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預測>

盤點2009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 看作文構思四大技法

預測 閲讀(1.97W)

2009年大學入學測驗剛剛落下帷幕,考場上的“硝煙”卻並未散去。我認為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有三“難”:構思難、扣題難、修辭難。今天就講一講這第一難,也是寫作文的第一步:構思問題。

盤點2009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 看作文構思四大技法

今年的作文題我剛剛拿到一個草稿,這些題目來源於全國及各省市的二十份試卷。其中的部分題目已經激起了網絡上的熱議,比如北京卷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浙江卷的“綠葉對根的情意”、江西卷的“獸首拍賣”和天津卷的“我説九〇後”,或者跟流行文化有關,或者跟社會熱點有關。不過,媒體和普通網友的眼光通常只釘在這些充滿新意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題目上。而我們分析這些考題,卻要始終保持一個應試者的身份,一種沉着、冷靜的態度,首先就要屏除獵奇的心態。

今年這二十道考題類型多樣,覆蓋了我要講的所有構思模式,我們將結合今年和往年的考題對這些構思模式一一進行分析,來談一談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應當如何巧妙構思,如何迅速確定寫作思路。

一、插空構思法

這裏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這三者中,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出題形式?大家可能會説是話題作文,因為這種形式從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到今天已經流行了十一年了,堪稱經久不衰,但很可惜,這不是答案;也有人會説是命題作文,因為近幾年話題作文日益衰微,命題作文又重新回到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來,所佔比例也並不小,但很可惜,這也不是答案。我認為,很大一部分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的本質其實就是半命題,而這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在它們身上插入一條橫線,也就是我在這裏所要説的“插空”。所謂“插空構思法”,就是在題目中找地方插入橫線,把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變成一個半命題作文,這樣就會把思路打開。

這種題目的特點是:插入一個主語、賓語、謂語、修飾語或中心語,就可以變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或詞組。比如今年山東卷作文題是“見證”,這個題目就可以運用“插空法”來完成構思。這裏説了“見證”,卻沒有説見證什麼。很多人都看過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台灣魔術師劉謙一舉成名,每當他要讓觀眾大吃一驚的時候,就總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下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那麼好,我們就可以把“見證”這個題目變成“見證奇蹟”。加入這麼一個賓語之後,題目其實就已經由“見證”轉入“奇蹟”了。由此我們就可以想到很多關於奇蹟的材料。與此類似,我們還可以寫“見證理想”、“見證公平”、“見證真相”、“見證友誼”、“見證失敗”、“見證成功”、“見證未來”、“見證心與心的距離”……

插空之後,A題目就轉變為B題目,我們本來要寫的是“見證”,但其實構思的時候一直在想的是“奇蹟”、“理想”、“公平”、“真相”、“友誼”、“失敗”、“成功”、“未來”、“心與心的距離”,這一思維過程就叫做“由此及彼”。

但是,大家千萬要注意,這只是構思的方法,在寫作文的時候還要想到扣題,那就一定還要做到“自彼返此”。如果你寫作文的時候光想着“奇蹟”倆字兒了,那必然要跑題,因為我們要寫的不是“奇蹟”,而是“見證奇蹟”。也就是説,你寫的奇蹟一定得是可以“見證”的。那你就不能寫古人的奇蹟,因為你在現實中無法親眼見證,除非你採用“時空穿梭”的模式讓自己回到古代,彷彿能和古人當面交流,或者是説自己是用心見證的,用不着當面看到。扣題的時候不僅要扣住“奇蹟”,更要把“見證”二字放在顯眼的位置上。

今年還有很多題目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構思,比如:

四川卷“熟悉”,可以寫成“熟悉你的對手”;

湖南卷“踮起腳尖”,可以寫成“踮起腳尖,看到希望”或“踮起心中的腳尖”;

江蘇卷“品味時尚”,可以寫成“品味生活的時尚”、“在生活中品味時尚”、“品味時尚,就是品味生活”;

安徽卷“生活給我智慧”,可以寫成“生活給我與人相處的智慧”;

廣東卷“常識”,可以寫成“常識指導人生”、“常識就是對的嗎”、“常識的缺失”;

