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高三>讀後感>

高三讀後感:《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三)1500字作文

讀後感 閲讀(1.53W)

懷着好奇的心情,我翻開了《不抱怨的世界》一書。該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基督牧師WillBowen編寫,發行兩年多以來,在全球80多個國家暢銷,共600多萬人參與到“不抱怨”活動中。

高三讀後感:《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三)1500字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不經常抱怨,能夠理性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但當我讀完本書的第一章,卻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是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無能”狀態,這和周圍絕大多數還未意識到的人一樣,我們只是以為自己很樂觀,以為自己不抱怨。實際上,每天我們都在不自覺的抱怨別人,抱怨自己,抱怨世界。書中對於抱怨的定義是:“所謂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那麼仔細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抱怨真的是無處不在,工作中不能得心應手而對自己產生的怨氣,膝蓋磕到桌子產生的淤青疼痛讓我一週都在心裏碎碎念,對男朋友不聽自己的勸告而產生的滿腹牢騷,周圍的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對於政治、世界局勢、天氣、交通擁擠的哀聲歎氣、抱怨連連。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使用了太多含有負面能量的字眼、耳朵在無意識的狀態中接受了太多抱怨的話語,真的讓我震驚,我本來還以為自己是樂觀的人呢!

書中説的:“當你不太舒坦地察覺(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抱怨時,你進入到第二階段’有意識的無能’”。當我們在抱怨時,可能會嚐到獲得注意力或同情心的甜頭,也可以會迴避去做讓自己緊張的事情;然而,抱怨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於這些微不足道的優勢。常年抱怨的人,他們會覺得自己總是不幸的,生活很累,沒有希望,最後可能被周圍的人孤立,因為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始終作着傾聽抱怨的角色。杜絕抱怨,才能與周圍人建立起健康的溝通。要做到健康的溝通,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直接找那個和你發生問題的人談,而且只跟那個人談。和另一個人談就是抱怨,這會形成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且不能解決問題。另外,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與別人溝通時,要注意儘量陳述事實,而不是抱怨,這有一個簡單的規則:假如你和A在陳述一件事情,事情的主要人物是你和B,如果不在場的B突然現身了,你也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自己和A説的話,那麼你就是在陳述事實。因此,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抱怨,儘量將抱怨改為陳述事實,這是改變自己,建立起健康溝通的第一步。

書中提到的第三個階段是“有意識的有能”。當“有意識的無能”階段成為一種習慣,你自然就會過渡到第三階段“有意識的有能”。這個階段是一個超級敏感的階段,人們會察覺到自己説的每一句話,變得十分謹慎,正面的話語會多了,因為會在話還沒説出口之前,先穿越過濾器,過濾掉那些負面的話語。當然,在這一階段,往往取代抱怨的是沉默。但這並不妨礙你與他人的交流、溝通。如果無話可説,那就保持沉默,因為沉默能夠讓人反省反思、慎選措辭,讓你説出的話更加具有建設性,而非破壞性。英文中”spirit”(精神、靈性)一詞,是來自於拉丁文”spiritus”一詞,意思是“氣息”,在“有意識的有能”階段,人充其量只能簡單地做個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將抱怨説出口。抱怨是一種習慣,而暫停一下吸口氣,就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在説話時更加小心的遣詞。所以,儘量“深呼吸”,而不要“窮抱怨”。

當達到第四個階段“無意識的有能”,你就成功了。因為,當持續一段時間有意識的“有能”(不抱怨)狀態,你會發現自己更加快樂了,不再注意傷害而喊“痛”,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你想要的東西上,周圍的人似乎也是這樣,此時,你已經上升到“無意識的有能”狀態,是一個快樂,並能感染周圍的人變得快樂。

當然,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第四個階段,即人不可能永遠不抱怨。但是經過這樣四個階段的訓練,你會發現,“抱怨”只是有時候的事,並不是很常見。抱怨不會每天都發生。如果我們對自己坦誠,就會發現生命中足以讓我們有理由抱怨(表達哀傷、痛苦或不滿)的事情,其實寥寥可數。最後,以文章中的一段話自勉:

改變你的言語,改變你的思維;

停止抱怨,在好事發生時表達感激;

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也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