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事件>戰爭>

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精選9篇)作文

戰爭 閲讀(1.46W)

篇一: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精選9篇)作文

杜沛衡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爆發的一場局部戰爭。其參戰人數之多,戰爭規模之空前,都是為現在的我們難以想象的。因此,我們應感謝作者王樹增,以六十萬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空前殘酷的戰爭畫面,可以説,是字字珠璣,濃縮出了《朝鮮戰爭》這一套經典的戰爭記實作品。

朝鮮戰爭,爆發於新中國建立階段。人民早已渴望和平,希望可以獲得土地,重建家園。人民軍隊多年征戰,也急需休整。但國內外局勢複雜,國外美蘇冷戰,且大部分國家不承認新中國政權,國內有台灣問題,且當時國內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可以説,當時的新中國本不應該也不合適戰爭。但面對美國強行用武力干擾朝鮮半島局勢,嚴重威脅了我國的邊疆,以及對中國多次發表的和平聲明不予理睬。一九五〇年十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橫跨鴨綠江,拉開了朝鮮戰爭的序幕。

朝鮮戰爭歷時兩年九個月,志願軍共發動了五次大規模戰役,打退了美帝國主義軍隊,將戰線穩定於北緯三十八度線處。我認為朝鮮戰爭的戰績是斐然的,但志願軍官兵的傷亡也十分慘重,且後勤補給困難,志願軍將士們只能發起“禮拜攻勢”。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剛剛從二戰的炮火中走出,業已形成現代化軍隊,補給源源不斷,且敵我雙方火力差距極大。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不過,在志司的指揮下,即使戰場上瞬息萬變,在五次大兵團作戰中,戰術穿擦插、突進、圍殲,進行運動戰和游擊戰,把美李軍打得暈頭轉向。

這其中,離不開戰略決策者和指戰員對敵我雙方,對地形氣候等因素的考量。戰爭不是因人多武器先進就決定的。中國戰爭哲學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朝鮮卻是“世界上最不適合大兵團作戰的地區”之一,山高路窄,冬季氣温可至零下四十攝氏度。天時,地利皆不具備,但志願軍戰士靠着頑強意志和對祖國的熱愛,克服了一切艱難險阻。

在朝鮮戰場上,湧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用身體堵槍眼的黃繼光,堅守高地的楊根思等,這些英烈的鮮血,告訴了我什麼是戰鬥精神,什麼是民族氣節。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們視死如歸,迎着美軍的炮火前進,一波倒下第二波跨過戰友繼續衝鋒;也曾在寒冷的蓋馬高原上徒步追擊坦克;在高地上戰至最後一人。他們用“小米加步槍”戰勝了當時最強大的軍隊。他們都是那麼年輕,卻做出了最驚天動地的偉業,他們和我們有着相同的血脈,華夏民族的氣節永遠傳承在我們心中。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逐漸冷漠,大多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人性之中是有自私和重利。可是,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應該銘記歷史,不忘先烈,學習他們大公無私、為公為民的精神,弘揚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要學習紅色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在新時代中國家建設添磚加瓦。同時,加強對抗美援朝紅色歷史的教育,讓更多的人紀念英烈,與英烈同在。

我們也要加強對自身的鍛鍊,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走出舒適圈。志願軍戰士們以積極樂觀面對聯合國軍,以苦為榮,始終保持着高昂的政治熱情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本色。那我們是否也有這種熱情呢?所以,我會永遠銘記志願軍將士們的事蹟,並向他們學習。當年將士們以“打出一拳來,換得百拳開”的精神,前人栽樹,後人乘蔭。在現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我們要跟隨先烈的步伐,在將來,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華人民謀幸福。

篇二: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胡翼

《朝鮮戰爭》是由知名作家王樹增纂寫的一部戰爭紀實作品,較為完整地講述了上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的歷程。這場戰爭是建國後我國首次對外作戰,也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儘管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但絲毫不懼當時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大國——美國。時至今日,回想起當年志願軍的歷史,依舊令人動容。

