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山海情觀後感(推薦15篇)作文

精選 閲讀(2.34W)

篇一:山海情觀後感

山海情觀後感(推薦15篇)作文

這幾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山海情》的電視劇。我的心裏有許多感觸,看着看着,我的眼淚就嘩啦啦的流了下來,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説起……

那就從山村國小説起吧!白校長是從浙江支教來山村國小的老師,把所有的青春和歲月都奉獻給了大山的他,在大山裏教了一輩子的書。這裏的條件很是艱苦——教室都是白校長和村民們建起來的。門、窗、房頂都是破陋不堪的。冬天學生只能擠在一起,冷得瑟瑟發抖。

因為山上缺水,苦水村剛新婚的安永富為了兑現妻子水花的承諾,要為他挖一口全村最大的水窖。不料,土石塌方,永富的腿被截肢了。這讓本就貧窮的水花家更是窮得揭不開鍋,這真是雪上加霜啊!

雙孢菇種植在玉泉營經濟開發區已經很成功了。可就在這時,凌(一農)教授卻要走了,大家戀戀不捨,把自家最好的東西拿了出來。有的拿羊、有的拿雞、有的拿茶葉……看到這兒,我感慨萬千!

當看到破敗不堪的山村國小時,想一想我那美麗又寬敞的學校,難道我們不該比山裏的孩子更加努力學習嗎?水在乾旱的甘肅高原是十分珍貴的,村民們為了喝上一口渾濁的苦水,常常要走十幾里路用車去拉水。在雨水充沛的江南地區,南昌號稱水都,又稱洪都,是全國水源最豐富的地方。這裏的水既甘甜又清澈,所以我們更要珍惜這得天獨厚的水資源。

《山海情》講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們為了脱貧致富移民的故事。看完後,故事裏有許多令我刻骨銘心的片段,白校長、水花、馬得福鎮長……他們的樣子還深深地印在我小小的腦海裏,想想山區的小朋友,在想想現在我們幸福的生活,我們更應該珍惜生活!

篇二:山海情觀後感

新年伊始,一部“土味”十足的扶貧主題劇《山海情》迅速竄紅,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4分。從《巡迴檢察組》到《山海情》,一路追劇,我心靈多次受到觸動,更深刻地認識到“人民的正義”和“以人民為中心”所折射出來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從故土難離的湧泉村吊莊遷移到玉泉營的艱辛路上的平凡故事中,我看到了堅如磐石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毅力和永鐫豐碑的成果。從原本飛沙走石的“戈壁灘”華麗演變為有“塞外江南”之稱的“金沙灘”,我看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的精氣神。從“馬得福”等扶貧幹部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用樸實無華的真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貧困羣眾異地搬遷、發展、致富想辦法謀思路,我深刻地認識到”黨組織是脱貧攻堅的主心骨,黨員幹部和鄉土人才是脱貧致富的引路人”。

今年是我黨成立100週年,也是我黨帶領華夏兒女完美交出解決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難題、擺脱貧困同奔小康的歷史答卷之年,《山海情》是獻禮偉作,“馬得福”亦是廣大脱貧攻堅戰線黨員幹部的縮影。我黨的百年征程,就是我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我們要從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征程中,認真系統地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奮鬥、奮勇前行!

篇三:山海情觀後感

脱貧攻堅劇《山海情》戳中你的淚點了嗎?由黃軒、熱依扎領銜主演的偉大佳作《山海情》最近刷屏了,劇中那道地的西北方言、那質樸的人民羣眾、那頑固的奮鬥理念、那赤城的改革之心、那堅定的愛國情懷無不讓我感動和震撼。尤其是在劇情最後當貧窮、落後、艱苦、簡陋、惡劣的大戈壁被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之時,那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讓我深受感觸,因為那翻天覆地的改變無不顯露了國家扶貧政策的實用性和適用性。

《山海情》的每一個瞬間都能讓人淚目,尤其是當馬德福為了讓全村通電而去求人辦事的時候,他把尊嚴、面子、體面和形象都拋之在外了,因為對他來説造福人民、盡心辦事就是他全部的信仰,所以為了自己的職責所在、為了自己的夢想所期,馬德福只能不辭勞苦地奔波在家鄉和變電所的道路上,儘管他總是被拒絕、總是你被敷衍、總是被打擊、總是被辜負。當然,努力的人都將會是幸運的人,馬德福的舉動感動了人民、感動了領導、也感動了上天,所以他成功的讓全村都過上燈火通明的日子,他這種敬業精神、愛民精神、和愛國精神讓我打心裏覺得佩服。