天津卷“我説九〇後”,可以寫成“我説成熟的九〇後”。

往年也有很多高分作文采用了這種方法。


02年全國卷“心靈的選擇”。但凡做出選擇必是人的心理活動,因此“心靈”二字形同虛設,我們就可以在“選擇”上下功夫,有的滿分作文寫的是《張開雙臂,選擇博愛》,有的寫《選擇永恆》,還有的寫《昭君的選擇》。

06年安徽卷“讀”,那就可以在“讀什麼”上下功夫。有的滿分作文寫《晨讀陶潛》,有的寫《讀山》,有的寫《讀“我”》,有的寫《黃山鬆,我讀懂了你!》。

05年天津卷是一道命題作文,題目是“留給明天”。這是一種抒情性較強的題目,好像很希望考生寫成一篇散文。這個題目裏留着一個很大的空,就是“把____留給明天”。我們看這兩篇滿分作文。

留給明天

昨天,行色匆匆,有如大江東去再不復回;今天實實在在,有如陽光雨露温馨美好。昨天我們留下成長經歷;今天我們留下奮鬥激情;那麼,我們該留給明天什麼?明天依然是個好日子,明天我們依然希望有時間行動,把昨天的行動留給明天,把今天的希望留給明天,再把明天的時間留給明天。

留給明天預示着把希望留給明天,在明天我們會擁有希望。人生在世,別的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希望。就像在黑暗中搖擺的燭光,即便風吹雨打,哪怕只有零星一點也要燃燒發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擁有希望,那麼就不要擔心曾經的失去與放棄,也不要害怕昨日的失敗與痛苦,更不必疑惑將來的成功與幸福。雪萊曾説:“既然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今日的夜幕已降臨,明天的黎明也不遠;只要希望與人俱在,我們就不怕“因流淚失去太陽而丟失羣星”;同樣也不怕黎明前的黑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縱然今天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灑脱,但明天也有“散發弄扁舟”的飄逸。

留給明天也藴含着把行動留給明天,在明天我們要付諸行動。也許曾經我們懶散惰落隨波逐流;也許曾經我們胡思亂想只説不做;然而明天不會,明天我們不會有“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煩憂”的無奈,也不會有韓東“如果我的祖先能夠像我一樣想,看到海的將是我”的悲哀。明天我們只顧風雨兼程地趕路,只求披星戴月。從明天起我們將會活得無憂無慮充實自在,就如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留給明天還意味着把時間留給明天,在明天我們應珍惜時間。時間是上帝左手的沙漏、右手的盅缽。世間的一切都以時間為尺度。昨天是時間,今天、明天還是時間,時間對於一切都很公平。今天因沒有時間來做的事,明天會有足夠充裕的時間,讓我們完成夙願或實現理想。因此我們要視時間如生命,惜時如金,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此理,有了光陰我們能做不能做的,沒有光陰我們能做的也變得不能做。直到現在,我才終於明白為什麼在瑞士那樣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高度發達國家,人們在給孩子登記遺產時不留下萬貫家財,只寫下“時間”二字,因為他們明白時間可以改變一切,也可以創造一切。

哲人説過,退一步海闊天空。既然今天完成不了的任務,那麼為何不留給明天呢?留給明天不是一種錯。

這位考生構思的時候就在“留給明天”的前面插入了一條橫線,在第一段中説:“把昨天的行動留給明天,把今天的希望留給明天,再把明天的時間留給明天。”其後三段分別從“希望”、“行動”、“時間”這三個角度去寫,實際上就是把這三個詞填入了這條在心中偷偷畫好的橫線上。

留給明天

捧一輪流輝月,湧一脈思古情,歲月即將更替,我們的扁舟正在駛向新的海域,此刻你是否問過自己,拿什麼留給明天呢?你是否用你最珍貴的嚮明天獻上一份厚禮呢!

我不會留戀於昔日輝煌的剛勁,因為新的機遇就在眼前。我也不會沉湎於往日成功的陶醉,因為明天是一片新的天地。那裏藴藏着無限勃勃的生機!

那就把信心留給明天吧!這是一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會在大海里將你扁舟的帆鼓滿風,朝着你嚮往的彼岸駛去。無論征途上有多少惡浪險灘,但只要明天還有信心在延續,你就會一身是膽。讓信心在明天的土地上耕耘吧!讓它不停的為明天施肥澆水,讓明天因為有了它而盛開燦爛的花!

