐘?”“外婆,好了嗎?”“外婆,熟了吧!”……因為從鍋裏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時間到!”不等外婆走向廚房,我迫不及待地拿出碗,筷。

粽子煮熟以後,粽葉顏色變深了,剝開墨綠的粽葉,只見金黃的米團裏鑲嵌着深紅的瑪瑙棗,紅,黃,綠三色互相映襯,十分豔麗誘人。咬一口真是軟軟糯糯,溜光爽滑,三口兩口吃掉一個,再來一個……

端午的這天不只吃粽子,我們還有別的話動。這裏這一天家家門上掛上碧綠的艾草,菖蒲,灑黃酒,驅蚊蟲,以求端午平安。更有趣的是街上會有賣香袋的,小巧玲瓏還繡乎精緻的圖案,很是可愛,惹得過往的人駐足觀看,非要買上一個才心滿意足離開。

我深深地期盼着,端午節的到來,因為一年裏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人們嘴裏,才會有不同於往日的美味……

篇十: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我國有許多節日,有中秋節、有元宵節等等……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是端午節。

每當這時,大人們都忙着包粽子,粽子的種類也很多,有白粽子、肉粽子、鹹蛋黃粽子、紅豆粽子等等。

去年,端午節的前一個星期,我們社區通知將在端午節期間組織一次包粽子,要求社區的小朋友也要參加。看到這一通知我十分期待這天早日到來。

期盼已久的活動日子終於到了,我們來到社區,幾位老爺爺和老奶奶已經將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準備好了。活動開始了,先由一位大姐姐講解了端午節的由來,再由一位奶奶給我示範瞭如何包粽子。現在該我們上場了,我按照老奶奶教我們的方法,首先,將兩片粽葉拼在一起,把它們理平整;接着,把它們捲成一個帶柄的漏斗;然後,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和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葉封口;最後,用一根細細的棉線在粽子底部和封口處繞幾圈紮緊。可是不管我怎麼包,粽子都會漏米。這時,一位老奶奶看了之後就是“你包的粽子貌似吃多了。”我恍然大悟,原來是米放多了。經過幾次練習,我終於包好了一個粽子,它像一隻小號的靴子。等我包好五個粽子,已經滿頭大汗了。

活動快要結束了,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會把我們包的粽子送給社區裏的孤寡老人。這時,我感覺家鄉的風俗不僅給大家帶來了快樂,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家鄉的風俗我愛你,你帶給我汗水和快樂。

篇十一: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春節包餃子

楊潤翔

餃子都吃過吧?那豐富的餡料,那美味的口感,再配上陳年老醋,味道真是一絕!

話説每到年三十兒,家家户户開始包餃子。買塊兒豬肉,再買把大葱,可使勁剁了,剁成沫後再把醬油,料酒、鹽巴、老抽等調味料胡亂放進去,一攪和,餡料就拌好了。再把擀好的餃子皮撐一下,放入餡料,一包,一捏,一懟,一個白白胖胖的餃子就出現了,整整齊齊地碼放到托盤上,就可以下鍋了!據説當年慈禧太后當朝時,每逢三十,老佛爺都會讓宮女、太監們包餃子,閒來無事,把四個小金元寶包進餃子裏,説誰吃到誰明年就發大財,走大運。這個習俗,也被保留到現在。所以我們家包餃子時,一般也都會往裏面包個硬幣,誰吃到了誰明年可以發大財,走大運。

鍋中加水開火,那餃子噗通噗通落進水裏,水一開,那香味兒就飄出來了,一聞,啊!那豬肉混和着大葱的香味,立刻想起那種充斥着原始肉味的香,那各種香料堆起來的香味……對了,媽媽説煮的過程中還要澆入涼水,這樣煮出來的餃子不會爛。

三十這天,坐在家裏,一家人圍坐飯桌,看着春晚,談笑風生,聽着屋外那陣陣煙花聲,此時再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那豐滿的包子QQ彈彈,沾一陳醋,輕輕送入口中,鮮美的湯汁,破皮而出,夾雜着美味的餡料,這味道,夠香!這年味,夠濃!

