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精選8篇)作文

精選 閲讀(1.65W)

篇一: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精選8篇)作文

提升的目的就是要讓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設計並製作微課程,從而

呈現關鍵信息,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

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形式

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

從過往培訓學員作業中發現,該能力點有部分教師存在提交材料不完整的情形,要引起重視。

1、必須提交的測評材料

[B2微課程設計與製作]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三項:

一、微課程設計方案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表方式呈現的文本文檔,如WORD,PDF等。

二、微視頻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時長不超過10分鐘。

三、學生體會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沒有規定時間。

2、各項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材料一:微課程設計方案

教師自主選擇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撰寫微課程設計方案,包括主題、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流程與內容設計以及實施思路。

優秀指標:

教學內容科學準確,符合課程標準,突出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編排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邏輯性強,過程主線清晰、重點突出;

內容呈現形式恰當支持內容表達;

將微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與教學實施做了關聯思考;

對微課程的教學應用環境、技術條件、學生能力做了充分考慮,預見了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制訂了應對方案,操作性強。

這些大家都很熟了,不再拾人牙慧圖片。

特別注意:在上交材料時,一定要附上學習任務單及相關練習。

材料二:微視頻

依據上述方案開發並提交微視頻,視頻長度不超過10分鐘。

優秀指標:

講解準確清晰、語言富有親和力,深入淺出,啟發引導性強;

內容呈現形式與講解新穎;

媒體應用合理,能有效支持內容表達;

使用文字、標註、變焦等提示性信息促進學生理解重難點;

注重使用提問、測驗等交互方式;

視頻清晰流暢,聲畫同步。

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微視頻必須與設計方案相對應;

要時刻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另外,製作微課時,要注意對微視頻進行視頻化處理,可參閲本公眾號文章(點擊蘭字):[微課還要視頻化]和[微課文字要視覺化]兩篇推文。(這兩篇文章寫於2016年1月份,時過境遷,大家就將就看吧,別扔磚!圖片)

材料三:學生體會

兩位學生使用微課程進行學習的感想和體會,以錄音或視頻形式提交。

注意:兩位學生哦!

3、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B2微課程設計與製作]微能力點可藉助的技術工具,相信會選這個能力點的教師都知道。不多説了。

[B2微課程設計與製作]就解讀到這,因為大家都會,所以寫得比較簡單。

篇二: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B5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能力點的難度不高,因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在日常的課堂中已司空見慣了。但也存在着有些教師在上交的材料中沒有體現技術運用的情況。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於教師沒有認真去閲讀測評規範的能力描述。

我們可以先看下該能力點的[能力描述]:

藉助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小組的組織與管理,從而

豐富學習小組產生方式

提高小組成員學習活動的參與度

保證小組成員平等地獲得學習資源

及時瞭解並有效推進小組學習進展

促進小組成員及時交流與深度互動

推動了集體智慧的沉澱和分享

在這裏首先明確了學習小組的組織與管理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必須藉助信息技術來進行;

學生的參與度,學習資源的獲得,小組學習進展情況掌控等。

接下來,我們分析下完成該能力點測評要關注的問題。

1、必須提交的測評材料

[B5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三項:

一、實施計劃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文形式的文檔,如WORD,PDF等。

二、技術使用記錄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文形式的文檔,如WORD,PDF等。

三、學生反思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要求2份學生反思,每份時間不少於2分鐘。

2、各項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材料一:實施計劃

提交一份利用技術支持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的實施計劃,至少需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習活動目標與任務、活動計劃(時間、分組策略等)、過程監控舉措、學習成效評價、技術環境設計等。

優秀指標:

計劃完整,設計合理、結構清晰;

有助於學習目標達成;

技術在小組形成、成員協作、交流討論、互評展示、資源分享等方面作用明顯;

技術能促進學生深度參與;

技術有助於集體智慧的沉澱與分享;

技術的應用有效支持了教師的監控和評價反饋。

要注意的問題

一、計劃的完整性: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習活動目標與任務][活動計劃(時間、分組策略等)][過程監控舉措][學習成效評價][技術環境設計]等。

二、要充分説明技術在小組形成、成員協作、交流討論、互評展示、資源分享等方面中所起的作用。

三、技術是否能支持教師的監控和評價反饋。

材料二:技術使用記錄

用照片或截圖的方式呈現技術使用的過程或重要環節,建議配上必要的文字説明(如活動環節、任務等)。

要注意的問題

提交的照片或截圖要突出呈現出技術的使用,並配上説明文字。

材料三:學生反思

請兩位學生分別回顧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並描述技術在此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視頻形式提交,不少於2分鐘。

