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留住鄉土文化作文(推薦15篇)

精選 閲讀(2.28W)

篇一: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留住鄉土文化作文(推薦15篇)

隨着時代快節奏發展的步伐,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鱗次櫛比的高樓阻擋了從鄉野間吹來的風,四通八達的馬路切割了本該遍佈金黃的稻田……鄉村,彷彿已成過去的記憶。

然而,鄉土文化就是人們的精神故鄉,靈魂的依託不應該被時代的發展所湮沒。

如果説故鄉就是那一方小小的生養你的天地,那鄉土文化就是在其上藴含出的精神內涵。故鄉是每個人無論身處何方都不會遺忘的情結,而鄉土文化就悄然之根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是一生無法抹除的靈魂印記,鐫刻在記憶的每一幀動畫裏,昭示着某一方自然和人文的環境。以江南為例,那麼鄉土文化便藏匿在夕陽餘暉映照的青石板裏,在那臨河而築的粉牆黛瓦里,在馬頭牆被歲月剝蝕的刻痕裏,在烏篷船上漾出的蓮花落裏……故鄉的一磚一瓦、一户一家都藴含着看不見摸不着,但又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鄉土文化,作為每個人生命中所自帶的標籤,它不應該被遺忘,不應被拋棄,而是在等待一個全新的機遇,預備着以一種煥然一新的姿態,重新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裏,重新展露它迷人的、不一樣的風采。

如果有人對鄉土文化的保護不屑一顧,那一定是因為他不夠愛自己的故鄉。等長大後嚐盡千滋百味,最終發現最難以忘懷的,竟還是兒時故鄉的味道。關於對鄉土文化的保護,不應成為泛泛之詞,光開空頭支票,卻並不付諸實際行動。其實,我們每個人所能做的,也可以簡單尋常。就像90後女孩李子柒,作為一個農村女孩,她利用網絡時代最受歡迎的互聯網平台,將自己對故鄉的愛與理解化為鄉土美食、傳統工藝等,加入精心製作的短視頻,發到網上引起更多人對鄉土文化的瞭解與關注。她所做的僅僅是將文化傳播,這也正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她將鄉土文化與高科技發展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塑造了鄉土文化的新生。

汪曾祺曾言:“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事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我們也應把侷限的視角轉向更廣闊的天地人生,鄉土文化不只在故鄉那一隅的街角巷陌,更是在天南海北,在鄰里他鄉。

保護鄉土文化,讓它不再成為歷史,而是在時代的進步中煥發新生。

篇二: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夏夜,蟬未眠。我翻看着相冊,去年春節的家族聚會合照映入眼簾,一張張笑臉定格着幸福的瞬間,而在這其樂融融的畫面背後,藴含着深厚的家族情誼,這正是鄉土中國的重要內涵之一,也是我極力推薦這張照片的重要原因。

正如《鄉土中國》所言,家族是“一個按單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羣,在結構上是一個氏族。”究其本源,家族是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家族情誼便在血緣關係中逐漸加深,伴隨着時間的推移,從而產生穩定的情感,閃爍動人的光芒。

家族情誼是連接親人的“隱形橋樑”。這種精神層面的情誼似乎看不見、摸不着,事實上,它就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它存在於為紀念共同祖先而舉辦的祭祀禮節中,存在於為慶祝佳節而舉行的團圓聚會裏,存在於為解決家族問題而進行的自願捐款中,存在於為維護家族團結而採取的切實行動上,存在於為傳承家族文化而發起的宣傳活動裏,……隨着社會的變遷,家族中的親人已大多各奔東西,不再聚集於同一村落,甚至不在同一城市生活,但正是由於家族情誼的存在,親人之間仍能保持聯絡:從一串留言,到一封書信,從一份電子郵件,到一通電話……無處不彰顯着血濃於水的家族情誼。

家族情誼是遊子記憶深處的鄉愁。漂泊在外的遊人、遠離故土的遷客騷人、戍守邊防的戰士,他們宛若一隻只風箏,在鄉愁這根長線的牽引下,家族情誼愈發強烈。或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時的失落,或是“家書抵萬金”的那份珍視,又或是“他鄉村樹似吾鄉”眷戀與憂愁……家族情誼時時刻刻牽動着遊子的心。

也許有人會説,在疫情、工作、道德觀念不同等因素的影響下,家族情誼有逐漸淡漠的趨勢。那麼該如何延續這份情誼呢?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裏,不如忙裏偷閒,坐下來聽聽長者講述家族歷史,體會文化底藴;不妨留心生活,與親人談談生活中的美好,傳遞情感能量;還可以主動交流,消融冷漠,温暖親人心房,發一條節日祝福短信,道一聲近來安好……

一張張家族合影,一次次情誼延續,凝聚着鄉土中國的無限魅力。延續家族情誼,留住鄉土中國,莫讓流逝時光,沖淡珍貴情誼!

