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學問藏在什麼裏作文國三(精選10篇)

精選 閲讀(1.66W)
▼※目 錄※▼
〖1〗學問藏在醬湯裏 〖2〗學問藏在筆尖裏
〖3〗學問藏在戲台裏 〖4〗學問藏在茶香裏
〖5〗學問藏在堅持裏 〖6〗學問藏在博物館裏
〖7〗學問藏在博物館裏 〖8〗學問藏在美食裏
〖9〗學問藏在書法裏 〖10〗學問藏在大自然裏

 篇一:學問藏在醬湯裏

學問藏在什麼裏作文國三(精選10篇)

皮薄肉多的生煎包,再撒上一把白芝麻和葱花,那味道妙不可言;一盤似白玉點綴着金桂的桂花糕,香氣撲鼻;形似漏斗的粽,香鹹軟糯……每道美食都富有學問,需要我們觀察、發現、勞作、品味……

我最愛不過的就是那濃濃醬香味的醬湯。

首先,就從備料開始。到秋冬之際,外婆總會先將黃豆煮熟後,一勺一勺的把它們碾碎。外婆負責數黃豆粒,大概地控制它們的數量,我負責碾碎它們,使一粒粒黃豆碾成一坨坨細膩的泥狀物。而我總是胡亂地碾碎一翻。外婆從我的手中抽走木製的搗臼和裝滿黃豆的鐵盆示範給我看:“要慢慢地碾,要不那燉出的美食可不那麼爽口咯!”這是備料中的學問。

把黃豆碾碎後,就要開始捏醬胚了。外婆將滿滿一大盆的豆泥捏成一塊塊不厚也不薄,形如橢圓、不大不小,差不多一個巴掌那麼大的醬胚。外婆説醬胚捏的不厚不薄是為了好發酵。一塊塊醬胚被碼得整整齊齊,放在屋後温暖陽涼的地方,等待它們慢慢地發酵,醖釀出獨有的醬香味。隨後,還需將醬胚切成塊狀的,再撒上鹽巴,攪拌後封缸。這是發酵中的學問。

東北的菜品,就如同當地人的性格一般再直接不過。鹹就是一鹹到底,香就是滿嘴油珠。但是醬不同,最講究層次感。外婆做的醬湯,總是配上陶瓷般的白玉豆腐,黃白相間的白菜,貝殼狀的蛤蜊以及自家曬得噴香的小魚乾。只是各種食材不宜放太多,用量要控制得恰到好處,不然就品不出那種醬香味兒了,而是魚乾的鹹味。這是調味裏的學問。

放備料也有先後,外婆先把發酵良好的醬胚放入煮沸的水裏,再將一大碗純淨水倒進大鐵鍋裏,待醬胚軟化後,分別加入豆腐、蛤蜊、白菜、小魚乾。燉得香氣撲鼻,鍋裏不斷冒出大小不一的水泡後,就可以關火揭蓋啦!外婆從櫥櫃裏拿出鐵勺從鍋中舀出醬湯倒進陶瓷碗裏,碗上飄出一縷縷淡淡的白煙,濃郁的醬香味飄進我的鼻腔,深褐色的湯汁中隱隱約約地飄浮着一些蛤蜊……一勺熱湯入口,多種味道在嘴裏散開。起初,有點酸酸澀澀的,這之後是黃豆的鹹香。吞進肚後,回味有酸、甜、苦、鹹,還有一種難以描述的味道。湯要趁熱喝,那種濃濃的鹹香值得品味,身子慢慢變的暖乎乎的。這是備料中的學問。

舌間泥狀的黃豆,細細品味,偶爾有小粒的黃豆與上齶輕輕摩操,細膩軟糯;咬上一口白菜,甘甜的汁水流入口。外婆總能用尋常之物,立於方寸之間,變幻出萬千滋味。她傴僂的身體裏,花白的頭髮間流露着歲月的痕跡,沉澱着生活的智慧。

