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預測>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全程導練:記敍類文章的選材及範文閲讀

預測 閲讀(1.91W)

如果説立意是一篇文章的靈魂,那麼,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全程導練:記敍類文章的選材及範文閲讀

考場作文,在完成了審題和立意這一步驟之後,接下來就是確定“選材”的問題,也就是“寫什麼”的問題,即文章的“內容”。材料選得好,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凡可用於文章寫作的客觀事物和事理。統稱為材料。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寫好作文的先決條件。因為材料是形成觀點或主題的基礎,沒有材料,就等於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觀點再新穎、正確,也會因空洞無物而使人印象不深。材料是表現觀點或主題的支柱,動筆之前,觀點靠材料形成;動筆之際,觀點靠材料表現。沒有適當的足夠份量的材料支撐,觀點就無法樹立,即使樹立了也不牢固。正如馬卡連柯説:“只有正確地解決了材料的問題,才談得到寫作技巧的問題。”因此,積累材料,要捨得力氣,多下功夫。

材料從哪裏來?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主要途徑有:一、課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經常温故知新,歸納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討飯。二、留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煉。這些事例由於是親歷的,往往能寫出動人的文章來。三、老師平常講課、談話所引事例,同學之間的交談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鑑的材料,做有心人,善於收集。四、要廣泛的閲讀,閲讀不僅可以借鑑前人的寫法,還可以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單從獲得寫作材料的角度講,由於書面材料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侷限,它可以比觀察獲得更廣泛更豐富的材料。

就一個作文題來説,可能有很多材料都能夠表現這篇文章的主題,但是在進行寫作時,把所有的材料一股腦兒全塞到文章裏,往往不太適當,使得過多的材料淹沒主題,就會造成文章繁複雜亂的毛病。因此,然而有了各種材料以後,還要面臨如何選材的問題。

寫文章是要講究選材的,魯迅先生説:“選材要嚴。”

選材的標準:以最能表現主題或中心為準則。對材料的取捨,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其能否表現主題或中心,如果與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大,再生動的材料也要捨棄。

選材的原則:一、選材要真實可靠。就是説選擇的材料應是實實在在的真事,要堅持從生活實際出發,選取自己最能反映事物本質意義的材料。只有真實的材料才能被讀者接受和認可,才能使文章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二、選材要典型深刻。就是要選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最能打動人心的、最能表現文章中心的、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強大説服力的材料。在選材時,要從可以表現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進行選擇和提煉,力爭做到少而精,材料要去粗取精,以一當十、以質取勝,而不是以多求勝。三、選材要新穎生動。就是説選擇的材料要新穎生動,不落俗套,要反映具有時代特色的精神風貌,要能代表時代精神。做到別人説過的話,我不原樣地説;別人用過的材料,我不照搬來用。這樣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賞心悦目,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四、選材要符合文體。一般説,記敍文應多選取具體形象、感染力較強的材料;議論文應多選取概括性的,具有邏輯説服力的材料;説明文應多選取有助於揭示對象特徵的材料;抒情性文章應多選取足以觸發感情的材料。

一篇文章的優劣與材料的選擇關係甚大。精當的選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反之,則使文章過於膚淺,令人索然無味。在選材時,我們要首選“打動自己”的材料,只有先“打動自己”,然後才能打動他人,這樣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摯,得分一定會高。凡是考場上的高分作文,首先得力於選材的成功。所以説,選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節 披沙揀金細中顯情——記敍類文章的選材

