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話題>>

蟲洞書簡給青少年的74封信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閲讀(1.44W)

篇一:蟲洞書簡給青少年的74封信讀後感

蟲洞書簡給青少年的74封信讀後感(精選4篇)作文

穿越心靈的蟲洞

如果能穿越宇宙的蟲洞旅行,和過去的自己相遇,你想對“他”説什麼?我與時光洞口的此段寫信,寄返昔日。

《蟲洞書簡》是王溢嘉大師寫的一本談未來人生的書。他設定了收件人M和發信人W。收信人M,“是過去的我,年輕的你,厭世的你”。發信人W,王溢嘉的Wang。“現在的我,走過人生冷雨悽風的我”。以此寄返昔日。

這是一代出版大師寫給青少年讀者的殷殷叮囑。他穿越自己心靈的蟲洞,在漂浮的時空中,四處去挑選、剪裁某些英雄人物生命中所流露出來的,讓人感到温熱的特質,並由此發出回聲陣陣的叩問。

他字字懇摯,期盼一封封魚雁能超越時間、空間次元,解除城市浮生靈魂的錮鎖,與無垠無涯的宇宙中,迸發出奇麗的光芒,凝聚成耀眼龐大的星系。

作者原本是隻寫給自己的兒女看,但又覺得應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如寫給更多的青少年看,所以在語氣上就有了一些變化,寫了七十四封信。

人生,是一個不斷追尋和實現的過程。不同的追尋和實現,形成每個人獨特的人生劇本,作者為了使孩子不誤入歧途少走彎路,特意找了許多名人的事蹟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作者認為,相對於遺傳基因,人類也有一些非遺傳性的觀念基因,譬如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他們跳躍式來到城市的舞台之上,就是這些基因組成了古往今來的人的風格,尊嚴與榮耀。

所謂生命的追尋,有部分工作就是到古今中外的一些發光的生命體中,去尋找生命的靈感,去撰寫你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不卑不亢,在這個世界的大舞台展現出最獨特的自己,拿出自己最獨特的風格,向着王溢嘉大師提出來的目標前進。

讓我們穿越心靈的蟲洞,大膽演出人生劇本,散發出自己的光和熱,展現自己的尊嚴與榮耀,不斷追尋突破和向上吧。

篇二:蟲洞書簡給青少年的74封信讀後感

如果能穿越宇宙的蟲洞旅行,和過去的自己相遇,你又會對他|她説什麼?——題記

比起一本書,我更認同這是一封來自王溢嘉先生的信。一封收件人是M,寄件人是W的信。W是Wang的縮寫,是現在的他自己;而M又與W一前一後,有些顛倒的趣味,可以是王先生的兒女,也可以是正在讀這封信的你。但最主要的還是過去厭世代的王同學。

這本書分為天集,地集,雷集,風集,水集,火集,山集,澤集八個篇章。每一個篇章中都藴含着他對人生的感悟,也訴説着真理的辯證。

在天集中,少年正在鏡中感慨着自己的樣貌,“這不是我想要的自己”。攬鏡自照是奇妙的體驗,我們對鏡子中的鏡像總是產生着不同的疑問。“我是誰?”這個困擾數千載人們的問題。而少年口中“想要的自己”,也不僅是所謂的樣貌,是一種名為“靈魂”或“自我”或“個性”的事物。在鏡子前,我們或多或少在裝扮着某人。可能是在裝扮着他的相貌,也可能在裝扮着他的靈魂。在鏡子面前,我們都成為了一個演員。但在一場名為“人生”的信中,我們是自己的主角,劇本由我們攥寫,人物由我們扮演,一切都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所以我們不必照葫蘆畫瓢,而是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色彩,再描繪出一片獨特景象的畫。

而在火集中,W又對M説“世上常有人因為玫瑰多刺而向上帝抱怨,卻少有人因為刺上長有玫瑰而感謝上帝”。每一朵玫瑰都是成功的果實,而她根莖上的刺便是成功路上的困境。譬如舞蹈家鄧肯出生寒苦,母親與姐姐只能靠在舊金山教舞來維持生計,所有人都在為他的遭遇歎氣,而他自己本人卻説“我認為富人才是貧窮的,我們擁有着無盡的經驗與風景,而他們只能在狹隘的舞蹈房中枯燥地學習。”一部偉大的作品——《堂吉訶德》,它的作者是萬提斯。可誰又知道這是他被囚禁在馬德里監獄中所創造出來的。曾有位好心人祈求富人幫忙,可那富人卻意味深長地説:“讓他處於貧困中,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因此,唯有我們向着刺的方向出發,才能踏上玫瑰之路。