然後再請把堅強留給明天,在風雨兼程的航道上,需要兩隻永不彎曲的雙槳,搏擊着海浪,劃過暗礁。有了它,你就可大聲疾呼;“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雖然你也可能被咆哮的海浪摔疼,可堅強定能迴響在你的耳畔!“他説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因為明天還有夢!”堅強將會為明天搭建好生命的神壇,你絕不會後悔在明天給堅強留的那一席之地。

還別忘了,把快樂也留給明天哦!生命雖然需要不斷追求的熱情,但也需要學會享受生活、享受生命!怎能忍心辜負這塵世裏的温柔呢?像天空飛翔的白鴿,不斷追求明日的藍天;像入夏的綠葉,留一份難得的心情,珍惜好美麗的年華。明天,因為有了快樂的點綴而讓人期待,期待着踏上那多姿多彩的歷程,期待着擁有更多的思索、成熟與搏擊。

真想把所有的東西留給明天,因為這樣,那顆為明天祈禱的心會變得聖潔無比,它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它有信心為帆,有堅強為槳,還有快樂為動力,明天,一定是一個美好的未來,請你把你最珍貴的東西留給明天吧!十年一夢,似水流年,當夢醒來的時候已是明天了,夢想會因為明天而緩緩走來,今夜,你是否坐在扁舟上,去遙望蒼海的那輪明月,想想吧,朋友!你,我,她,還會給明天留點什麼呢......

這篇文章則把“信心”、“堅強”和“快樂”留給了明天,這就是插空法的第一步——“由此及彼”。但這位作者寫“信心”、“堅強”和“快樂”,卻都指向了“明天”這個詞,三個分段的開頭和結尾都在反覆地將“信心”、“堅強”、“快樂”這三個詞和“明天”拉上關係。構思的時候雖然是發散思維,寫出來卻要做到緊扣主旨,時刻想着“明天”二字,這就是插空法的第二步——“自彼返此”。

再比如08年安徽卷“帶着感動出發”。

帶着感動出發

因為感動,人生的光輝與色彩才被我們領略;因為感動,生命的律動與力量才會給予我們希望;因為感動,萬事萬物深層的美好才會被我們碰觸,被我們欣賞。那麼,帶着感動出發吧,用感動充實出一個輝煌的人生。

帶着感動出發,才會體會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絢爛的路途上,我們無比渴望受到高潔氣質的薰陶。然而,懷抱一顆充滿感動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會如花般燦爛地開放在你的眼前,永恆於你的心間。如果不是心懷感動,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的淡然氣質如何讓你覺得心曠神怡?如果不是心懷感動,司馬遷那“史家之絕唱”如何在你心間激起層層浪花?因為感動,因為帶着感動出發,我們在人生的座標上才不會迷失方向,我們才會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帶着感動出發,才會看到生命的真諦。珍惜生命、感悟生命並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如果不是把感動放在心間,你如何觸摸到生命中最柔軟的底層,你又如何理解生命複雜的含義?史鐵生雖然雙腿殘疾,雖然怨恨過痛苦過,但他最終在蒼涼的地壇中悟出生命的內涵,這種深刻的領悟來自他內心對生命的感動,來自親情所帶來的刻骨銘心的感動。這感動,讓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麼遠,這感動讓他對生命充滿敬畏,充滿慨歎。因為感動,因為帶着感動出發,我們才能擁抱生命敞開的靈魂。

帶着感動出發,才能做到堅守原則與堅持不懈。感動讓我們內心變得柔軟,感動讓我們將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為堅定。蘇武牧羊於瀚海之地,大漠飛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動,那出自對國家的大愛的感動引領他向那條荒蕪之路上勇敢邁進。還有王昭君:“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她的勇敢同樣來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動,遵循於內心的感動,讓我們帶着感動出發,感動會將信念與堅強深植於土地,連成一片碧綠的輝煌。

艱險與坎坷,我們不怕;風沙與風雪,我們依舊昂首向前。這是因為感動給我們的內心準備了最豐厚的食糧。帶着感動出發,讓人生的航向永遠地朝向美好的遠方。帶着感動出發,讓辛苦而漫長的生活因為感動而充盈着快樂與希望!

