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熱點>話題>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痴心不改-屠呦呦1500字作文

話題 閲讀(1.74W)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痴心不改-屠呦呦1500字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那時,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屠呦呦愛上了醫學。

父親的診所曾接診過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經去過不少地方醫治,都不見好轉。父親很認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況,又問了家屬一連串的問題,都沒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親茶飯不思,早早地躲進了小閣樓裏,翻閲那些厚厚的醫書。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現在診所裏。這一次,父親不再像昨天那樣眉頭緊鎖,而是胸有成竹地給病人診治,很快確定了他的病因,並開出了藥方。沒過幾天,那位病人又來到診所,這一次,他不是來看病的,而是給父親送來一面大紅錦旗。

“我看着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特別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現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給別人醫治的模樣。我一定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好醫生。”在一篇回憶文章裏,屠呦呦這樣寫道。

後來,屠呦呦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沒有選擇中醫,而是選了當時絕大多數人毫無興趣的生藥學專業。這讓她的父親頗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時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她對父親説:“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才最可能系統地探索中醫藥領域。中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這樣的情懷,始終支撐着她在製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當時,在進行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出現過某些指標升高等現象。她的老伴李廷釗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親自服藥試驗留下的味道,而這樣的以身試藥,最後甚至導致她肝中毒。

這兩天,面對來採訪的記者,她把兩本書擺在沙發上,推薦給他們,説:“你們想知道我的生平,這裏面講得很詳細了。”

兩本書裏,一本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另一本是《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前者她學術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冊已被翻得起了毛邊;後者則剛剛從櫃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質封面還蒙着薄薄的塵土。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一名記者感歎道。

“她在石家莊,她離職一個月了……這期間,沒幾個人知道,連爸媽都是瞞着的……你找到下家了嗎?沒有,那為什麼這麼快?因為不想幹了……不上班的日子,她看自己喜歡的書,去不常去的街道,高峯期去坐公交……”這是名為“一位在石家莊打拼的姑娘”在網上發的一篇帖子中的一段話,大概有1000字。它以散文的形式,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畢業三年的漂泊生活,工作的更替、生活的迷茫,還有夢想和對人生的思考。(燕趙晚報)

字裏行間透露出一個年輕人的酸楚與無奈。畢業生就業難、頻繁辭職主觀上説是大學生好高騖遠、過於追求夢想,不能腳踏實地。但從客觀來看也與社會因素和教育結構不無關係。

顯而易見的是,我國當前的宏觀就業環境不容樂觀,高校擴招導致畢業生數量出現“井噴”,而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造成了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往具體了説,還有我國飽受詬病的大學教育模式,多數高校的專業設置及課程設置有很大的盲目性,拿工科為例,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的高數、英語等課程幾乎佔據了全部課程的“半壁江山”。而專業課往往只佔很小的比例。可想而知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連一般圖紙都看不太懂。學校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上也缺乏專業性,導致許多學生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對自己的職業根本沒有規劃,缺乏自我表達、自我推薦的技巧。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做更多的仍是社會和政府,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規範招生規模,優化專業,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等等。解決好大學生就業,才能為我國下一步整體發展戰略儲備高層次人才,才能為社會的發展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

剛十月,不少明年要畢業的大學生已投入到找工作之中。對七百萬數量之巨的大學畢業生羣體來説,工作“試用期陷阱”值得關注。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工作試用期頻現程序違規、超期設置、待遇打折等諸多怪現象,更為某些用人單位獲取“廉價勞動力”提供了理由,大學生“試用期”變“白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