當然在其他篇章中還有更多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這個年紀所無法在經驗中得到的,我真誠地發出過一句又一句的讚歎,隨即又翻閲起這本寫給青少年的信。

“這本書字字誠懇,期盼一封封魚雁能超越時間、空間次元,解除塵世浮生靈魂的錮鎖,於無垠無涯的宇宙中,迸發綺麗的光芒,凝聚成耀眼龐大的星系。”

篇三:蟲洞書簡給青少年的74封信讀後感

身處黑暗向陽而生

生而為人,總有瑕疵,沒有人十全十美,也沒有人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都能踏出自己的人生舞步。

《蟲洞書簡》記載了形形色色的人生道理和寫作素材,有一章的主題為“用歡笑擁抱你的命運吧”,提到了林肯身形高大但相貌醜陋,可他不以為恥,反而常常自嘲自己,身為重度殘障者的乙武洋匡,在樂觀的母親培養下正視自己的殘缺,撰寫自傳,一炮而紅,兩位有重大缺陷的名人不僅沒有自甘放棄,反而奮起拼搏,衝出束縛,到達了成功的彼岸。

缺陷不一定是弱點,它是你生命中的獨特之處,是你不同於他人的珍貴,是上天賜給你獨一無二的瑰寶。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有遭受宮刑的司馬遷,百般苦難下著成《周易》;有雙目失明的左丘,在黑暗的包圍下,不懼苦痛,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有幼時便高位截癱的張海迪,自學攻讀英語、日語、德語,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一部長達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説《絕頂》橫空出世,她成為中國殘聯第七屆主席團主席。哪怕身陷黑暗的泥沼,不見一點光芒,他們仍拼了命地向光亮靠近,不放過一點點希望。

時間的車輪滾滾前進,但我們不能忘卻歷史,那些偉人與命運搏鬥的場景歷歷在目。貝多芬在大好年華雙耳失聰,他痛恨,不甘,身為一個音樂家,沒有什麼更大的打擊了。可他沒有自甘墮落,而是用牙齒咬住木棒,通過骨傳導聆聽鋼琴的聲音,以頑強不屈的毅力,創作出了《歡樂頌》,用痛苦奏響生命的樂章,用苦難傳遞歡樂。從小就是聾啞人的海倫凱勒,喪失了視野,獨處於寂靜的世界,她與老師安妮一起戰勝了命運的束縛,寫下令無數人熱淚盈眶的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智商極高的霍金,在意氣風發之時患上了絕症——漸凍症,隨着時間流逝,他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這樣一個高傲的天才遭受了如此大的打擊,竟沒有一蹶不振,在所有人認為他只能躺過一生時,他在天文的領域做出巨大貢獻,使量子力學再進一步。他們的一生豐富多彩,黑暗的苦難並未阻礙他們前進的腳步。

每個人都有缺陷和苦難,有人自暴自棄,在抱怨中度過人生;有人身處黑暗,可心向光明。他們踏刀山過火海,嘗病痛折磨,面對痛苦的深淵,盡全力掙脱。哪怕身處黑暗,依舊嚮往燦爛的光明,向陽而生。那些苦難烙下的印記,終將在某時某刻成為希望的種子,成為最驕傲,最自豪的王冠。

身處黑暗,仍心向光明。

篇四:蟲洞書簡給青少年的74封信讀後感

人,從,眾

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從牙牙學語到寒窗苦讀,走初入社會到邁向成熟……人生漫漫,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色彩和不同的困惑。穿越心靈蟲洞,作家王溢嘉在漂浮的時光碎片裏,拾起有温度、有力度、有態度的片段,與自己、與青年進行了一場心靈的交流,引領我們開啟了一場照見生命、定位人生的旅程。

人:叩問內心,找尋自我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靈魂三問”總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在《蟲洞書簡》中,王溢嘉以英雄人物的故事為載體,用温暖而平等的語言,帶着我們追溯了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自我乃未完成之物,每個人都必須從自己和別人所組成的鏡子迷宮中,去構築未來”。