縱觀我國的近代史,它被兩條主線貫穿: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英勇反抗。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與腐朽的清政府,使得列強們有了可乘之機,與此同時也湧現出了無數為救亡圖存而現身的仁人志士們。而隨着五四運動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其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偉大夢想越來越近。

當黨領導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後,我們徹底打碎了“東亞病夫”的招牌,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也遭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敵視,以美國為首的侵略勢力介入朝鮮內戰,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為了奪取新中國的發展前途以及提高國際地位,還有援助朝鮮人民,黨中央一聲令下,無數年輕人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悲壯的抗美援朝史。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首場對外戰爭,朝鮮戰爭是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的戰爭,我們的對手美國,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軍事強國之一。與此同時的新中國,重工業極為落後,以毛主席的話來説便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即便如此,我們的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以其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一次次地在戰場上創造出奇蹟,湧現出了許多諸如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等人的英雄人物,贏得了中朝人民甚至是一些美軍的敬佩,使得聯合國軍司令官克拉克將這場戰爭稱作“在一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將自己稱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沒有簽訂勝利停戰條約的陸軍司令官”。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併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抗美援朝戰爭之所以能以弱取勝,是因為我們黨具有世界上其他政黨難以具備的優秀品質。戰時,黨一方面領導志願軍進行作戰,另一方面則發動國內羣眾為前線提供支持。憑藉着黨的思想理論武裝建立起來的這樣一隻人民軍隊,具有自我犧牲精神和高度政治覺悟,在戰場上一次次地挑戰人體的生理極限,給美軍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幾百度的高温與零下幾十度的低温都不能動搖志願軍戰士們頑強的意志。正因於此,我們才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完全勝利,才能自信地向全世界莊嚴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這場戰爭後,新中國完全擺脱了近代以來所受的屈辱,莊嚴地宣告了中國的存在,沒有人膽敢輕視中國。而時至今日,“三八線”仍是眾西方國家不敢逾越的一道紅線,因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令這幾十年來美國的囂張氣焰短了一大截,同時在黨的領導人民不斷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覺醒的東方雄獅面前,任何霸權主義在其面前都會為之一顫。而這一切,都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作為新時代建設者的我們,更應當學習先輩們的感人事蹟和偉大精神。

篇三: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俞信傑

朝鮮戰爭是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衝突。它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因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王樹增的《朝鮮戰爭》生動地記述一場戰爭的歷史,並且深刻地記述戰爭中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

王樹增在這本書中着力刻畫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形象。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援助朝鮮,保家衞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俞1950年10月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

在各大戰役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當屬1952年10月進行的上甘嶺戰役。“聯合國軍”在面積不足四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發動了該戰役,猛烈的炮火攻擊使山頭幾乎被削低兩米。志願軍依託坑道工事不斷反擊,牢牢的守住陣地,志願軍戰士黃繼光在衝向敵人中心火力點時,手榴彈用盡且身體多處負傷,危急關頭,他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射口,為後續反擊部隊的衝鋒開闢了道路,而他卻英勇犧牲。黃繼光為了戰爭勝利,民族大義,有着必死的決心,必勝的信念,從容就義。

以黃繼光為代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為可最可愛的人。正是這些偉大的民族精神,使朝鮮戰爭最終得以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進一步鞏固了新生政權,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舉動不禁讓我想起了中國抗日戰爭的點點滴滴。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按照預謀炸燬了瀋陽北郊柳條湖村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日本,以此為藉口。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進攻,並炮轟瀋陽城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晚,駐紮在豐台的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軍隊拒絕。在雙方交涉之際,日軍突然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並炮轟宛平縣城。駐守當地的第29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七七事變爆發後,駐守當地的中國軍隊面對日軍的囂張氣焰,同仇敵愾,第29軍司令部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增兵華北,進攻北平,天津,第29軍副軍長冬麟閣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他激勵廣大將士“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軍人應當馬革裹屍,以死報國”。激戰中冬麟閣壯烈殉國,132師師長趙登禹也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將有必死心,士無偷生念,中國軍隊有如此堅定的決心,如此偉大的精神,這仗怎麼可能打不贏?

