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文言文>

曹劌論戰作文

文言文 閲讀(2.26W)
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
《左傳》
一、字音:
曹劌(gùi)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ú) 望其旗靡(mǐ)
二、文學常識: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左傳》原名《左氏春秋》亦稱《春秋左氏傳》是根據魯史編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三、課下重點句子翻譯,詞語解釋:
1、肉食者:古代享受宮膳食肉待遇的高官(卿大夫)。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高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 間:參與
3、肉食者鄙:高官們見識淺陋。 鄙:(見識)淺陋
4、何以戰:靠什麼作戰? 以:用,憑,靠
5、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衣食一類安身立命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弗:不 專:專有
6、_В??ldquo;遍”普遍。
7、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絲織品,我不敢(向神)虛報,一定對神説實話。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純色體全的牛、羊、豬等牲畜。 加:超過實際情況,虛誇,所報不實。 信:誠信。意思是對神説實話。
8、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靈的)信任。 孚:受到……信任 福:降福
9、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案:案件
10、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這是盡職盡責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條件作戰。
11、公與之乘: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
12、公將鼓之:莊公將要擊鼓進攻齊軍。 鼓:擊鼓這裏指擊鼓進軍
13、敗績:(軍隊)潰敗
14、馳之:驅車追趕齊軍
15、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
16、夫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
17、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擊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氣振作,擊第二通鼓士兵的勇氣衰退,擊第三通鼓士兵的勇氣就竭盡了。 再:兩次,第二次
18、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旺盛。
19、難測:難於估計,推測
20伏:埋伏,伏兵
21、靡:倒下
四、段意和層意
第一段:寫戰前,曹劌拜見魯莊公,對戰前政治準備的分析。
層意:1、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背景和原因
2、寫曹劌見魯莊公後兩人的對話,突出表現曹劌對備戰條件的認識(取信於民事作戰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寫戰中,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
第三段:寫戰後,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五、習題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D )
A、再而衰 再接再厲 B、弗敢加 變本加厲
C、三而竭 舉一反三 D、問其故 無緣無故
2、《曹劌論戰》以曹劌的活動為線索或以長勺之戰的過程為線索,反映了魯莊公政治上的昏庸無能(這表現在他輕信近臣的擁護,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和軍事上的急躁輕進(不察敵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劌是一個深謀遠慮,有卓越軍事才能的人。
4、齊魯長勺之戰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取勝原因有三:一.是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於民(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於捕捉進軍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三.是追擊時機的判斷正確:轍亂旗靡。
5、《曹劌論戰》各部分之間注意過渡和照應,文章結構嚴謹、周密。
6、《曹劌論戰》一文的中心是表現曹劌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説明必須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7、“遠謀”一語是“論戰”的中心,貫穿全篇,而魯莊公的“鄙”又自始自終襯托曹劌的“遠謀”。
8、文章詳略得當。文章詳寫曹劌關於戰前準備和戰機把握以及戰後論述取勝的原因的言論,略寫戰爭過程,從而表現了曹劌的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傑出才能,而對錶現中心無關的內容,如戰爭的起因、戰爭的規模,軍事裝備情況,戰爭的激烈程度,戰後的處理等都略而不提。
9、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有:赤壁之戰、牧野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鉅鹿之戰、城濮戰役。
10.曹劌認為取得人民的信任與支持(即取信於民)是作戰取勝的先決條件。也就是文中魯莊公所説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句話的譯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瞭解清楚,也一定根據實情來處理。”這一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其實與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説的“人和”是一個意思即:希望統治者能夠贏得最大多數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11、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莊公的論戰中,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裏?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裏?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魯莊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託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於民是獲勝的保證。
12、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舉出1例,即可得2分對比的好處1分)
戰前:魯 淺陋 ; 曹有遠謀
(戰時:魯不作調查,急躁冒進;曹 實地調查,抓準時機
戰後:魯 茫然不知 曹 細説原委)
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1分)
13、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裏?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説説。(2分)
答:(1)政治方面:認為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2)軍事方面:善於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或:適時出擊,適時追擊)
14、談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為下文寫莊公作鋪墊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15、文章第2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齊魯兩國長勺之戰的概況。
16、文章第3段主要內容是什麼?
