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考場作文素材:2009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寶典(一)18

寫作素材 閲讀(1.29W)

著名藝術家梅蘭芳在一大戲院演出京劇《殺惜》,演到精彩處,場內喝彩聲不絕。這時,從戲院裏傳來平靜老人的喊聲:“不好!不好!”梅蘭芳循聲看去是一位衣着樸素的老人。於是,戲一下場,就用專車把這位老先生接到住地,待如上賓。梅蘭芳恭恭敬敬地説:“説吾孬者,吾師也。先生言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者見梅蘭芳如此謙恭知禮,便認真指出:“惜姣上樓與下樓之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一聽,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疏漏,納頭便拜,稱謝不止。以後每在此地演出,必請老者觀看並請其指正。梅蘭芳的謙虛大度,不僅使自己的藝術造詣更進一步,也使自己的德行操守勝人一籌,受人敬崇。

考場作文素材:2009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寶典(一)18

謙虛恭和為人仰

著名學者錢鍾書的謙虛之風和他的學問一樣為人所稱道。一次,正在創作電視連續劇《圍城》的編劇孫雄飛和導演黃蜀芹就此劇改編的有關問題請教錢鍾書,。談話中,孫雄飛向錢鍾書及其夫人楊絳討要他們的菱並請簽名題字。錢鍾書攤開《圍城》一書,將毛筆微蘸墨汁,微笑着對孫雄飛説:“我稱你為兄吧!”孫飛雄手足無措地連説:“不不不!”可錢鍾書已經飛快地在扉頁寫上了”雄飛兄存覽”五個字,並説:“這作為我們一段文字之交的紀念吧!

守信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這住格。守信,總是以極其負責的態度對待別人,用極其嚴格的要求對待自己。真正的守信者不輕易許諾。是否許諾,以能否踐約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所以,一旦答應,必定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看似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在踐約過程中,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出現。會有意想到的阻力壓來,因而守信者就更令人尊敬。楚漢時期的季布,重諾言,守信義,時人便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贊言。守信,在人們的心目中,比金錢要重要得多。

有信,則朋友如織;無信,則孤家寡人。在有信無信之間,人的品位瞭然而現。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民無信不立。--孔子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馬先馴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

禍莫大於無信。--傅玄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鑑》

忠者不飾行以徼榮,信者不食言以從利。--王安石不須犯一口説,不須着一意念,只憑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呂坤大海是冬季的禮拜堂,背信是地獄的禮拜堂。--

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富。沒有信用積累的青年,非成為失敗者不可。--池田大作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一事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

一言之美,貴於千金。--葛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

可信的人們一句話,比不可信的人們的千言萬語更有力。--武者小實篤

信義是立國之本

信,是中國古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精神紐帶,也是人際關係的最高原則,它不與仁、義、禮、智四德並列,而是這四德的綜合體現。信德之重要,表現在孔子對弟子子貢所説的一段話:

子貢問:"怎幺樣去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要使軍備充足,百姓就會相信政府了。"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在這三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説:"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再迫不得已要在食與信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

孔子的回答簡直是斬釘截鐵:"去掉糧食。因為沒有糧食吃,不過是死亡。而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百姓對政府不相信了,國家就無法確立了。"

晉文公言而有信

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4年),晉國攻打一小國原國。晉文公命令部隊攜帶三天糧食,説三天打不下來就撤軍。到第三天,原國還是沒投降,晉文公不顧這種情況,還是下令撤退。這時,晉文公派往原國的間諜回來報告,説原國正在準備投降。於是,軍隊統帥請求,等原國投降後再撤。但晉文公説:"信用,是立國的根本,百姓靠它來生存。如果為了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百姓失去了依靠,那我們會得不償失的。"於是,晉軍就按晉文公命令搞通退了30裏,而原國也隨之投降了。(《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有些擔心,猶豫不決。商鞅終於説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發佈了新的政令。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10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移動者難予50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於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推行了新法。(《史記·商君列傳》)

臾駢不負信

春秋時晉國人羣眾觀臾駢,在魯文公六年(前621年)奉命護送賈季的家着到狄國。過去,賈季曾侮辱過臾駢,這次有機會護送賈季的家眷,所以朋友們鼓動臾駢趁此良機殺掉賈季一家來報仇。臾駢沉思了許久,説:"不行。我聽説有一本叫《前志》的書上有這樣的話:'無論是有惠於人,還是有怨於人,都與他的後代沒有關係。'如果我現在利用主人對我的信任而殺死賈季一家,這並不表明我的勇敢。如果我發泄了自己的怨氣,卻增加了我與賈季之間的仇恨,這並不説明我聰明。由於報私仇而損害了公利,這辜負了主人的信任,也不表明我的忠誠而是表明我的背信棄義。捨棄了勇敢、智能和別人對我的信任,還能辦得成什幺事呢?"

黍駢説服了朋友和手下人,親自保護着賈季的家人,把他們送到了狄國。(《左傳·文公六年》)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