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熱點:我國近年乾旱(二)

寫作素材 閲讀(2.15W)

 北方大旱警示我們需要償還欠賬

   華商報 馬九器

  一場發生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受旱面積大的冬旱正肆虐北方冬麥區,一些省市遭遇數十年一遇的旱災,其中陝西遭遇20年一遇的旱災。胡錦濤總書記、温家寶總理對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抗旱。一場波及半個中國的抗旱大戰已經拉開帷幕。由於這場旱災波及地帶多為冬小麥主產地,因而對今年全國糧食生產構成極大威脅,“民以食為天”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觀念,而“無糧不穩”也是中國的歷史經驗,因而,這場旱災的威脅程度不亞於去年的雪冰凍災害。

  從權威氣象和農業部門的分析看,此輪北方大範圍乾旱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大幅偏少,可是如果以歷史的眼光觀察,旱災的間隔縮短、災情的來而復往,仍然可見環境惡化後的自然報復規律。大自然的規律人力難抗,多年的環境掠奪和生態破壞,冰凍三尺非一日所能融,在環境保護日益關注與強化的當下,也亟需從更多的領域探尋遏制天災的對策,尤其是人類自身的抗災能力。

  歷史常常是今天的一面鏡子,經常以鏡為鑑,往往能從歷史深處找到彌足珍貴的經驗。

  縱觀我國經濟史,會發現一部經濟史就是一部農業史,一部農業史就是一部農田水利史。秦朝之所以一強獨大,兼併六國,離不開雄厚的關中經濟,而經濟的強勢離不開大興農田水利,司馬遷評價當時關中鄭國渠時這樣説:“渠就,……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蜀守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惠及當地兩千年,天府之國的富庶一度與此息息相關;新疆地區的坎兒井對當地農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至於歷朝歷代各種河渠水利的建設,更是扼住了防洪抗旱的咽喉,成為沃野千里、走出靠天吃飯模式的關鍵措施。如此,建國後,共和國投入巨資興修水利,一為提升抗災能力,二為馴服災害、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央追加的1000億元投資中,高達200億投入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

  可是,在很長的時間裏,GDP成為重中之重,立竿見影的效益成為投資首選,因為很多地方政府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投資偏少、融資乏力、欠債很多,所以,一旦發生旱情,很多地方的水利設施不是病險危重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臨時救急、事倍功半。針對此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就指出,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沒有水利設施,主要是靠天吃飯。江西省幾年前在遭遇一次大旱後,當地一受災城市副市長就深刻反思:“大旱災暴露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欠賬太多”,而當地一位副縣長更坦承:“如果水庫狀況良好,汛期蓄足水,乾旱時農民生產生活就容易多了。”

  技術實測,有1、4萬標準畝。”楊柳井鄉政府辦公室主任李俊説,“老鄉的熱情難卻。我們為安康補充規劃了3000畝面積,準備年底實施。”

  “我的嘴巴都説酸了!”陳育良比喻。他的話中之義是,農民的積極性並非“油然而生”。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曾有不少教訓,傷了農民的心。”陳説,“再讓他們幹這個,他們首先會問,是不是又是栽了砍、砍了栽,白費力氣?”

  當地政府為此開展了宣傳動員,向農民反覆解釋。和以往由政府一手包辦不同,這次完全是公司化操作,農民不拿一分錢,技術由金光集團負責專業化指導,種苗也由其無償提供,風險被降到了最低限度。

  文山州與金光集團的協議約定,造林公司一次性付出每畝40元,可獲取50年的土地使用權。另一方面,從清山開始,到打塘(挖洞)、施肥、回土、定植等幾個工序,公司每畝付給分包商最高116元、最低82元的工錢。定植後3年內,再付出第一年每畝10元、第二、第三年每畝20元的管護費。

  “到目前,造林工本州農民約佔60%,分包商中,本州及州外的分別為66個、43個,多為農村造林大户。我們要求,必須主要使用本州農民。”陳育良透露,“據統計,全州已支付的土地承包金和勞務費分別為325萬餘元和415萬餘元。”

  “公司已經向我們的農民支付了80多萬元勞務費。”李俊證實,“楊柳井鄉去年農民人均收入才585元,這筆錢有吸引力。”

  沉甸甸的勞務費讓安康村民組的村民“眼紅”,但他們力圖融入“造桉”“洪流”的用意並非僅此而已。“種樹,就得修林道,以後出來一趟就不用再兩隻腳板量到底了。”郭志林神色疲憊。

  由於種了1000多畝桉樹,在出門同樣要走上1個多小時的普弄村小普弄村民組,村民對生活的期盼,明顯領先了安康村民組一步。“等路通了,看看電線是不是也能拉進來。”村民組長王順兵滿是憧憬。

  按思茅地區行署主要負責人在今年雲南省人代會上給媒體算的賬,去年,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100元。

  在文山,陳育良強調,速生桉樹4至6年成材就必須採伐,如果沒有市場出路,農民的積極性必然受到沉重打擊。“有出路,不用誰喊,他都會自己種。因此,我們正主動與金光集團協商,爭取能提前建設紙漿廠。”

  “農民就認實的!”此間一位跑農村報道的媒體人士説:“與專家不同,他們與政府的立場分合都立足於此。他們不知道爭議本身,當然更不可能知道桉樹的生態出路。最終,桉樹的市場出路將更加長遠地影響,甚至決定着他們明天的喜與憂。”

  4、毀林的現實威脅:“砍伐已經存在”

  雲南省林業廳、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相關處室,在被問及“金光項目”的情況時,均稱“不瞭解”、“不知道怎麼審批的”。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他們不但盯上了荒山,甚至連有林地也不放過。”楊宇明説。