優秀指標:

學生對過程的描述清晰、完整;

學生對技術在此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準確的表述;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主體角色明顯,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較強;

技術促進小組成員間的合作與交流;

學生感受到了合作意義與集體智慧價值。

要注意的問題

1、要求提交2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

2、要突出表述技術在此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3、每個視頻的時長不少於2分鐘

3、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B5學習小組組織與管理]微能力點可藉助的技術工具比較多,但有些工具受到了教育部手機不能進校園的限制。

可藉助的技術工具主要為三類:

一、諸如希沃班級優化大師之類的教學活動管理工具。

二、協作學習或資源共享平台或工具。如:Zoho、Groove、有道雲筆記等。

三、即時互動交流工具。如:微信、QQ、釘釘等。

篇三: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這個能力點而言,在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在[導學案]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所以廣大教師並不陌生。

本期繼續就教師關心的三個方面對這個微能力點進行解讀。

要完成的測評材料

[B1技術支持的測驗與練習]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三項:

一、工具介紹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以圖文方式的文本文檔,如WORD,PDF文檔等。

二、實施方案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視頻時長不超過5分鐘。

視頻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

三、學生體會

提交文件格式為[音頻]或[視頻],每個時長不超過2分鐘。

需提交兩名學生的體會材料。

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根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範》第一部分使用説明中要求:若提交的證據材料不符合任務要求,或不滿足合格的評價標準,則評價等級為不合格。

故該微能力測評必須同時達到下列三個要求才能合格:

1、提交的測評材料至少在文件格式上要滿足基本要求。

2、提交的測評材料為[工具介紹]和[實施方案][學生體會](2名學生)共三項,缺一不可。

3、提交的測評材料滿足合格的評價標準。

[工具介紹的評價標準]

優秀

工具介紹詳細完整,清晰地説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點;

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對工具的應用情境做了深入分析,分享了有效的應用策略;

工具操作便捷,使用策略具有創新性,值得學習和借鑑;

圖文並茂,可讀性強。

合格

工具介紹詳細完整,清晰地説明了工具的基本功能和特點;

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對工具的應用情境做了分析,並分享了工具應用策略;

圖文並茂,可讀性強。

測評規範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1、工具介紹:選擇一種你常用的測驗與練習工具,介紹其基本功能以及特點,同時結合你的教育教學實踐分析其應用情境與使用策略。建議結合圖文進行呈現。

從指南中和評價標準可知[工具介紹]要包含以下要素:

介紹工具的基本功能以及特點;

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其應用情境;

結合教學實踐分析其使用策略;

結合圖文進行呈現工具的使用。

[實施方案評價標準]

優秀

對測驗/練習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流程清晰、安排科學合理;

充分考慮了實施條件和師生準備等因素;

針對實施過程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做了詳細預案;

視頻清晰流暢,畫面穩定,講解清晰,無宂餘信息。

合格

對測驗/練習過程進行了描述,流程清晰、安排合理;

考慮了實施條件和師生準備等因素;

視頻清晰流暢,畫面穩定。

實施方案要體現的內容有哪些?

測評規範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2、實施方案:請描述測驗/練習實施過程,包括實施時機、實施條件、教師準備、學生準備等。以視頻形式提交,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原則上不超過5分鐘。

從指南中可知實施方案要描述測驗/練習實施過程:

實施時機

實施條件

教師準備

學生準備

實施過程

現在,讓我們回到[能力描述]和[實踐建議]的要求上: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或課堂外開展測驗與練習活動,從而

豐富測驗與練習的活動形式

提高測驗與練習活動的評價反饋效率

及時診斷學習掌握情況,為教學策略調整和差異化學習支持提供依據

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有助於通過積累形成測驗與練習的資源庫

小提示:

該微能力點屬於[學情分析]維度,所以描述實施方案時要把測驗練習與學情分析相結合進行分析。分析測驗與練習活動的評價反饋情況;分析診斷學習掌握情況等。同時説明通過這些測驗與練習有助於通過積累形成測驗與練習的資源庫。

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中或課堂外開展測驗與練習活動。

[學生體會評價標準]

測評規範中的提交指南要求:

3、學生體會:兩名學生對參與過程進行了回顧,説明他們在該活動中的體驗與感受。以音頻或視頻形式呈現,每個學生的回顧時間不超過2分鐘。

此項材料沒有任何難度,要注意的是需要兩名學生的佐證材料,且材料文件格式為[音頻]或[視頻]格式。

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B1技術支持的測驗與練習微能力點,可藉助的技術工具相當豐富:

一是諸如[課堂][課堂派][騰訊課堂][釘釘]等各類在線教學平台都具有在線作業功能;

二是諸如[問卷星][考試酷]等問卷工具或在線考試工具。

篇四: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B6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能力點與[C4支持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與表達]存在共同之處,也有區別的地方。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技術環境和創新性的方法三個方面。待後文解讀[C4支持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與表達]時再進行分析。

[B6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能力點單從名稱上就知道,該能力點的活動必須是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支持的活動,注重學生的作品展示和交流。

測評規範將[B6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能力點歸屬於混合學習環境,也意味着課堂活動是圍繞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開展和實施的。

整體能力要求為: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支持課堂內外的討論、辯論、成果展示等活動,從而

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

拓展展示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實時展示與分享過程性學習成果

實現基於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動

推動過程性成果的沉澱與積累

完成該能力點測評要關注哪些問題呢?

1、必須提交的測評材料

[B6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兩項:

一、活動設計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文方式呈現的文本文檔,如WORD,PDF等。

二、展示交流過程描述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時長不超過5分鐘。

2、各項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材料一:活動設計

提交一份運用技術手段支持學生展示與交流分享的活動設計,包括活動主題與目標、對象分析、活動過程、所用的技術工具,以及技術工具使用的目的。

優秀指標:

要素完整,表述清晰;

設計合理、可操作性強;

技術工具選用合理,操作便捷,有助於及時展示交流成果、擴大參與範圍,促進學生對學習成果的思考;

對技術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了周全考慮,並制訂了應對方案;

技術選擇和使用方式新穎,具有學習與借鑑價值。

要注意的問題

要素完整(參考提交材料樣式);

技術工具選用合理

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了預案

材料二:展示交流過程描述

描述展示交流的過程,包括展示內容、交流展示方式、活動實施效果以及技術的使用過程等。以視頻形式提交,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原則上不超過5分鐘。

優秀指標:

講解內容全面、邏輯清晰,對展示交流的內容、方式及效果做了詳細的分析;

技術應用準確恰當,促進了學生對學習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動;

視頻清晰流暢,畫面穩定,解説明確到位,無宂餘信息。

從要求可以看出,視頻所呈現的內容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講解內容全面、邏輯清晰,也就是要包括展示內容、交流展示方式、活動實施效果以及技術的使用過程等。

對展示交流的內容、方式及效果做了詳細的分析。

技術應用準確恰當,促進了學生對學習成果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互動。也就是要描述技術的作用和效果。

注意:需要教師個人形象哦。

3、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B6技術支持的展示交流]微能力點可藉助的技術工具比較多,往往都是些學習平台和在線教學社區,當然也可以是學生利用學科工具進行展示等。

一、課堂中的教學工具和平台。如:讓學生展示利用几几何畫板或仿真實驗室等學科工具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利用UMU實時鏡像分享學生的學習過程,即時收集課堂交流與反饋信息等。

二、課中課外的在線學習平台。如:通過在線討論功能實現師生、生生間的多維互動交流,或將作品上傳至在線社區,實現與學習夥伴的實時分享與協同創造,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三、社交媒體交流展示工具。如:利用美篇,微信公眾號或QQ、微信等即時交流工具,發佈作品或開展交流活動。

篇五: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數據可視化旨在藉助於圖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傳達與溝通信息。

當前,學生學習數據的可視化在學情分析及相關總結報告中,是一個極為活躍而又關鍵的方面。

數據可視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傳達與溝通信息,讓數據包含的內涵簡潔清晰和易懂。

同樣,[A13數據可視化呈現與解讀]和[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也有着極強的關聯性。

二者側重點上有所不同,學情分析重要對數據的分析,數據可視化重在將分析結果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出來,讓數據內容更加直觀和清晰。

能力提升的目的就是要讓教師能借助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數據的呈現與解讀,從而

藉助圖像、圖表等可視化形式直觀地呈現數據;

選擇合適的圖形、圖像對數據進行合理解讀;

有助於發現問題和解釋問題;

探究、發掘數據間的潛在聯繫;

為準確、多角度分析與解讀數據提供支持;

為合理使用數據分析結果奠定基礎;