篇三: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琦君曾言”思鄉“情結是中國人怎麼也繞不開的情結。廣袤的土地、秀麗的山水引人喜愛而許多傳統建築、習俗卻在悄然消失。我認為,必要竭力保護優秀鄉土文化,方能在豐沃的精神土壤中茁壯成長。

鄉土文化自古便是人們心中柔軟的一處。歐陽修辭母遠行,母親只送了她一抔土,意喻常懷家鄉。不知身陷宦海浮沉的夜半是否能讓他酸澀一笑;才高宦達如王位,重陽獨居亦不免思及家鄉青山,不知眾人攀山可知”遍插茱萸少一人”;高傲如張愛玲,晚年寓居國外,常望明月亦要掛念上海街頭的吆喝與炸年糕的欣甜……鄉土文化實在奇妙,將或古或今、或男或女的人緊緊拴在了同一處情結。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鄉土文化的傳承卻日益式微。從早時講起,即使有樑思成、林徽因夫婦的合力阻攔與林的:”你們拿走城牆一塊磚就是剝掉我的一塊皮。”也沒能阻止北京古城的拆毀;又有皖南古村落,若非經費不足,早已被夷為平地,又哪有如今之最大古建築羣?時代是要發展的,但不能全然不顧、全盤否定過去的優秀傳統。那都是歲月積澱而出的鄉土文化,應當融入骨髓。若是陷入歷史虛無,那才真是剝皮抽筋。反觀今之李子柒大火,許多人對於她掌握的傳統工藝竟是全然新鮮的,此不亦為可悲嗎?這正是鄉土文化的失落。

我們正須拾起遺落的片片傳統,守好剩餘的珍貴文化。諸如李子柒的釀酒、刺繡技術從未落後於時代,反可通過唯美的背景使人勾起中國特有的鄉土山水文化,值得讓人學習。又如尚還存留的古蹟遺址與非物質文化更應好好保存,守住腳下的土地,澆沃精神的土壤,讓我們在豐裕的精神與物質的雙豐收中共存在、共成長。

王開嶺曾言:”現在的農民多已不愛自己的土地了。”更多的人體會到了城鎮的便捷與舒適已無法再適應原始的狀態,這也正是鄉土文化的極大矛盾所在。我們無法強求讓所有人守在原地,那便只能讓自己”就山”,略盡綿薄之力,能自我學習傳統文化,遵循優秀傳統習俗,讓鄉土文化在自我心中植根茂盛,助自我成長。

拳拳鄉土,助我成長;共懷鄉土,萬家齊心。

篇四: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一方粗製濫造的小棚,一些堆積在角落的雜物,一塊不足十平米的田地,再加上幾隻成天咿咿呀呀嚷個不停,並且死活都不肯乖乖孵蛋的老母雞。

這便是我對老家的全部記憶。

早在我出生前,家裏人就已經搬到了安文,老家的的房子在這之後不久被拆。

雖然後來家裏又分了一塊地用於造房,爺爺奶奶也有重新造房的打算,打了地基,運來了沙石,似乎一切都準備就緒,但造房計劃最終還是夭折在了搖籃裏。

新房子泡湯了,只留下一個堆積着沙石和雜物的地基,孤零零的,怪難看的,於是爺爺便在上面搭了個鐵皮的雨棚,清明節回老家掃墓的時候,還能在雨棚裏喝口茶,小坐一會兒。

令爺爺沒想到的是,奶奶辛苦勞作了大半輩子,晚年仍閒不住,自己買了輛三輪的小電驢,載着一車的雞鴨,還有那把陪了她幾十年的鋤頭,浩浩蕩蕩地騎到了老家,直接在地基上建造了一個獨屬於她的“個人農場”,天天騎着小電驢,興致勃勃地往老家趕,幾年如一日,風雨無阻,樂此不疲。

爺爺對此發表感慨:年輕時下地,那是為了生計而不得不吃的苦,怎麼上了年紀,反倒迫不及待地自己跑去吃苦?我想,大概從前的勞作對奶奶來説是一副枷鎖,鎖住了她展翅欲飛的青春,縛住了她年輕時所有來不及放飛的夢想,現在勞作就她的那把鋤頭,是為數不多的,陪了她半輩子的傢什,再也割捨不下。

自從奶奶的農場成立之後,我與老家的交集也漸漸多了起來。

春天,與表哥、表弟蹲在沙堆兩旁,用隨手撿來的木棍在沙堆上挖一個相通的“隧道”;夏天,坐有圍牆上看頭頂的藍天白雲,賞賞身下的蒼翠蔬果;秋天,抱着竹籃,踩着梯子,一手摘下樹上的棗子裝進籃子裏,一手又從籃子裏撿起棗子送進口中;冬天,捏了雪球,惡作劇似的瞄準了雞鴨奮力擲過去,看着他們大叫着驚慌逃竄的身影,笑成一團。

所有的回憶都只是短小平常的片段,卻如茶葉,細品之下,透着一股渾然天成的香氣。

如今,爺爺奶奶為了不在村裏輸了面子,決定再過幾年,等我上了大學,就把新房重新造起來。

聽到要造新房的消息,我自然也為家裏高興,只是,回想起那個建在地基上不倫不類的小農場,心中也為即將降臨到它身上的消失抱有一絲淡淡的惆悵。

篇五: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王開嶺有言:“沒有雪的冬天,還有季節的尊嚴嗎?”同樣,沒有鄉土文化的鄉土,還是真正的鄉土嗎?顯然不是,更不是遊子們所心念的故鄉。而鄉土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要保護鄉土,傳其傳統文化。

為何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入選新教材,李子柒的視頻引發巨大關注?是因為這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啊!多少多年漂泊在外的人不心念故鄉?而費孝通的書和李子柒的視頻給了人們靜下心來體會鄉情之美的機會,無數人因此被打動。這也正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我們怎能忍心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心靈歸依處被破壞?