  在思茅地區,森林覆蓋率超過60%,荒山面積只有300多萬畝。擬議的1065萬畝“造桉”面積,據可靠消息證實,將有600多萬畝“不得不”砍伐利用現有有林地。而文山州現有荒山也僅為300多萬畝,還有200多萬畝“造桉”面積該如何落實,同樣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正在就地上林木如何評估作價,與金光集團洽談。”思茅“項目辦”副主任陳建疆説。

  “實際上,砍伐已經存在。”楊宇明説。不久前,他在瀾滄江糯扎渡看到,斧頭揮向了中國面積最大的一片天然竹林。這片竹林在上世紀70年代還有7萬多公頃,後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兩三萬公頃了。

  他指出:“破壞了若干年積累下來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我們付出的是更多無法估算的生態成本。”

  楊宇明強調,《森林法》規定,濫砍濫伐兩立方米林木就可以立案。

  一位曾赴瀾滄縣採訪的北京電視台記者説:“我拍到確有被砍下的樹,卻沒有人願意協助我證實這與桉樹的出現有多大程度的關係。事情看上去迷重重。”

  “少數農民原來自己種了些經濟林,這回清山被砍了,還是有意見的。”廣南縣楊柳井鄉的李俊承認。

  段昌羣認為,要吸取上世紀50年代大規模引進橡膠樹的前車之鑑,走出傳統的“造林就好”的認識誤區。在雲南這樣在我國乃至世界上生物資源最具多樣性的地區,以外來物種取代本地物種尤應慎之又慎。

  “雲南橡膠林集中的西雙版納地區,上世紀80年代後,有霧日減少了30天,現在更減少了60天,説明當地濕潤度下降,區域性氣候出現變化。”他問:“雲南橡膠林只有300萬畝。近3000萬畝桉樹林,會給我們帶來怎樣不和諧的衝擊?”

  5、宏圖中的悖論:“尋找發展的平衡點”

  是奇蹟,還是災難?近3000萬畝“造桉”藍圖給雲南製造了一個很大的懸念。

  “幹部有幹部的想法,專家有專家的想法,農民有農民的想法”。對於“金光項目”的輿論環境,文山州“項目辦”主任陳育良一言以蔽之。

  “專家的意見也並不統一。”陳對此蒐集了不少資料。在兩篇論文中,有來自國家林業局桉樹開發研究中心及雲南省林業科學院的專家指出,關於桉樹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指責是不恰當的,問題出在世界人工林共同面臨的經營和管理層面,而不是樹種本身。

  “任何東西都得一分為二看。”這句話,官員們使用頻率很高。

  “要想任何樹種大面積連片種植沒一點負面生態影響是不可能的,不僅僅是桉樹。當然,我們將與金光集團探討用旱冬瓜樹、思茅鬆、相思樹等本地樹種部分替代桉樹的可能性,並探索建立必要的生態監測體系。”他們表態。

  專家們也講“一分為二”。

  “共同點,都是為了發展,不同點,是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發展。”一位不願具名的林業專家説,“投資商砍了一茬兩茬,當這片土地不能產生規模效益時,砍不下去了,可以一走了之。官做了一任兩任,做不下去了,也可以一走了之。後果,就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來默默承受。這公平嗎?”

  段昌羣説:“一個地方的政府和人民發展的願望、生存的基本要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毫無疑問應該得到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在西部,地方政府面臨巨大的現實發展壓力,渴盼通過大項目帶動大發展無可非議,關鍵是,項目選擇必須立足長遠,力避‘發展一點,破壞一片’、‘發展了眼前,制約了未來’。”

  “沒有誰想要全盤否定桉樹的存在價值!既然桉樹對土肥條件要求高,為什麼不選擇更適合的集約經營呢?比較效益會更高,生態影響也會減到最小。”他説。

  幾乎在“金光項目”備受爭議的同時,雲南省林漿紙一體化總體規劃已基本起草完畢,即將上報國家發改委。

  “省長親閲了文稿,特別要求將科學發展觀貫穿始終。”省發改委工業處處長劉豔清説,“規劃沒有被企業牽着鼻子走,充分考慮了資源環境的支撐能力,體現了生態與經濟、企業與農民,以及各級財政等方面利益的協調,強調速生豐產林優選生態安全的思茅鬆等本地樹種。”

  不過,她同時透露:“規劃本來明確我省林、漿、紙一體化應以紙漿為主,適度發展造紙,後來有專家提出造紙業附加值高,於是改成了重點發展紙漿,積極發展造紙。”

  爭議與博弈仍將繼續進行。

  一位不願具名的林業專家的話意味深長:“發展,就像個跳上‘平衡木’的運動員,在前後左右的搖擺取捨中,必須尋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保持健步前行,否則隨時會摔下。而要找到這個平衡點,需要我們的智慧、毅力,更需要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因為,我們作出的任何抉擇,都最終會接受歷史和後人的評判。”

  鏈接

  金光集團海南種桉情況


  1994年,金光集團在海南啟動60萬噸金海漿項目及配套350萬畝速生林計劃,跨度8年,這是該集團在中國啟動的最大規模的項目。

  過去數年,海南發生多起毀壞天然林事件:營造一期70萬畝紙漿林期間,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長安鄉224畝直徑79釐米的樹被砍;五指山市紅山鄉三角楓被砍伐50餘卡車……

  據海南省防火辦統計,2001年~2003年間,海南共發生森林火災464次;其中,由種桉公司引發的有57次,森林受害面積達到3658畝,佔受害總面積的27、5%。

  中國林業科學院專家考察發現,種植桉樹的地方地力退化嚴重。海南當地民間説法:桉樹林令“天上無飛、地上不長草”。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熱點:我國近年乾旱(二)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