該能力點要求提交的測評材料[數據分析視頻],有部分教師認為有難度。下面就相關問題,就談談個人理解的看法。

1、必須提交的測評材料

[A13數據可視化呈現與解讀]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兩項:

一、數據及呈現結果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表方式呈現的文本文檔,如EXCEL,PDF等。

二、數據分析視頻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時長不超過5分鐘。

2、各項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材料一:數據及呈現結果

提交一份學生數據及數據可視化呈現結果。

優秀指標: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行為;

數據條理清晰,存儲規則一致,是真實的教育教學成果;

應用恰當的圖表方式呈現數據分析結果,清晰直觀,可讀性強;

所選擇的圖表形式準確傳達關鍵信息,有助於挖掘隱含教育教學問題。

應用恰當的圖表方式呈現數據分析結果該如何理解?

數據可視化主要的呈現方式就是信息圖,而信息圖中,圖表是最重要的表現形式。

同時,不同的圖表呈現方式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

柱形圖和條形圖常用於呈現各個項目之間的比較情況;

折線圖則適合用來呈現數據變化的趨勢;

餅圖適用呈現數據的比例情況;

散點圖適用用來呈現值的分佈和數據點的分簇,判斷兩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

問題來了,這樣的圖表我們如何得來呢?

不急,先買個關子,這個我後面的技術工具支持當中講述,請各位看官,耐心先往下看。圖片,這裏先把材料上交樣式模板呈現給大家。

建議:在上交材料時,附上相關數據和數據圖表的EXCEL表格。

材料二:數據分析視頻

針對上述學生數據,以視頻形式講述數據分析的目的和內容、數據可視化呈現結果生成過程,並對分析結果做進一步解釋。視頻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時間不超過5分鐘。

優秀指標:

數據分析目的和內容描述清晰,提出了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

數據可視化方式(過程和結果)能夠解釋提出的問題;

對產生該結果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並考慮瞭如何利用數據分析結果改進教育教學;

視頻清晰流暢,畫面穩定,解説明確到位,無宂餘信息。

從要求可以看出,視頻要呈現的內容有:

數據分析的目的

數據分析的內容

數據可視化呈現結果的生成過程

對分析結果的解釋等。

這裏要特別注意第三點中的四個字:生成過程。也就是你這個圖表是如何生成的一個過程要呈現出來。這對非信息技術專業或對EXCEL電子表格不是太熟練的老師的確是一個挑戰。

那麼我們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得到這個圖表呢?這就要説到可藉助的技術工具了。

3、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A13數據可視化呈現與解讀]微能力點可藉助的技術工具,從教師的日常教學中有下列幾類:

一類是藉助常見的可實施在線考試或教師非常熟悉的閲卷工具。如:七天網絡閲卷系統、考試酷、問卷星、騰訊文檔、金山文檔等,都可以直接根據採集到的數據直接生成圖表。

一類是在課中進行的即時的評價工具。如:雨課堂、希沃EN5等授課平台工具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活動情況生成相關圖表。

一類是在線圖表生成工具。如圖表秀等,這些工具你只需將數據上傳,就可根據你的選擇生成對應的數據圖表。

最後一個工具,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那就是EXCEL。EXCEL2016及以後版本的數據可視化功能得到了大幅的強化,操作變得更為簡單快捷。而EXCEL中數據可視化最強大的工具,應當是數據透視表了。

篇六: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B4技術支持的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點與[C3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存在共同之處,也有區別的地方。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技術環境和創新性的方法三個方面。待後文解讀[C3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再進行分析。

[B4技術支持的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點單從名稱上就知道,該能力點對技術是有一定要求的,故對部分教育欠發達地區和信息化教學應用不多的教師存在一定的難度。

測評規範將[B4技術支持的發現與解決問題]能力點歸屬於混合學習環境,就意味着課堂活動是圍繞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開展和實施的。

[個人看法]:對三個環境的理解,恐怕從支持教師的集體教,支持學生的集體學,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習三個角度和三個不同的教學理念來理解更為妥當,若強加上硬件環境進行劃分,測評規範中部分C環境的能力點在具體落實和實施過程中,會存在很多爭議。

對於三個環境的定義和理解,目前各方持不同的看法,沒有明確的説法,有點象下面視頻中的[大杯][中杯][小杯]問題。

本人才疏學淺,不想也沒有能力去討論三種環境及各能力點劃分問題。本人只想説,教育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不能用技術和硬件環境來束縛和綁架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在開展和實施能力提升工程2。0時,不必太過糾結硬件環境問題。