返回目錄<<<

 篇二:學問藏在筆尖裏

幾場綿綿的秋雨後,天氣開始變得陰涼起來。街上的汽車、行人在濕漉漉的柏油馬路間穿行,窗外的那顆香樟樹也抵不過涼風的寒意,沙沙的秋聲裏幾張疊放在書桌上的畫紙輕輕地滑落。

那是一疊速寫練習,夾雜着幾張不成幅的“半成品”,沉澱了我一個暑假的凝思。或許是天氣轉涼的緣故,紙張的手感變得軟而重。又或是因為紙張存放的時間過長,掂量起來頗有幾分重量。不經意間手指被抹上了碳灰,這勾起了我久遠的兒童時期學畫的經歷。

我的第一個繪畫老師是個不講究工具只注重畫法的師傅,他曾經説過:“有再好的工具都不如有一半的好功底,繪畫的學問在於你如何用手上有限的工具創造出無限的意境。”我偷偷地將這句話放在了心底,一直以來,深受老師的教誨,慢慢的將重心放在瞭如何運用好手中的畫筆上。僅僅通過改變筆尖與紙面的傾斜度也照樣可以體現畫面的明暗對比,虛實的變化,一支筆可以讓畫面有稜有角,也可以讓其朦朦朧朧……運用好筆尖,這是繪畫的學問。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開始大膽嘗試運用自己的筆尖。小刀抵於手指,一點點削尖筆端,木屑在空中飛騰,翻轉後落下。我細心地琢磨,發現了色塊排線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避免重複疊加,而且更省時省力,展現的效果還是一樣的。筆尖在畫卷上舞動,“嘩嘩”的排線聲在寂靜的周圍顯得格外整齊、明亮。僅憑聲音便可以分辨落筆的輕重。陽光下,線條依然流暢細膩,根根分明,甚至每一條畫線都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速寫的線條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是筆尖在紙張上的精確定位,反覆推敲的結果。如何體現肌肉的線條,如何勾畫人物的情態,如何安排人與物的比例……看似隨機,實則是周密的佈置,一幅精美的畫作由此產生,這就是繪畫的學問,藏於那再細小不過的一二釐米的筆尖裏。

這幾年間,我從不同的老師那裏學到了不同的繪畫技巧,只是啟蒙恩師的話卻從不敢忘記。見微知著,一葉知秋,一張畫的成敗往往由那一二釐米的筆尖所決定,這中間的學問須經過仔細琢磨、勤於練筆方能慢慢領悟。

筆起筆落,畫五色人生,展世間萬態。

返回目錄<<<

 篇三:學問藏在戲台裏

戲説今古,唱的是盛世繁榮,是亂世動盪,是蟬衣鱗帶,是才子佳人......

我漫步於北京城中名揚天下的四合院裏,亭台樓閣井然有序,白牆紅瓦,細紋鑲金,神獸石象,無一不透露着氣宇軒昂。沿着石階繼續向前。春風撫面,帶來了獨屬春日的芬芳。石階的盡頭,是一座古戲院。

紅漆刷成的牆已有些斑駁脱落,房頂的青瓦也已褪色七成,門樑牌匾上的“怡春園”三字醒目,門檻中間凹陷部分已經露出土色,儼然一副許多人踏過的模樣。我立於木門外,凝視着不再緊密的木條,彷彿見到了百十年間來往於戲院的人們,心下不由感慨滄海桑田,時過境遷。終是抬腳邁入,院中一派春和景明,每處角落都掛着紅燈籠,也有繫着風鈴的。百花皆放,花團錦簇中藏着一條小路,沿途的石制桌椅錯落有致。順着小路一直向東,高有一米的露天戲台展現在眼前。前頭是眾多木桌,桌上有壺清茶,還有兩三碟糕點,木椅圍在四周,很是陳舊,一坐便有“吱呀”的聲響。

再看戲台——“凡事莫當前,看戲如何聽戲好;為人須顧後,上台終有下台時”——一幅對聯嵌在戲台左右的柱子上,內裏貼金,很是輝煌。當我仍沉浸曾在古典的佈景中時,忽地,一陣鑼鼓聲響將我拉回現實,原來戲已開腔。

