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預測>

2012重慶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點評:貼近考生有“人味”

預測 閲讀(2.49W)

就讀巴蜀中學的“錢土豆”是重慶大學的保送生。一大早,他就拿着道具來到求精中學考場外,為班上同學加油。記者羅偉攝

2012重慶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點評:貼近考生有“人味”

7日的大學入學測驗重慶卷語文作文,是2005年以來重慶市首次採用自由命題的材料作文。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院長董小玉説很是讚歎,“我看到題目,就覺得心裏有一種震撼的感覺”。網友認為有“人味”,並估計“你好”、“明天見”將成重慶網友見面的熱門詞。

貼近考生有話可説

材料來自於阿根廷《生活》月刊網站某年4月份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問候的美好》。

育才中學研究員熊少華表示,語文作文題採用了給材料自由命題的作文方式,所選材料生活化,普通化,保持了重慶卷貼近生活,倡導質樸的命題風格。

熊少華説,這樣的命題有利於考查學生思維能力,通過材料去領悟人生態度和生存哲理。讓考生能説真話,抒真情;杜絕了虛構,給有思想,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同時有利於拉開差距,達到考試選拔的目的。

“它告訴學生,人與人相處時一些簡單卻容易被忽略的道理。”董小玉説,這個作文在主題上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與思維延展性。它揭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彰顯的是社會的和諧、人性的美好。這個材料的內容和含義讓我們深感社會中禮儀和諧、關愛互助的重要。

從這些角度都能寫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關愛與拯救———生命的反思”。這是董小玉根據材料自己擬定的兩個作文題目。

董小玉説,這個材料體現了被救工人以誠相待與平等友愛的情懷。從整體來説,呈開放性、思辨性、創新性。

董小玉在分析中表示,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俗話説“禮尚往來”,一聲“你好”,一句“明天見”,滲透着這位普通工人的淳樸之愛、牽掛之情、善良之舉。正因為他一貫的慈善熱情、禮貌相待、平等友愛,才使他在困境之中柳暗花明、絕處逢生,得到營救。

值得一提的是,下班前,工人進入冷庫檢查,這一舉動也體現了他對崗位的堅守。工人幾十年質樸的問候,體現了他待人處事的方式、日常生活的態度,這是材料中讓人情感跌宕、聯想起伏的出發點,也是考生寫作中體現思辨能力的關鍵點。另一方面,這個材料體現了保安的感恩情懷與責任意識。

俗話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材料中工人與保安的關係是一種互尊、互助、互愛的難能可貴的展示。它體現了平易中的感動、平等中的高尚、平凡中的偉大。

不少考生有些迷茫

面對好幾年都沒有出現的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則感覺有些打不着方向。在重慶一中參加大學入學測驗的一名同學稱,根據材料可以寫的面太廣,拿不準自己寫的符不符合老師的胃口。”而在南開中學考試的一名學生也感覺,材料作文已很久沒有涉及過了,突然看見沒定主題的作文還是有些不適應。

當然也有同學感覺作文並不難。巴蜀中學高三41班的王同學覺得:“前幾年都是命題作文,今年該出材料作文了。”他説,材料中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只要理解了題意寫起來就沒問題。而他理解的材料的意思就是表達一種“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感情。

同樣的,字水中學的王夢看到作文題也並不慌張,雖然材料的內容無法提前預知,但是她早就做好了寫材料作文的準備。“我覺得作文多簡單的,我半個小時就寫完了。”

“有人味”的好題

昨天,媒體也在第一時間轉發了這道作文題,引來數萬網友跟帖,大家説,“你好”、“明天見”將成重慶網友的熱門詞。

望空齋主:一道有人味、呼喚精神救贖和靈魂自救的好題!

而在微博發起的關於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目的調查———“2012年哪個地區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難寫?”中,重慶的作文題目在17個省市中,排在倒數第6位。

根據要求,考生須閲讀材料、自擬標題、自選角度、自選文體(詩歌除外),字數不少於800字。

材料內容為:

這是一個發生在肉類加工廠的真實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進入冷庫檢查,冷庫門突然關上,他被困在了裏面,並在死亡邊緣掙扎了5個小時。

突然,門打開了,工廠保安走進來救了他。

事後有人問保安:“你為什麼會想起打開這扇門,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説:“我在這家企業工作了35年。每天數以百計的工人從我面前進進出出,他是唯一一個每天早上向我問好並下午跟我道別的人。”

“今天,他進門時跟我説過‘你好’但一直沒有聽到他説‘明天見’。”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見’。我知道他還沒有跟我道別,我想他應該還在這棟建築的某個地方,所以我開始尋找並找到了他。”

半年前作文輔導課上

學生們讀過類似材料

“那個作文題,還記得麼?和吳老師給我們上作文專題課講的那個好像!”

“記得,的確很像,都可以從‘習慣’的角度去寫。我一看到題目就想起了。”

“我也記得。運氣真好!”

昨天上午11點30分語文考試結束後,陸續有學生從巴南考區清華中學考場走出。以上對白來自三位女生,她們神情輕鬆而又略顯興奮地討論着語文試題的材料作文。她們是清華中學高三7班的學生,吳老師是她們班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

記者輾轉聯繫上吳老師時,他謙虛地表示,這只是個巧合。那是半年前的一次作文輔導課上,他給了同學們一段材料,材料選自一則發生在成都的事件新聞報道。

“大概意思是,一個在成都生活的女兒,長期給母親打電話,每天晚上都要問候一次。有天晚上沒有打,母親就感覺到意外和異常,便撥打110報了警。警方趕到她女兒住處時發現,原來女兒在家得了疾病,警方的及時趕到,救了她女兒一命。”

吳老師説,當初看到這則新聞,就覺得很好奇,因為它揭示了人性方面的一些美好的東西,所以給同學們講過。而涉及社會道德、人情世故的其他新聞報道,他也常常作為材料作文的素材,分類做成很多PPT,拿給同學們看、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