回到正題,我們分析關心下完成該能力點測評要關注哪些問題。

1、必須提交的測評材料

[B4技術支持的發現與解決問題]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兩項:

一、活動案例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文方式呈現的文本文檔,如WORD,PDF等。

二、學生反思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時長不少於2分鐘。

2、各項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材料一:活動案例

請提交一份在教師支持下學生用技術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案例描述,案例中需要包括問題情境、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成果、教師的支持以及信息技術的作用。建議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

優秀指標:

活動案例設計合理、結構清晰,圖文並茂,可讀性強,呈現了完整的發現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問題情境描述清晰準確,富有啟發性和開放性;

學生掌握了用技術解決問題的必要策略;

選用的技術工具能夠在學生髮現與解決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

技術工具操作便捷,使用方法具有創新性,值得學習與借鑑。

要注意的問題

問題情境描述、學生用技術解決問題的策略、技術工具的作用

活動案例要包含的內容

問題情境|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成果|教師的支持|學習資源|技術工具及作用|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作用描述可圍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

技術是否能幫助學習者表達觀點和理解。

技術是否作為探索知識的信息工具,幫助學習者對比觀點。

技術是否能描述、模擬有意義的真實世界問題、情景和情境,作為背景支撐學生在做中學。

技術是否支持小組合作與共同體知識建構。

技術是否支撐在反思中學習,幫助學生有條理地反思“他們所學會的”以及“他們是怎樣學會的”)等等。

建議:在上交材料時,附上相關學習資源或資源鏈接。

材料二:學生反思

請兩位學生分別回顧發現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並描述技術在此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視頻形式提交,不少於2分鐘。

優秀指標:

學生對過程的描述清晰、完整,解決問題的過程邏輯清晰;

在發現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技術使用充分,主體角色明顯,自主解決問題意識較強;

學生對問題有批判性思考,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和合理結論;

學生掌握了運用技術發現與解決問題的策略。

從要求可以看出,視頻要呈現的內容有:

學生對過程的描述

在發現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主體角色明顯

學生掌握了運用技術發現與解決問題的策略

注意:需要兩位學生的反思哦。

3、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B4技術支持的發現與解決問題]微能力點可藉助的技術工具比較複雜,往往都是些學科工具或課件。

一、技術作為支撐知識建構的工具。如:思維導圖、學習交流平台等能幫助學習者表達觀點和理解的相關工具。

二、技術作為探索知識的信息工具。如:EXCEL圖表或幾何畫板、仿真實驗室等學科工具幫助學習者對比觀點。

三、技術作為背景支撐做中學。如:幾何畫板或仿真實驗室等學科工具用來描述、模擬有意義的真實世界問題、情景和情境等等。

篇七: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A12評價數據的伴隨性採集]這個微能力點和[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有着極強的關聯性,在能力測評選點時,將這兩個不同維度的能力點一起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評價數據的伴隨性採集的目的就是為了及時把握學生學習情況並實施干預和提供支持,同時,也是為了更為全面評價學生學習行為和結果。

能力提升的目的就是要讓教師能利用技術工具實時、全面採集學生學習過程信息,從而

從多種渠道收集學生學習行為,全面反映學習過程;

能夠實時、有序記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

優化數據採集過程,豐富數據類型;

有助於及時發現學習問題,實施針對性干預;

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

該能力點要求提交的測評材料[採集工具],有些教師覺得有困惑,下面就相關問題,就談談個人理解的看法。

1、必須提交的測評材料

[A12評價數據的伴隨性採集]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三項:

一、採集工具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文方式呈現的文本文檔,如WORD,PDF等。

二、工具設計説明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時長不超過10分鐘。

三、採集案例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圖文方式呈現的文本文檔,如WORD,PDF等。

2、各項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材料一:採集工具

請提交一個伴隨性數據採集工具,也可以用文檔或圖片方式呈現工具形態。

優秀指標:

工具設計合理、科學、操作性強;

數據類型豐富,能夠全面、真實反映學生學習過程,支持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持續關注;

採集工具有原創性,具有學習與借鑑價值。

這裏的工具到底指的是什麼?