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奮起反抗侵略者。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戰爭中,根據地軍民運用智慧,廣泛開展伏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等游擊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歸國參戰。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華民族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抗日戰爭之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給日本侵略帶來了契機。日本這一海島小國竟敢進攻如此一個泱泱大國,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國民黨統治下中國精神的乏匱。然而在戰爭中,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高度發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再加上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最終成功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無論是在朝鮮半島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還是在中國本土進行的抗日戰爭都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才是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沒有堅定的民族誌向和理想,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偉大的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繫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鬥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不竭精神動力。

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表現在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捨生忘死、前仆後繼,表現在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表現在在學習工作中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高揚民族精神,放飛夢想,創造精彩人生。

篇四: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何海嘉

其實我並沒有看懂王樹增的《朝鮮戰爭》,一開始讀它,只是因為她的書名帶給了我很多思考。

一提到戰爭,我總是不由得想起老一輩人的話“現在你們的幸福,都是曾經人民用鮮血堆積起來的”,我的眼前好像總是浮現,那些在夜晚駐守,吃着樹皮,光腳踩在雪地,衣服被炮火薰染的緩緩站立的身影。

朝鮮戰爭,就是一本被屍體和鮮血所寫成的歷史。我沒有經歷過戰爭,但是戰爭的電影電視看的不少,小時候的我明白,電視裏的都是特效,演員也不會真的受傷。但是長大後漸漸的就會想起,真的有成百上千的戰士是死在黑夜裏。我不止一次的為這些義無反顧的身影模糊了雙眼,那些戰士們又能有多大的歲數呢?每個人都可能曾是活潑,開朗,又或是靦腆,可能他們也只是一個害怕黑的大男孩罷了。但在面對敵人時,他們又那麼英勇不屈。正如王樹增所寫的那樣:“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還有過這樣的士兵。他們值得讓今天的中國人和中國軍隊知道,知道生命能夠擁有多麼光輝的力量,知道生命在被敵人的炸彈、炮彈、子彈甚至刺刀戕害的那一瞬間竟是能夠英勇不屈的。”我相信每一箇中國人都會被他們的覺悟深深震撼到。

我看不懂軍事,不懂戰術,但是我卻能讀懂書中熱血。明明沒有空軍,條件艱苦,沒有後勤補給。白天不能進攻,只靠血肉之軀與美國人的飛機,坦克搏鬥,到底是什麼在支撐着他們?只因為他們是中國人,是人名志願軍,他們以無比強大的凝聚力和敢於戰鬥的大無畏精神,在冰天雪地中,在漢江兩岸,在各種戰場中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敵軍猛烈進攻。

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精神,才使得各種海外僑胞,紛紛回報祖國衞國效力,這才促成了後來國家和平,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

從小我們便生活在和平中,但是中國的和平是前輩們用生命砸出來的。世界上還有很多的國家在被戰火所保衞,我深深的意識到世界和平到底有多麼大的意義。讀完《朝鮮戰爭》後,對於參戰的各種細節我已沒有爭論的興趣,閲讀中我總是跳過那些複雜的戰術,但讓我總是會細細翻看,然後一次次淚眼模糊,被那些無畏可敬的生命而感動,這才是生命的讚歌。我感到這些描寫戰爭的書很重要,他為我們這些生在和平中的人重現過去,更重要的是,展望了未來。那些書中所讚揚的民族精神,必將影響到我們青少年的未來。花了幾天時間,我也應該感謝作者,讓我能在《朝鮮戰爭》中認識了那些革命先烈們,他讓我瞭解到,一個民族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棄的英勇不屈的精神。

再看看現在的國際形勢,很多國家依舊在虎視眈眈。但是我們更應該與他們和平共處,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戰爭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是啊,合上書後心中最深的想法,依舊是老人口中那句“和平才是第一位的”。

篇五: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陳振宇

在這個炎熱的假期,我讀了一本厚厚的書-《朝鮮戰爭》,讀完後,我覺得這個夏天變冷了。

面對二十一世紀,人類們追求和平,可是戰爭卻無處不在,大到將一億人送入天堂的二戰也不能使好戰的人停下腳步。二戰後對於結果不滿的美國又開始發難,於是又一場戰爭開始了。