“三國紛爭刀兵嚷,龍爭虎鬥各一方,桃園中烏牛白馬祭天地”。一襲黑衣,戴着高帽的諸葛孔明搖着用摺扇、踱着四方步走出來,眼中含笑,眸中透露着聖賢之人才有光亮,唱詞高亢、飽含感情。從前只是存在於書本中的人物如今彷彿活了過來,就站在我面前,毫無遺留的揮灑才華。我看的呆了,一瞬間整個世界似乎就只剩下我,與三尺台上的諸葛孔明——我從小便欽佩的人。

是戲,唱活了他。

這是《羣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孔明與周瑜商討攻打曹操的對策,諸葛亮一計草船借箭,加上龐統的“自鎖戰船”,將曹軍打得一個措手不及。

在巍巍的唱腔中,歷史的長卷在我心中徐徐展開。台上的角兒們彷彿唱的不只是戲,是泱泱華夏的精華,更是中國歷史的濃墨重彩。我被它深深地震撼到了,這是永遠學不盡、且外國民族無法徹底領略的學問啊!

戲唱罷,我走出了戲院。外頭還是春風和煦,鳥語花香,只是少年人的心頭,多了對祖國更深一筆的讚歎。

返回目錄<<<

 篇四:學問藏在茶香裏

茶,乃中華國粹。它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我國素來就有“茶的故鄉”之稱。

一個慵懶的午後,我手捧一本書望着陽台上的綠植出神,而腦子裏卻是空空的。母親端來一壺茶,清新的茶香讓我的大腦瞬間恢復了清醒,品一口,我好像有了人生感悟。

母親常説,泡茶的過程猶如人生,愈走愈淡。

這泡茶的過程也讓我想起了人生,青澀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壯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漸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當我們還是孩童時,在那個天真爛漫的年華,茶是大人的飲品。那時,茶更像是大人,像是成長,也就是心中對於大人世界的一種幻想。

少年時,成長的問題接踵而至,茶對少年雖苦,但可以接受。往往是內心的好奇和對於大人的模仿,是否這苦澀的味道藴藏大人世界的奧祕?少年的茶,是對成長的嚮往和思考。

青年的茶是一種苦中作樂,對於茶的苦,又多了一種回甘。從清水的年少到甘苦自知的青年,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憧憬。

中年的生活不管是現實的情況,還是人們的描述,都很苦,很難。但艱苦之餘,或是孩子天真的笑容,或是妻子,丈夫的關心。工作回家,孩子或伴侶,端上一杯熱茶,暖意便會在心裏流淌。中年人的茶是苦盡甘來,苦不可少,甘甜後卻讓人驚喜。人生也正是如此,經歷過千辛萬苦的磨難之後,一定會收穫充滿驚喜的未來。老人的過去,已經過時光的磨練。心中一片清澈,誠如茶之味淡,茶水愈加透明。

走進茶園,學習,體驗摘茶的樂趣。在茶樹清香中,呼吸清新的空氣,回想神農嘗百草,才發現了茶葉。又在炎黃子孫的努力培育與傳播下,茶文化已跨出國門,步入世界的大舞台。從茶園的介紹中,我彷彿看到炎黃子孫,一代又一代人在土地上揮灑勤勞的汗水,種植茶樹。

茶苦,就像人生,但苦後回甘,這又何嘗不是在提醒人們——苦中有樂,苦盡甘來。一杯茶,趁茶正暖,才正是品茶時。而人生呢?趁風華正茂何不努力前行?若不抓住機會,等茶涼了,怎麼品味人生的精彩?有人説,人生就像旅行、像測試、像一本書……但我覺得人生更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靜的,不經歷風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經沸水沖泡的茶,茶葉沉浮才釋放了本身深藴的清香,人生只有嚐遍了酸甜苦辣,才能體會生活的意義。

