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中國文脈讀後感1000字高中(精選5篇)作文

精選 閲讀(6.87K)

篇一:中國文脈讀後感1000字高中

中國文脈讀後感1000字高中(精選5篇)作文

羅夢婷

從《山河之書》到《中國文脈》如果説前者是閃耀在中華文化長河上的亮麗一景的話,後者便是前者的締造者。如果説我是一個從不懂歷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時,我卻被餘老師用那麼通俗,簡潔,乾淨而又賦予魅力的語言吸引着,我從來不知道浸着歷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讓人醉,你為我們講述的不是那鐵騎血腥的歷史,娓娓道來的而婉諾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攜着遠古文化氣息,那麼親切地走來了,你所有的懷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種美是我從不曾目睹的,那種愛是迷失自我的歲月裏,光輝的一筆,那是生命裏的切切私語,是生存狀態自然程現,就是她讓我心裏像點着了一場大火,讓我的思考從平淡、消極、頹廢,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傷感還是有的,有那麼一天開始,我不那麼熱衷於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為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着腳也夠不着,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還在燒着,燃燒是一種讓人睜不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種灼熱而飄忽的獰笑,快速地推進着毀滅。那一刻,我這一邊已經準備剎時化為灰燼,哪知有一雙手伸了進來,把傷殘的我救出。

我從夢魘中醒來,生命那麼觸手可及,連樓蘭姑娘也在為我婉惜,我還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對數理化的宣揚,那種數字美,那種簡潔美,那種約定美,那種不用粉飾的美,那麼高傲地推動着生產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為我親愛的祖國盡微薄之力,這是我的青春!踏着青的遺蹟,我的人生帶着年齡的宂餘前進着,可時間已經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讓一種東西停止了,而讓一種東西無力了,我沒有自信了,帶着的清高的外表,卻感到了那種來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讓我傷透了。

西天最後的一絲餘光鋪開了夜的序,我開始了我爭渡的最禮相遇,不知道算不算愛上了你。

我的書房裏,泛泛的燈光裏,我席地而座的隨意,散落一地的書,乾癟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應該知道,我不想睡!

篇二:中國文脈讀後感1000字高中

與文化對話

邵櫻菲

“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初聽到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的這句話,我就感慨於它的生動與精煉。懷着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好奇,我捧起了《中國文脈》。

談到一個國家的文化,的確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話題。我認為,它體現出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底藴,一個國家的歷史積澱。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自然有着一條漫長而又多樣、精彩的文化脈絡。

這本沉甸甸的書以中國文字為敍述原點,從《詩經》講起,到春秋的百家爭鳴,秦漢的文字統一,著名的《史記》一書與司馬遷,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性與一流文采,直至每個人都熟悉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完整地再現了中國文化的脈絡,解讀了其一波三折的進步、演化的歷程。

讀《中國文脈》,我彷彿與作者一起,置身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化身為一位時間的旅行者,去品味《詩經》之餘韻,琅琅上口的重章疊句;品味屈原之《楚辭》,艱深而熱烈,華瞻而深深,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強健詩魂;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大膽跳出漢賦,追求華麗之風,還有許許多多的大作,為中國文化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最具有現實意義的,我認為是餘秋雨先生對於佛教的研究與敍述。他總結到,佛教的根本教益是“緣起性空”,也就是説,萬物的根源是一個個偶然事件的偶然組合。而在如今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邊,總有一些人極力地追求功名利祿,金錢榮譽。既然世間萬物的根源都是空的,我們為什麼不去慢慢地品味生活的美好和生命中那些來之不易的“小確幸”呢?佛教這一古老的傳統宗教追求的正是平和,自在與放鬆。當我們火急火燎地快節奏生活時,另一邊是輕煙繚繞,平靜美好。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逐漸看淡金錢與功利,去追求心境的平和與自在。

同時,《老子》中的“上善若水”思想也令我感觸。最高等級的美德就像流水一樣,默默地滋潤着天下萬物,滋潤着它們的根系,卻從不與其爭奪功勞,這就是最高的道!餘秋雨先生説:“對我一生影響的思想有很多,但對我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老子的上善若水”。”他把人生的最高準則定為“上善若水“。我也希望,我會向上善的目標而努力,有堅定的信念,為社會作出積極的奉獻。正所謂“潤物細無聲”,和“上善若水”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立足今日,回首中國文化深厚的歷史根系,能從書中的文字中結識千百年來中國文化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領略中國文脈的博大精深,呼喚亙古偉步,再現偉人智慧。