有人覺得,城鎮化是當今世界的主流,而這些傳統建築阻礙了城市的擴張,我們為了發展經濟,理應拆除古建築。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古建築的存在必然阻礙經濟發展嗎?看廣州陳家祠,精美雕工、出神彩繪,吸引無數遊客;永嘉芙蓉古村,太極八卦構造、小橋流水,使多少文人墨客心寄其中;西安秦兵馬俑,軍隊陣列,展現秦時輝煌。哪一樣阻礙了經濟發展?反觀北京老城牆,當初拆它是萬人歡慶,而如今北京人卻無比後悔,真是可憐了樑思成夫婦的一片熱心。

“一些雖遙遙無期,但我們並不苟求,慢慢來,一切都會有的……但另一個事實是:我們曾經有過的,現在卻沒有了。”——《雪白》。我們得到的仍能夠再得到,但我們失去的卻難以挽回。鄉土還在,鄉情仍濃,每個人心中仍存在着鄉思。一時衝動推平的只是古村古城,但失去的是故鄉、是傳統、是無數人心靈的歸處。切不能因一時利益,磨滅的真正的價值。

保護鄉土、傳承文化固然重要,但我們仍需正視現在。高樓林立、殘壁斷垣,其價值一目瞭然,畢竟我們生活在當下。鄉土文化的傳承在於它的內涵的文化,而不是成片破敗的建築。對於很多傳統村落,我們可以保存其精華的建築和文化,面對現代城市的擴張,傳統村落需讓步。城市也需退一步,留給鄉人可以寄託心靈的地方。

鄉土,是藴育文化與鄉情的地方。我們要保護其土地,傳承其文化。面對現代化的推進,古村和城市應各退一步。高樓中生存着些復古村落,也不失為一種美。

篇六: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時代的日新月異,讓人忽然覺舊日縈繞的鄉土氣息,今竟無從尋覓了。於是不少人付出童年在鄉土生活中滋養的純真,加入了追逐“成年”的遊戲,偶爾饒有興致提步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卻明白了馮驥才所感慨的,大多的泥草清香來不及體味便已消亡。

鄉土文化的擺上必修書架,視頻裏李子柒的一針一線,讓人不禁自問,我生命中本有的鄉土韻味又哪裏去了呢?從社會角度看,信息化時代的洪流在我們眼中或許就是聲勢浩大,不少未曾抓牢的本真不知不覺已經順流而下,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也愈發沉重,剝奪着人們追尋覓鄉土韻味的閒暇時光。從個人角度看,是我們執着於改變自己與時代趨同。王開嶺在《精神明亮的人》中寫道:“多數現代人,將顏色當氣質,將傲慢當高貴,所謂的温情脈脈,沒有了精神含量,也只是酥骨的挑逗罷了。”我們不僅將手腳束縛在整日事業家庭的奔波,就連應有的精神容量,也為塵世的循規蹈矩所堵塞,遺失了本有的鄉土韻味。但從根本上説,便是我們沒有將心中那份鄉土情節裱好置於某個寧靜的角落,生活也就變得像煮熟的扇貝,你已聽不到濤聲,嗅不到海的氣息了。

其實,在這塵世喧囂,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更應心載鄉土之韻味,品生活之本味。木心先生曾説:“所謂萬丈深淵,走下去也是前程萬里。”正如我們心中的對於鄉土文化的情結,外表不已經裝飾華美,但打開瀰漫的定能是自己心嚮往之的生活本味。而鄉土文化的意義,便是我們追根溯源,看見自己滋養於何等肥沃土壤並感恩生為華夏子孫,學會沉澱下趨炎附勢的心的意義。站在新的時代關口,我們同樣可以用新的眼光賦予它本沒有的味道,但忽視它,未免太可惜;忘卻他,未免太奢侈。

所以,找到忙碌的空隙,放下常囿於世俗囹圄的混凝土般的生活,為自己的心加一勺湯藥,裏面有兒時的鄉土情結,別樣的鄉土韻味,擁抱三百年前張潮在《幽夢影》中“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的那份自如,是多麼可貴和可愛。載之以鄉土韻味,行篤實卻不乏色彩的前程,走過流年的山高水長,才知往日星河裏總有一處風景因我們而美麗,總有一個笑容因我們而綻放,總有一羣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歡。而低頭看看腳下的泥土印記,才發現一直以來鄉土韻味也如一幅潑墨山水畫,既平凡脱俗,又唯美珍貴,值得我心時時歸去。

篇七: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紀德先生説過:“是蘆葦讓我們看見風,但風比蘆葦更重要。”也正是現今各種城鎮化歷程,暴露出鄉土文化的必要性。其實,保有對鄉土文化的敬畏,是一種必要的修行。人生而為人,也正應當敬鄉土,重人情。

鄉土是培養人之感情的原初地。得到鄉土的薰陶,人就有如扶桑出日升般擁有堅實的情感。唯有貼近鄉土,靠近自然,人才能夠以身之察察,受自然的烘焙,得到温潤的感情。正如田園詩人陶淵明,將自己拋到鄉土中,融入山水,於是變得圓潤,不存稜角。又如莊周齊物,與萬物合一,在夢蝶的幻境中,得到避世的清淡心境。如若我們離開鄉土的滋養,去選擇在城市的高樓陰影中度日,又怎能逃離麻木空心的圍牢?與自然交融,與鄉土對話,我們才能衍生出足夠的感情來感知生活。