朝鮮戰爭,是我們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人民渴望來之不易平靜生活,軍隊也是極需調整休息。國家工業製造水平受戰爭的影響基本為零,人力物力極度匱乏。國內的新疆、台灣問題還待解決,國外不少國家並不承認新中國的成立。可以説,我們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是急需展現和提高的。面對美國強制使用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及對中國多次發出不準超過38線強烈聲明的不理睬,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喊着“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口號,雄赳赳,氣昂昂,堅決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半島,從此開始了長達近3年的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朝鮮戰爭中,中朝以一百一十萬人打敗了聯軍一百二十萬超級大軍,也打敗了美軍的不敗神話。説到朝鮮戰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士兵。志願軍雖然衣着簡陋,飢腸轆轆,但就是這樣,他們能夠穿着單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數天,哪怕最後被凍死在陣地上也不後退一步!敢徒步追擊美軍的坦克、冒着無數飛機大炮穿過死亡屏障、用胸膛擋住敵人的槍口、在大冰河上一個接一個用身體滾過雷區,為部隊開路。每一個都那麼年輕,卻犧牲得驚天動地。正因為他們的英勇,三年後,戰爭終於停止在了它發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願軍的背後,還有成千上萬的人民羣眾時刻支援他們:在前線,朝鮮人民頂着炮火為志願軍送食物,把他們當自己的兒子看待,拿起斧頭,木棒,甚至菜刀衝向聯軍,保衞祖國;在祖國的東北,無數人民,志願軍家屬在家裏做炒麪,支援志願軍。志願軍四十二軍就是從齊齊哈爾出發的,我們的祖先,可能就在他們的隊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軍,這樣才體現出我們中國人民的團結一致。

最讓我感動,也最讓我難忘的,是戰爭的最後時刻。停戰談判結束,距最後時刻兩小時前,一個士兵冒着炮火將停戰的消息送往前線,一個個炮彈在他身旁爆炸,他剛把消息送到就犧牲了,僅差兩小時。最後兩小時,雙方把所有的彈藥盡力打出,證明自己的強大,好像又發生了一場大戰。停戰的那一刻終於來了,那是成千上萬人民以及軍隊一直盼望的事,沒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沒有一絲動靜,一種奇特的寂靜後,雙方他探了頭,讓後一起歡呼,慶祝,贈送禮品,他們之間拼過命,有分歧,語言不通,但他們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朝鮮戰爭的勝利,空前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宣告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宣告四萬萬中國人民真正的站起來了;宣告積弱積貧的中國正以嶄新姿態昂揚的鬥志,向着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闊步前行……朝鮮戰爭的勝利,為我國提供一個長時間的發展期。也就此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機遇期,使得中國的發展速度快之驚人,發展成果惠民惠邦,人民生活水平空前的提高,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篇六: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張宇軒

那是一段荊棘遍佈的歲月,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西方的壓迫與忌憚從未停止。偶然間,我讀到了王樹增先生所寫的長篇紀實文學《朝鮮戰爭》,霎時間,炎黃之情引領着我,重回了那段崢嶸歲月,遇見了多少已湮沒在70年的風風雨裏的,拋灑熱血的戰士。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爆發軍事衝突,聯合國安理會派遣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支援韓國,展開大規模反攻,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硬立場,公然跨過三八線,一時間,戰火燒至鴨綠江畔,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儘管當時的美國是當仁不讓世界軍事強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軍和空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反觀中國,多年戰亂剛平,百廢俱興,就連高層領導人內部,大部分都傾向於不參戰,但美軍罪惡的炸彈一次次的落在中國的領土,漫天的濃煙席捲着東北的廣袤大地,人民的生命容不得揉捏,中國的國土容不得肆掠。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説“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的領導下,跨過鴨綠江,進軍朝鮮。