戰後曹劌論述戰鬥取勝的原因。
17、文章第2段通過曹劌的言行表現了曹劌怎樣的品質(或才能):
表現了他胸有成竹、指揮從容、善於把握戰機。
18、文章結尾一段表現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戰中善於把握戰機,注意觀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
19、就曹劌和魯莊公的對話,聯繫全文,説説曹劌在對話中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
只有盡心盡職才能取信於民,只有取信於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20、下列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表現了曹劌的遠見卓識。
B、曹劌與同鄉人的對話,表明從“請見”的原因。
C、“齊師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魯莊公和曹劌都認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21、曹劌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結合文章內容略作分析。
(1)有愛國心與責任感。
祖國被侵伐時,立即“請見”,去參與“肉食者謀之”的事,並主動要求作戰。
(2)對作戰的條件有深刻的見解。
把國君“忠”其事,取信於民作為取勝的先決條件,有“遠謀”,其見解顯然高於“肉食
者”
(3)有很高的説服他人的説話技巧。
與地位相當的鄉人説話,直接解答疑慮,簡潔明快。與國君商討問題,循循善誘,啟發、分析,促其領悟。(答案不限於以上所列三點;答出一點,言之成理,語言通順,就可得滿分)
22、用自己的話説説,曹劌為什麼否定了“公”前兩次的回答?
這是因為“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第一次寄託於近臣的擁護,第二次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六、開放性試題
1、根據上文有關內容,發揮合理想像,在“齊師敗績”前簡要補寫出戰鬥的經過(可以運用文中原有的字詞靈活組合或用自己的話敍述)。
公鼓之,齊師士氣已竭。(意思對即可,可用現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氣”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卻有人常常把它誤寫成“一股作氣”、“一鼓足氣”等。想一想,你怎樣運用文中的知識來幫助人們避免這些錯誤。
不設統一答案。(合理解釋“鼓”和“作”的意思)
3、學習這篇文章之後,你能從曹劌或魯莊公身上獲得什麼啟示或明白什麼道理?(結合文章説理由)(4分)
從曹劌身上獲得啟示:可從遠見、愛國、責任感等方面説
從魯莊公身上獲得啟示主要是反面的、領導與人民的關係方面説。
3、曹劌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點是什麼?請結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愛國心與責任感。祖國被侵伐時,立即“請見”,去參與“肉食者謀之”的事,並主動要求參戰。
(2)對作戰的條件有深刻見解。把國君“忠”其事、取信於民作為取勝的先決條件,有“遠謀”,其見解顯然高於“肉食者”。
(3)有很高的説服他人的説話技巧。與地位相當的鄉人説話,直接解答疑慮,簡潔明快;與國君商討問題,循循善誘,啟發、分析,促其領悟。
(答案不限於以上所列三點;答出一點,信之成理,語言通順,就可得滿分)
4、你是否贊同曹劌“夫戰,勇氣也”這一觀點?請談談你的理由。
開放性試題,談出自己的看法,並對自己的觀點作簡要闡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參考“示例”,根據所給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另寫一個含這個字的成語。(3分)
[示例]遂逐齊師——隨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國,難測也——
(3)望其旗靡——
答案:(1)克敵制勝(攻無不克)
(2)深不可測(高深莫測、莫測高深、心懷叵測、居心叵測、天有不測風雲)
(3)望風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風靡、望風而靡)
6、有人説,“長勺之戰”的勝利,曹劌功不可沒;但從某種意義上説,魯莊公也有一定的功勞。你的看法呢?