這篇文章就在“帶着感動出發”後面插入了橫線,然後就避開了“感動”,而去寫從感動的事情中看到的美好情操。

08年江蘇卷“好奇心”。

好奇心

對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會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體驗。

清晨的時候,當你穿梭在綢般霧氣裏的時候,這好奇心便開始了。露水潤着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輕微的聲響,是什麼在萌動?泡桐花紫色的蕊無聲地落下來,綿軟得彷彿一捏就會碎,輕柔得一吹便飛散,是怎樣的嬌羞躲在了裏面?搖櫓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霧,又無聲地消失於耳側,是誰在哼唱?待到薄霧消散,這一切又似乎從夢境中抽離,它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你只能懷着好奇心繼續走。

石庫門的深處有叮咚的泉響,江南的小姑娘抱着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這門前的流水,靈動而不留痕跡,只留下幾縷清音。這清音,究竟從哪裏來?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髮髻,提着籃子出來,一口吳儂軟語:“張家姆媽,走啊,今朝端午買粽葉去嘍!”於是,一個清秀而又和氣的中年女子出來,笑着嗔怪:“大清早呢!”隨即兩人消失於石板街的盡頭。她們往哪兒去了呢?

尋找什麼來解開我的好奇心?

恰是一曲《遊園驚夢》。

“看人間奼紫嫣紅開遍……”我追隨着杜麗娘的心思解開這謎團。庭中美景固然惹人憐,但更惹人憐的是自己的肺腑;這城市裏的美景固然綺麗,但最誘人的也是她骨子裏的韻味呵!兩千年來,是伍子胥的相土嘗水,是干將莫邪的劍意人情,是館娃宮裏“嘎嘎”作響的木屐,是憨憨泉裏不盡的清漣,築就了這座城的風骨。好奇什麼呢?我們好奇她為何這樣清新動人,答案是隱逸在這時光裏的。你可以説是山水沉澱了她,你可以説是她融入了山水;你可以説是吳人塑造了她,你也可以説是她哺育了這些人。我不禁莞爾,心頭的疑慮也頓時消散,這些“從哪裏來”、“如何來”,當這座城給了我們問題時,也便給了我們答案。

一花一世界,從那門前的流波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平江城的骨子。那便是她給我們的答案。

城的美妙,在於她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也在於她給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這篇文章將“好奇心”轉入對一個城市的好奇。

08年湖北卷“舉手投足之間”。


舉手投足之間

生命的車輪緩緩向前推進,人類也已從年幼懵懂的種羣成長為擁有高度文明與智慧的生物。知識與責任讓我們漸漸擺脱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我們越來越多地考慮善待自然。而我想説,善待自然,就請從舉手投足之間做起。

這個世界有很多環保主義者。他們可以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來抗議日本人對鯨的殘酷殺戮,他們也可以建造奇特而堅固的木屋過樹上生活來反對商人們對森林的砍伐。有時候,我們不由覺得那樣的勇氣與壯舉離我們太遙遠。沒有錯。但愛與善待並不總是要用驚天動地的犧牲來表達。在舉手投足之間,我們就可以表現出對自然的善待。

彎身繞過低垂的樹枝,輕輕扶起被吹偏的花朵,愛憐地送走不慎落到你書本上的年幼的蜘蛛,殷情地款待無家可歸飢腸轆轆的流浪狗……生物之間平等的愛與尊重遂自舉手投足之間顯現出來。不要以為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為自然輝映在每一個弱小的生命裏,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是對自然的珍惜與保護。我們需要規模組織都很龐大的環保運動,但更需要涓滴成海的微小和細緻。

動畫片《西遊記》裏有一幕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唐僧正在打坐唸經,忽然一隻螞蟻掉落在他的手上。唐僧並沒有粗魯地甩動手掌或是直接將這隻小蟲碾死,他只是輕輕地將螞蟻所在的那隻手放在地上,讓驚慌失措的螞蟻安全離開。記得小時候我每看到這一段,總會嘲笑唐僧的迂腐和虛偽,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才漸漸明白,正是舉手投足間的善,才成就了一個慈悲為懷的聖僧,才顯現出佛的博愛與睿智。同樣,當我們於舉手投足間,積累對自然的善待,誰又能説我們不是真正的環保主義者呢?