當擁有豐厚感情之後,以敬鄉土,重人情的態度面對世界便顯得必要了。

敬鄉土,敬的是帶人逃離喧囂的自由。北島曾言:“一個人的眼睛自由了,心就自由了。”其中的自由即打破城鎮予以我們的鐐銬,在困囿於高樓的乏味生活中唱出一首遠方的詩。鄉土,是城市浮躁堆聚下尚存的一隅淨土,亦是我們無論身處何處,都應堅持的信仰。敬重鄉土,不僅意味着我們將心奔赴這一自由之疆土,更意味着我們要心存鄉土,振翮遠方。如此一來,我們的征途便不止於奔赴某一處鄉土。我們心中有鄉土,自然處處是鄉土。

重人情,重的是鄉土予人的情感。正如卡爾維諾落墨於《樹上的男爵》一言:“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離。”要更敬重我們傳承自鄉土的感情,自當跳出鄉土之外,以仰望的謙卑姿態於鄉土保持距離。懷謙卑以待生活,待鄉土,是我們敬鄉土的必要前提,更是我們將自己投身世界的最好方式。而除卻謙卑,將自己温潤的感情更好的反饋鄉土,同樣是行至鄉土的堅實一步。自當重視,才有敬畏。

在我們高舉“敬鄉土,重人情”之際,世上卻有太多的暗流浮動。視當下,有太多熊培雲批判的“沒有瞳仁的可憐人”。他們唯利是圖,將我們高高舉起的鄉土踩碎在腳下,大肆宣揚城鎮化,用機械的轟鳴撕碎我們心中自由之鄉土。他們困囿於利益,是無法跳出限制的空心稻草,是不敬鄉土反戈一擊的背叛者。這一系列可悲的人,他們身處可怖卻毫不知可悲。而我們應做的,是敬重鄉土,信仰鄉土,在遼闊的華夏大地上,唱響鄉土之歌,傳承鄉土之情。

白居易説到:“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願我們每個人都緊握內心最本質的鄉土,不必在意空心麻木者的流言。莫因為流言便忘卻了心中的本質。希冀這鄉土之情,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篇八: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卡夫卡説過:“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人們在背離過去,卻又討論着故鄉。”所以先觸碰,再談熱愛;先保護,再談熱愛;先相信,在談熱愛——先把根紮下。

為什麼鄉土文化會消亡?因為大多數人,哪怕自詡為熱愛鄉土文化的,卻未曾真正的體會過——泥土,花草,牛,羊,雞和鵝。不先觸碰的熱愛,是假的熱愛。劉亮程先生之所以如此熱愛着,留戀着生他養他的鄉土,怕是因為他是真切的感受過呼嘯過村莊的大風,感受過門前的大黃狗和日日打鳴的大紅公雞,他是真真切切的觸碰到鄉土文化,並且沐浴在其中的。

而現在的許多網友也許刷着李子柒製作鄉土美食,傳統工藝視頻的時候,會一時為其着迷,為之嚮往,感歎鄉土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轉眼就將其當作過往的雲煙,刷下一個視頻去了。這,熱愛?珍惜?尊重?

再者就是歷史象徵物,鄉土文化代表物的缺席。無數承載着過去鄉愁歷史的磚瓦被推倒,吱吱作響的榫卯從鄉土中掉出來,於是整個鄉土文化便轟然倒地,好大一片宏偉的廢墟!不保護,如何談熱愛?如何讓人相信這片土地上曾經長着秧苗和鋤頭?如何讓人相信那塊地上曾經有或高或低的門檻或者白色青色灰色的瓦片?樑思成林徽因夫婦曾考察中國的古建築併為之努力,但就拿北京老城牆改建一事來來講,結果如何?推得倒是乾脆!叫人尋鄉土,尋根,愛鄉土,卻只讓人在老舍先生的文章裏苦苦摸索什剎海的蜻蜓和長着紅酸棗的老城牆,哪有這樣的道理?

先相信,再談熱愛。

我的老師,她不是眾人眼中的偉大,但是他很偉大地相信着東北兒時見到的樹一樣高的向日葵和能使鐮刀捲刃的莖幹,他熱愛着自己的鄉;我的奶奶,她不是眾人眼中的偉大,但是它如同所有守着鄉村的老人一般偉大的活着,上山採藥煎着喝,春天播種夏天澆水秋天收割冬天菜筍休憩。鄉土文化並不是世界認為的很偉大的人才能念念不忘的過去,而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着或擁有過的藍天白雲,碧綠的菜梗,田裏的老鼠和蛇。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這樣一個事實:鄉土文化,它就是根。它在那裏,並不是叫你內心滿是愁緒,也並不是叫你在興頭一來時去找個農家樂吃吃喝喝的。它就是它,母親、祖母一般慈祥的守在那裏。你會安適,你會熟悉,也會碰見點難過與不順利,但無論如何,葉子會落在土裏,這一想法總是令人感到安慰的。

所以我堅定的把我的根紮下,就紮在鄉土的文化裏,葉子不管伸到何方,總能安憩在土壤裏,朋友,你若是彷徨,相信回家的路不會是虛無之途,而是他會牽着你,説:“回家。”

嗯,到家了。

篇九: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假期的時候,總是想要回到家鄉去。

眼看汽車漸漸駛向心裏所想的方向,便有一股莫名的激動。生活了十幾年的這個小鄉村還是沒有改變——同樣熱情的人,依舊親切的景。唯一沒有的是往日與小夥伴們的嘻哈笑聲。

繚繞的炊煙追着風跑,我的思緒隨之飛上藍天。

還記得,國小的週末,三五成羣的組隊去山上摘野菜。漫山遍野的綠色讓我眼花繚亂,可不知道為什麼我對野菜的辨識倒是百分之百的準確。大人看着我們忙的不亦樂乎,滿臉笑意地開玩笑道:“晚上炒個小菜請我吃不?”“好的好的!”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嘿嘿!這裏有,這裏有。好多好多的!”隨着一聲聲驚歎,大家一齊湧了上去……