本題是開放題,可從“有功”“無能”或“兼而有之”三個角度來答題,能自圓其説即可。從“有功”方面答:魯莊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作為決策者,有一定的功勞。也可從“無能”方面答: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作為統治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他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説明他政治上、軍事上的無能,完全依靠曹劌的才能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可以把“有功”“無能”結合起來答。
7、文中曹劌的形象,令人敬佩。請寫出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愛國將領,並用一句話加以評價。
愛國將領:
評價:
8、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呢?請聯繫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魯國獲勝的主要啟示有:
(1)獲勝的根本是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持。
(2)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
(3)統治者應善於聽取並採納羣眾的意見……
(結合文章任選一個角度,聯繫實際談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選文闡明瞭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應採取的戰略戰術原則是什麼?請再舉出一個我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10、學習這篇文章後,你能從曹劌、魯莊公身上獲得什麼啟示或明白什麼道理?(結合文章內容説明理由)
*從曹劌身上獲得啟示:可以從遠見、愛國、責任感等方面説。
從魯莊公身上獲得啟示主要是反面的、領導與人民的關係方面説。

鄒忌諷齊王納諫
(八年級下冊第20課)
一、內容概述:本文記述了鄒忌從與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國的道理,進而諷勸齊王納諫,使齊國大治的故事。表現出鄒忌足智多謀,善於辭令,實事求是,頭腦冷靜,善於觀察、思考。反映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坦蕩胸懷。也反映出齊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買人心的重要,勇於聽取不同意見,對於鄒忌的諷諫,他聞過則喜,並立馬付諸行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根據人們對朝政的批評議論,進行大膽的政治改革。
二、結構簡析:第一段主要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以及鄒忌的冷靜思考。説明鄒忌頭腦清醒,不為奉承所迷惑。善於思考、實事求是。
第二段寫鄒忌入朝諷諫。體現了鄒忌的真知灼見和深謀遠慮。
第三、四段寫齊王納諫及齊國大治。從側面表現鄒忌的精明能幹、治國之才。
三、寫作特色:本文沒有複雜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尖鋭的矛盾衝突,卻鮮明的塑造了鄒忌這個有頭腦、有才能的謀臣形象,這得益於文章既有正面描寫(如鄒忌的冷靜思考),又有側面描寫(如通過齊王納諫和齊國磊治表現鄒忌在治國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語言上運用眾多排比句式,不僅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更造成一種步步進逼的語勢,給人以無可辯駁之感,有力闡明“王之蔽甚矣”的論點。
四、會考鏈接: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鄒忌修八尺有餘(長:這裏指身高)/形貌f3麗(光彩美麗)/朝服衣冠(穿、戴)/窺鏡(察看)/旦日(第二天)/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孰視之(仔細:這個意義現在寫作“熟”)/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表比較,意思是“與……比誰更……”)/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偏愛)/吾妻之美我者(認為……美)/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的確,實在)/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王之蔽甚矣(受矇蔽)/宮婦左右莫不私王(侍從)/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沒有誰)/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指責)/能謗譏於市朝(指責,諷刺。謗,指責。譏,諷刺)/能謗譏於市朝(公共場合)/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時時而間進(偶爾)/期年之後(滿一年)
2、翻譯下列句子。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③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對着鏡子審視自己(的形象),更(感覺)遠不如(徐公美)。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妻子説我美,(是因為)偏愛我。
⑤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宮裏的王后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
⑥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寡人過錯的,得上等獎賞。
⑦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寡人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勵。
⑧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
⑨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説這件事,都到齊國朝見(齊王)。
⑩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這就是人們所説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3、鄒忌的妻、妾、客是怎樣評價鄒忌與徐公之美的?鄒忌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答:鄒忌的妻、妾、客都説他比徐公美。而鄒忌並沒有陶醉於這些溢美之詞,通過比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們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不會説出事情真相。由此,他進一步悟出了治國的道理,即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都敢於説真話,這樣才能實現大治。
4、本文用“ ”一詞既描寫了進諫人多的場面,又説明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
答:門庭若市。
5、“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結合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概述。
答:由於“私王”“畏王”“有求於王”,導致身邊的人對王從不講真話。(符合文意即可)
6、鄒忌的諷諫藝術有什麼特點?
答:從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國,寓治國安邦之道於形象的比喻之中,貼切自然,入情入理,讓人聽得心悦誠服。另外,在語言上,排比句的使用營造了一種步步進逼的語勢,一環緊扣一環,給人以無可辯駁之感,有力地闡明瞭自己的認點。
7、從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鄒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英俊、明智、精心、實事求是,有自知之明。
8、鄒忌以事設喻(以小比大,以家比國,由淺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規勸。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推及到“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從而使齊王猛醒、納諫。(意對即可)
9、文段寫齊威王的態度只用一個“善”字,而寫發佈命令的內容、羣臣進諫的情況、修明政治的結果卻較詳細。這樣寫有何好處?
答:因為寫了後來,齊威王的一個“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寫。這一略一詳,略得餘味無窮,詳得具體生動。(意對即可)
10、從文中看,齊威王除“蔽”取得了什麼效果?