有人説過,人類要用博愛的宇宙觀來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觀,是告訴我們要學會平等地對待自然,將人類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員。而涉及到將理念轉化為行動,我則認為,要用最微觀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為。因為正是舉手投足間的小小善舉,才折射出一個靈魂的光芒,才體現出一顆滿盛愛與美好的真心。

這篇文章把“舉手投足之間”這個題目變成了“善待自然,就請從舉手投足之間做起”,這樣就將題目轉入環保話題,不過寫的時候一直緊扣“舉手投足”這四個字。

二、替換構思法

上文説的“插空法”是在已有題幹中插入語句完成構思;其實,不再添加任何成分,也能將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改造成半命題作文,這就是“替換構思法”。這一方法的實質就是將題幹中原有的某個詞語替換成一條橫線。

今年重慶卷的作文題是“我與故事”,題目要求説:“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參與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聽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評論者。”這實際上就在為考生拓寬思路,説明這個“故事”可以有很多種:既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別人的事;既可以是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道聽途説的;既可以是確曾發生過的,也可以是憑空虛構出來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將“故事”二字替換成一條橫線。到底是什麼故事,題目沒説,任由我們填充。也就是説,我們要把這個“故事”具體化,具體為某一個故事或者某幾個故事。具體的東西總是比抽象的東西好寫,更容易打開我們的思路。如果題目中的概念比較抽象,或者説比較“虛”的話,那我們就把它代換成具體一點的內容和材料,這就是比較“實”的。因此,我們將這一思維過程稱作“化虛入實”。

面對“我與故事”這個題目,就可以寫某一個對你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故事,比如“龜兔賽跑”和“狼來了”。“龜兔賽跑”教給你勤勉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勤勉”這一話題;“狼來了”教給你誠信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誠信”這一話題。還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阿拉丁的故事也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一休哥的故事還是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將這三個故事構成排比段從而寫成四篇文章了啊?這四篇文章就分別講了智慧、勇敢、扶危濟困和為富不驕這四個主題。“我與故事”這個題目就化身而為以上這四個主題了。

不過,先不要得意忘形,“化虛為實”只是構思過程,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還要時刻想着扣題,要把“故事”變成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比如你寫“龜兔賽跑”的故事在你成長過程中總是時刻督促着你,每當遇到什麼事的時候就一定要想起這個故事。你在講述的是一隻插着翅膀的烏龜,它時常在你眼前盤旋而去;這也是一隻沒有腳的烏龜,它動不動就從你面前飄移而逝;這還是一隻披着長髮、滿臉葱白的烏龜,每當午夜兇鈴響起的時候就會鑽出來找你。總之,你一定要讓那隻烏龜像幽靈一樣時常在你的腦海中飛馳而過,從而突出你和這個故事之間的關係,這樣就不會跑題了,千萬不要撇開你和故事的關係不談,而是着力去寫那個道理。我們把這一過程稱作“還實為虛”。

接下來,我們還是拿往年的題目作例子。

06年北京卷作文題的“北京的符號”。其中的“符號”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將它變成一條橫線。只要是可以代表北京形象的人、事、物,都可以填到這條橫線上來。這樣,“符號”一詞就具體可感了。我們不需要將北京的標誌事物“一網打盡”,只需要選取那麼幾個對你來説特別的東西,甚至只選取那一個角度來寫就可以。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兩篇滿分作文。


北京的符號

春花的燦爛芬芳,裝點我荒蕪的心田;夏樹的茂密成蔭,抹去我黯然的神情;秋風微涼悽清,撩動我脆弱的心絃;冬雪的皚皚刺骨,清醒我混亂的思緒。每當季節更替,每當看到這些景物,我都會黯然神傷,想念起我最愛的四合院。

在我的世界中,四合院是最美麗的,它是北京的符號,永遠的記憶……

五歲的我,耳邊是歌謠,迴響在四合院中。

“編,編,編花籃,花籃裏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在院裏的老槐樹下,我們幾個小女孩總愛玩着這樣的遊戲,男孩子們則在旁邊跑着、鬧着,拿着玩具槍,嘴裏發出射擊的聲音。男孩、女孩,大家都是那麼樂此不疲。夜幕降臨,一家老小便都支起躺椅坐在了樹下,男孩女孩們便玩起了捉迷藏,記得那時我總愛躺在四合院那硃紅的大門後面,兩隻小眼睛向外窺視。玩累了,便坐在地上,聽爺爺奶奶們講那古老的故事,那時的我總是望着蒼穹,等待着牛郎織女的會面,等待樹梢那幾只喜鵲搭成鵲橋。望着望着便進入了甜甜的夢鄉,夢中的四合院變成了牛郎女織的家。