知識導學

選好材,對記敍類文章來説,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基石。

一、披沙揀金切合題意

任何一篇優秀的文章都必須要有明確的中心,它包含中心正確、深刻、鮮明、集中等。作文時,我們要牢固樹立觀點的統帥地位,真正使觀點成為主宰全篇的靈魂,所有的材料都必須圍繞中心展開。要表現一篇文章的中心,有多種方式可表那就看哪種最適合,這就是所謂的選取的材料不僅是要真實可靠的,還具有代表性。如果所選的材料即使再精美,與文章中心不密切,也要忍痛割愛,棄之如鄙履,要毫不可惜;如果所選取的材料是偶然的、片面的、非本質的。這樣的材料就不具有代表性,也應該去掉。在選用材料的過程中,我們要大膽摒棄那些似是而非、牽強附會、不痛不癢的材料,儘可能地選擇那些可以以一當十的材料。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所體現的中心明確,是以文章的材料作載體,這就需要選材能直接反映中心,切合題意。根據主題的需要安排材料是作文成功的一大法寶。緊扣中心,不蔓不枝,則是對材料選擇的具體要求。做到了扣緊主題,就可以對材料披沙揀金,做到恰如其分了。所以越明確越直接的材料,就越能讓閲卷老師的眼光跟着你的思維走,就越能夠取得作文的高分。

二、選小材,見大意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半瓣花上可以體會到人情冷暖。我們的作文就是要想辦法用“一滴水”,用“半瓣花”來反映萬千物象,芸芸眾生。作文的主題立意要高,發掘要深,那麼我們用以表現主題的材料就只需要“一滴水”“半瓣花”就足夠了。這樣寫作和構思,既能達到較高的立意,又能言之有物,正所謂的大處着眼,小處着筆。以寫人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於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發掘,力求尋找到支配人物言行舉止的思想亮點。以敍事為主的文章,要努力反映事件藴含的社會意義。以狀物為主的文章,一般要注意揭示事物中藴含的哲理、情愫、美感、寓意。以抒情為主的文章,一般要披露其隱含、交織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一件事的社會意義是多方面的,因此,立意時要力求從事件所表現出的各種意義中,尋找出最典型、最深刻、最富有時代氣息的那一種。然後,選擇那些自己熟悉的,又有深刻印象的而且有一定意義的事件來寫,這樣才能得心應手,也容易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選材時,不要忽略一些“小事”。往往一些“小事”更有典型意義,更能反映事物本質,具有積極的深刻的社會意義,這就是常説的“小中有大”、“以小見大”

如果素材選擇的是一些大話題一些嚴肅的話題,那麼作文確實能夠產生轟動效應。因為它大,容易包含較多的角度,但如果面面俱到,則容易成為敗筆。只有從大話題的材料中,找準一個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將材料細化,也就是所謂的“大材小用”。“大材小用”不是對材料的降格處理,恰恰相反是對材料的深刻化處置。

大題材,大話題,確實能吸引人們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歷練、一番拼搏、一點收穫、一種體驗甚至不經意的一次攙扶、一次回眸一笑……正是這些點點滴滴,如果經過我們的剪輯加工、精心組合,它們就會變得鮮明而豐厚、靈動而美麗,泛出生命的光彩來,因而顯得異常精緻,其材料所藴涵的大的哲理也就凸現出來了。不僅如此,我們常説:“一粒花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説人情”,就是通過物來寫人,通過小物來寫大世界,或融情於物,或賦予其象徵意義,更能表現人物的精神品格,從而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到小中見大,深化文章的主旨。

三、以真情為準繩,細化材料

文章的創新是永恆的話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永不衰竭的動力。蘇東坡曾説過:“文章最忌隨人後”,陸游也説過:“文章最忌百家衣”。要做到創新,決定作文成敗的關鍵一步棋是選材。但在實際的作文當中,許多同學為選材而犯愁,他們大多覺得自己的生活太單調,沒什麼可寫的,因此,他們要麼編造,要麼借用作文書上的材料,拾人牙慧,喬裝打扮,以此來應付作文,作文有明顯的斧鑿之痕。究其源,在選材上他們忽視自我,排斥自我,排斥心靈的參與和情感的宣泄。

而一類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異彩紛呈,有的文采流溢,有的氣吞山河,有的談笑風生,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幽默風趣……但它們打動人心的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真情。真情就是真誠地掏出你的心,敞開你的靈魂,去掉多餘的迎合、表白、面具、空洞的激昂和拔高的表演。“文章不是無情物”,“情動而辭發”,在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情感連接考生與閲卷老師的橋樑,情感是碰撞出閲卷老師心靈火花的電石。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閲卷老師的喜怒哀樂的琴絃.才能獲得共鳴。若能讓老師溢出眼眶中的淚水,何愁得不到高分?著名語文教育家李鎮西曾説:“文章應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體現,寫文章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説作文是種情感的需要,它需要我們投入情感,展現內心。如果我們以此作為選材的出發點,那麼我們就會擁有很多作文素材!

