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家鄉的味道作文800字(精選3篇)

精選 閲讀(1.49W)

篇一:家鄉的味道作文800字

家鄉的味道作文800字(精選3篇)

袁文豐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家鄉便有一種味道,名叫中江白芍,一路陪伴着我長大。我本不喜歡那苦味的,可隨着時間的盪滌,苦味早已消失殆盡,只剩那一抹淡淡的香了。

由於奶奶身體一直不好,所以從我記事起,每到冬天,爺爺都會燉上一盅暖暖的白芍雞湯,每當揭開蓋子,總能聞到一股濃濃的藥味。幼時的我一聞到這味道便會躲得遠遠的,因為這時候奶奶總會逼着我吃那苦苦的白芍。可到最後,還是得不情不願地吃下那些白芍。為此,我不止一次埋怨過奶奶:你自己喜歡吃,幹嗎要搭上別人啊。可能是看我的表情太過勉強,奶奶每次都會一邊讓我吃着白芍,一邊給我講故事,關於白芍的故事。

她説,這中江白芍啊,原本是甜的,而且白白嫩嫩,皮兒也很軟,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吃,中江那裏也有很多。可是在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那時候社會治安很混亂,到處都有吃不飽、穿不暖的人。白芍,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被説成是一件神物,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知道了白芍這味神藥。一個軍閥聽説後,也做起了長生不老的美夢。他開始派人大肆尋找白芍,最後,找到了中江。當地人民哪肯把自己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白芍拱手讓人,更別説在那樣的亂世之中。於是,當地人民開始反抗。其中有個姓王的小夥子,是個練家子,他把所有的成年男子召集起來,組成一支武裝力量,抵抗軍閥的搶奪。最終,他們失敗了。軍閥把他的頭砍下來,血濺到了白芍上,從此,中江白芍就變成了紅棕色的,表面也不再光滑,起了層層皺紋,就像風乾的橘子皮,而它的味道也不再清甜,變得苦澀。

我常常聽得津津有味,等到奶奶講完了,我也消滅光了碗裏的白芍,全忘了嘴裏的苦澀。奶奶總會問:“下次還吃不吃白芍了?”我總是連連點頭。可到了下一次,我又會愁眉苦臉,直到奶奶給我講那個故事。次數多了,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因為想吃白芍還是想聽故事。

後來,奶奶的身體慢慢好了,這讓我對這味“神藥”也開始神往了。再後來,我才在一本書上看到“白芍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這才明白那些人搶奪白芍的原因。

如今,每到冬天我總會懷念白芍的味道,不僅僅是白芍本身的藥味,更是一種永遠也無法比擬的、不可替代的味道,那是家鄉的味道,是童年的味道,更是奶奶的味道。

篇二:家鄉的味道作文800字

劉欣妍

“十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也就有了屬於自己獨特的氣味。而在我的家鄉——一個靜謐的小村莊裏,最讓人回味的當屬秋的氣味。

秋天的家鄉是稻香味的。走到村口,一股混着陽光氣息的稻穀的清香便灌進你的鼻腔。走到曬穀場,遠遠望去,鋪滿稻穀的穀場就像是蓋上了一張金黃的地毯,地毯上的絨毛隨着農民伯伯翻穀子的動作而上下紛飛着,起舞着,像一羣鬼馬機智的小精靈,無邊地向四野跳開來。巨大的鏟子在農民伯伯手上得心應手地翻騰着。“太陽出來咯嘿,喜洋洋……”歡樂的歌也飄蕩起來。一顆顆穀粒金黃飽滿,脹得像是要裂開來一樣。若是拾起幾粒來對着陽光仔細端詳,便一定會叫你驚覺:稻穀是會發光的!這一星一點的光芒匯在一起,就匯聚成了巨大的、令人不可思議的光輝——勞動人民的光輝。

秋天的家鄉是臘香味的。臘味是廣東的傳統美食,每逢入秋之際,家家户户醃臘味。它們色澤偏鮮紅,帶着燒酒好聞的香氣,叫人光是聞着就快要醉了。村子裏臘香味最濃的地方就是村東頭的農莊了。走進去,免不得讓你張目結舌:臘肉、臘腸、臘鴨、臘魚……幾乎所有肉類都囊括其中,沒有看不到,只有想不到。它們被主人家分成一串串曬在竹竿上,對着往來的村民或遊客招手,頗像一支嚴整有序的隊伍。“快來吃我呀!”它們叫着,“快來吃我呀!”它們笑着。豐年留客足雞豚,想來也竟不過如此了吧?