篇十二: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

在我的家鄉,過端午節有包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據説端午節包粽子原來是餵給水下的魚兒吃的。古時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們擔心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發明了粽子,每過一段時間人們就會做粽子投到江裏去。

在我們這,端午節前後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粽葉,不要枯黃的,也不要破損的。如若摘了這質量不好的粽葉,不僅味兒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們把粽葉包成一漏斗狀,倒進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鬆,然後用手捂緊。最後用繩子捆緊。如果不想吃如此單調的粽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紅豆之類的東西。奶奶總是把粽子放成一掛掛,放進鍋裏蒸。蒸好後,大家總會把自家的粽子分享給親近的鄰居、朋友。他人也會將自己家的粽子拿出幾掛,以同樣的方式回贈。小孩子則目不轉睛地盯看盤子中的粽子,此時的粽葉已經蒸得發黃了。把粽葉撕掉,粽子的糯香就漸漸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覺白糖的甜與糯米的軟盡在口腔中徘徊了。

傳説,屈原跳江以後,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為國為民的人竟會跳江而死。於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連夜尋找已經了無音訊的屈原。才有瞭如今的賽龍舟。

在我們這,還有賽龍舟等活動。曾經龍舟上是沒有龍頭和龍身上精緻的花紋的。但經過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龍舟看起來宏偉壯觀、美侖美奐。江上一條條的龍舟上坐着幾十號小夥子,他們整齊有序地排列着隊伍。小夥子們一個個眼神堅定,像是要大戰一場一般,整個隊伍流露出氣勢磅礴之感,彷彿只要他們大吼一聲,天都能震碎。場外人聲鼎沸,觀眾們吶喊助學金威……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篇十三: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元宵節的“圓”

媽媽平時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難得看到她閒的時候。但無論多忙,元宵節這一天,她總會騰出時間給我們一家做湯圓。

“媽媽,今天元宵節你又要做幾種湯圓?”“哎呀,你沒看我正忙着呢,你哪涼快上哪去,別給我添亂!”“哦,知道了。”

我就安安靜靜的看着媽媽揉麪團,面揉好之後,媽媽就,用保鮮膜把它蓋了起來,讓麪糰發醒……

過了差不多30分鐘,媽媽在麪糰發醒的差不多了就把保鮮膜拿掉了,接着又把麪糰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把它揉成了圓圓的小小的跟普通的湯圓差不多的小圓球。最後把它放進鍋裏煮……

趁着湯人在鍋裏煮的時間,我問媽媽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媽媽説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機。

我打開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個跟元宵有關的故事。相傳劉邦死後,劉盈登基為帝,但因劉瑩膽小懦弱。大權漸漸落在呂后術中,之後呂氏一族想模仿的詩被邪王劉囊知道後,他滅了呂氏一族,幫劉氏奪回了皇權又把平定叛亂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就是元宵的由來歷了。

我放下手機,走進廚房,看見媽媽掀開鍋蓋。有一股白煙往上衝。媽媽往鍋裏看了看,然後説道“湯圓煮好了,把紅糖拿一罐出來。”我應了一聲,就跑到。廚房後面拿了一罐紅糖。

媽媽拿漏勺把鍋點湯圓拿了出來,放進成有紅糖的白色的小圓球外面又圍了一層紅糖。看起來美味極了。

紅糖湯圓一端上桌,我們幾個孩子就搶瘋了。媽媽説:“慢點夾,鍋裏還有呢。”我夾了一個放入口中軟軟的湯圓,再配上一層甜甜的紅糖,糯糯甜甜,簡直是世間的美味。爸爸也一個勁地誇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嘩啦的,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紅糖湯圓不僅裹着紅糖的甜味,還有大家濃濃的親情。