而女主角水花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偉大女性,儘管她命運悲苦、經歷曲折,但她絕不是一個輕易認命、輕易服輸、輕易放棄的人,所以每次當她極力熱愛生活、把握機會、珍惜生命的時候,我總是會忍不住為她點贊。而劇中讓我最為激動和震驚的就是水花拖家帶口回吊莊的那一幕,為了滿足吊莊通電的要求,為了趁機改善自己一家的生活,為了拼命改變自己的宿命,水花拉着自己癱瘓的丈夫、帶着自己年幼的兒子在路上艱難行走了七天七夜,那四百里可歌可泣的道路讓我感受到了水花的偉大和堅韌。

馬德福和水花都是像水一樣温柔的人,但是為了心中的信仰和追求,他們卻像仙人掌一樣那麼堅強和勵志,他們這種努力、拼搏、改革、上進、積極的態度和品質很是感染人和啟迪人,我想我們每個青年都應該像馬德福和水花一樣用一顆赤城之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幸和挑戰。

《山海情》的演繹讓我真切看到了祖國的強大,也讓我感受到了人民羣眾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國家的情懷,更讓我感受到了無數公職人員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我真心為《山海情》這部緊佳作點贊!

篇四:山海情觀後感

何佳其

這部電視劇的熱播不僅僅將我的思緒拉倒上世紀90年代的閩寧小鎮,更是回到了那些為人民奮鬥、不畏辛苦、奉獻青春的幹部身上,到現在那些默默奮鬥的幹部又何嘗不讓人心生敬意。

不管是過去的幹部還是現在默默奮鬥的幹事,都具有讓我們學習,捨己為人以及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

閩寧兩地人民攜手奮進戰貧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讓我看懂了中國扶貧這篇大文章,習總書記多次提及到扶貧幹部,“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幹部。”劇中的馬得福讓我印象最深刻,他為了移民們能通上水和電,想盡一切辦法拉移民,湊夠六十户。非常不容易的超過了六十户,但是卻因為條件惡劣,三户移民中途返回了,差一户就能達到通電的標準,馬得福非常懊惱自己沒有把那三户留下來。為了能通上電,連續五天堵變電所所長的決心讓人感動,他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拼命努力的身影讓人感動。

另一位讓我為之所動的農業教授凌一農,他是個從福建來到寧夏的研究細菌專家。憑藉一腔熱情,響應國家國家號召,來到寧夏對口扶貧。閩寧雙孢菇的產業化,凌一農教授功不可沒。他不但帶出了好徒弟馬得寶,還在雙孢菇下跌的嚴重情況下傾囊而出,把自己的工資從妻子的手裏拿出墊資幫助農民渡過難關。他的這些舉動讓人覺得一個教授為民助民,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還有一個平時舉止儒雅的教授,在面對村民利益受到侵犯時他也能不甘和人打架來阻止人民的利益流失,從而帶動和鼓勵閩寧鎮的村民脱貧致富。

劇中有很多人讓我感觸極深,還有一個一心一意親赴崗位最後遭遇車禍的張樹成書記:一個活出了自我、演繹女性隱忍和堅毅不拔、能頂起一片天的水花:一心為百姓、一心記着祖先好處、認真教育後代肚餓村書記馬喊水等等一些人物。正是有這些官民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有了國家互助扶貧的好政策,我們才脱去了貧困的帽子。才有了劇中那樣一個有一個充滿社會主義現代化風貌的“閩寧鎮。”

這部劇有很多人喜歡的原因,我想是由於農村場景的真實再現,列如圍着彩色“炕圍”的屋內牆壁,湧泉村民家中哪用格子布拼成的花門簾、那家家户户的土圍牆、那些手持煙鍋的樸實的老爺爺形象……都是點燃我們回憶的導火索,直接引起了一代人的回憶的淚,我想着就是真正的好劇之感染力所在吧!

