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會考>寫作滿分>

2015年江蘇鹽城會考滿分作文賞析:從未走遠2000字

寫作滿分 閲讀(1.52W)

有的人,無論遠近,彷彿總在身邊;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終浮現眼前;有份情,真摯濃烈,時時温暖我們的心田;有種理,意味深長,常常縈繞我們的腦畔……他們(它們)從未走遠。
  請以“從未走遠”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3)不少於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讀】
  鹽城卷一直以命題作文為主,2015年仍舊採用這一考查方式,只是形式上有了突破,不再是直接出現作文題,而是以“導語+命題+要求”的形式呈現出來。
  就命題內容來看,這道作文題,仍就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寫作實際,讓每位考生都有話可寫,有真話講,有真情抒,積極引導學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關注社會,擁抱自然,思考生活,進而獲得個性化的感悟。寫好這道題關鍵在這幾個方面:
  讀導語,實現從時空到心理的跨越。這道題的題眼是修飾語“從未”,就是“從來沒有”的意思,這樣就可從時空角度把文題理解為“從來沒有走遠”,粗讀提示語,“總在”“始終”“時時”“常常”等詞也證實了這一點。而“彷彿總在身邊”、“始終浮現眼前”、“時時温暖我們的心田”、“常常縈繞我們的腦畔”等短語,告訴我們實際上這個人並不在身邊;只是“浮現”在眼前,其實這件事並不是發生在眼前……可見,“從未走遠”一題,還應該抓住關鍵詞“遠”從心理角度去理解,即“敍述的對象雖然已走遠,但其影響仍留存心底,並沒有走遠”,所謂“天涯若比鄰”便是如此。
  定角度,設想從一個或幾個點解釋文題。文題中“遠”既指時間消逝的久遠、空間距離的長短,也指心靈的隔閡或思想的偏離等。可選取某一個人(物)如何讓“我”感覺從未走遠,也可以寫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覺他們就在我身邊的。
  精構思,讓作文從平淡無奇變得光彩動人。會考作文怕就怕沒有特點,寫不出新意。而要寫出特點,寫出新意,就必須對作文有一個精妙的構思。寫作時要盡力寫出其中的“變化”過程,即由起初的以為遠去到感到就在身邊的過程,是某物的觸發,是某景的感染,是某人的啟發……如具體寫出自然就動人了。
  【誤區】
  誤區一:漠視導語。該題的導語已經比較明確地告訴考生,不僅可以寫那些一直就在身邊的人、事、情、理等,還可以寫那些看似已經走遠,實則一直就在身邊的人、事、情、理等,部分同學忽略了對導語的研究,只是從第一個方面選材立意,就很容易寫得膚淺,而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
  誤區二:題材單一。導語部分提示我們可從人、事、情、理方面尋找題材,後面還附加了一個省略號,也就是説,如果寫那些從未遠去的“物”等也是合乎要求的。但從閲卷情況來看,寫“人”的佔了絕大多數,而且寫爺爺奶奶這類親情、老師同學這類師生情的又佔了很大的比例,這樣單一的題材造成撞車現象比較普遍,嚴重影響了得分。
  誤區三:無“我”意識。“從未走遠”這一命題作文,其實就是個半命題作文,不僅要填寫出“誰(什麼)”從未遠去,其實還要寫出從未離開“誰”,而後面這個“誰”最好就寫“我”,而少數同學審題時忽略這一點,直接去寫某個歷史人物從未遠去,卻沒有寫出“我”是如何感受到的,這就有“掉書袋”的嫌疑了。
  誤區四:蜻蜓點水。不少考生審題時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思考了“是誰”從未遠去,沒有認真思考“為什麼”感覺“從未遠去”,是他(她、它)給人以教益,還是他(它)給人以情感的薰陶;是讓人思念、感激、感恩,還是令人反思、反省、感悟……難怪出現了不少假大空的文章。
  【範文】
  從未走遠
  彷彿一夜之間,鎮上後春筍般地冒出無數“現刻瓦片”的小攤,攤旁擠滿了喧鬧吵嚷討價還價的遊人,攤後站立着油嘴滑舌卻又分心刻瓦的攤主。我站在街頭,腳下依舊是那條麻石板路,卻似乎很多東西都走遠了。
  一抬頭,鎮口石門上是陶二爺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田”中藏“壽”,“口”中藏“祿”,“喜”依“示”邊,團團喜氣,卻又因瓦的灰色顯得肅穆起來。“福”下是喜鵲登梅、貔貅招財、麒麟送子、三陽開泰四副吉祥圖案,極為傳神。穿過石門沿着石板路走,兩側屋頂上青瓦鱗鱗千瓣,古樸素雅,沉穩寧靜,紋路古拙若桑間雞鳴,桃源犬吠,淳樸可愛。
  十多年前,小鎮尚未被開發成為景區,未被冠以古鎮之名。幼年的我熱衷於觀賞陶二爺雕瓦刻磚。他好兩口小酒,頰上微酡,使描樣上線條飄逸圓潤,下刀時力道勻適,打磨時凹凸有致,上藥後渾然天成。一抬腕,是丹鳳朝陽,一低頭,是魚躍龍門。鑿削鏟旋,如寫書法,抑揚頓挫間光影流動。陶家一排“福”字瓦簡單而各異,掩映着後院小葉黃楊密密匝匝的葉子,流淌着時光靜好。
  可現在,那些生意紅火的攤主並不描樣,遑論上藥——現刻嘛,效率第一。彼時的認真與虔誠呢,精雕細琢與歲月安穩呢呢,難道都隨着這十餘載光陰漸行漸遠了嗎?我聽着耳邊高高的鞋跟叩擊着石板路,望着尖尖的傘頂劃過起伏的牆垣,心下一絲迷惘。
  七拐八彎進深巷,熟悉的木門,斑駁的低檻,陶二爺竟一直沒搬家。推開半掩的門,一聲舊舊的“吱呀”聲還是昔年音客。他正刻一條魚,磚石中心只寥寥幾筆,一條極生動的灰鯽,然覺滿磚江湖,煙波無盡。抬頭見是我,一怔神,旋即爽朗一笑:“丫頭還記得我這老頭子?”我可處江湖之遠啦!”復又低頭。有細密的雨絲飄舞,屋瓦上浮漾着濕濕的流光。
  跨出門檻的那一剎那,我恍然意識到,那些我以為走遠的,其實都在這兒,從未走遠。也許在深巷裏,也許在職業掩映下,陶二爺始終如此,懷着雕刻的信仰刀刀筆筆,歲歲年年。
  那寧靜空靈的檐雨滴聲,從未走遠。
  【解讀】
  作者以細膩的筆調,捕捉生活中的細節。陶二爺十多年前雕刻的巨型“福”字,我幼年時陶二爺雕刻時的動作,再次相見時,老人家的神態簡練傳神,“一怔”“一笑”,一“低頭”,儘管只是一個普通的刻碑老人,但他的執着與堅守,正是一道從未走遠的風景。文章一氣貫注,筆法累累如串珠,全無矯情做作之文句,在積累了許多來自生活的感性體驗之後,在這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顯露出一番成長的自省和理性思辨,體現了考生對現實的關注和思考,科技進步和文明傳承這一重大的社會性問題便在這些細節中得以凸顯。小作者巧妙的揭示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卻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人回味無窮。

2015年江蘇鹽城會考滿分作文賞析:從未走遠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