要讓文章流淌出令人豔羨的情水,就必須關注材料的細節。其實,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細節見真情,因為這類作文最能打動閲卷老師的心,從而產生共鳴,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來。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細節見真情,就必須在選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時時關注身邊人身邊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緊緊看住小人小事的閃光點,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實質。只有這樣,我們就可以越過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這道坎。反之,很多同學在作文時,不肯將材料細細描摹,只喜歡做一些蜻蜓點水的東西,乾癟、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濕潤的基礎,談不上高分的獲得了,自然也就越不過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這道坎了。

方法引導

記敍類作文要做到選材恰當,就要從材料的“真”、“細”、“情”、“新”幾個方面加以突破。

一、為“真”服務

1.弄清主題,扣緊中心。

作文總是要表現某個主題的。根據主題選材,要學“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唯“我”是用,唯中心是用。與主題無關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動、再形象,也不能選用。要論證“笨鳥先飛”,如果選擇一些天資本來就好的事例作佐證,那扣題就不是緊了,論證就缺乏針對性,這樣的材料就應當屏棄,要選一些天資並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説明他們是靠“先飛”作翅膀,靠勤奮作動力而成就事業的材料,這樣才算扣緊中心。有時,為了切合主題,需要對材料進行“切割”:因為一個材料往往包含不止一個主題,圍繞一個點進行選材,圍繞一個點進行選角度,刻意將材料的切人點調整好。昭君出塞的故事,路人皆知,歷來有不同的説法。但如果要説她的獻身精神,為國請命、不計個人的崇高精神,那麼可以另闢蹊徑,拔高一步,選擇昭君主動出擊,丟掉她的舉動是被動的、甚至説是被作弄的説法,經典的歷史題材中挖掘出新奇的現實意義。在愛國奉獻立意上生髮對高尚心靈的讚美,都是來源於對材料恰如其分的處理。所以,從主題需要出發,切合主題,為主題服務,成了最受歡迎的時尚。

2.合理安排,不枝不蔓。

要做到恰當選材,就對掌握了的典型材料,進行合理安排:或符合生活的邏輯,或根據文體結構,或依照時空順序,或遵從認知規律。作文不是堆沙子,隨隨便便一仍就萬事大吉;它需要根據主題需要進行裁剪、切割、捨棄、挑選等,從而達到自然、順氣、理中的目標。不僅如此,對材料的選取還要做到集中,不枝不蔓。這裏要注意兩點:一是運用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最好“慕名而選”,即選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二是記敍類的文章的寫作可以發揚“滴水也能見太陽的光輝”的精彩,只要安排得當,敍述得法,不一定非得選用那些驚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樣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凸現主題。

3.把握尺度,量體裁衣。

人的衣服有長度寬窄,做到量體裁衣,就舒適無度。同樣,文章也有一定的尺度,有的主題深刻,有的相對淺顯些;有的綿長几千里,有的“短道速滑”。不同的主題需要不同的材料與之相適應。這就將材料也劃歸為三六九等:如需要反映社會題材,則材料應為嚴肅而發人深省的;如需要反映個人的精神面貌,則材料應為細膩而突現個性的;如需要反映平凡小事,則需要反映材料應為新穎而意義深刻的……只要做到了適合,那麼恰當舒適也就接踵而來。