生命的顏色是什麼,他不一定是功成名就,有時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度過無悔的奮鬥,成就了更加充實的自我,奉獻造就人民更幸福的生活,也是一種美麗的令人欣賞的色彩。

篇五:山海情觀後感

厚鵬娥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三方西海固的扶貧故事,這才發現原來這不就是正在熱映的《山海情》的寧夏西海固麼?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將真實的原型搬上了銀幕,難怪會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他好像講了一個很樸素的道理,勤勞就能致富,奮鬥就能成功,善良的人就是會有好的結局,就算沒有,也會有人永遠真切地懷念。當然這其中有演員和創作者們的辛苦努力,極大地還原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大家應該都記得那首“衝”天在哪裏。確實是全劇的一個高潮點,黃土地上與風沙一起成長的孩子,像野蠻的黃沙一樣呼喊出自己的對綠色春天的嚮往。有一個場景是我作為一個寧夏人也很有共鳴的。就是白老師和麥苗在飯桌上的爭論。白老師説是“春天在哪裏”,麥苗説:“對嘛,就是沖天在哪裏。”一個人給另一個糾正“春”的讀音,可另一個人就是改不過來,還覺得自己説的是對的。這部劇是關於寧夏的,所以這樣的情景也在我家出現過,我是那個糾正的人,我媽改不過來。因為我父母的打拼,所以我可以從國小者説普通話,可以和母親爭論“春”字的讀音。我在看的電視劇裏那一幕的時候我就在想,會不會以後麥苗有了孩子也會是和我家一樣的情境。

劇中也真實的反映出寧夏當地特色,作為寧夏最知名的一張“名片”,枸杞在《山海情》十分出彩。湧泉村村民剛到吊莊時,人心浮動,如果不能及時通電,新老住户都可能會離開,可是負責供電的變電所所長非要達到60户指標才能通電。為了這件事,馬得福操碎了心,跑斷了腿,希望能做通所長的工作。兩人在喝水聊天中,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對話。“你要枸杞不”“我身體好着呢”;編劇沒有將水花,得福,安永福三個人的關係庸俗化,水花和得福。少年時青澀的戀情,成年後各奔東西,彼此心裏還會有温柔的情愫,温暖的牽掛,但成熟自卑的人不會越界。得福,是大好前途的青年幹事,他正直持重,珍惜羽毛,水花是黃土地善良穩住的女兒,她全心奉獻家庭,二人彼此關心,見面彬彬有禮,生成了一種不是戀人,勝似親人的平淡綿長卻厚重的情感,這才是生活,令人安心敬重的生活,如果二人牽扯不清,黏黏乎乎的,流淚煽情,甚是偷情出軌拋卻責任家庭就太輕浮了,也摩褻瀆了世間最珍貴的情感。水花的丈夫安永福,未出事前,是一個精明的西北漢子,他能幹,高傲,能夠給他老婆孩子撐起一片天,他為了在苦旱苦貧中給水花存一點水的慰籍,便去挖水窯,但天降大貨,水窯塌了,他因此失去了雙腿。最讓我感動的是水花的兩段話:“咱兩的命是拴在一起的”“你在別把我和得福扯在一起了,傷你,也傷我,我是你媳婦,也是娃他媽了”讓我見到了一段樸素堅貞的的情感,珍貴無比。這部劇是真的讓人又哭又笑,看着看着不知道怎麼淚就下來了,無敵喜歡這種剋制的情感,人沒了愛情不是活不下去,還有家人,還有責任,還可以創造幸福。

車馬慢路途遙情誼濃,兩小無猜、得償所願。他們是彼此的軍旗和戰鼓,雙向奔赴的情感,足以排除萬難,沒那麼蕩氣迴腸,卻可抵歲月悠長。這是歷史的變遷,而變遷中,每一位村民都是受益者。沒有任何前情可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前走,走出了專屬西海固的脱貧之路。用最樸實的手法,給我們展現最動人的故事。湧泉村有世上“最甜的水”,閩寧鎮有“最可愛的人”,戈壁灘上有最美的風景。山海情——在你山眉海目間,尋過往。我最喜歡陳金山的辦公室+宿舍的牆上貼着一副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直觀感受就是好看,真好看,同時感受到自豪,我們國家真的很了不起。扶貧幹部們了不起,努力改變命運的人們都了不起。單看劇名,山海情,還不清楚到底講的是什麼內容,但是看完,就明白了,山指的寧夏,海指的福建,以福建支援寧夏扶貧共同建立的情誼!

