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觀點與立意之哲學篇:社會環境與個人成長

寫作素材 閲讀(1.48W)

社會環境與個人成長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觀點與立意之哲學篇:社會環境與個人成長

思想1:人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受一定社會環境的制約,不能完全脱離於社會而存在。環境總要影響甚至改變人。

闡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便是強調環境對人的作用。環境於人是雙刃劍,既可樹人,也可毀人。林語堂先生提倡“風氣”教育,其實也就是利用環境的影響薰陶教育人。大唐詩風盛行,所以唐詩達到詩的最高峯。兩宋流行詞,所以兩宋成為詞之高峯,元以曲為重,所以曲在元朝達到最高峯。這也就是環境影響所致。孟子的母親懂得這個道理,怕孩子受環境的不良影響,而三擇其鄰,最後住到學堂旁,孟子才開始讀書。為此,我們選擇自己的環境不可不慎,“與善人居,若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覺其臭。”

思想2:人有主觀能動性,在一定條件下,個體的活動也反作用於社會。

闡釋:環境對人影響大,不等於人就是環境的奴隸。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抵制環境的影響。歌德的《浮士德》就塑造了這樣一個人物,魔鬼摩菲斯特設置種種極具誘惑的環境引誘浮士德博士,但浮士德博士憑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都戰勝了魔鬼。叔本華説:“事情本身並不影響人,影響人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這句話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環境中獨立甚至改造環境的意思。是的,人不僅可以不受環境影響,甚至還可以改變環境,使不利的環境變成有利。有兩個人先後到一個島上去推銷鞋子。第一個人很快就離開了,他説:“那兒沒有市場,人們都不穿鞋子。”而第二個人卻留下來了,他説:“這兒的市場前景廣闊,人們都沒有鞋子穿。”第一個人被環境改變了,但第二個人卻準備積極地改變不穿鞋的環境。個體的活動於社會的反作用最大的莫過於第一流的人物,如蘇格拉底、柏拉圖、耶穌、釋加牟尼、拿破崙、毛澤東、荷馬、魯迅等。第一等人物對社會的反作用不僅表現在他們的具體事功上,而且還表現在他們個體的人格魅力上。愛因斯坦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寫道:“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一)“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兩句話共同反映了唯物論中的人的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原理,共同反映了辯證法中的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原理。

(二)“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俗語體現的哲理是⑴事物是普遍聯繫的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結果⑶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三)“有心栽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説明事物的變化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

(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哲學角度理解,它強調的是書本知識越多,實踐經驗越豐富

(五)“名師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學道理是外因對事物發展不僅是不可缺少的,有時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六)“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這一諺語説明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必然勞而無功這一哲理

(七)、陸游的詩歌:“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中藴含的哲理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八)“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這一首古詩體現了(1)聯繫的觀點(2)矛盾的觀點(3)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原理

(九)朱憙《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形象,説明觀書的體會。此詩中藴含的哲理是: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

(十)“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代詩人孟浩然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

(十一)白居易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兩詩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十二)蘇軾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主要説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制約,與上述詩句意思相近的熟語是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