二、從“細”入手

1.取“點”,舍“線”。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名人逸事,有很多重大的史實閃耀其中;在每一人、每一件事中,又有很多值得人回味和深思的閃光點。在作文之時,我們不可能將如此呈線條狀的材料垂手供出,只能擷取歷史長河中或人生路上的幾朵浪花,將最精彩的一面呈現,所選材料就是幾個“點”。“寫線”,因其“歷時”過長,用筆過“粗”,而往往很難出彩;而“選點”,則容易去粗取精、去舊取新,更方便用各種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表現生活,抒寫心曲。這也就是選材的竅門了:要選“點”,忌寫“線”。

2.取“小”,舍“大”。

很多材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去闡述。而一篇作文最適合自己去書寫的角度只有一個,那麼將這一個角度挑出,用心作文,就是取“小”了;同時,對那些再大再豐富的素材,也只有“忍痛割愛”了,這就是舍“大”。對於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來説,從已有的材料選一個很小的自己熟悉的切入口,就是作文成功的基石。從另一個角度來説,對於所選的材料,儘量選具備閃光點而又細膩的平凡小事,因為平凡見精神,平凡見奇特,其意義更大説服力更強,更能激起閲卷老師的興趣;對於那些大人物大家寫細膩不容易,見精神也不容易,自然打動閲卷老師也就有一定的難度。

3.取“深”,舍“淺”。

材料為主題服務。大材小用也好,平凡小事也罷,其終歸的目的是要反映深刻的主題思想,如果沒有達到這一點,選材之際都應該捨棄。對於一則材料來説,不同的角度,可以反映不同的思想,而不同的思想有高有低、有深有淺。那麼緊緊抓住那最深的一點,則至善至美。因此,選材就要學習圖釘。受力面大而入口小,不費什麼勁就可以直達目的,何樂而不為?摒棄淺顯,達到深刻,才算真正選材成功。

三、替“情”着色

1.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世界的熱情人。

選材,作為作文的必經之路,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於作者對外在的感受。而對人事景物淡然漠然,漫不經心的人或説不熱愛生活的人,對事物形象不可能有情感性的感受。所以要寫好文章,必須關心時代,投身社會,熱愛生活,關注自然。同時,要注意調動起多種心理功能,觀察外物時,要注意體驗;深入感受時,要展開聯想,進入想像,把情感充分激發起來。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2.看中生活給予的感動,提煉生活給予的一切。

人是時常會被生活所感動的。而具有生活味的情感最能打動人,一個場景、一句暖言、一次攙扶等等,生活給予的有很多是情感的源泉,只要你用心挖掘生活的深井,它就會噴湧而出濃濃情水。但絕不意味着生活原生態的情感一定能打動人。一篇只是表達膚淺的粗糙的、庸俗的情感的作文,是無法打動人的。情感生活味應是對生活的提煉,是富有表現力和藝術張力的情感。它恪守“三不主義”;不誇張,寫作時對情節不誇大或縮小而導致內容變形失真;不失實,內容要經得起推敲。即使是細節也應合乎情理,給人真實感;不矯情,感情自然流露,合乎生活之情,人之常情,而不是牽強和外加的。因此,我們在選材時,一定要用眼睛去辨別,一定要用心靈去感受。

3.丟掉忌諱和禁區,盪漾頓悟和宣泄。

作文之際,有人總喜歡套上很多“緊箍咒”。其實,作文不必有太多的忌諱和禁區。只要是健康的積極的有價值的,而且最能打動你的心,也許它就是我們所要表達的最好的素材,我們就應該拿出勇氣去表現它。當一股勇氣驅使着我們打開緊鎖的內心,禁錮得太久的情感和素材就會化作寫的衝動,化作一種表現欲,一吐為快.不吐不快,作文在情感需求和思想發展的軌道上滑行,作文也就成為自我的釋放、情感的宣泄和心靈的頓悟。這樣,我們又何愁寫出的作文不真實、不感人、不充滿真情實感?