答:在內,“雖欲言,無可進者”;對外,燕、趙、韓、魏“皆朝於齊”(“戰勝於朝廷”)。
11、齊國能戰勝於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有鄒忌這樣敢於並善於進諫的大臣。
②齊威王虛心納諫,興利除弊,修明政治。
12、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種諫,《曹劌論戰》中的“忠之屬也”也是一種諫,《捕蛇者説》中的“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可以認為是另一種形式的諫,進諫者都關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對此你是怎麼理解的?
答:《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王之蔽甚矣”,要求齊王廣開言路,聽取民聲、關注民意;《曹劌論戰》中的“忠之屬也”要求魯莊公取信於民;《捕蛇者説》中的“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是希望統治者關注百姓的疾苦。
13、本文中鄒忌和齊威王個性鮮明,你更欣賞哪一位?説説你的看法。
答:(示例)我更欣賞鄒忌,因為鄒忌能用生動委婉的方式勸説,我從他身上學到了與他人交往的藝術。(或説:我更欣賞齊王,他能夠正視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規勸,我看到了他寬廣的胸懷。)
14、下列朗讀停頓標註有誤的一項是(B)。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B、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C、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D、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15、本文首先敍寫了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況,然後寫鄒忌由己及君,説明“王之蔽甚矣”的事實(用原文回答);接着敍寫齊王納諫的態度、決心和措施;最後寫鄒忌諷齊王納諫後取得了巨大成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16、鄒忌諷諫齊王與扁鵲規勸蔡桓公,勸諫結果有何不同?試從鄒忌和扁鵲的角度簡要分析其原因。
答:(示例)鄒忌諷諫成功,而扁鵲規勸失敗。原因:鄒忌採用了設喻説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鵲規勸時沒有考慮到對方的身份,直言不諱,讓其難以接受。
《愚公移山》
第一部分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篇。《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列禦寇所撰。《漢書·藝文志》中錄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認為是晉人張湛註釋編寫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説。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義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關於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託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關於神話:
神話,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嚮往。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藉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馬克思説:“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跟宣傳輪迴、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質的不同。
討論:
1、讀了此文後,你能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意思嗎?
本文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麼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則帶有神話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通過愚公立志移山,終於搬掉兩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説明了我們只要下定決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恆,任何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寫“其妻獻疑”,用意何在?
寫“其妻獻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願、堅強的意志。其妻認為開山平險一事太難,不僅挖掉這兩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處也是一大難題。其妻的這些顧慮,愚公當然是考慮了的。但是,愚公為了子孫後代出入不受阻礙,他以宏大的心願、堅強的意志下決心要開山平險。
(2)突出愚公對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有正確的認識。他知道僅憑自己“曾不能損魁父之丘”的這點力量是完成不了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徵服自然的信念。
4、寫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麼?
寫此事有兩個作用:
(1)表明愚公此舉之得人心,開山勞作之艱辛,愚公一行之堅毅,“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與後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鮮明對比,寓託作者褒貶之意。
5、你認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為什麼?
愚公不“愚”。
(1)愚公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決心移山的——“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2)下定了決心移山——“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結尾,終於感動了天帝,將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説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話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聰明”呢?
表面看起來,智叟好像是聰明。因為愚公畢竟“年且九十”了,兩座山又這樣大,很難移走。但是,他卻沒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孫孫不斷挖下去,“山不加增”,終究會成功的哲理。他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更説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愚公怎麼駁斥智叟對他的譏笑的?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從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難有幾個方面?文中從哪句話是側面寫出移山的艱難?