2020年過去了,我國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水、電、路、氣、房、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教育、醫療、衞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度改善,雖然與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這也正是“十四五”時期決心大力發展的潛力和勢能。畢竟,貧困的鄉土不是現代化,不富裕的農村也承載不起現代化,我們要的是一個全面現代化的中國。從劇裏,我們能看出閩寧村的發展越來越好,看住的房子,從最開始的土坯房,到平房,再到後來的瓦房,住的越來越好;看使用的交通工具,從最初的自行車,到後來的摩托車,再到後來的汽車,出行越來越好;看聯繫方式,從最初的寫信,到後來的電話,再到最後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聯繫越來越好;看穿的衣服,從最初的單衣,到後來的襯衣,再到小西裝,以及最後想穿什麼穿什麼,穿的是越來越好。

我們不會忘記在家鄉和國家變好的路上那些奮鬥過甚至犧牲的官員和科學家,是他們帶領着我們走向更好;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給自己打氣,因為我們都有一個擁抱更美好明天的夢想,不僅僅為了我們的美好明天,也為了下一代的美好明天,因為我們敢想,我們就敢幹,十四億人的夢想,也促成了國家的夢想!我們會越來越好,國家也會越來越好!

篇六:山海情觀後感

《山海情》是一部土得掉渣,講述扶貧工作的電視劇,這樣的題材對於年輕人來説並不討喜,可就是這樣一部劇卻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在豆瓣的評分是9。4,獲得了成功。

一部偉大的作品,應該是直擊人心,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一部作品。文學的偉大在於直抵人性的本質和靈魂最純粹最柔軟的地方。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人在苦難中才更像一個人,大多數的成長是伴隨着苦難的,在一個接着一個苦難的磨礪折騰中,鑄造滌盪着自己。

劇情真實不做作,演員實力派。身為80後的西北人,能夠感同身受其中的一段苦難。不過我發現看這部劇的也有很多90和00後,他們不能感受那段時期,但是他們從西海固人的苦難中重拾了自己在新時代繼續前行的信心。看着劇中強大演技派明星的刻畫,把一個個人物演活了,主演有黃軒、張嘉譯、閆妮等實力派演員,另有王凱、白宇、陶虹和祖峯等人氣頗高的演技派加盟。高手過招,每一場戲,都讓人看得酣暢淋漓。閉上眼睛你就能喊出每一個不同個性的人們的名字——水花、德福、德寶……

電視劇的受眾是大多數。楊絳先生説:當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這部劇更加貼近我們老百姓的底層發展,一個人想要從一個階層跨越到另一個階層是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奮鬥是從古至今不變的主題,金字塔頂端的人們畢竟是少數的,看這部劇的是一直在為討生活和討前程而奮鬥的大多數人。

情節絲毫不刻板,生活氣息中有着不絕的笑點。不僅佈景黃土漫天十分真實,演員造型也臉上衣服上都是土,讓觀眾很輕易就能帶入到劇情中。這些人物是真實的。記不清落淚多少次,記不清笑了多少次,很多時候忽然抽泣,不是默默地流淚,很劇烈,是什麼打動了我,是那一份質樸的真實,也是無華的寫照,是純真的情感,是不屈命運的毅力,太多太多了,和記憶裏的一樣,似乎就是自己童年的故事,感慨歲月的變遷,一代又一代努力地改變和延續。笑與淚,沒有任何的刻意煽情,來的都是那麼自然和通透。一張張熟悉卻又不熟悉的面孔,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演繹着生活百態的每一個生靈,改變,奮鬥,終於建成夢想裏的“塞外江南”。

篇七:山海情觀後感

看完《山海情》,完成讀後感,原本只是一項寒假作業。我對於“慶祝建黨100週年”這個標籤並沒有多大興趣。想到乾巴巴的官方台詞更是牴觸。可我不得不完成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後,我只想説一句:“《山海情》真香!”