四、依“新”作文

1.吐故納新,舊題新作。

在選材上,是不是凡是舊的過去的就一概棄之如敝帚呢?顯然不行。要拋棄的是那些老套的人云亦云的東西;對於有些材料內涵豐厚,即使不是新的,但“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的材料。如果能從新的角度來點化、突破、引申,用來表現新的主題,也能出奇制勝,讓人耳目一新。因此,要挑選健康的、熟悉的、獨特的、典型的材料,要從新的角度來使用舊材料。

從舊的題材中完全可以創造出佳作。眾所周知的楚漢之爭,可以説是舊題材。但在2006年湖南大學入學測驗滿分作文《談意氣》中,卻談出了一番新氣象:在棋盤拼殺,楚河漢界分明,我會一如既往想起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虞姬的自刎,烏騅的投江讓更多的人倒向項羽,鴻門宴上的劉邦似乎只是小人,聽聽漢家小兒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便熱血沸騰,可歷史的車輪證明了劉邦比項羽更能成就一番大業。是他主張張騫扶着駝鈴走向了大漠。是他讓衞青揮動旌旗舞向了大漠的飛沙。他們都是英雄,皆有意氣,是意氣二字所有義項不同,楚王的是意氣用事,而漢王的是意氣風發。所以,只要你有大膽的想法,切合題意。結合材料,同樣能夠引人入勝,光彩奪目。

2.巧設角度,逆向切入。

作文要想出新出奇,不妨變換一下角度,在選材上動腦筋——從反面切入,從別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領域切入,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反彈琵琶”。如中國歷史上有西施、貂嬋、楊貴妃、王昭君四大美女。中國歷史上也有黃帝時代的嫫母、戰國時代齊國的鐘離春、東漢時賢士樑之妻鴻孟光、東晉時許允之妻阮家女四大貌醜容陋之女。可以選擇美女當中的德行差的人作評。也可以選擇醜女當中德美才佳之人,從而大談品行之美。如《第一次對母親説“不”》。選擇“我”拒絕母親讓我繼續撒謊騙取老師的信任為材料,表達了要拒絕父母的溺愛,做一個大寫的人的良好願望。反面用材,反面立意。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佳作導讀

別離的故事

陶然

1

那時是何等的青春年少。異國那四季如春的山城,是我出生的地方;離開它的前幾天,我覺得我正在做一件大事。歡喜成天在我的眉間舞蹈,連走路,也輕飄飄地幾乎要飛上天去了。(評點:用三言兩語點明別離的主題。尤其是選擇“歡喜成天在我的眉間舞蹈”,令人有無比的歡快,這種材料是經典的,是靈動的。)

一天中午,媽媽帶我上街,就在一家常去的麪店,給我點了我最喜歡吃的餃子麪湯。

“孩子,你離開家,最留戀是什麼?”看着我狼吞虎嚥,媽媽忽然開口問道。

“我?”我一面吃,一面含糊地道:“我留戀的是我的學校,我的同學們。”

“家呢?”媽媽的語調中微微有些失望。“你一點也不留戀嗎?”

“家?”這個問題幾乎從來沒有在我的心中引起過注意。我怔了一下,才覺得有些愧意,連忙補充,“家當然也留戀。”(評點:吃麪時母子交談,是再常見不過的場面了。然而,作者在描繪這場面時,將我的表現展示得淋漓盡致。由“狼吞虎嚥”到“含糊”到“怔”到“愧意”,這是一個情感變化的過程,寫得非常細膩,充分展示了“我”的不在意。)

媽媽大概也聽出這並不是我的真實想法,她輕輕地歎了一口氣,便默然了。過了一會兒,她又抬起頭來問我:“你離開的時候,會不會哭?”

“哭?”我哈哈大笑了起來。“男孩子,怎麼可以哭!”