在作家王溢嘉眼中,找尋自我,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莫過於“傾聽生命的鼓聲”,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去定位自己的稟賦與興趣。的確,稟賦是發展的核心引擎,興趣是行動的重要驅動,二者互為表裏,缺一不可。世界冠軍楊倩就是在驚人的射擊天賦和熱烈的運動興趣賦能下,找到了努力和堅持的方向,走上了意義非凡的領獎台。每一個人的稟賦和興趣是各有特色的,身邊的同學們有的早早地發現了藝術細胞,有的卻依然覺得自己平平無奇。但我相信,青春正當時,我們有無限的可能和空間去探索真正與自身相契合的“靈魂”。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追尋內心的同時,王溢嘉又告訴我們要學會跳脱出“小我”的框架束縛,在“他人”的鏡像中去看清自我。而我認為,所謂“他人”鏡像,不僅是書中所説的“參考前人戲碼,追尋英雄腳本”,更是納諫如流,認真傾聽身邊人的客觀建議。只是追隨英雄也好,也聽取意見罷,都要把握適度原則,學會去篩選、甄別、把關真正適宜自己的“良藥”。

我究竟是誰呢?或許現在的我依然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但感謝王溢嘉,讓我知道,惟有清晰地叩問自己的心房、明確地找尋自身特色、適度地結合他人的意見,才能真正在人生的汪洋大海里把握住生命巨輪的方向。

從:組建關係,融入羣體

社會學家馬克思曾説,“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如“從”字一般,兩個“人”組建在一起,才會出現“跟從”、“從屬”、“遵從”等各種各樣的關係。人越長大,面臨的人際關係也會越複雜、越多樣、越不可捉摸。

對青年而言,最密不可分卻也最令人困擾的關係,莫過於和父母的關係。在《水集——回首來時路》中,王溢嘉結合自己的成長曆程,參照名人的成長故事,用青年人願意聽、聽得懂的話,詮釋了什麼是父母的愛。他告訴我父母的愛既是優秀滑冰運動員關穎父母為她準備的嚴苛訓練計劃,也是知名漫畫家蔡志忠父親給予孩子的“放任與自由”,就像每一個人有自己的脾性一樣,父母的愛也都有不同的性格。曾經的我,處於青春盛期,錯以為“不管我”才是父母對我最好的愛。面對嚴格的父母,我把他們排斥在自己的生活圈外,覺得他們的要求都是枷鎖、是束縛、是變相的捆綁,並想盡一切辦法與之作對。而在閲讀書中這些片段以後,我知道了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和關心都是一樣的熱烈與濃郁,這種獨一無二的相處經歷或許也會在人生的某一階段成為成就我們的最寶貴財富。

除了家庭關係以外,與朋友、有同學的相處經歷也是我們生活中重要且絢麗的一筆。王溢嘉在書中亦揭開了與朋友相處的密鑰——真誠。我們之所以無法獨立於他人而存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我們需要情感的滋潤,而情感的滋潤來自於他人”。我們常説:“人心都是肉長的”。的確,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我們總能感受到對方是真誠亦或是虛假,是友好抑或是敵意。只有真心、真情、真意地與他人相處,才能讓他人更喜歡、更尊重自己,同時回報以同樣的真情。所以,今後我也會如王溢嘉所説的那樣,“只有敞開自己心扉,放下自我防衞性的冷淡”,真心實意地與班級裏的同學們相處。

眾:步入社會,擁抱時代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這個社會上扮演着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個個人類構成了“大眾”,也構成了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然而人在構成社會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得被社會所影響。可以説,“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任何個體都無法超脱社會和時代的影響,獨立存在。在《澤集——縱浪大化中》,王溢嘉也提到“生命並不單純是私人表演,它是更大的社會、歷史、文化劇場裏的一部分,要將個人融入其中,實現‘大我的追尋’”。

放眼今天的中國大地,將“小我”融入“大我”的中國人,可以説是無所不在、無處不有。人民警察守護萬家燈火,讓中國被外媒評價為“最有安全感的國家“;大國工匠日夜兼程、攻堅克難,讓“中國製造”一次次驚豔世界;醫護人員用生命拯救生命,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的抗疫速度;即將到來的亞運會上,中國的運動健將們也必然會用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姿態,去詮釋中國人的志氣、骨氣與底氣,讓五星紅旗一次次地上升在亞運之城——杭州的上空。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要學習,更要成為這樣的榜樣人物,心懷“國之大者”,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宏大敍事,實現個人奮鬥與國家命運的同頻共振,如王溢嘉先生所願的那樣“在接下里的日子裏,‘新新青年’應當搭建起更大更亮麗的舞台”。

浩瀚星球,我們是其中微妙的小小個體。蒼茫大地,我們亦是建構了社會文明的偉大羣體。無論是面對新冠肺炎般的全球性災難,還是面對亞運會般的狂歡式盛宴,我們都需要展現出個體的風采、融入進羣體的氛圍、發揮出人類的能量,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攢力量,迸發出耀眼而奪目的文明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