篇十四: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而在我的家鄉祭灶則是春節前的頭等大事。

過完臘八就是23日的祭社。祭灶,名副其實就是給是王爺上供的日子。而在我的家鄉,祭灶的流程十分複雜,隆重的程度絕不亞於其他的節日。

一般的祭灶都在西牆或者在爐灶前,有錢的人在家會擺上一個神龕,沒錢的就直接貼上畫像。祭祀時會近三次酒,第1次則要誠心禱告,待三次完畢後,人們會將舊畫像撕下,連同芝麻祭品一同燃燒,為的是將灶王爺“送上天”。至於祭品為什麼都是一些又甜又粘牙的食物,圖的是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在玉帝面前盡説好話,正所謂“吃甜甜。説好話”。當然在正月初四,別忘了“接神”,就是將新神像貼在牆上。

關於這個灶王爺,我也知道不少,都是從長輩們的口中聽來的:有的説是一個美女,也有的説是一對夫妻,還有的説是皇帝、天地、東皇太一等,不過我聽的最多的則是一尊男神——被玉皇大帝派下凡間洞察人間的使者。

我很喜歡我家鄉的這個習俗,雖説我並不信神,但這天的我卻因此“沾了”灶王爺的光,因為在祭灶這天,我們小孩子都會得到大人們做多了的糖瓜,又粘又甜的,讓人十分喜愛。

這就是我家鄉的祭灶節,這也是我家鄉的獨特風俗。

篇十五: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日。在我們龍遊,端午也時興吃粽子。

奶奶會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將粽子裹好。端午節這天,早上一起牀,便會聞到一陣粽子的香味。我每次聞到這種清香,便會纏着奶奶給我剝粽子吃。

棕子裏黏黏的糯米飯露出來,咬上一口,香味便會從口中擴散開來……很是享受。沒過一會兒,一個粽子便被我狼吞虎嚥地吃掉了。

據説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他寫出了許多愛國詩作。他因為國家淪陷而抱石投江。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吃掉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屍體,便划着龍舟,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體。

時過境遷,也許,現在端午人們吃到粽子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屈原,很少有人會給自己的內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隨着時代的變遷,端午吃粽子,已成了我們龍遊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約定俗成的單單只是為了紀念節日的風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近年在龍遊還有划龍舟的習俗。每年的端午前後,龍遊的龍舟協會,便會在靈山江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靈山江畔聚滿了人,人們頂着炎熱,帶着滿心的激動,觀看比賽。五六條龍舟從岸邊相繼劃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紋。一條條龍舟你追我趕的。岸上的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熱鬧。大人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龍舟比賽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這幾條船的實力勢均力敵,不分上下,最後其中一條龍舟憑藉一點點優勢,摘得金牌……

龍遊的端午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之外,還有插艾草,插菖蒲,掛香包的習俗。不管哪一種習俗,都反應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發生變化。

篇十六: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飄香的端午

端午,是個美好、充滿糯香的節日。

端午又至,粽子的香味溢入鼻腔,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竄入耳中,艾條插在門上的模樣映入眼中……這裏有數不盡的寄託、歡欣、親情……

説着鄉村的端午,誰又不會嘴上立刻產生一種甜、鹽雜陳的糯香呢?幼時的端午,母親會先在前一夜泡好白白的糯米。那一夜,我總會睡得不安穩,總是盼着、望着吃到香甜的粽子。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會起牀盯着那白胖軟糯的糯米,並催着母親起牀來包粽子。

母親被催着起牀,母親撈起了那些糯米,用早已經準備好的粽葉——懈葉來折成四角的綠粽,一組接一組。年幼的我,蹲在一旁,瞅着母親一舉一動,看着白糯糯的糯米,顛了又顛,巴不得現在就吃掉那羣白胖的小東西。母親利索的手腳,很快將粽子挨個包好。現在粽子更迷人了,我更想吃了,在一旁等着粽子的出鍋……

一般吃完粽子後,母親會讓我和姐姐在門上掛艾草。我對掛艾草可以説是“不離不棄”,對它十分感興趣,由於那時矮小的我夠不到那麼高的門上,姐姐通常會禁不住我的要求,抱着我,我才會喜笑顏開地把艾草束插在門上。下來後我會與姐姐在門前的小院打鬧追趕……就算摔了跤也是邊笑邊爬起來,接着和姐姐“你趕我摔”,“太累了!姐!你等我一下……”我邊喘粗氣,邊和姐姐商量……