還記得,學了課文《搭石橋》後的那個星期五,興奮的一羣人來到小溪。看着眼前湍急的小水流,雖然不深,可一旦弄濕了回家少不了捱罵。我試探性的把腳伸向水中凸顯出的小石塊,雙手左右擺着保持平衡。“好了!把石頭給我。”一手深入水中作支撐,一手將石塊放入水中。後腳不禁跟上,“哎呀”,腳尖沒站穩,濕了!只好退回原點。當然我“退下了”還有其他人。一個個爭先做“勇士”……搭的好慢,時間卻在飛逝。我索性脱了鞋,坐在河邊,沐浴陽光,很是享受。——“搭好了!”大家都躍躍欲試,踮起腳,搖搖晃晃但又帶着些輕快,蜻蜓點水似的到了對岸。我安奈不住了,穿起鞋,一口氣蹦跳着到了對面。真的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了,竟有如此之神力!

還記得,初夏的時候,我們拿着小籃子追着蝦兒跑,總是弄的滿身水,待到回家之時,太陽早已抹滅了水跡,似乎是為了我們不捱罵;還記得,春還沒走,夏剛剛到的時候,追着山上星星點點的野草莓,摘了便入口,閉上眼盡情享受它的甜美;還記得,我們一起去陡峭的山坡為老師摘她愛吃的野菜,指甲全被染成了綠色,卻也一句埋怨也沒有……

那時的我們很天真,很快樂。那時的家鄉最美,給我的記憶最深。

“嘿!悦子!這呢,這呢。”熟悉的聲音把我拉回現實,讓我覺得我對家鄉的思戀,少不了的是我的朋友,從小玩到大,感情越來越深的朋友。

家鄉給我的記憶,永駐我心。

期待下一次的假期。

篇十: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心歸故里,魂歸鄉土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裏説:“看不見的風景決定了看得見的風景。”鄉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看得見的獨特風景,但其背後是無數個魂歸故土的靈魂的囈語和渴望。

鄉土文化正遭受衝擊。鄉土文化的衝擊來源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來自農村青年懷揣着對城市的精緻夢想前進,向着城市前進期望在城市的繁榮中尋得自己的第二故鄉。然而,每當夜深人靜,那第一故鄉里的墟場是否會像昨日虛影一樣浮沉與他們的夢境中呢?中國的鄉村由宗族和祠堂相聯繫,這種紐帶直接導致了鄉土文化中對土地的熱愛和守望,這種精神依託又歲地域變換而不同,地地相異,村村不同。這種多樣而統一的對故鄉土地和文化精神的內涵,又有能多少被已被城市的喧鬧所攪得破碎疲憊的人所領會呢?

鄉土文化需要保護。李政道説:“科學與藝術——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但面對鄉土文化的保護,我們不能簡單用技術推進,就像無數的古建被推土機推倒一樣。也許鄉土文化屬於藝術,但數字化的技術絕不能真正保存鄉土文化:光盤可以刻錄族譜的圖像,相片可以保留故里的原貌,錄像可以記錄同鄉的歌謠,可當我們需要鄉土的慰藉時,我們不是回到充滿土腥氣的泥濘的故土而是打開電腦瀏覽圖片,哪裏才是真正的鄉土呢?數字化的保存只是為了那些失去鄉土的人提供一根骨頭,在夢中齧咬。

亞里士多德説:“人是城邦的動物。”不錯,每一寸浸滿故事的土地背後都是無數心歸故里者的思念與牽掛。鄉土生活中的宗族聯繫,是每一個魂歸故里卻不得者的渴望。鄉土文化並不意味着落後。老子在《道德經》中説:“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簡樸的鄉土文化並不簡陋,反對他的人只會顯得淺薄,又或者説,鄉土文化的保護抑或肯定是每一個魂歸鄉土的人的勤勤懇懇的想念,無論身在城市還是鄉村。

鄉土文化需要發展。傳統的祠堂中還留有一定的陋習,這是無可避免的,它還需要破除和創新。但在這之前,它還需要先被有選擇的繼承。那些離開故土的人猶如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陷入“離家——遠行——歸家”的模式。然而鄉土文化的烙印已刻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在離家遠行的途中,他們自然地成為了鄉土文化的繼承者和篩選者,選出與這個時代相符合的精神內核。

並且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成,因為極少數人才會數十年不得歸家。大多數走出鄉土的人依舊能夠在一年中回到故土,只是絕大部分的時光都成為了在外漂泊而在夢中魂歸鄉土的人。在他們迴歸時,他們依舊是故鄉里的人,但他們的不同文化卻悄然改變了鄉土文化。這樣看來,與其説鄉土文化抓住了遊子心靈上的纖繩,不如説鄉土文化本身也有着那些心歸故里,魂歸故土者的精神影子,無論是在其夢中還是在故鄉的牛棚裏。

鄉土文化的消失是看得見的。越來越多的鄉村陷入困局——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但鄉土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也是看得見的,在這看得見的背後,是那些在深夜無人時,打開冰箱,取出鄉土文化美食的看不見的魂歸鄉土的人。