媽媽笑了一笑,但我覺得好象有點勉強。我不大明白,她實在是怎麼想。

離去的那天上午,我仍在興高采烈地向鄰居道別。自己一邊想着,午飯一吃,我便要出發,橫過太平洋,遠走高飛,留下驚異的他們,心中便覺得過癮。剎那間,我便以為自己是引人矚目的人物,一種莫名其妙的虛榮心便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滿足。(評點:“哈哈大笑”、“興高采烈”、“留下驚異”、“覺得過癮”、“引人矚目”這些詞,將“我”的離別前的興奮刻畫得很到位。這是母子交談的延續,也為下文的情感變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間毫不留情地在我的身邊滑走,這“最後的午餐”,一下子就伸到我的面前,我突然覺得心沉了下去。全家圍坐在一張桌子邊,吃的是雞粥。剛吃兩口,媽媽突然掩面而去,我的眼淚一下湧了出來,但卻拼命地忍着,只顧低頭一口一口把粥往嘴裏塞。突然嗆住了,我抬起頭來,正想咳一下,卻瞥見爸爸,邊吃着,淚水卻無聲地流了一臉。

我怎麼都抑制不住了,“哇”的一聲,便衝向洗臉間,在那裏沒命地哭了起來。就在這時候,我才有些意識到,我這一去,就意味着永遠不能再回頭。但在這以前,不知為什麼,我總有個錯覺,以為這不過是一次遠行,去了還會回來。(評點:在這篇文章善於抓住一些動詞,來體現人物的心情,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沉”、“湧”、“忍”、“塞”、“衝”等詞,就表現“我”與先前不同的心情,流露出別離的滋味。這是典型的選好材。)

但,我就像只斷線的風箏,永遠也回不去了。

爸爸媽媽千里迢迢跑來探我的時候,已經是十五年以後的事情了。這一別,竟會如此長久,當初我怎麼會想得到!

我只記得,那年,當我走向海關時,送行的人們被鐵柵欄隔在一百米以外。我提着手袋,一步挨着一步地走,並且頻頻垵回過頭去,往人叢中尋找爸爸媽媽的蹤影。

我終於見到,爸爸和媽媽正在那邊揮舞着手。我的眼淚又湧了上來。我放下手袋,無力地舉起手,招了一招,連再多看一眼也沒有勇氣,便回頭順着人羣向前流去。等我想到再看他們一眼時,我的視野已經給建築物擋住了。爸爸呢?媽媽呢?全都看不見了。(評點:真正的離別是動情的,是傷感的。在這一情節中。我們找到了詮釋:“一步挨着一步她走,並且頻頻地回過頭去,往人叢中尋找爸爸媽媽的蹤影”,“無力地舉起手,招了一招,連再多看一眼也沒有勇氣,便回頭順着人羣向前流去”這些描敍,何嘗不是動人心絃的情景?何謂顯情?這就是範例。)

就這樣,我便踏上人生的旅途。眼淚模糊了我的視線,心頓時好像給分隔成幾片。

要知道,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離開過父母的身邊半步呀!

那時,我才十六歲。

2

一整夜,雪就下個不停。清早起來,映進眼簾的,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我的心,也像外頭的氣温一樣,冷到零下二三十度。(評點:塑造環境,就是為了別離服務。)

她為我送行,我們漫步在雪地上,一腳踩下去,雪就湧到膝頭上,陰霾的天空中,雪片仍在不斷地飛旋着飄飄而下,輕靈靈的,密麻麻的。走了一大段路,彼此仍舊一言不發;大家都不知該説什麼好,惟恐一句不恰當的話,會掘開暫時還隱藏在地下的傷感的泉源。竟然到了火車站。竟然到了開車時間。(評點:再次塑造環境,把環境染色,淒厲不斷。埋藏傷感,將別離提上了一個有色的舞台中,並即將上演節目。)