這個快餐時代,從2倍速降到1。5倍速,最後到1倍速,是我們觀眾對電視劇的最高評價。

降為1。5倍速是因為這部作品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場沒有對白的戲——水花逃婚後,為了父親又折回,水花一直盯着得福,無言。最難過的時候只有無言。她想對得福擠出一個笑,那是對得福的安慰,也是對自己的安慰。可她又好想哭啊,哭她命運的可悲,但現實又不允許哭,那是她最後一絲的倔強。就好像小孩子家家強忍着哭一樣,只見她嘴角顫抖,不知應是笑是哭,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卻一滴也沒有落下來。短短几秒的特寫,道盡無奈、委屈、難過,卻沒有憤怒,沒有絕望,讓人看得心裏五味雜陳。

我感受到了演員對這個角色的用心,甚至是與這個角色合二為一,她不僅知道水花是怎樣的感受,還能告訴觀眾水花是怎樣的感受。演員不但演繹了水花的苦難,還詮釋了她的善良、聰慧、頑強、能幹、任勞任怨、積極向上。這是一個展現新時代中國女性不一樣的特質的角色。

選女主演不一定要絕世美色,但一定要會説故事。此“説”非彼“説”,不用嘴説,用肢體語言,神態表情,用心説。

當看到各個角色恰到好處的反轉,我又降為了1倍速。

馬喊水通曉人情世故,有遠見,那李大有則是對立人物,去吊莊帶着吊莊户逃走,去了金灘村經常吵鬧着要回湧泉村,因灌溉麥苗不見放水就帶着村民打羣架,為種蘑菇的事鬧到兒子離家出走。前面的劇情好像給他樹立了“惡人”形象。但當金沙灘的村民告訴他其他村給枸杞薰硫磺賣出高價,讓他也可以嘗試這麼做時,他堅定地説不薰。他相信一定會有人吃出他賣的枸杞沒有薰過硫磺,會有人搶着買他的枸杞。整村搬遷政策出來後,他用他那小傲嬌的方式默默支持着。

當時我還想着是編劇想給他強行洗白,可後來仔細琢磨,這才是一個圓形人物,一個活生生的人啊!他有固執、自私、沒遠見的一面,但他也是每一個純樸無邪、知恩圖報的中國勞動人民的化身。

白麥苗,一開始也是一個極其令我厭惡的角色。動不動就對自己的父親發脾氣,甚至有時候有些無理取鬧。可有時候想想,我不應該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責她,我又何嘗沒有做過這樣傷父母心的事呢?後來她去福建打工,並沒有因為自己是海吉人而感到自卑,她自愛,她愛自己的根,她用實際行動證明海吉人也是很優秀的。

凌教授,原本以為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授,沒想着會有反差萌。不僅有超高的理論學識和培菌技術,他會來到凡間,與勞動人民共同體驗勞苦生活,為了不讓勞動人民失望,自己墊錢為他們支付報酬,甚至教訓那些黑心商家,與他們打了起來。

這部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不是活在雲端的神仙,他們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是劇中的角色,也是我們。

我作為一個觀眾,真的覺着現在的電視劇,很多已經不能被稱為“作品”了,只能説是影視行業商業化的產物。為了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篡改歷史,鬧劇化,偶像化,流量化,劣質塑料感,注水嚴重,劇情拖沓且趨於統一,老掉牙的套路,海量的複製,這些都像抽煙機上的殘油,厚重、污濁不堪,使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而《山海情》則是觀眾心中的月光。這是一部至真至純的作品。這部劇並沒有用官方語言跟我們講一些漂亮的大道理,而是用生活化的藝術使我們感同身受。用劇中人物的故事訴説着我們每個人的故事。這不是偶像劇,卻比偶像劇有更大的魅力。佈景風沙滿天,演員灰頭土臉,十幾年前將幹沙灘變成金沙灘的人是什麼樣的,他們就是什麼樣的,是最原汁原味的。甚至是各種名稱“湧泉村”“水花”“水旺”“喊水”也記錄了勞動人民用最樸實無華的方式表達對水的渴望,對生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這部劇讓我知道原來看影視劇也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説法。

篇八:山海情觀後感

流巖

近日新撫區委組織下派幹部觀看《山海情》電視劇。因沒有幾部能讓自己心動的劇,所以已有很久沒看電視劇了。當我看到《山海情》這部劇,不論是是劇中的情結還是劇中人物刻畫,已經緊緊的栓住了我的心,我被劇中的真情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以至誤入劇中,其中有許多感人事蹟,深深觸動了我,在內心深處倍受鼓舞和教育。或許因為我是下派基層幹部,感觸更深一些吧。