那些人,那些從山村中,從城鎮中走出而奔向更廣闊的天地的人,那些和我一樣離家遠行的人。他們不是戴上了沉重的鐐銬在他鄉啜泣,這份思念在如今更像是一條紐帶連接着鄉土和另一端的將自己的心和魂都寄託在彼端的人。在他們的夢中浮現出的那低矮的泥牆,糞臭的小道,幽深的祠堂。那麼這片鄉土便還有人掛念,文化不會輕易消亡。

從鄉土中走出,我心歸故里,魂歸鄉土。

篇十一: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中華民族五千年,從鄉土走來。從古至今,“鄉土”這一概念始終深深地紮根於人們心中。“鄉土中國”入選高中語文新教材,鄉土文化成為高中生的必修課程,網紅李子柒製作的鄉土美食、傳統工藝視頻引人關注。我們對鄉土,保有一份不同的關切。但與此同時,隨着城市化推進,鄉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堪憂。

人們對鄉土文化,好似總在愛與不愛中搖擺。

什麼叫做鄉土?即家鄉的土地。鄉土文化,就是紮根於鄉土上開出的一朵朵絢麗的花。傳統,自然,富有民族特色和歷史氣息。它是傳説,它是一個又一個故事,它是古建築,它是村規民約,它是……有些人愛不釋手,但有些人不屑一顧。它是某些人心頭的白月光,卻也是某些人爭取利益的外包裝。在如今這個多彩而又浮躁的時代,鄉土文化該何去何從?而我們,又該如何傳承與保護呢?

鄉土文化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毋庸置疑,我們必須傳承與守護。雖然在網絡時代的大背景下,鄉土文化在我們生活中好像漸漸淡出,愈發無足輕重了。但沒有了根的民族,註定是走不遠的。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在這個大眾娛樂趨向低俗化、全民審美醜化的娛樂時代,鄉土文化無疑是一股清流,洗淨鉛華,留下純粹。李子柒的走紅絕不是偶然的,與此同時,説明鄉土文化在人們心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所以這是一個機會,我們仍需要許多個“李子柒”。在發揚鄉土文化的同時,改善網絡環境,這是傳承鄉土文化的一條必經之路。

“鄉土文化”成為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課,這更是一劑強心針。在鄉土文化缺失的今天,孩子們似乎已經不再“土”了:傳承鄉土傳統節日,似乎只有有一個假期;手機成了必不可少的配套。寧願多玩幾次遊戲,也不願放下手機,去感受感受節日的氣息。長此以往。鄉土文化必將被遺忘。所以鄉土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上層建築決定下層基礎,在思想上必須要重視起來,再行動起來。通過鄉土文化的教育,讓缺失的鄉土文化再次回到人們的心中。

鄉土文化紮根於鄉土,可現在,鄉土逐漸被蠶食,可謂“獨木難支”!人的慾望無限地膨脹,一幢幢高樓林立,城市化進程不斷壓榨着鄉土,鄉土文化。水泥地、柏油路能稱之為鄉土嗎?沒有了鄉土,鄉土文化在哪裏依存呢?所以,我們傳承保護鄉土文化的前提,當務之急是保護好鄉土。經濟發展,城鎮化是必要的,但這樣的發展一定要適度。在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我們更要統籌兼顧,保護好數量有限的鄉土資源。

鄉村不代表落後與貧窮,恰恰相反,它是鄉土文化堅強的守護者!我們從鄉土走來。如今卻變鄉土為城鎮,這是過河拆橋,這是因小失大。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明,從遠古走來,靠的都是延續、傳承和發揚。我們不僅要傳承好鄉土文化,更要發揚它,因為我們決不是最後一代,這便需要我們思考我們腳下的鄉土,是從何而來?又將要走到何處?

讓我們親吻鄉土,感受其中的文化與內涵!讓我們親吻鄉土,停止對他的冷漠與傷害!讓我們親吻鄉土,如此才會知道鄉土是多麼厚重!鄉土文化是多麼的令人敬重。

讓我們親吻鄉土,讓文化之花絢麗地綻放在鄉土的枝頭上!

篇十二: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羣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間的凝聚力。

磐安煉火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流傳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雙峯、仁川、深澤鄉一帶和附近的一些地區。傳統社會裏,地方上遇到災禍、瘟疫,或是村民生病,往往要請人主持法事儀式,又稱“踩火”。

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我的老家就會舉辦煉火儀式。那一天,幾個人拿着籮筐,挨家挨户的去收集木炭,村民們也都會交出木炭,通常認為交了木炭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傍晚,他們將收集好的木炭堆在廣場上,木炭堆起來就像一座小小的黑山。下面墊着稻草、玉米杆和松樹枝之類的東西。再過一段時間,開始起火。他們拿着團箕對着木炭扇風。漸漸地,木炭開始發紅。

踩火的信徒們之前必須要先把全身都洗乾淨。此時,他們穿着短褲,光着膀子和腳,拿着響鈴叉,在邊上等候。道士開始進行祭祀儀式,那些年紀大的婆婆們也開始供拜。道士爬到桌子上去,下面放了一個銅鑼,底部朝天,還有一碗水,一炷香,説是太白金星下凡,代表佛祖講話,給煉火開水火們。整個過程透露出一種神祕感。

祭拜的時候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要祭拜,代表祭拜四海龍王。此時天已經黑了,道士嘴含一口水,噴到木炭上,火焰迅速往上竄,火舌捲起,彷彿要吞噬黑夜。四周緊鑼密鼓,鑼鼓吹打的聲音配合着熊熊的火焰,好不熱鬧。信徒開始在火堆邊上奔跑,速度越來越快,高歌狂舞,大聲吶喊,他們衝進了火中,在通紅的火炭堆上奔跑,動作粗狂有力。

參加煉火的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他們説,這個活動一方面是為了祈禱風調雨順,人獸平安,另一方面也是願我們的生活紅紅火火。

2005年,磐安煉火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磐安縣被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煉火)之鄉”。隨着社會的發展,有些東西漸漸被替換,有些東西漸漸被遺忘。但是,在這個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留住曾經的記憶,讓這些寶貴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篇十三: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一想起家鄉,總會有一股幸福感湧上心頭。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珍藏在我的內心深處,帶給我太多美好!