當時幾乎沒有人懷疑,美國這一世界頂峯的軍事實力。幾乎沒有人懷疑,這個國家和這支軍隊將在戰爭中必勝。但,事實證明,美軍輸了,輸給了中國——一個剛誕生的國家。這是中國軍人們用意志奪得的勝利。讀了《朝鮮戰爭》,我深感戰士們的不易,沒有人質疑,當時條件的艱苦。由於缺少防空設備,缺少炮火支援,後勤補給線完全被美軍層層封鎖。沒有糧食,戰士們挖樹皮,咽冰雪,食不果腹,在這資源極度短缺的極端劣勢之下,是他們懷着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信念,肩負着保家衞國的艱鉅任務,在寒風凌烈的蓋馬高原,他們力克美軍勇衝鋒;在嚴寒廣袤的長津湖畔,他們層層截殺創拐點;在冰原血夢的下隅裏,他們屍山血海阻敵援:在悽風苦雨的漢江兩岸,他們點水不漏保漢城。上甘嶺上的炮火,是他們頑強抵抗的見證,三所裏中的血戰,是他們迎頭痛擊的名揚。英雄們紛飛的身軀,如青柏般萬古長青。朝鮮凍土之上,多少烈士的英魂在此飄揚。

由於條件落後,面對聯合國軍的坦克、飛機,志願軍戰士只能穿梭於密林,僅僅依靠着雙腿,卻敢於用微小的身影,懷着必勝的決心,用身體去阻擋敵人猛烈的進攻,用堅守去換取友軍存活的希望。士兵,戰爭中最普通、最重要、最大數量的人,他們不是神,他們也有對家鄉的思念,也有來自遠方故土的牽掛,也擔負着家庭的重責。他們中的許多是那樣的年輕,生命的活力才剛剛萌發,卻犧牲的那樣悲壯,那樣的驚天動地。我們之所以能贏,是因為我們有着同仇敵愾的勇氣和敢於犧牲的信念。遙想抗日戰爭之時,日本眼望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大言三個月滅亡中國。但他們看不到的是永駐於我們炎黃子孫骨子裏的自強不息。當外敵入侵,一切都可以被團結起來,一切都可以煥發出無限的意志力。正如書中所寫,面對美軍,我們依然無所畏懼,依然以個個渺小的火種去點燃勝利的希望。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

讀完此書,我一次次的淚眼朦朧,勝利的背後,多少生命的獻身。“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在《朝鮮戰爭》中我與那些英勇戰士們相識相知,我相信,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正是不屈不撓,不言棄的精神。這種精神終將永駐於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間。也許,這也是朝鮮戰爭所帶給我們的深刻思考。

篇七: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施逸爾

“在風景秀麗的東湖療養院休養時,曹玉海接到了復員的命令。他不想離開部隊,療養院一位女護士的愛情安慰了他的傷感,愛情在剛剛來臨的和平生活中顯得格外温馨。當愛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結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廣播裏聽到了一個消息:與中國接壤的朝鮮發生了戰爭。他雖不知道鄰國的戰爭與自己的國家有何種關係,但部隊向着戰爭的方向開進還是使他產生出一種衝動,他能夠意識到的是:國家的邊境此刻也許需要守一守,那麼部隊也許又需要他這個勇敢的老兵了。”

放棄温馨,奔向戰場。這需要何等超人的決心!但不僅僅是他。中國有上百萬像曹玉海這樣平凡但偉大的人,他們有個統一的名字——中國志願軍。朝鮮戰爭一戰是極其殘酷和兇險的。地形是不熟悉的,語言是不同的,對手是裝備精良先進的美國,中國如何取勝?這個祕密各個軍隊應該都知道,也都在説,可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重工業與美國與巨大的差距,這時的中國打仗憑藉的都是一些科技無法得到的東西:不怕犧牲的精神、信念、組織紀律性、機動性、高超的戰略戰術。而這一切的前提,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怕對手、敢衝鋒、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這是所有志願軍都具有的一個精神,這是美國人無法達到的精神高度。

我拜讀過很多關於黨史的書,這本王樹增先生的《朝鮮戰爭》給我的感觸最深。不僅是因為黨高超的指揮和嚴密的組織紀律性,更多的是因為戰士們超乎常人的精神。讓所有人帶有一種使命和信念,從骨子裏透出不怕犧牲的精神才是黨最了不起的地方。