十歲的我,耳邊是琅琅書聲,迴響在四合院。

從學校回到家中,便將車往旁邊一放,從來不鎖,幾個小孩子便湊到了院中的小石桌小石凳上寫作業,讀課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幾個小孩子便抬起頭透過密密的樹葉去眺望那蔚藍天空中那初升的小月牙,再低下頭“思故鄉”。是啊,我們的故鄉便是這個漂亮的四合院。偶有些金髮碧眼的“老外”來到院裏,他們都在感歎四四方方的院落,高大入雲的國愧,感歎鄰里和睦,感歎井水的清涼,那眼神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羨慕。姥姥説,這是北京以外找不到建築,是北京的符號,我説:“不明白,為什麼呀?”姥姥指着院中的小棗樹苗對我説:“什麼時候它長得和你一樣高,你就懂了。也許姥姥説得對,四合院是北京的符號。”

十五歲的我,耳邊響的是推土機的隆隆聲,迴響在四合院中。

那白字寫的“拆”字,套着個大圓圈來到了四合院的牆上,推土機來的那一天,我哭了,我相信,我住了十幾年的最美麗、最安靜、最和善的四合院,就在這大傢伙的魔爪下夷為平地,我流着淚問姥姥:“您不是説四合院是北京的符號嗎?小棗樹長得比我都高了,可是為什麼四合院卻沒了啊!”姥姥的眼中也是亮晶晶的,她摟着我説:“孩子啊,你説得沒錯,四合院,國槐都是北京的符號。它們永遠不會消失,你看那邊,紅黃藍的健身樂園,西單的那隻大蝴蝶,王府井的步行街,也是北京的符號,就好像姥姥和你,有老有小啊!”我點點頭,眼淚依然在流。

如今,每當我看到倖存的四合院,胸中總有抑制不住的親切和傷感,懷念起我的童年,我的四合院。但看到高大的新建築,我又會為北京的新符號感到快樂和驕傲。

四合院是茶,清新、靜謐;新建築是咖啡,現代、清爽。我愛四合院,也愛新建築,我愛北京,愛北京的符號。

北京的符號

幽靜的四合院,院內一棵高大的槐樹,那就是北京的符號,我兒時的記憶,如今又重現眼前。

曾經的四合院就像是一個格子,抬起頭,也許是那時還太小的緣故吧?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蔚藍的,我常常趴在井邊仰着頭看雲彩。這時候奶奶就會走出屋子叫我小心不要掉到井裏。井邊是我的樂園,一叢叢的草嫩嫩地從青石磚縫頂出來,我常和夥伴們一起趴在那裏聽各種聲音,井水的聲音,鳴蟲的聲音,玲瓏悦耳,比任何音樂都動聽。奶奶的四合院裏有一棵很高大的槐樹,奶奶經常在槐樹下支上搖椅,躺在那裏或是看書讀報,或是午睡。我想躺在搖椅上慢悠悠地入睡一定是很愜意的事,因為我每次都能看見奶奶的臉上露出笑意。現在想想,也許是有我們陪伴她左右吧?

奶奶的五間正房很古樸,如同在這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的一處幽蘭。清靜的灰色房檐,曾幾何時房檐的一角掛起一隻風鈴,清風拂過,風鈴叮叮作響,好像是喚醒了在外奔波的人們,這裏還有一個清幽的去處。奶奶的傢俱全是紅木的,木頭的香氣帶給人寧靜的安詳,古韻古香。奶奶説這座四合院也不知道存在了多久,她説從記事起,她就一直住在這裏,她談到四合院的時候神情安詳。

我還記得傍晚的時候,關上四合院的紅漆大門,彷彿將一天的辛勤繁忙都關在了外面的喧囂世界中,而四合院裏,老少三代人共享天倫,平和愜意。我喜歡在院子裏看星星,看玄青的屏障上泛起一點點微黃,那裏有搭配出來的最美妙的圖案,然後低下頭接過奶奶削好的蘋果,咬下一大口,嘴裏酸酸甜甜,那是最快樂的時刻。