篇三:中國文脈讀後感1000字高中

樓欣然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有這樣一個題目,“對音盲來説,貝多芬等於不存在。對於畫盲來説,畢加索等於不存在。對於只讀流行小報的人來説,從荷馬到海明威的整個文學寶庫等於不存在。”此中提及的盲指眼界與思想的邊界狹小不自知,而現今“盲”可能已經成了文化的病毒,傳染着數量龐大的羣體。

書中有一文段專門寫目前現實中人們的一種盲目選擇文化行為,令我深思。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於漫長而龐大的中國文化中不分優劣、高低、真偽、主次、輕重、正邪選擇了“排山倒海的文化”。此時尋找文脈居然成了拯救。這樣的“文化繁榮”將掩蓋文化真正的生命支點,流於俗套。而作為現代的我們迫眉之急應該是破除“盲”的大問題。

現代的“盲”不是對文字需求的缺乏,而是文字過度飽和,在閲讀過度的不那麼好的文字後對好文字的麻木盲目。這是審美在流失,比人人都是文盲更可怕,因為受到粗製濫造文字侵害的人也可以認為自己對文字有創造性的理解。他們受害卻不自知,堅定地推自己為主流,逐漸也讓更多人不知情地受害,也許甚至會逆轉文脈的未來方向。

羣山藏青天,春泥匿清泉。當人們只關注羣山與春泥時,他們永遠找不到羣山背後正“掃灑青天開”,春泥之下正“清泉石上流”。

大家也許聽説過“信息繭房”,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狹小的空間,在自己的電子設備中。它是時代大數據的產物,將你曾看過蒐集過的東西不斷遞到你面前,永遠限制在已知的信息中,一旦處久繭房我們便很難踏出。時間,讓深處繭房的人們越來越狹隘,永遠無法自我找尋未知的精彩。

現今流行小説之風,我難以否認部分網絡文學的確精彩,但在浩如煙海的小説影視劇中,青少年極易跟隨媒體的推薦而盲目找文學,盲目地認為網絡文學就是新時代的文化主脈。不斷將自己放在網絡文學的繭房中,心甘情願束縛自己,除網絡文學外再無傳統文學,所以如莊子之語“井蛙難語海,夏蟲難語冰,曲士難語道”。正是如此,我身邊有些朋友可以一夜找到四本感興趣的網文小説,而四個月都未必能找到一本有着文化傳統主脈生長而恰好對自己而言適合的經典。蒙於繭房,擦肩於經典之畔,則不盲也盲!

羣山藏青天,春泥匿清泉。找到青山與清泉已是難事,更何況青山千重,清泉萬眼,如何選擇最適合的風景也成難題。

短視頻網站已佔據了時代視野,為生活添彩,但與此同時,文化雖然擁有多元性卻讓人們被動失去了部分經典選擇權,不必説短視頻能多吸引人,一個有趣的幾分鐘的短視頻能吸引上百萬的點贊,無數人在線觀看,可快餐式對於文化來説卻不一定是件好事。千千萬萬個短視頻介紹成千上萬本經典,幾分鐘之內你能瞭解到無數本書,而隻言片語很難讓人選擇經典,人們時間又有限,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難以細緻選擇一本好書,以至於常常讓人選錯書而覺得經典不適合自己,逐漸遠離和誤會經典。蒙於誤會,擦肩於經典之畔,則不盲也盲!

羣山藏青天,春泥匿清泉。找和選已讓人患上“盲”的弊病,文化主脈的傳承成為難題,所以藉以此文願諸君都能發現千重羣山藏青天,萬般春泥匿清泉。當我們自行跨出破除盲的第一步時,世界已經改變。

篇四:中國文脈讀後感1000字高中

流淌的文化

陸城

文化潛流在歷史的山巒間時隱時現,黛色的羣峯構築了溪流的生命格局,而淙淙清流湧動着山澗的動人風景。中華大地寬廣綿長的時間和空間,與華夏文明絕無僅有的繁盛迷離,相聲相長,纏繞綿延,勾勒出中國文脈清晰繁複的脈絡。

餘秋雨如同深山的老者,他輕輕撥開林間的霧嵐,將這山水之間的紛繁往事娓娓道來,帶我們聆聽這世界上偉大文明強勁有力的心聲。就像一切原始神祕的東西總能引發無數欣喜與悸動一樣,餘秋雨從千萬年前的先民,從黃帝炎帝女媧夸父落筆,這些流傳甚久動人心儀的傳説,以其風塵僕僕的歷史感和不可思議的姿態,鐫刻在每個牙牙學語孩子的夢鄉,每個甚至目不識丁的中國人的心頭。正如書中所述:“等級,是文脈的生命。”“世間之禮,天地之敬”的文化信仰與崇拜是浩蕩中華文明的奠基,而傳説時代略顯虛妄不實的古老故事則是華夏文明最初意識形態的曲折呈現。那些之所以能夠歷經歲月更迭仍不朽地存在於歷代人民心中的,是因為這神話中包含着一種屬於集體心理的真實。餘秋雨這樣闡釋神話的“原型”價值:“這就像晚霞給人的悽豔感受,修竹給人的風雅印象,長年累月也成了一種真實,甚至比它們在天象學和植物學上的真實更有意義。”