秋天的家鄉還是慄香味的。秋天,是收栗子的好季節。每到“夕日欲頹”,村民們都已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回家歇息了的時候,叫賣栗子的小販就推着小車,走村竄巷,誘惑那些饞嘴孩子的味蕾。小販們翻着新,變着樣地將栗子製成各式各樣的美食:昨天賣蒸栗子,今天賣炒栗子,明天賣栗子糕,一個星期內飽管不重樣。但不管什麼樣,那香香甜甜的味總能引得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往外跑,生怕買不到這搶手的美味。無論是樹下、田上,還是鄉道上,到處有捧着一手栗子大快朵頤的孩子。他們鬧着,笑着,無拘無束地奔跑着……

稻香、臘香、慄香互相交織,互相融合,於是共同匯成了那一縷香——家鄉的味道!

篇三:家鄉的味道作文800字

謝馨玥

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曾有過四五年在南方生活的經歷。可你若非問我:“你是哪裏的人呀?”那我的答案只有一個,便是陝西。

陝西人愛吃麪,是刻在骨子裏的。這也與西北地區的氣候息息相關,相較南方不那麼濕潤的氣候阻礙了水稻的生長,卻鑄就了另一種糧食作物——小麥的輝煌。陝西人對面的愛,就像廣東人對腸粉——曾有一位廣東朋友對我説,每天的早茶若沒有腸粉,那麼這一天是不完整的——陝西人與麪食又何嘗不是呢?

小時候我並不喜歡吃麪,更多的是吃米飯。初來陝西,也常常因為不吃麪,在佈滿麪館的大街小巷四處碰壁。

五六歲的一個年國一,母親心血來潮:“好久沒做麪條吃了,看我來給大家露一手。”於是一家四口忙活起來,起初我還有些不太樂意,那麼多美食,為什麼偏偏要吃麪啊,又不好吃。漸漸的我被做面的過程吸引——和麪,扯麪,燒水下料,那白麪團也有趣極了,又軟又黏,不就是我玩的橡皮泥麼?我於是拉了一包橡皮泥,作勢往嘴裏扔,險些招來父親一頓打。

等面呈上來,我也玩夠了,心滿意足的吃着面。也從此,我漸漸愛上了麪食,逢年過節,我也常與家人一同做面,吃麪,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與朋友一起最快樂的大概是一起坐在屋外的陽光下吃麪。潔白光滑的麪條,澆上辣子、肉菜、湯汁,再配上一碗微黃的麪湯,談笑風生間,一面一湯下肚,絕對是頂好的享受。“陝西八大怪”中就有“麪條像褲帶”,這點不錯,寬寬的拎着油燙的麪條誰不愛呢?男孩子一連吃下兩大碗,引得周圍連連驚歎,女孩子也不顧及自己的形象,油濺到衣服上也不在意。人們卸下了平時的偽裝,僅憑一碗麪,將眾人的距離拉近了許多。

前段時間回了一次廣東,幾日不吃麪,各種特色小吃也無比寡淡無味,專門拉着家人找了家麪館一碗麪沒有油水四濺的“驚險”,也沒有飯後熱的滾燙的麪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這才發現,雖然平時也會戲稱自己只是“半個陝西人”,但北方的文化已經隨着生活刻近了我的骨血。陝西就是我的家鄉,我的家,我愛的地方。麪食不僅是麪食,它是一種文化,一種風俗,一種人情,一種潑辣而火熱的性格,更是一種熱愛。

有時候,所謂鄉情與鄉愁,不過是一碗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