《山海情》主要講述的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黨和國家為了讓寧夏西海固地區老百姓擺脱貧窮落過上好日子,實施“吊莊移民”政策,動員他們從貧困的西海固地區搬出來,遷到交通便利,有利於莊稼灌溉,有利於農業發展,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區,發展生產再建家園的故事,這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從1996年開始,中央確定福建作為寧夏的對口幫扶省份,多年來,湧現出一批批援寧扶貧幹部,為推動寧夏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劇中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創業面臨的風沙等惡劣環境,20多年在扶貧工作戰線上,默默堅守和奉獻,他們經受住了環境和時間的考驗,故事感人至深。劇中的水花,用板車拉着殘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用七天七夜,走了400多公里來到遷移新村,不向命運低頭,演繹了貧困地區的百姓對新生活的渴望,還有劇中的白校長,在羣眾温飽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也要對教育有“一個都不能少”的堅守,有些場景令人震撼,催人淚下……

劇中的馬得福是扶貧工作典型代表,他積極向上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贏得了領導和廣大羣眾的認可。他從下派幹部到代支書,雖然是剛剛走出學校的年輕人,但他心繫百姓,是百姓心中的主心骨,他踏實基層工作,一心撲在工作上,帶領羣眾白手起家,不怕苦不怕累,一心為老百姓辦實事。他從動員羣眾遷移工作開始,到聯繫當地供電單位,解決遷移新村供電問題,穩定了遷移民心。再到幫助羣眾解決無水灌溉農田澆問題。為了帶領羣眾擺脱掉貧窮落後,勇於擔當奉獻,在山區百姓不認可的情況下,為了讓大家能看到致富光景,帶頭冒險嘗試養殖雙頭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引領大家擺脱貧困。他對老區百姓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是我動員帶出來的,我會對你們負責的。他的一系列決定讓我們看到一名下派幹部的責任與擔當。他事事已羣眾利益為重,無私奉獻,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長期艱苦的扶貧道路上,湧現出許許多多馬得福似的好乾部,為貧困地區的羣眾擺脱掉貧窮落後狀態,在默默奉獻和堅守着,它們是我黨在扶貧工作中的真實寫照,劇中的故事感染着我,激勵着我,我作為下派社區的黨員幹部,決心要像劇中人那樣,立足崗位,勇於擔當,不斷加強和提高社區黨建工作,在第一書記的崗位上盡到第一書記的責任,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街道和社區黨委,依靠社區黨員和羣眾,努力工作,積極傳播正能量,加強黨建引領作用,促進社區黨建工作,充分發揮派駐單位優勢,積極為社區排憂解難,多為社區百姓做好事、做實事,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不愧對社區第一書記的光榮稱號。

篇九:山海情觀後感

李燕寧

《山海情》收官,豆瓣評分高達9。4分;戳心、動情、耐品,是觀眾在彈幕上自發給出的評價。一部“扶貧”題材電視劇竟能破壁破圈引發全年齡層觀眾的追劇熱潮,這對當下現實題材主題劇的創作具有值得討論的標杆意義。

一是自然環境之“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大風三六九,小風天天有。”“與其去吃沙,我不如留在山裏吃土,土比沙子細好消化。”故事發生在寧夏西海固,這裏古為蕭關。“涼秋八月蕭管道,北風吹斷天山草。”是岑參對蕭關惡劣自然環境的生動刻畫。這裏滿眼望去盡是戈壁,羣眾吃不飽,缺水缺電,交通不便,醫療教育嚴重落後。一望無際的黃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在這裏,車是不可能開得過來的,因為根本無路可開,至於飛機鐵路,那更是天方夜譚。自行車,便是這裏唯一的交通工具。1972年,它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

二是百姓生活之“難”。“村裏的女子為了一頭驢就能嫁人。”“扶貧下撥的珍珠種雞被偷吃到剩下最後一隻。”“冬天為了挖山頭僅剩的一點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頭破血流。”對於村民來説,吃黃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飯,最好的食物也就是個窩窩頭和洋芋。鋪天蓋地的沙塵暴、僅能依靠煤油燈照明、取飲用水要到幾十裏之外、家中唯一的勞動力被埋而癱瘓在牀……奔向火車的那場戲,把窮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達得那麼熱烈、燦爛。西海固百姓生活的“難”躍於屏上。