有多久沒有看過星星了?大城市裏的喧囂彷彿淹沒了四合院內的寧靜,走出四合院的大門,走進紛繁的有着各色霓虹燈的世界,彷彿再嘗不到清洌的井水,再聽不到蟲鳴的公寓中,北京城也隨着四合院的拆遷變得越來越焦躁了。然而我又欣慰,寧靜祥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不會消失,隨着北京城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四合院也在重新興起。它在城市的一角靜靜地觀望。如同兒時奶奶的笑臉,如同一位長者慈詳地守護着年幼的孩童。

北京在發展,四合院也在發展。週末經常看見人們一羣羣地聚集在四合院遍佈的街道上,買一杯茶,喝一瓶冷飲。讓人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北京城是現代與古典交融的共同體。不全忙碌,亦不全安逸。

隨着城市的發展,北京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符號,但我永遠相信,四合院是代表北京的最古樸也最清新的符號。

這兩篇滿分作文都選取四合院作為北京的符號,然後就把題目轉入“四合院”,整篇文章都在圍繞四合院展開。但如果將這兩篇文章做一比較,前者顯然更懂得扣題。因為前文幾乎在每一段中都不僅寫了四合院,還時刻不忘“符號”一詞,有時甚至用“姥姥”的話來扣題,這些都屬於我所説的“還實為虛”。

06年上海卷作文題是“我想握住你的手”。這道題看上去好像更適合寫記敍文,讓考生講一個關於握手的故事。但問題是現在大多數考生都習慣寫議論文或散文,一遇到這樣的題目就不知所措了。其實,這道題中有一個很大的“縫隙”,就是這個代詞“你”。這個詞是虛的,不一定指誰,甚至不一定是指一個人。我們在構思的時候就可以“化虛入實”,將這個“你”替換成具體的人、事、物。比如這個“你”可以是母親,這樣就可以寫母愛;“你”可以是祖國,這樣就可以寫愛國;“你”可以是真理,這樣就可以寫一堆科學家的故事;“你”還可以是友情,可以是信念,可以是夢想……和你握手的也未必是現實中的人,也可以是古人,這樣就可以引入對歷史的追思:你可以握住李白的手,和他一起去喝酒;你可以握住岳飛的手,壯志難酬一聲吼;你也可以握住西施的手,告訴她“你快回來,沒有你我一人承受不來”。這種思路一具備,你想寫記敍文還是議論文,想寫什麼主題,那就全憑你選了。

我們來看一些上海卷滿分作文的開頭就知道他們的思路了。

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想握住你的手

當你想要離開我的時候

當你想要消逝的剎那

握住不放

直到永遠

沈從文曾對你説過:“我們相愛一生,但一生還是太短。”

而我,只想握住你的手,不想説任何話,因為任何話也概括不了我對你的心。

知道為什麼嗎?為什麼我要握住你的手不放嗎?

因為,文學——是你!是你!是你讓我看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是你讓我體味一個個詩一樣的人生;是你讓我懂得人生的真諦;也是你讓我克服一個個險境,超越極限!


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這裏我想握住那些敢於説真話的人的手,以表達我的崇敬、我的支持與我像你們那樣敢於真言的決心。

我想握住你的手

上帝不能親自到每家,所以他創造母親。

——題記

媽媽,我想握住你的手。

第一篇文章寫的是文學,第二篇文章寫的是真理,第三篇文章寫的是母愛。

但還是那句話,不僅要“化虛入實”,還要“還實為虛”。文章前前後後一定要扣住“握手”這個詞,不能只想着自己的那個主題,反而把“握手”扔在一邊。而且這種扣題是要貫穿全文各個段落的,千萬不能光開頭、結尾才想得起來扣題這回事,其他地方都忘了,那就有跑題的嫌疑了。

07年天津卷考“有句話常掛在嘴邊”,那麼“有句話”就可以被替換成各種話語,可以是一句名人名言,可以是你生活中的一句口頭禪,也可以是你聽別人説過的一句話,甚至還可以是你在考場現編的一句話。但是,一定要把它寫成“常掛在嘴邊”的,而不能是一次性的。

有句話常掛在嘴邊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這句話常掛在嘴邊,一直陪伴着我,做為我的座右銘,無論是成功,失敗,欣喜,落寞……一直警世着我,使我成為生活中的開拓者,一步步走向勝利的彼岸。