端午節的夜晚,我們一家人會去農田裏祖輩的墳前,我因為對那種事是害怕的,常把臉埋在姐姐的一旁,不想看見那些墳。最後還會被迫給祖先“作個揖”,説些祝福或要寄託的話。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算是我最珍貴的記憶了。端午啊……那是個美好珍貴的日子……我永遠忘不了那飄香的味道,歡聲笑語的小院……

篇十七: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往“年”

以往的年裏,鞭炮的響聲不絕於耳,人們走親訪友到處拜年,年味濃濃。然而今年,疫情讓熱鬧的年,沒有鞭炮聲,沒有拜年的人,甚至街上也人煙稀少,使得我更加懷念以往的“年”。

以往的年是熱鬧的,鞭炮聲“噼裏啪啦”地響個不停,紅紅的爆竹屑一堆堆的,火硝味滾滾。街坊鄰里見面都互道新年好。人們的臉上掛着喜慶的微笑,而地上的爆竹屑也映襯着喜慶……任何東西都帶着濃濃的年味。

正月走親訪友也是熱鬧的。人們不是請來客人到自家吃飯,就是留在親友家吃飯。中午是最令人喜悦的時刻。炊煙四起,高壓鍋裏壓着雞湯、鴨湯,電飯鍋裏散出香甜的米香,鍋裏炒着清爽的青菜。“嘩啦”一聲,是菜倒入熱鍋中的聲音,翻炒,撒鹽,使生澀的生青菜變成了美味的珍饈。家家户户都在燒菜,這兒的雞湯香味散到了那一家,那一家的魚香傳到了這一家。一時間肉香、雞湯香、飯香混到了一起,就算沒看到菜有多少樣,光聞聞味道就能讓人咽幾大口口水了。

一桌人圍着大圓桌吃飯,談天説地……説的都是喜慶的話。大人帶着小孩給主人敬酒,大人喝酒,小孩喝飲料,其他大人互相敬酒,臉上都洋溢着快樂的笑。中飯吃完後,主人們拿着紅豔豔的紅包,塞給小朋友。小朋友臉上掛笑,嘴上説不,故意推辭,而手卻緊緊的捏着紅包,最後還是收入囊中。

……到了晚上,一天的行程總算是結束了,點燃煙花,讓它在夜空中綻放,是那麼寧靜、祥和。

我懷念以往的年的熱鬧……

篇十八: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年夜飯

張肖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照我們家鄉的老規矩,過年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呢!在我們老家,喜慶的氣氛可以從除夕一直延續到元宵節。最讓我們小孩子期待的那便是大年三十那頓熱熱鬧鬧、有滋有味的年夜飯啦!

年夜飯的準備,往往都是從大清早就開始了。一大早,奶奶就趕去菜場進行大采購。“鯽魚,新鮮的鯽魚,透骨新鮮。”“快來買年糕,好做烤菜年糕嘞!”“看看鹹蟹,看看這紅膏……”市場裏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極了。

在我們家鄉,春節是要吃餃子的。這是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歡的項目。這春節的餃子還有不少講究呢。聽奶奶説:“守歲時包,辭歲時吃。辭舊迎新,是開年交好運的好意頭。”今年的春節,多年沒回家的叔叔也回家了,家人團聚,更是熱鬧非凡。

這一次,奶奶在餃子裏包了花生,“花生”寓意着好事發生。弟弟偷偷跑到奶奶身邊,悄悄問:“奶奶,能不能開個後面,告訴我哪個裏邊包了花生?”奶奶神祕地搖了搖頭説:“可不許耍賴。”