三是扶貧工作開展之“難”。從吊莊移民羣眾安土重遷強烈反對,到給錢給物羣眾們把扶貧的牛羊雞吃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這片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脱貧實在太難了。“家裏雖然窮,但好歹有間房子有塊地,總比那大漠孤煙強。”過去的扶貧治標不治本“越幫越懶”,但是馬德福不信邪。這個讀過書、從窮山溝裏走出來的愣頭青,身上有着西北漢子不服輸的韌勁兒。要通電跑供電所五六天依然毫無所獲、想給作物澆水水費貴得離譜、發展養菇村民不配合、菇收穫了爛在棚裏客商惡意壓價、在大城市聯繫銷路但運費高昂還要漲價……每一個我們看似理所應當的事,在劇中都前所未有的艱難。主任口中美好的未來,看似是那樣遙不可及。

劇名《山海情》寓意深刻,“山”代指賀蘭山下的寧夏,“海”代指海西經濟區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的羈絆紐帶,是歷時20年的對口幫扶,是對口幫扶兩地人民之間深厚的情誼。通過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全民富裕。體現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深切期盼。劇中所展現的扶貧故事,不僅闡述一個地區的物質脱貧和精神脱貧,還聚焦到了在脱貧攻堅過程中每個平凡人物的故事,從宏觀講述落實到細微生活,體現出了閩寧建設與個人命運的密切相關。

我們看到的不再是簡單的扶貧故事,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羣可愛的真實的鄉親們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難關,把日子給過好。讓我們看到,原來脱貧攻堅這四個字,也能繪製成一幅激盪理想主義浪漫又藴含現實主義真切的畫作,而這劇裏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也都在一頓一挫地説着:只要根鬚扎得進三尺厚,飛沙黃土也拔得出萬千生機。

春天不遠了,我等待着下一場盛勢花期,期待着下一次芬芳滿院。

篇十:山海情觀後感

措熙

認真看完高分的山海情,我也來交一下作業——觀後感。

講的是在大環境國家東西部合作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兩代人由山溝湧源村吊莊移民到戈壁灘閩寧鎮,在新地方繁衍生息的故事。這是為紀念建黨成立100週年的紀錄片。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卻穿插了很多感人的畫面和鏡頭,感同身受,和劇情裏的人物同哭同笑。當時看到一條彈幕説這個劇沒有一根主線,我想的也是,可是後來想了想,劇中的馬得福不就是主線嗎?整體這個吊莊移民羣眾的生活境況不就是主線之一嗎?所有這些看起來有些分散的劇情,其實糅合在一起,表達的同一個中心:人民日子越來越好。只是所有的部分都從側面反應出來,而非單純的指一件事,一個畫面。

裏面有兩個分劇情記憶猶新,一個是水花和得福的故事,兩個年輕人,相愛而愛不得,卻各自美麗堅強的生活,各有一片天地。另一個是白校長對教育的重視,説若沒接受好的教育,以後嫁什麼人,過什麼日子,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對比現實生活,可不是嘛!

故事不長不短,從九幾年一直到一六年,可能電視裏最後每個人的結局都相對完美,可能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沒有那麼大的折騰勁,沒有那麼多唾手可得的機遇,可能會安於現狀,渾渾噩噩。但其實這部劇給我們敲響了一次鍾,告知我們先輩們留下多少汗水和眼淚才打造出我們現今稍微富足些的生活,告知我們要感恩,要懂得珍惜這他們沒見過的,求之不得的盛世。我們不光是為自己活,更多的是帶着這種使命為他人活,在這過程中,更好的實現自我的價值。

在這裏我沒有重點講劇裏的故事情節,也沒重點突出“山”和“海”之間的紐帶關係。

只是想抒發一點自己的感想。

篇十一:山海情觀後感

王曉亮

心和者,以天地立心,不以山海為遠,為私者,風光一時,為公者,千古永恆,山海情,天地心!——題記

2021年開年,由廠牌正午陽光及國內一眾實力派演員推出的扶貧力作《山海情》在四大衞視以及網絡平台播出,收穫了豆瓣9。4的高分,在各大網絡平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討論,我也在這部劇開播的第一時間就進行了觀看,其中對閩寧協作,幫助西海固人民脱貧有了深深的感悟!

劇中所講述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由時任福建省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提出的對口幫扶工作,讓先發展起來的東部沿海城市福建幫扶西部還處於落後的寧夏,部署了“移民吊莊”工程,在這一過程中,一羣年輕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代領全村人移民脱貧,力排萬難,共克時艱,最終將黃沙彌漫的幹沙灘變成金沙灘的故事。

在整部劇中無時無刻的都在演繹着兩個字“真實”,漫天黃沙的西海固地區,充滿着喜劇特色的方言以及劇中演員們的“黑紅土”的裝束。第一集中就突出了西海固地區的真實,窮的真實,窮到了大批年輕人想要逃離,窮到了喝水温飽都是個問題,甚至窮到了一家三口,輪流穿一條褲子外出,這些簡單而又深刻的描述,也讓我對上個世紀90年代的西海固地區和人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感歎到東西扶貧的重要意義!