揆諸蒼穹之下的新一代青年,我們將成為中國的脊樑!我們是否具有他們那樣偉大的精神和毅力?雖然不必像他們那樣不懼犧牲,但他們堅持不懈、不畏艱苦、不懼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學習百年黨史,目的就是讓新一代祖國的脊樑認識到當年的不容易,感謝當時的青年為中國做出的犧牲,學習已經被忘卻的寶貴的精神,發揚光大中國曆久彌新的文化,下定決心奮勇拼搏,再創一代輝煌!

王樹增先生在《朝鮮戰爭》一書中這樣結尾:“回顧朝鮮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説:‘在經過三年的激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被限制在他們原來發動侵略的地方,不僅沒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教訓。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而我準備這樣為這篇簡短的感想畫上一個句號:吾輩當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中華民族將延續往日黨的光輝,繼續以不斷前進的姿態屹立於世界!

篇八: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方誌程

閲讀完王樹增的《朝鮮戰爭》,我不由得留下了感動與自豪的淚水。遙想1953年簽訂的《朝鮮戰爭停戰協議》,那是上百萬的敢於赴死,為祖國甘願獻出生命的戰士用生命凝聚成的。而如今,他們許多都已湮沒在50年的風風雨雨裏,但我相信每一位戰士的名字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這金色的光芒,永垂不朽。

朝鮮戰爭的歷史,是上百萬志願軍戰士用鮮血與青春寫就的歷史。一想到一個個數字背後的鮮活的人,我沒有辦法不為戰爭中逝去的生命而悲哀。那些波瀾壯闊史詩般的戰爭固然輝煌,我卻總在這勝利的背後感到道不出的悲傷,為那些為我們共同的祖國奉獻青春的生命一次次落淚。眼淚湧出的一刻我才明白,我們擁有如此多勇敢的、活潑的、可愛的、堅強的、無私的戰友,他們就是魯迅筆下“中國的脊樑”

我看過許多軍事方面的書,也看過不少影視作品,比如《集結號》《反恐利劍》,裏面的士兵於朝鮮戰爭中的士兵同樣勇敢,但在我的心靈深處,卻是第一次被《朝鮮戰爭》中的戰士所震撼!在朝鮮戰爭中,百萬志願軍戰士冰雪炒麪食不果腹,在無海空軍配合,裝備落後的極端劣勢情形下,誓死抗擊敵人,用不成功便成仁,堅決把敵人打入地獄的浩然正氣,不畏死亡,勇敢殺敵。戰士們以生命為筆為中華民族書寫了萬古長青的歷史華章。

可以想象,新中國成立之初,沒有空軍,沒法應對敵軍飛機的轟炸,要完成一次包抄,只能靠兩條腿和美國人的坦克賽跑,敵人走公路,志願軍只能翻山越嶺。因為缺少火炮支援,沒有防空手段,實際作戰效果與戰術意圖相差甚遠,傷亡很大。在1950年的冬天,氣温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志願軍卻很多沒有棉衣棉鞋,食物也很少,非戰鬥減員人數極其驚人。後勤補給這個問題一直貫穿朝鮮戰爭始終,凍死的,餓死的,傷病得不到治療的戰士不計其數。但在這場讓世界震驚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無比強大的凝聚力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精神,在冰天雪地的蓋馬高原,在長津湖畔,在下隅裏,在漢江兩岸,在上甘嶺上,一次次抵擋住武裝完備的敵人的猛烈進攻。中國人民志願軍那視死如歸、不懼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給中國更給世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一筆精神財富。大批海外知識分子正是通過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認識到了新中國的強大,紛紛回國,為祖國的發展奉獻力量。

