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文

文言文 閲讀(2.54W)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舞榭歌台,風流總被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當年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⑥,望中猶記,烽火揚州。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鴉社鼓⑧!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⑨
[註釋]
①、京口:江蘇鎮江市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②、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④、“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裏,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並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⑧、神鴉:指在廟裏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⑨、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説:“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假字為:屎)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譯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台,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着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説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佔區裏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賞析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件謀處。舞謝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借用了孫權的典故。孫權以東吳彈丸之地與劉備聯盟打垮了來自北方強大的曹操,保衞了國家。“風流”是指孫仲謀他們開創的豐功偉績,只可惜,現在我登上北固山,卻無處尋找孫仲謀他們開創豐功偉績的痕跡了。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們綿綿不斷的今古興亡之思: 物換星移,滄桑屢變,神州大地上幾番分合,幾番易主。在這幅歷史畫軸面前不禁從江山聯想到人事,於是引出與京口有關的第一個典故: 孫權。他曾多次拒強敵於江北,但這樣的英雄現在卻不復存在了,就是連昔日的繁華與功業也都被歲月的風雨消磨殆盡。這決不僅是對孫權一個人的評價問題,它已成為抗戰派與投降派鬥爭的焦點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孫權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對南宋政權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極大不滿,是對長期以來投降主和派的強烈譴責。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現在看起來是很平常的地方,人們常説那就是劉寄奴曾經住過的地方。“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他就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判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三句是頌揚劉寄奴率領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作者通過頌揚這些歷史人物表達了自己為國抗金的理想與願望,他做夢都想成為孫權式的英雄人物,甚至想“生子當如孫仲謀”。

繁華已逝,蕭條滿目,於是引出了與京口有關的第二個典故: 劉裕。人們傳頌着那斜陽照射的草樹之間,那平常的巷陌之內,就是劉裕當年生活過的地方。雖然荒涼,但它畢竟孕育過這樣的英雄,這是對英雄的嚮往,這是民族的驕傲;劉裕雖然偉大,他生活戰鬥過的地方而今變得如此荒涼,這又是對英雄的哀歎,對不肖子孫的譴責。“萬里”指被敵人佔據的中原地區。孫權曾在京口建都,劉裕曾在京口住過,兩次從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業。作者登臨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們,借古諷今。作者借讚揚孫權、劉裕,諷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上片:作者借京口歷史人物的業績,隱隱約約地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決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前,贏得倉皇北顧。”也是用歷史典故。元嘉元年,宋文帝劉義隆(劉裕的兒子)好大喜功,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草率出兵。本想贏得像漢朝霍去病那樣大敗匈奴、封土築壇的大功,最後卻落得一敗塗地、倉皇逃命的下場。辛棄疾用這個典故就是告誡南宋統治者,要想抗金成功,必須做好充分準備,萬萬不可草率從事。其實,後來韓侂胃因為沒有聽取辛棄疾的建議,果然應了這個“倉皇北顧”的預言。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三句是倒裝句,意思是説,我站在北固山上,北望中原,仍然清晰記得,四十三年前,我從揚州城下經過,揚州城裏一片烽火。辛棄疾南下,本想憑藉強大的國力,北伐中原,收穫失地,恢復大業。然而根本沒想到,宋王朝從趙匡撒開始就沒有多大的理想,只想苟且偷安保住自己的皇位,雖有較強的國力,但軍隊的戰鬥力極差,無法保家衞國,居然出現兩個皇帝一齊被擄的千古笑話。南宋小朝廷更是昏庸無能,不知使多少像辛棄疾一樣的豪傑英雄無用武之地。自己南下四十三年已經過去,人已垂老卻壯志未酬。

“佛狸洞下,一片神鴉社鼓。”回到現實,使辛棄疾揪心難捱。當年劉義隆草率出兵,一敗塗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直追到長江邊上。“佛狸”是拓跋燾的小字,他在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築了一座行宮,後來就成了佛狸詞。老百姓是安於現狀的,也是最容易忘卻悲哀和恥辱的,當年拓跋燾一路追殺,屍橫遍野,民不聊生,而現在佛狸祠下卻香火很盛,“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擔心: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如果不迅速收復失地,老百姓就會安於異族的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以後要想再收回,就更不易了。辛棄疾一心為國,深謀遠慮,可是無人能識,一直得不到重用,可見宋室是如何的昏慣與無能。雖然他老之將至,仍然忠心不渝,以廉頗自比:

第三個典故: 劉義隆。劉義隆是劉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險北伐,結果大敗,北魏軍一直追到長江邊,幾乎遭到覆滅的危險。劉義隆只落得倉皇北顧,“北顧涕交流”。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啊! “贏得”二字沉痛萬分,悲憤之至。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張浚北伐,在符離集遭到大敗。作者希望當局接受歷史教訓,不要輕舉妄動。引用這一典故有力地證明了辛棄疾在北伐中有正確的戰略思想及講求實際,他力主用兵又決不苟同韓侂胄之冒進。

從拓拔燾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詞從懷古轉到傷今。這一句指自己南歸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過去了,當時的慘象記憶猶新( 指1162年金兵對南宋發動進攻,佔領了揚州一帶地區,“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這種辛酸的場面時刻縈繞在作者心頭。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對揚州路,想起劉義隆的歷史教訓,自然又湧上心頭,作者將它寫出來也是為了警告統治者切莫重蹈覆轍。

第四個典故: 拓拔燾。作者寫下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徵,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卻早已忘掉這一點,在那裏歡天喜地地祭社。這是多麼令人怵目驚心的不協調,在這“喜慶”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與恥辱。作者寫此情景在於從反面激勵人們只有收復失地,光復祖廟,才能使同胞免除災難,同時也是指責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復失地。

“憑誰問謙頗老矣,尚能飯否?”又是用典,張儀使用反間計讓趙正派遣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將軍去守長坪,使得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王悔悟,想再度起用廉頗,無奈奸臣當道。廉頗雖老而壯心未已,一頓飯吃了一斗米飯,十斤肉,然後披甲上馬,顯示自己尚能為國效力。報者卻雲:“一飯三遺矢。”終未被用而趙國日弱,國無可救。辛棄疾,在這首詞末以廉頗自比,表示自己年書雖高,尚有餘勇,為國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鑑。

第五個典故: 廉頗。但作者一片復國的熱情誰能理解呢! 他雖身居抗戰前線卻並未受到重用,政敵在時刻窺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機會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頗。辛棄疾雄心一似廉頗,但在更為激烈的政治鬥爭中,在更為腐敗的政局中比廉頗還不得意,竟連人過問都沒有。“憑誰問”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餘之中情”的悲憤與感慨。懷念廉頗,正説明壯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麼辦法呢?

下闕: 借譴責劉義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張;借廉頗的故事,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從歷史到現實,再到自己,寫出了對北伐抗金,恢復大業的深謀遠慮,也表達出自己為國效勞的忠心。

全詞自始自終幾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開。首先,這些典故含意豐富,藴藉深厚,具有強烈的傾向性、明確性、針對性及和諧的統一性,融注着作者鮮明的愛憎感情。作者借古諷今,對孫、劉的讚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侂胄的警告;對“佛狸祠下”的感歎,就是對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以廉頗自比,則是內心的獨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縛,句句懷古,句句不離現實,在歷史的波濤中翻卷着時代的風雲,使事事更為精闢,抒情益見慷慨。其次,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體現了作者的才氣與學識,上下幾千年,人物五六個,但是作者如數家珍,信手拈來,處理妥貼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詞的容量,擴大詞的表現力,是辛詞的一大特色,也是辛棄疾對詞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