中國古代的神話,無論是宏偉創世開天闢地,亦或悲壯犧牲填海奔月,都潛匿着一種美學的生命氣息,有着天人合一的壯闊和悲情柔美的鴻蒙。從這不確定的源頭起,這最蒼老又最不會衰老的詩意,已經植入每一箇中國人身上。

繼而,從《詩經》的稻麥聲和蟲鳥聲起,屈原悽楚高貴、孤傲憫人的行吟,司馬遷錯落有致的樸素筆觸,魏晉四方奔溢、氣貌繁盛的文化格局,唐宋哀感頑豔字字珠璣……華夏文明流光溢彩奔騰不息。讀後感·中國人總願意回顧歷史,而文化潛流一直被朝朝代代的中國人的記憶定格,因而我們仍可觸及那些來路上的“平和、安詳、尋常、世俗以及有節制的譴責和愉悦”,這是文化的繁盛恩賜。

最令人動容的是餘秋雨寫李白、杜甫、王維的那一章。唐朝詩壇是不好落筆評述的,因為它的盛世繁華,也因為歷代文人對它繁宂無盡的評説。對於這個人人都能輕易誦出“羌笛孤城”、“空山新雨”的民族來説,唐詩開啟了個人生命最初的美學的認知,它喚醒的是內心,是山河,是文化傳代和生存本性,因而也是華夏文明不可逾越的篇章。

因此,中華的文化傳統不論是口口相傳,亦或是以詩詞留世。都在這個世界上默默地散發着屬於自己的魅力。它們交錯縱橫,就這樣構成了中華的文脈。

篇五:中國文脈讀後感1000字高中

婁慧晴

“文脈既隱,小丘稱峯;健翅已遠,殘羽充鵬。”這是餘秋雨學者在《中國文脈》中的一句話。意為“中國文脈”雄偉巍峨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就看不見它了,而被稱為高峯的小丘其實還不夠被稱為大山的資格。真正健強有力的鳥早就飛遠了,而被人們所看見的所謂鵬程萬里的殘羽,其實和那些比起來不算什麼。

“一個人面對一種宏大的文化,就像一個小孩面對一座大山。”正所謂現在的我們。面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時,我們似乎總是無從下手。有人説,學術爭論的最高境界,就在於各派充分地展開自己的觀點之後,又遇到了充分的駁難。結果,誰也不是徹底的勝利者或失敗者,各方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同上一個等級。我們在現代爭取了很久的學術夢想,是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經實行了的。所以我們既要重新審視過往的一切,更要稱讚先人的智慧,弘揚他們的精神。站在新時代起點的我們,有義務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這需要我們對中華文化歷史有一個瞭解。我想,《中國文脈》是很好的選擇。

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秦漢時期的大一統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説。綿延不絕,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而這部著作的作者,餘秋雨學者,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考察並闡釋中華文明諸多被埋沒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由此受到保護和弘揚,他也被公認為當代中國重新梳理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所寫作品,開創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追摹者眾多。

為什麼我們總説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呢?其實這源於我們的生活實際。這種情形直到今天我們還很容易體會。看看身邊,不難發現,越是模糊的事情總是“故事”越多,越是過去的事情總是“細節”越全,越是虛假的事情總是“證據”越硬。早在古籍中記載過的事態現象,仍能反映當今的社會。經常會想神話傳説這類不切實際的故事究竟是憑藉着什麼才能夠傳頌到今天,《中國文脈》給了我答案。按照文化人類學的觀念,傳説和神話雖然虛無縹緲,卻對一個民族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成為一種歷久不衰的“文化基因”。它們決定了我們的身份和氣質,它們也為一個龐大的人種提供了鴻蒙的詩意。大概是自然的規律,彷彿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有它們存在的道理,都有跡可循。

從文字到篇章,故事永遠都講不完。大風從東吹到西,從北刮到南,關於文化的討論,總會在中國的大地上掀起浪潮。我們用一種方式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沒有巴比倫的殘忍,沒有盧克索的神威,沒有恆河畔的玄幻。不主張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不盲目崇拜某些文人志士,不刻意抬高他們的價值。這不是文學的悲哀,是文學的高貴。我們嚮往着平和安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