6歲時,我就和爸媽搬到鎮上,一年到頭回老家的次數少之又少,老家的變化挺快,但是唯一不變的是那股親切感。想着這些幸福甜蜜的事,我彷彿回到了家鄉,回到了在家鄉看戲的情景。

那時,老家的文化生活是貧乏的,唯一能給村裏人帶來些文化享受的便是一年一次的戲曲表演。家鄉的戲曲表演沒有專門的場地,就是在村裏“半露天”式的大會堂;沒有很專業的戲曲團隊,村裏和鄰村那些愛好戲曲的積極分子就自發組織起來自編自演一部鄉土味兒十足的地方小戲,其他的便是從其他鄉里請來了幾個小演員,也向他們借了許多頭飾和衣服;看戲也沒有一個人需要給錢,男女老少都可以去捧場。就這樣一直“三無”的戲劇,在我心中卻是最專業最棒的戲!

看戲前,村裏人需要做最多的事便是佈置場地,因為基本每家的老人都會去排練的地方湊熱鬧,所以任務就落在我們這些小孩頭上,爸媽不放心我們一堆小孩來打理這些,於是也都來幫我們。大人負責戲台子的通電與清潔,而我們一堆小孩就四處搜尋各個家中的凳子、桌子,然後四五個人一起把這些東西一趟趟地往戲台子前搬,終於整個大會堂都變得滿滿當當的了。這時大人們也已經完工了。

傍晚,是最熱鬧的時候。大紅的帷幕慢慢地拉開,台前熱鬧起來,長條凳、小木凳、竹椅上馬上就坐滿了人,此時,我便會耍賴皮似的為爸媽搶好位子,盼望爸媽早點來看戲。不到10分鐘,大會堂便熱鬧得像一鍋沸騰的水,全村的人都集中在這裏,男人們敞開了懷,燃上一支煙,舒心地吞雲吐霧,他們談生活,説到興處,嘻嘻哈哈樂一陣。那些大小媳婦則三五成羣,嘴裏啃着自炒的花生、瓜子,咀嚼着奇人軼聞、家庭瑣事,談論一陣,感歎一陣。台上幾個身穿戲服的戲子上場了,咿咿呀呀地唱起,台下更是一直高漲。台上的表演並未入我眼,我看中的是小店裏賣的小零食和小玩意兒,趁爸媽不注意便興奮地跑到奶奶面前,攤出小手,奶奶心領意會,掏出一兩塊兒硬幣放在我的手心。我蹦蹦跳跳地離開,去找其他的小夥伴們一起去買吹泡泡的玩具。然後站在台前,使勁地往戲台上吹,玩得不亦樂乎。我們這幾個頑皮的孩子還會溜到戲台的後方,偷偷地觀察戲子們畫着奇怪的粧,瞄瞄戲子們頭上古怪的髮飾,有時膽大地伸出小手摸摸掛在架子上的戲服。戲子一發現,我們立馬逃之夭夭,等戲子走了,我們又馬上偷偷溜回去。一個晚上一下子就過去了,很快大家都就得帶着不捨離開了。

在家鄉看戲,每次想起來都是讓我回味無窮。

離開老家的第二年,老家的戲就不再演了。想要看戲也只能到更遠的地方去看了。我覺得怪可惜的,那個全村人一起參與的戲就這樣消失了!

我的家鄉,我多想依偎在你温暖的臂彎,看你的過去——我珍藏着的那些珍貴的不忍心被歲月剝蝕的記憶!

篇十四: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時光荏苒,歲月似流水帶着鄉土的記憶匆匆而逝,一去不回頭。我暮然回首,只為挽留她的腳步,她卻不願停留,只給我留下了離去的身影和星星點點的回憶。

春天的小村莊裏被清晨的裊裊青煙捧在懷裏,早起的人們頂着露水,扛着鋤頭上山忙活。一年之計在於春,大家自然不能浪費這個注滿美好希望的季節。春眠不覺曉,我總是被十點半的廣播從睡夢中睜開朦朧的雙眼。而外公外婆一定已經在山上幹着活,只要我吃完準備好的早餐,上山就一定能看見他們。春天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茶葉。先用大的剪子把過長的枝葉進行修剪,就像是園林藝術一樣。再等上幾天,抽出了新芽,採下的茶葉才最新鮮。嫩綠的新芽上翻滾着露水,看上去格外的嬌嫩,似乎在表面打了一層蠟。整座茶山上都能嗅到清新的綠意。外婆採茶葉的速度很快,可以兩隻手並用,似輕盈的蝴蝶在茶樹間飛舞,綁在腰間的小籃子一會兒就滿了。像我這樣笨手笨腳的,速度慢而且沒耐心,注意力一下子就會被山路邊的蕨菜給吸引了。

蕨菜是山上常見的一種野菜,洗淨後在沸水中焯一下,然後再炒一下或者醃上幾天,便是餐桌上的一道風味了。蕨菜的盛季在清明前後,要説清明,自然是少不了清明果了。清明果有兩種,磐安本地的是用芋粉做的,皮兒吃起來比較Q,勁道,而我們那是糯米粉做的,嚐起來比較糯,一樣的是都用一種綠色的野菜揉進面裏,所以看上去是草綠色的。這清明果做的好不好啊,那還得看包得飽滿與否還有餡兒炒得香不香。每次我都能把外婆做的最大的那個吃掉,外加一碗雞蛋麪,這才叫生活!

