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考場作文素材:2009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寶典(一)14

寫作素材 閲讀(3.29W)

草間偷活一錢不值

考場作文素材:2009大學入學測驗優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寶典(一)14

秦檜賣國,雖已歷千載,人猶罵之;周作人附敵,雖一代文學大家,也難抵消公眾所不齒的污點。二毛子、皇協軍、黑子等敗類,也無一不被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明末清初的才子吳梅村,先仕明,後仕清,做了貳臣後,不敢願諒自己,悔恨交加,詩風也一變而為蒼涼悽楚。其絕命詩中有云:“追往昔,倍悽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呤不斷,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説,人世事,幾完缺?”稱自己為一錢不值。這是失節者在民族氣節之旗下的戰慄。

她喪失了人格國格

據《瞭望》雜誌1994年6期文章報道:“在某地一家‘三資’企業,外商到屬下的工廠檢查,看到幾個青年女工在聊天。他很快走到一位正在説話的女工面前,二話沒説就扇了她一個耳光。事後有人告訴這位老闆,今天機器大修,工人本可以不上班,那幾位女工留在工廠,是想看看有什麼幫忙的。第二天,外商把挨耳光的女工叫到辦公室,也不説話,遞給她一封信便讓她出去,女工見到400元人民幣,心頭竊喜。女工的姐妹對外商也沒有義憤,反而羨慕被扇耳光的女工,認為她撿了便宜。”這種喪失人格國格的現象令人作嘔。

勇敢

勇敢意味着付出,有時是金錢,有時是地位,有時是名譽,有時甚至是生命。這付出是深思熟慮後的決斷和義無反顧,因為勇敢的基礎是膽識,先有識,對人對事對前途對命運的獨特的見解,然後產生“膽”。太膽小是懦弱,太膽大是魯莽,勇敢是適得其中。勇敢不同於激情中的不顧一切,它是根植在心中的穩定持恆的人生品質,如經冬不凋的松樹,四季常青。勇敢無所謂大小,凡是追求進步追求真理追求正義的行為都是勇敢的行為。這種人也即是勇敢者。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奮不顧身的戰士是勇敢者,在事業中開拓進取與困難作不懈鬥爭的人是勇敢者,在成長裏與自己的阻礙進步的觀念慾望進行堅決鬥爭的人是勇敢者。流星也許稍縱即逝,但它能劃破夜空,給人類帶來光明。願我們勇敢地面對人生,奏出人生的最強音。

格言名句

勇敢是與深思和決斷為伍的。(俞吾金)勇敢不在臂上,而在智慧上。(中國諺語)

我們應該不僅把那對敵人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把那對自己的慾望取得勝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德謨克利特)

太膽小是懦弱,太膽大是魯莽,勇敢是適得其中。(塞萬提斯)

出於虛榮心,好奇心,或者貪心去冒生命危險的人,不是勇敢的人。(列夫·托爾斯泰)

勇氣敢產生在鬥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養成的。我們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堅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礙。(奧斯特洛夫斯基)英勇精神是嚮往崇高目標的人的財產。(福爾多烏西)

如果一個人的激情,無論在快樂還是苦惱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給的關於什麼應當懼怕、什麼不應當懼怕的信條,那麼我們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稱每個這樣的人為勇敢的人。(柏拉圖)

儘管無所畏懼的狂妄乃是無知愚昧的產兒,但是卻總能迷惑並左右許多愚人。甚至這種狂妄的盲勇有時還能嚇住許多智者——當他們意志不夠堅強的時候。(弗·培根)

勇敢,是金錢買不到的。(拿破崙一世)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紅樓夢》)

尚勇的美德

中國人民對勇琥強悍的崇尚,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就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勇士。《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張飛、趙雲,《水滸傳》中的林沖、武松、李逵,都是從古至今中國人所喜愛的英雄人物。更值得驚喜的是,在《太平廣記》一書中,竟輯錄了幾十位驍勇之士,有“一身都是膽”的趙雲,有“不探琥穴,安得虎子”、“呵叱而前,當不能禁”的呂蒙,有“少有膽氣,跳走如飛”的楊大眼,有“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於萬眾之中,人馬俱倒”的秦瓊,也有“着白衣,握戟橐鞬張弓大呼,所向披靡“的薛仁貴……”這些驍勇之士,也都是中國人所喜愛的英雄。

孔子論勇的真義

中國人並不欣賞那種匹夫之勇,那種魯莽之勇,那種蠻橫之勇,而是讚賞智、仁、勇相結合的勇。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説之所以受歡迎,是由於他們塑造出“奮不顧身,拔刀相助“的武俠。這些武俠人物,對貪官污吏、對不鴿理的黑暗現象進行奮力反抗,不承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去主持正義,講義氣,重感情,為朋友可以犧牲生命。這樣的英雄人物,正是智、仁、勇的統一體。

不同的是,一般百姓僅憑自己的直觀感覺去欣賞英雄,而思想家們,則從理性的高度去思考“勇”,從理論上去總結什麼是真正的勇。

孔子把勇作為高尚完美的君子所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之一。他説:“君子道者三,我無經能焉:仁者不憂,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在他看來,智、仁、勇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有仁德之人是樂觀通達而沒有憂慮的,聰明而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迷惑的,勇敢的人是無所畏懼的。三者之中,仁是核心,知(智)是知仁,勇是行仁,因此,“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因為真正的勇敢是從仁義之心產生出來的,因此,有仁議之心的人肯定勇敢,而僅勇敢的人卻不一定有仁義之心。勇是仁者之勇,是智者之勇,而絕非匹夫之勇。

荀子析勇

對勇進行與更為細緻分析的,是戰國時儒家另一位著名學者荀子。他首先提出了“上勇”、“中勇”、“下勇”三個概念,並具體分析説:上勇、中勇、下勇,是三個層次不同的“勇”。天下有正道,有治理社會的準則,為了捍衞這種原則,敢於挺身而出;先王有治世之道,敢於按先王的意旨而去實行;對上不因循於亂世之君,對下不隨從於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之分;仁之所亡,無富貴之別;天下人瞭解他,便與天下人同苦樂;天下人不瞭解他,則巋然獨立於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這樣的人,就是上勇。這樣的上勇,也就是孔子所説的智、仁、勇的統一。

禮貌恭順,心意謙遜,重視信譽而輕視貨財,對於賢人敢於把他推舉上去重用,對於不肖之人,敢於把他撤下來去其職,這樣的人,就是中勇。

輕視人身而重視貨財,安於在禍患,而不管他人死活,也不管是非和對不對的實際情況,只是希望取勝別人,這樣的人,就是下勇。

荀子在另外的地方,又提出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爭奪飲食不知廉恥,不知是非,不躲避死傷,不畏懼眾強,貪得無厭,兩眼只看到飲食,這是豬免狗之勇。做事只為獲利,爭奪貨財,不知辭讓,果敢而兇狠,兇猛貪婪而暴戾,貪得無厭,兩眼只盯着利,這是商人盜戝之勇。不怕死而兇暴,是小人之勇。這三種勇同,實際上也就是上文所説的“下勇”。為了捍衞仁義即社會公德,不屈服於權勢,不顧及自己的私利,舉國一致反對,他也不改變觀點,雖然愛惜生命,但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之勇。這樣的勇,也就是“上勇”。荀子崇尚的是“上勇”,反對的是“下勇”,因為下勇的人雖然智慧通達,但不符合社會的法令制度;雖然明察善辨,但行為放肆邪僻;雖然勇敢而果斷,,但不按社會禮義去做,所以是“君子之所憎惡”的勇。

荀巨伯見義勇為

東漢時期有一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