茶有茶道,沏茶、喝茶……都大有學問。茶的學問有兩點,茶是對賓客的尊敬、有禮;又讓茶更清,更香。人生中,我們也像這樣,以禮待人,便會給人生增添精彩。

茶,既可解渴、養身,同時也豐富了精神世界。茶,意味深長。

品一口茶,回味無窮。

返回目錄<<<

 篇五:學問藏在堅持裏

做一件事,很簡單;能堅持下來,可就難了。

我7歲的時候,非常喜歡打鼓,於是爸爸媽媽給我報了一門架子鼓課,爸爸還給我買了一套鼓。每週都有一節課,在前兩三週,我還有很濃的興趣。可是,在上了一兩個月後,我才發現並不是我想的那樣:能熟練地一邊看着鼓譜一邊打,還能打出搖滾的感覺。真實的情況是:我甚至連架子鼓也打不了,只能單純地打啞鼓。家裏的架子鼓都放了一個多月了,我還一次都沒打過。整天開着節拍器,練着基本功。又過了一兩個月,還是隻能打啞鼓。我實在忍不住了,就把我不想上課的想法,告訴了爸爸和媽媽。

這可把爸爸媽媽急壞了,爸爸説:“我給你買的鼓你還沒打就不上了,那怎麼能行?而且,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到底!你想想看,你才學了四個月,就想打好鼓,那是不現實的。哪種樂器,不是要花個幾年的功夫,才能真的上手的?”爸爸的這一通批評,讓我更不想去了。還是媽媽把爸爸叫到一邊,説道:“我覺得,練基本功確實很枯燥,我們不能批評他。”媽媽走到我面前,對我説:“什麼事都不好放棄,萬事開頭難。你只要學進去了,就不覺得難了。我們一起再堅持堅持,好不好?”我想了想:也是,打鼓,哪有那麼容易的?我還想再試一試,並不打算放棄它。

之後的兩年,我堅持了下來,還到大潤發去表演了。又過了一年,我一下去考四級,而且都通過了。到現在,我已經打了6年的鼓了。我非常感謝當年爸爸媽媽對我的開導,還有我自己的堅持。

就像萊特兄弟,他們為了飛上藍天,百折不撓,最終成功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堅持就是勝利”,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只有堅持才有可能成功。

返回目錄<<<

 篇六:學問藏在博物館裏

古今中外,多少個日日夜夜,發生的多少事件,它們從何而來,又怎樣證明它們的存在……這些歷史的痕跡,都藏在小小的博物館裏。

今天,當我一隻腳踏入博物館時,那種激動的心情是你們無法想的,因為我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人們也許是出於對歷史的尊重,博物館裏靜悄悄的,只有雙腳行走發出的踢踏聲。看着展示在一個個玻璃櫃裏面精美而厚重的文物,雖然我嘴上無言,但內心早已洶湧澎湃。突然,我停下了腳步,雙眼死死地盯着那棵青銅古樹,它漂亮得驚豔,美得無與倫比,尤其是樹上的盤龍栩栩如生,神態間透出一股莊嚴肅穆,給人一種無形的威嚴,就好像一位帝王君臨天下、睥睨眾生。

博物館也是分區的,在古代傢俱區,有紅木牀、案板、桌椅等,這些透着雍容高貴之氣的什物,每一樣、每一件都揭露出古代統治者窮奢極侈的生活。桌案上擺着陶器和瓷器,從這些出土的陶瓷的製作工藝,我們就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工業水平。在一個古陶裏,竟然還裝有米粒,我不知道這米粒是真的假的,如果是真的,那得是怎樣的保存條件才能留存到現在啊!

博物館裏的文字展出,像甲骨文、字畫等,自然是少不了的。通過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我們能夠了解那個年代的生活,如唐朝仕女圖,畫上的女子都是體態丰韻、身材微胖,我們就知道唐朝那個年代可能和現在不一樣,以胖為美。再如清明上河圖,畫上的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活動,我們就知道汴京當時的繁榮,以及當時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

博物館裏的文物,記載了歷史,傳承了歷史,把古代的文明呈現在了我們的面前。每一件文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經歷,把這些文物串聯起來,就是綿綿的歷史長河。

返回目錄<<<

 篇七:學問藏在博物館裏

開學前夕,媽媽帶我參觀了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那是我期待許久的地方,因為我曾經在一本書上就看過關於蘇州博物館的介紹。那天,我們早早地來到蘇州,媽媽全程負責拍照記錄,我根據引路牌,負責當一個“小導航”。我完全沉浸在探索的喜悦之中,博物館的角角落落、每一件文物,都能引起我的好奇和驚歎。