“這就走了?”她裹着藍白方格頭巾,隔着車窗,問我。

我點了點頭,不吭聲。我知道,只要一開口,我的淚水就會洶湧而來。

“還會來吧?”她又怯聲怯氣地問。

我又點了點頭,儘管心中十分茫然,因為我知道我要走得很遠很遠。

火車猛然顫抖了一下。好像給鐵錘敲了一下,我的心一縮,我看見她急遽地背轉身去,兩滴淚水似乎滴在我冰涼的心中。

在我的印象中,彷彿有一種朦朧的什麼。然而大家從來沒有承諾過什麼,既無言,也未曾示意。(評點:記敍類文章關鍵是要渲染情感。而描摹表情是有效方法之一。我的“點點頭,不吭聲”、“又點了點頭,心中十分茫然”、“心一縮”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就達到了觸動讀者情感的目的。)

在大雪紛飛中,彼此心裏都明白,這大約是最後一面了。而我不遠千里,來到這邊塞,原也只為説聲“再見”。

3

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

但,路線已不盡相同了。人的一次來回踱步,想要準確到一釐不差地回到原地,本來就不太可能;何況人生的變化!那五千個日日夜夜,堆積在我的生命中,為臉上皺紋的出現,開了道路。

古都的最後一晚,流瀉着令人留戀的柔意。我緩緩地在大街上走着,多少心頭的浪花,又重新在記憶的長河中跳出。

在情感上,他是我的兄長;在事業上,他是我的師長。當我去告別時,他無言地笑着,拿出一堆剛蒸熟的螃蟹,招呼我一起吃下。

淡黃的燈光照了下來,院子裏寂靜一片。我們似乎沒有很多話説,也許,該説的都已經説完了;也許,要説的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説。(評點:“淡黃的燈光”、“寂靜的院子”選擇的氛圍是有特定特徵的。此時此刻,給人的感覺是離別的前奏。所以,材料有時不在多,而在於精。)

“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熱愛書籍。”這是他對我的臨別贈言,我一直記得一清二楚。它屢屢阻擋了我偷懶和退卻的想法,儘管歷盡挫折,我總算還能夠維持這份興趣,直到今天。

今天經過碼頭,偶然見到小販在那裏擺賣螃蟹。我的心啊,不禁又飛到了那淡黃燈光下的屋子裏,飛到了五年半以前的那個寂寞的晚上。

他留我住古都的最後一晚,然而我不能,我還要回去收拾行裝;因為,第二天一早,我便要南飛了。他送我到大門口,緩緩的説:“再見。”

我知道他是個很灑脱的人,加上多年來慣於走南闖北,他説再見便再見,絕不拖泥帶水;但我仍聽得出“再見”聲中的感傷味道。

我們就這樣分手了。巷子裏燈光暗淡,街邊沒有青青的楊柳,只有一棵棵梧桐樹。那些秋風吹送下的葉子,相互拍打着。悵然地在微帶寒意的夜空中,“嘩啦啦”地響動。(評點:結尾又塑造環境,再一次渲染主題,達到悵然而寒意四足的傷感,真正的“離別漸遠漸離愁”。)

【簡評】香港作家陶然撥動心絃,彈奏一曲人間至情的別離故事。作者描述了三個別離的故事:16歲時在海關和父母離別;在冰天雪地的邊塞與女友離別;在古都與知己離別。三種不同的別離,三種不同的心情,抒發了別離的感傷和無可奈何之情。古往今來,人們都在離別的情愫中吟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陶然曾經歷過無數曲折的人生際遇,有大量的素材,也有獨特的人生體驗。本文致力於真實的再現生活場景,也注重表現自身的情感。李元洛曾評述:“他在描摹客觀場景時,筆端包含真摯的情感,他在抒發主體情思時,不脱離對客觀外物的再現。”正是這出於自身的生活素材,所以作者遊刃有餘,將“再現”和“表現”頻率統一,動作和諧從而使這篇文章振翅而飛,達到一個較高的審美境界。

相關文章: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全程導練:記敍類文章的選材2

2009年大學入學測驗精美作文範文閲讀(最新)

語文二輪專題複習素材:經典作文素材大全 故事類

09屆大學入學測驗考生必看:作文巧擬標題的捷徑(300例)

大學入學測驗命題作文專題複習----點題與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