愚公移山困難有(1)山高而且大;(2)運土石的工具很小;(3)運土石的距離遠、時間長。
這可以從“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句話中得知,也從側面寫出了移山的艱難。
深入探求:
1、文中寫了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這對錶現愚公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文中寫的這些,都有利於愚公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體來説,山的高峻顯示愚公的決心大;遺男的相助,説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鄉鄰的擁護;智叟的阻止,則是通過愚公智叟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以突出愚公為子孫後代造福而移山的遠大抱負,看到人的偉大力量和長遠目光;寫神的搬山,則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請談一談你對愚公這一形象的認識。
愚公以90高齡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後代子孫;正因為有這樣的抱負,他才會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二是他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在人和自然關係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而自然條件在相當大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儘管移山的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裏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持幹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這種抱負和信心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願望的生動反映。
積累:
1、通假字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2、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實際語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裝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焉”充當“置”的賓語,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裝句。疑問代詞“何”充當“苦”的賓語,前置。)
帝感其誠(被動語句。“帝”是被感動者。)
《愚公移山》第二部分
1、作者:列子,名御,戰國時鄭國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早已散失現在流傳的本子是東晉張湛輯注的,書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
2、課文的寓意:這篇課文名為“愚公移山”,其實並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訴人們: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奮鬥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結果:
①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③方法: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結果: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4、愚心移山的艱鉅性
愚公移山的任務異常艱鉅,這一點在文中多處表現,歸納起來具體表現為四點: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本文從山之高大,從愚公的年事已高,從移山的工具簡陋,從搬運土石的路途遙遠這幾個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務的艱鉅。正是因為移山任務如此之艱鉅,才更能襯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偉的抱負,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從而更加突出愚公敢於移山的決心和勇氣。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義
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這裏二人針鋒相對,對比鮮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殘年餘力”,“不能毀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他的“智”其實是老於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他認為人的力量無窮,只要世代堅持移山,終能為人所平。他的“愚”,其實是勇於奉獻,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將兩個人物顛倒過來,不僅對比鮮明,而且有深刻的諷刺意義。
6、對“其妻獻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語氣關切、擔心且非常委婉,這裏提出移山的困難,目的不是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視移山的困難,並且設法克服困難,從而以另一個側面僅襯出愚公意志的堅決。她的問話語氣與智叟那充滿譏笑和責難的語氣截然不同,這一點應加以體會。
7、字詞的理解與辨析
⑴讀準下列加點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 冀jì州之南 懲山北之塞sè 荷hè擔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 始齔chèn 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
一厝cuò朔東 高萬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 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萬仞 冀州 遂 墾 孀妻 智叟 窮匱
{ { { { { { {
堅韌 小心翼翼 逐 懇 寒霜 臾 潰退
⑶理解文中疑難字詞的含義
方七百里:見方。古代稱面積用語,譯為方圓。
面山而居:向着,這裏用作動詞。
年旦九十:將。
懲山北之塞:苦於。
聚室而謀曰:家,這裏指全家人。
指通豫南:直。 始齔:換牙。 無窮匱:盡,不足。
固不可徹:通,達。 寒暑易節:季節。
箕畚運於……:泛指盛土石的工具。這裏指用箕畚。
畢力平險:險阻。這裏作名詞指險峻的大山。
山之一毛:草木。 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⑷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
之字原有三種常見用法:
A、相當於:“的”
B、相當於:“他(她,它)”
C、起舒緩語氣,調整音節作用
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A、相當於“的”{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跳往助之
B、相當於“他(她、它)”(笑而止之曰 聞之 告之於帝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C、起舒緩語氣 (甚矣,汝之不惠 調整音節的作用 雖我之死 譯時不譯 汝心之固)
⑸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
“而在句中作連詞,通常有兩種含義:
A、表順承,不譯
B、錶轉折,譯為“但”,“但是”
文中表順承的有{聚室而謀曰 何苦而不平
錶轉折的有:而山不加增
⑹辨析同一個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義
其妻獻疑:他的,這裏指愚公的 雜然相許:贊同
懼其不已:化,指愚公 高可二黍許:光景,上下
年旦九十:將 無隴斷焉:語氣詞,相當於“了”
且焉置土石:況且 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⑺通假字:
在古漢語中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似)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這種現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則叫本字。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回來。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扁鵲望桓候而還走:還通“旋”,迴轉掉轉。
湯熨之所及也:“湯”同“燙”,用熱水焐。
火齊之所及也:“齊”通“劑”,藥劑。
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裏指座位上的人。
⑻翻譯下列句子
1、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譯: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好嗎?
2、如太行、王屋何?
譯:“如……何”,是“把……怎麼樣”的意思。譯為: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麼樣呢?
3、且焉置土石?
譯為: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裏呢?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
5、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寒來暑往,季節變換,才往返一趟。
6、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孫孫是無窮盡的啊,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愁什麼挖不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