第一鍋剛煮熟,我們幾個小孩兒就立刻端坐桌前,小心翼翼捧着碗開始吃,一小口一小口的咬,生怕錯過裹在裏面的花生碎兒,可一碗見底,誰都沒吃到。機靈的堂弟小眼睛骨碌一轉,發現新煮好的這盤餃子裏,有幾個大肚子的水餃,也有三兩個花邊不同的。發現新大陸的他急着手舞足蹈,招呼我們過去。我們仨仔細端詳着,果然,只聽”咯吱,咯吱……幾聲,我們都吃到花生餃子了,我們高興得手舞足蹈,不停地向大人們炫耀着。

天色漸漸暗下來,年夜飯逐漸端上了桌。香噴噴的油爆蝦、清新爽口的小黃瓜,無不使人垂誕欲滴。擺在中間的是一道“剁椒魚頭”,奶奶放了十足的辣椒,這道菜可大有來頭,據説準吃到的越多,誰的臉會越紅,那這一年一定會紅紅火火。弟弟拿起筷子夾了一大塊口,剛放嘴巴就辣得直吐舌頭,大叫:“紅紅火火不適合我,我只能嘗試着蒸蒸日上。姐,快給我拿來蒸饅頭……”在一陣陣歡笑聲中,大人們聊着這一年的大小事,還不時互相敬酒。小孩則免不了鬥嘴,奔跑打鬧。

在這幸福裏,我若有所思,是家鄉的這份習俗牽動着我的心,讓家人們在這特殊的日子裏團圓。家鄉春節的一切都令我回味無窮。

篇十九: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猜燈謎

嶽昊然

傳説,在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着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衫襤褸,一次去借糧,被笑面虎趕出了大門,回到家後,王少越想越氣憤,於是在元宵之夜,自己編織了一個大花頂,並在下面附了一張小紙條掛在下面,裏面就暗含着一個燈謎,這件事就在當時傳開了,人們競相模仿,就成為了今天元宵節的習俗之一——猜燈謎。

猜燈謎這一習俗在元宵節是很重要的,可以説是必不可少了。猜燈謎為元宵節增添了一份色彩,為元宵節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人們增添了一份樂趣。

今年元宵節,寶豐縣圖書館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猜燈謎活動,我和媽媽得知此事後,都躍躍欲試,想去圖書館試試身手,於是我和媽媽前往圖書館。

到了圖書館,哇塞!人好多啊!人山人海,圖書館內形成了一片人的海洋,看來大家都想試試身手嘛!

由於疫情原因,場館分成了四個地方,一共有三百多個題目,每個場館都有通俗易懂的簡單題目,也有思維複雜的抽象題目。我和媽媽踏入場館,開啟燈謎之戰!

第一個燈謎: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一口咬掉牛尾巴就是説“牛”字少了一部分,一口咬掉,一個“口”,“牛”少了個尾巴,我知道了!答案就是報告的“告”字。第二個燈謎:重逢(打一字)。重逢的意思也就是又一次見面了,又見面了,哎!等一下,又見面了,又見!哦,這不就是觀看的“觀”嗎!

前面的都還好,稍微一思考就知道答案了,但是!“躲過國一,躲不過十五”,難題自然是無法避免了,比如下面這個:燈謎:拋棄女兒(打一成語)。這啥?這字都不認識,我咋猜?這時,媽媽助我一臂之力:“這個字也就是‘拋棄女兒’,這個只不過是老寫字,你不認識,媽媽認識。”哦!原來是“拋棄女兒”啊!嗯……這完全沒思路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對了!女兒不是被稱為“千金小姐”嗎!成語中含千金的有:一字千金、一諾千金、一刻千金……我知道了!答案是一擲千金,因為拋棄不就是扔、擲、不要的意思嗎?拋棄女兒也就是擲千金,所以答案是一擲千金。

一盞盞紅色的燈籠,一條條飄動的紙條,一張張喜慶的笑臉,都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藴。這次活動讓我在歡樂之中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來再次參加猜燈謎活動。

篇二十:六年級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大詩人屈原看到國家滅亡,傷心不已,寫下絕筆之後,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悲忿的懷抱大石,毅然決然的跳下汨羅江。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屈原投江殉國後,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並將粽子投放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