讀完《朝鮮戰爭》後,對於戰爭各方的得失成敗我無法評判,對於參戰的是非功過我也無法爭論。但是,書中那些可敬的戰士總是讓我一次次淚眼模糊,他們的無畏無懼是凜凜大國之軍威,是長存人類億萬年之精神。我感到,生動真實記述一場戰爭歷史很重要,但深刻記述戰爭中一個民族的精神更重要,因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後者會在今天傳承,並將影響到我們的明天。我在《朝鮮戰爭》中認識到一位位可敬的先烈,並重温到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無論多麼劣勢都不能放棄的不屈精神,今後我也會像他們一樣,對於任何困難都不放棄。迎難而上,這是中國人骨子裏刻下的基因。

篇九:朝鮮戰爭讀後感1000字

王子倪

當世界陷入灰暗時,鮮血是唯一的顏色。

戰爭似乎離如今的我們沒那麼近,因為我們幸運的降生於這片土地、這段時空,可在這和平與繁榮的光芒到來之前,也有一段難以想象的黑暗,那是戰爭。戰爭讓世界被分裂、打碎,再將那碎片一片片拾起組成一個新世界,戰爭將人們分開,拉遠,把人們的生活撕碎,讓人們在原本寂靜無聲的一天突然被巨大的響聲所包圍。然後則是尖叫、鮮血、沒有來得及的告別,最後剩下的無盡的黑暗。我們實在是幸運,因為我們未曾經歷過的。

戰爭讓很多人揹負起了更重的擔子。在黑夜裏、在雪地中衣衫襤褸光着雙腳的戰士們,背炮彈翻過幾個山頭,抱着爆破筒,用身體來阻擋敵人的戰士們,年輕的但是卻再也沒法看到祖國家鄉的戰士們,他們所做的,也是盼望着戰爭的結束,親人的團聚。但是他們其中很多的都留在了那裏,他們抱着祈願與還沒説出口的告別,長眠於異國他鄉。這些都是參與朝鮮戰爭的戰士們,每每看到這,總會一次、再一次地感歎,戰爭是多麼殘酷的東西啊,讓原本平靜生活不復存在、讓原本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讓許許多多家庭失去了他們的兒子、丈夫、父親、兄長。那些還未説出口的愛,也被埋進了異國的塵土之中。

朝鮮戰爭的歷史,是上百萬志願軍用他們的鮮血寫就的歷史。他們是那麼勇敢,在那沒有資金加持,士兵們在深山雪地中,沒有食物,沒有裝備。那時新中國才剛剛建立,物資與後勤都沒能跟上。1950年的冬天是刺骨的寒冷,他們沒有棉衣棉鞋,還沒交戰就已經有很多人堅持不住而倒下,他們在戰役中沒有物資也沒有先進武器。有的只是一個滿腔激情與熱血的想為國家奉獻的赤誠的心。他們用這樣的心,來對抗一切。零下三十度的雪無法澆滅他們心中的火焰。他們憑着難以想象的意志力,一次次的擊退敵人於蓋馬高原、長津湖畔、上甘嶺等一個個地方。

“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還有過這樣的士兵。他們值得讓今天中國人知道,知道生命能擁有這樣的力量,知道生命在被敵人的炸彈、炮彈、子彈甚至刺刀戕害的那一瞬間竟是可以英勇不屈的。”這是王樹增先生在書中寫到的。他們在物資短缺、設備落後、裝備老舊的情況下他們仍能夠抵抗與擊退敵人的進攻,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生命中含有這樣不屈的、強大的力量。

在這本書中,晦澀難懂的戰爭策略我實在無法讀明白,但是我能讀出戰士們的英勇,對於國家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更讀到他們鋼鐵一般的意志與為國奉獻的精神。但是在這本書中,感觸最深的卻不是這些,而是關於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讀到的不僅是期間的過程更是體會到戰爭本身的殘酷。並不想提起這場戰爭的結局,因為在我看來,無論結局如何,我更為那些在戰爭中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年輕且鮮活的生命為什麼要埋葬於殘酷中。戰爭所帶給人們的只有黑暗,因此從沒覺得勝利就能抵消戰爭的一切罪孽。所以,能夠降生於這個繁榮且強大的國家,讓戰爭離我們不那麼近,本就是很幸運的事。

當世界陷入灰暗時,鮮血成為唯一的顏色,但是仍有人,為世界添上鮮活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