我先帶着媽媽來到了博物館的西廊,這裏陳列着宋、元、明、清的老古董,有古人穿過的寬大漢袍,有陶瓷、玉器材質的茶碗茶杯,還有各種各樣的雕塑……一件件都絲毫看不出年代感,保存完好且乾淨,一點兒也不像是被考古學家從泥土裏挖出來的,更像是借用時光機穿越過來的。

其中有一件清朝時期的白玉船,讓我印象最深刻。兩邊彎彎翹起的船頭,猶如天上的一輪殘月。船頭上坐着兩個人,他們把手裏的酒杯舉到嘴邊,就像真的在舉杯對飲一樣。小船的另一邊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她的懷裏還有個可愛的嬰兒,我沒有看清那位母親的面部表情,卻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幸福。這是一葉隨風飄蕩的小舟,沒有人划船,船伕可能在船蓬裏乘涼,只讓小船就這麼隨意的漂盪着。雖時隔百年,仍栩栩如生,那美好的畫面感讓我的嘴角也不禁上揚了起來。

從西廊的盡頭走出,我們來到博物館的中央地段,讓我眼前一亮!這裏是一個大水塘,水塘上有一排石橋,一直連到東廊。水塘是活的,裏面“住”着大鯉魚,大約有半米多長,它們沐浴在金黃的陽光底下,完全不在意人的打擾,自由自在地遊着。還有一座那種江南特有的涼亭,彷彿漂在了水上,遊客們都跟我一樣,剛參觀完文物都來此處逗魚。誰能想到,博物館也可以擁有這麼大的庭院,活水活魚,一下子就讓它“活”了起來,大概這就是建築師的點睛之筆。

媽媽説,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只有多出來走走,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那天晚上,我躺在牀上細細回想着博物館裏看到的一切:青銅器、印刷術、和田玉、服飾兵器、書畫摺扇……這些學問,原來都藏在博物館裏呢!

返回目錄<<<

 篇八:學問藏在美食裏

桌子上面的一道道菜餚,我們有些人會對它食指大動,可有些人會對它視而不見,但它們是從哪裏來的呢?是的,它們是被種出來的,然後又經過廚師的加工而變成了美味的菜餚。

過節時,我們的桌子上一定會有很多美味的美食,可是,又有誰會注意到這些食物的來之不易呢?好多人們每次食物沒有吃完就倒掉了,你忍心看到菜餚們那一張張哭泣的小臉蛋墜落到垃圾桶時的情景嗎?這些情況令我心痛。

我在閲讀課外書時看到過一項調查,中國人的食品浪費量是276克/天,而世界人均浪費糧食為178克,比中國少將近100克;這相當於每個中國人每年浪費掉27天的健康飲食。遠的不説,只看我們生活中最常去的場景——學校食堂。每天中午吃飯時,同學們只顧着吃自己心頭“肉”,碰也不碰綠葉菜,吃起肉來狼吞虎嚥,看見菜時談之色變,彷彿與蔬菜、米飯有不共戴天之仇,恨不得立刻倒進垃圾桶,除之而後快。很多同學行動迅速,趁着老師不注意,立刻發起百米衝刺,以垃圾桶為終點,為了偷偷倒飯練出來的速度,若要用在運動會上,怕不是我們班個個都是蘇炳添呢!可見,食物被浪費掉的可真是數不勝數啊!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節約糧食,不要鋪張浪費,那些蔬菜們就不會去那骯髒不堪的垃圾桶裏面了。

人人都知道唐代李紳的《憫農二首》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現在幾乎很少有人能做到不浪費糧食。每次都要把它們浪費掉,瓜果蔬菜每年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取來的,是他們不辭辛苦地一粒一粒種出來的,他們工作時是多麼的認真,多麼的勞累啊,也不知道要揮灑多少的汗水在那田地中。我們沒有經歷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藜藿不充腸,布褐不蔽形”的年代,但生活優越的我們也不能“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讓我們每個人都珍惜糧食,把鋪張浪費做到最少。

生活中可能有許多學問,但是這些學問只會被細心觀察的人發現。民以食為天,希望人人都可以瞭解美食中的大學問——節約糧食哦!