這句常掛在嘴邊的話,讓我體會到古人的意境和心志是如何,同樣在自己諾大的身軀中,一個偉大的思想正在孕育。為世人寫下不休的傳奇,名傳青史,亙古不休,楚大夫的沉吟澤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彩菊……

這句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讓我體會到面對生活,要保持“得到坦然,失去淡然”,平靜的面對一切。記得李敖在《零度》裏寫道的一句話:人的慾望,就像一條永遠都添不滿的溝壑,亂人心智“有平靜的心態和大度你才能慢慢的適應這個世界,同時也讓社會慢慢的接受你,最終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它告訴我,一切的一切,只要你有夢想,有追求,有信仰,肯定能戰勝他人,成為勝者,人可以行動一輩子,如果沒有夢想做嚮導,那所有的勞累不就是無用的,曾經的我有過失落,有過感傷,但是有這句話常常掛在嘴邊,我就會愈戰愈勇,再次拾起自己的夢想,努力的向前衝,雖然的未來的道路佈滿了荊棘,但是我相信,有夢在,我會一路上披荊斬棘,到達我的夢想終點。

“有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每次的努力沒有收穫,有的人會抱怨,會失落,有這句話常掛在嘴邊,我可以勇敢的説,我不會,我的努力是建立再夢想之上的,為了成功我可以再次的奮力一波,讓世界聽見我吶喊的聲音,古人有“卧薪嚐膽”來激勵自己,而今我不會因為我微薄的努力沒有收穫而喪失了信心和勇氣,逆境是勝利途中必經的道路,“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沒有磨練怎會得到自己想要追求的呢?掛在嘴邊的話是要我們感謝逆境,感謝逆境對自己的磨礪,待到勝利的彼岸,回頭望望自己走過的路,一路上的苦難和磨礪,都會將成為自己不可多得的人生寶藏,你也會愈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功和感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古人千年所孕育的思想,沁染着我,我想有夢想和努力做羽翼,我會飛的更高。

這篇滿分作文就將蒲松齡的一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從而轉入“有志者,事竟成”這樣一個熟悉的話題。而文章每一段都對“常掛嘴邊”這幾個字念念不忘,扣題意識非常強烈。

07年山東卷考“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這個“記憶”是可以替換的,而關鍵要寫出這種記憶是“時間無法風化”的。

當記憶流經奧斯維辛

當歷史的車輪壓過奧斯維辛,聽到的是男人的怒吼與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親的哭泣與孩子的驚恐。而今,奧斯維辛的天空湛藍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聳的建築直插雲霄,似要打破這裏的寧靜。

難道時間已將歷史風化,堅忍的猶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沒有!不但猶太人沒有忘記那曾經的苦難,德國人民也沒有忘記。每當猶太紀念日那天,德國總理總是跪在營前,默默悔過。男兒跪地驚天動地,何況總理,而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忘記。

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時間長河滾滾不息,他們沒有忘記。猶太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知恥而後勇,於是在諾貝爾獎面前,他們經常是勝利者。德國人沒有忘記,因為他們把昨日的罪過,當作今日的教訓,防止明日的錯誤。全世界人民都沒有忘記,因為和平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渴望。

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誰都不想讓奧斯維辛的哥特式建築真正打破世界的寧靜,但這也不會影響到我們忘記中的傷痕,它只會作為我們的一個和平的標誌,以示警鐘常鳴。現在的猶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對待,但他們也未曾將自己的歷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記憶。

古人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佩乎塞蒼溟”。猶太人正是憑着這一股浩然之氣,將心中的憤怒轉化成一股復興民族的決心。不要以為不聲不語的他們已將歷史忘卻,時間永遠不會使有些記憶風化,就像葉延濱永遠不會將荒野無燈的感觸忘記一樣,奧斯維辛也永不會將屈辱的歷史遺忘,即使時間不斷輪迴。

那天,奧斯維辛警鐘長鳴;那天,猶太人民飽含熱淚;那天,記憶流經這和平的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極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戰爭者宣判;勝利的鐘聲會在和平者的心中響徹整個胸膛。

時間永遠不會將奧斯維辛風化在記憶底層。

想來這篇滿分作文的作者一定對二戰中猶太人的遭遇有過深入的思考,對奧斯維辛集中營也有着比較清楚的瞭解,這是他熟悉的題材,他就把它變成“記憶”的具體內容。而全文都緊緊圍繞“時間無法風化”這一中心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