夏天的熱情打動春天的懶散,我們迎來了第一番豐收。茄子,四季豆,玉米,絲瓜還有西瓜都趕着將豐碩的果實奉上,勤勞的人們臉上綻開了滿意的笑容。一個個西瓜像害羞的孩子,抵擋不住驕陽似火的熱情,都躲在葉子下面。清晨把西瓜從地裏抱回來到晌午來一個大西瓜,切開來,飽滿的紅色讓人垂涎欲滴。若是讓西瓜先在打來的井水裏浸上半小時,就可以嚐到“冰鎮西瓜”了讓豐收的甜意從嘴裏蔓延到心裏。

秋風把豐收的消息吹到每家每户。人們趕着去迎接豐收的果實。即使是汗水濕透了後背,也難掩人們心頭的喜悦。偶爾田野上秋風吹過,給忙碌的人們送去一番清涼。到了傍晚,田野上麥浪還在翻滾,秋風帶着涼意和豐收的愉悦在村莊,山野之間迴盪……

當寒風開始在山林裏呼嘯時,山村裏這匹忙碌的駿馬開始停息。人們開始準備過冬。等到過年了,籌備已久的家宴為在外的人們擺開。忘卻的是一年的疲憊與壓力,代之的是團聚的輕鬆和喜悦。餐桌上是擺不完的美味和道不盡的家常。等到十五,就是一年一度的燈會。吃碗湯圓,我們來到馬塘。這裏有來自玉山各村的各種各樣的龍燈和花燈,張牙舞爪的龍;各式各樣的玄幻人物,五彩繽紛的煙花。天上是炫麗的煙花爆竹,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硝煙的氣味,路上是滿地的爆竹紙屑,我們感受着天上人間的新年的味道……

在記憶的長河中,我在慢慢摸索,尋找最真的來自鄉土的記憶。

篇十五:留住鄉土文化作文

沉思往事立殘陽,當時只道是尋常。

——題記

我對於家鄉的記憶,是十分美好且愉快的,那種感覺就像是某個黃昏,你一個人獨立於天地之間,夕陽金黃色的餘暉,暖暖地將你包圍,你張開雙臂,盡情地深吸一口氣,輕鬆的感覺從腳底蔓延開來。所以,每每我被莫名的壓力壓的喘不過氣來,我就會想起家鄉,想起,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小小村子佔地面積不大,只有區區十幾户人家,然而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鄰里鄉親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倒也是其樂融融。常常有這樣一個畫面,十幾個孩子在一條不平但寬敞的路上奔跑,手裏揮着用繩子和棒子做的“拂塵”,常有“二郎神”、“嫦娥”、“百花”等神話人物的名字從孩子們嘴裏蹦出來。哦,這是在玩cosplay(過家家)呢!而另一邊,幾個老人或成年人坐在一塊空地上,有一句沒一句的説着話,什麼誰誰誰又有官司啦,哪裏又要做水庫啦,這個季節筍特別多啦等等,話題涉及各個方面,偶爾聊的激動了,還會一拍手跳起來,仰天長“笑”了幾聲又坐回去。哦,那是在暢談人生呢。

還記得那時的夏天,陽光是那樣明媚呢,幾個小鬼總是在媽媽去小溪裏洗衣服的時候,像條小蛇一樣溜到水裏玩,明明都是旱鴨子,還非得撲騰上幾下,卻淨是在喝水。水喝飽了,就爬上岸,走到石橋上,小鬼們一排做下,小腳丫子伸進水裏,踢起了水花,這時,大點的總會帶頭唱起歌兒來,小點的就跟着和或拍手打節奏,媽媽則是會遠遠喊着:“小崽子們,別掉水裏了小心點兒。”那是恬淡自由的時光,是讓我戀戀不捨的時光。

記得那些年的冬天,窗外的雪紛紛揚揚地下着,那是一個紅加白的世界。不要以為小村子裏沒電器就很冷,其實不然,老人孩子中年人,擠在一間屋子裏,圍在幾個火盆兒旁邊,嘴裏嗑着瓜子,聊聊村子裏的奇聞趣事偶爾會掉瓜子殼到盆子裏,冒出來的陣陣嗆人的白煙,嗆得滿屋子的人都直咳嗽,那是談笑風生的日子,是讓我戀戀不忘的日子。

可是無情的歲月啊,匆匆的都來不及讓我思考,就將我帶離了這片土地,雖然還是可以回去,確早已不同往昔了,再也不會有揮着“拂塵”的孩子們了,再也不會有激動的跳起來的大人,再也不會有愛喝溪水的小鬼們了,再也不會有唱着歌踩着水的恬淡時光了,再也不會有滿屋子人的冬天了,再也不會有燒的紅火的火盆兒了。那燦爛的陽光,紅加白的世界又到哪兒去了呢?

庭前的玫瑰花又開了,我能留住的只有記憶了嗎?只有記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