返回目錄<<<

 篇九:學問藏在書法裏

在我們的生活中,學問無處不在,它可能在科技館、公園,圖書角……甚至有一些藏在我們想不到的地方。今天我就發現了學問的另一個“躲藏點”,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的每一個字,每次的書法作業都是通過我一次次的努力換來的。每當我練習書法時,一筆一畫,有的時候寫得不好時還會被媽媽打手心,那時的我心裏倍感委屈:明明比我寫得差的人還有那麼多,為什麼我不認真時就要被懲罰呢?那個時候我真的特別想放棄,想直接把筆丟了走人,想發泄我心中的不滿和委屈。可是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心中又有不甘:之前努力了那麼多,難道我就做不到更好?還有書法老師經常説的話:“失敗乃成功之母。”也在這時環繞在我耳邊,激起了我的勝負欲,給予我無限力量,我便會挺起腰板,繼續認真書寫。日復一日的練習,之前聽到的批評逐漸轉變為讚美,同學們羨慕地誇我字如其人,寫得一手好字。但是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我的書法可以成為我的驕傲。

從每次的書法練習中,我明白了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們一直的堅持不懈。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使我把自己變得更優秀,從原地踏步到更上一層樓,其中的付出與艱辛只有我自己清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他們的堅持和努力,痛苦的磨練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也許你離成功並不遙遠,只隔着一顆努力堅定的心的距離。

學問,並不是需要你明白什麼大道理,而是要我們從一件小事裏明白如何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如何成為更優秀的人。學問無處不在,只需要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學問。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生活中的國小問,堅持一件事情並不難,可是很少有人能有毅力一直堅持下去,堅持可以使我們擁有巨大的成就。希望看見這篇文章的你,在自問“今天你堅持了嗎?”時可以驕傲地向周圍大聲喊出:“我堅持了!”

返回目錄<<<

 篇十:學問藏在大自然裏

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它處處都是學問,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它,發現它的獨特之處。

星期天,媽媽答應我去遊樂場玩,可媽媽太忙了,沒時間帶我去,我只好在樓下一直轉悠。這時天空中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我急忙跑到樓道里避雨。我正想着這樣的大雨就是陸游所説的“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吧,卻突然看見大雨中一個小孩調皮地拿着樹枝,在大自然中尋找樂趣,把蜘蛛辛辛苦苦織的網全部攪在了一起,而蜘蛛卻立馬又織了起來。這時一陣風吹來,把蜘蛛剛剛織出來的網又吹斷了,可小蜘蛛依然周而復始地織着網,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到天晴的時候,蜘蛛已經把網織好了,在我驚訝的同時,一絲慚愧也悄悄地從我心中湧上來。

經過這件事,那隻小蜘蛛送給了我一份“禮物”——那就是堅強,如果説人生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那麼挫折則是其中一朵驟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説人生是一首優美的樂曲,那麼挫折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樂符;如果説人生是湛藍的天空,那麼挫折則是天際一朵飄浮的白雲。既然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經歷,那我們要學會堅強,學習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堅強;學習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的堅強;學習鄭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強。縱觀歷史長河,古有越王勾踐卧薪嚐膽,堅強度過階下囚的苦難;今有身殘志堅的張海迪,堅強發奮自學成才;中有女排隊打敗強敵,堅強創下女排精神;外有因病聾啞的海倫凱勒,堅強成為一代人的勵志楷模。只有在挫折面前永不退縮,在風雨中堅強地抬起頭,堅信風雨後必將彩虹綻放。

在這次偶然的雨中經歷中,我找到了藏在小蜘蛛身上的學問,我學會了堅強,明白了道理:凡事都不可能一勞永逸,都是需要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穫,在挫折面前永不畏懼。自然生活中,只要留心觀察,細心思考,就能發現大自然中藴含的道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