在前期培訓作業中,發現相當多教師把它理解成了像問卷星之類的採集類工具軟件,就個人理解而言,這是不正確的。

理由很簡單,教師不是軟件開發者,你如何去設計一個工具?指標中明確説:“工具設計合理、科學、操作性強。”

所以,正確的理解這個工具應當是一個數據採集表!例如記錄單、觀察表等。

至於問卷星之類的採集工具的應用是為了能夠有效提升採集和分析的效率和質量,併兼顧數據綜合分析的需要。

數據採集表在設計時要做到有計劃、可操作、可分析。

材料二:工具設計説明

請結合評價目標和數據採集對象,介紹工具設計過程或選用依據以及應用計劃等。

以視頻形式提交,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原則上不超過10分鐘。

工具設計説明要體現哪些內容

準確説明設計過程或選用依據;

説明對應用環境、資源條件做了充分考慮

預見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説明制訂應對方案;

數據採集過程中藉助的信息技術工具及作用等。

材料三:採集案例

請提交一份應用工具採集到的學生真實數據案例,如記錄完整的學生學習過程觀察記錄表,並對案例做點評和分析。

基本要求:

真實的學生數據案例

記錄完整的數據採集表

3、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A12評價數據的伴隨性採集]微能力點可藉助的信息技術工具與[A1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A11重在數據收集,A1重在對收集上來的數據進行分析。

一類是藉助常見的數據收集表。

如:問卷星、騰訊文檔、金山文檔、微信報名工具、釘釘在線作業、QQ羣作業等。

一類是在課中進行的即時的數據收集工具。

如:雨課堂、課堂派、麻吉星、騰訊課堂、希沃EN5等授課平台工具設計課堂問答,收集即時學習反饋,以便於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篇八:信息技術2.0微能力點解讀

面對[A11評價量規設計與應用]這個微能力點,有眾多教師的存在畏難心理。實際大可不必,因為評價量規在日常的教學中,隨處可見,如班級活動評優評先的一些打分細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估用到的一些評分表都屬於評價量規。

量規是一種結構性的量化評價工具,它從與評價目標相關的多個方面詳細規定評級指標,具有操作性好、準確度高的特點。

該能力點在測評考核時,要關注的是量規的設計及具體運用。

本期繼續就[A11評價量規設計與應用]微能力點進行解讀。

要完成的測評材料

[A11評價量規設計與應用]要完成的測評材料有三項:

一、量規

提交文件格式不限,建議為文本文檔,如WORD,PDF等。

二、量規設計與應用思路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時長不超過10分鐘。

三、教師/學生反思

提交文件格式為[視頻]或[音頻],時長不少於2分鐘。

測評材料合格標準

根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範》第一部分使用説明中要求:若提交的證據材料不符合任務要求,或不滿足合格的評價標準,則評價等級為不合格。

故該微能力測評必須同時達到下列三個要求才能合格:

1、提交的測評材料至少在文件格式上要滿足基本要求。

2、提交的測評材料為[量規]、[量規設計與應用思路]和[教師/學生反思]共三項,缺一不可。

3、提交的測評材料滿足合格的評價標準。

材料提交指南要求

量規:

提交一份量規,要素至少要包括評價指標、評價等級、指標的分級描述。

設計量規時要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需要什麼類型的證據

即要根據需求設置與達成目標相關的表現性任務,設計特定的測試。如核查表、分值系統、分析性量規、整體性量規等。

哪些特徵可用來判斷

也就是評價指標的設定,這是指標和量規發揮作用的地方。

評估的信度和效度如何

量規要能真正起到測評學生能力的作用,也就是量規中的指標和等級描述(所計劃的證據)是否能讓我們推斷出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

量規設計與應用思路:

結合教學主題、評價目標和應用對象,講解量規設計的依據、設計過程以及應用計劃。以視頻方式提交,需出現教師個人形象,時間不超過10分鐘。

量規設計與應用思路應用建議:

使用前公佈量規,讓學生能準確地理解評價要求

在自評或互評活動時使用量規,發展學生評價能力

儘量讓學生參與設計量規並討論量規的應用方法

活動後依據量規對活動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總結

教師/學生反思:

請提交教師或兩位學生針對該評價量規使用過程與效果的總結與反思,用視頻或音頻格式提交,每份反思不少於2分鐘。

提示:這裏教學反思或學生反思是選擇性的,二選一即可。

可藉助的技術工具

[A11評價量規設計與應用]微能力點,應當是30個微能力點中少有的對技術工具要求不高的能力點:

藉助WORD或EXCEL等辦公軟件設計量規表;

藉助互動交流平台或問卷工具運用量規開展自評或互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