回到劇中,在劇情中,有那麼幾個“可愛”的人,值得我們去致敬和學習,第一個就是劇中黃軒扮演的金灘村村書記馬得福,作為一個“後生”,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家鄉,去外面尋求發展,而是主動的挑起了全村的扶貧大任,積極幫助村子裏任何有關村民們福祉的事情,從剛開始的“吊莊移民”,村子裏大多數人思想比較落後,不願意移民到新的地方,馬得福便開始動員,給鄉親們苦口婆心講解了國家的移民政策和未來生態移民區的展望,這期間也縷縷碰壁,但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還是完成了移民區的移民指標,到了移民區,馬得福也沒閒着,開始努力的為了移民們辦實事,開墾農荒,農田澆灌,基礎設施建設,代領全村村民尋找新的致富路,這一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但馬得福並沒有輕言放棄,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甚至最後不惜代價賭上自己的官路,給縣領導“告狀”,也不願意讓村民們的利益受損!作為體制內的最基礎的小村官,馬得福卻為我們展現出了最勇敢的擔當,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值得我們新一代大學生學習,這兩年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村官,我們就應該學習“馬得福式精神”,遇到困難不怕困難,永遠為了人民的福祉而着想!

那劇中也有另外一個來自福建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時時刻刻為了吊莊移民着想,幫助他們走向致富路,他就是以“菌草之父”林佔熺為原型的福建援寧科技工作者凌一農教授,他為了移民區的發展可謂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帶領村民們研發出適合在寧夏地區種植的雙孢菇,不僅幫助村民們種植雙孢菇,還給村民們尋找雙孢菇的銷路,在這一過程當中,凌教授為了降低雙孢菇的空運價格,百忙之中讓得寶用摩托車帶着去機場,碰巧遇到了得福。在路途中,受到了低價收購蘑菇的客商的言語威脅、動作挑釁,粗野辱罵,三人忍無可忍與其發生了激烈的肢體衝突,最後因寡不敵眾,三人都受了傷,凌教授肋骨骨裂住進了醫院,在去醫院的過程中,三個人垂頭喪氣滑稽的擠在一輛摩托車上的劇照,也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爆火,劇照滑稽的讓人捧腹卻也讓人心疼不已,最後,為了廣大移民的利益,讓菇民們拿到蘑菇2元的高售價,不惜把自己個人的錢倒貼,還讓自己的徒弟保密,這種高尚的人格和品質讓人肅然起敬!作為一名年近40歲的科技工作者,本可高枕無憂的在實驗室裏完成科研工作,卻毅然選擇了在西海固這片熱土上,撒下激情,播種希望,這是何等的大無畏精神,更是我們大學生所要學習的精神!

其實劇中還有很多人物值得我們去敬仰和學習,比如福建過來寧夏掛職扶貧的陳金山縣長,肩負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如何具體落實閩寧協作任務殫精竭慮的吳月娟主任,還有為了教育,一輩子紮根在村國小一線教育的白老師以及第一批赴閩務工勇敢,優秀的西吉女工們!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西海固地區的廣大移民們,他們勇敢面對各種困難,抱着對國家政策的信任,共克時艱,硬是在無邊無際的戈壁灘上規劃出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移民新村,他們和援寧的福建幹部們,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

最後回顧整部電視劇,《山海情》無疑是今年年初最真實、最接地氣、最感動人心的電視劇,沒有華麗的服化道,也沒有動情的配音,這部劇厲害之處就是它能直接把看劇人拉回那個純真困苦的年代,看劇中的人與事,讓我們不禁感同身受!那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山海情》是父輩經歷過的時代,是這輩子不能忘記的苦難記憶,同時也激勵着我們憶苦思甜,在歷史滾滾長河之中,我們不能忘記先輩的困苦,要以他們為精神,努力奮鬥!為脱貧攻堅,獻出自己的力量!

篇十二:山海情觀後感

浪遏飛舟

大年國一,一口氣看完了23集《山海情》,感慨良多。扶貧真就是一場攻堅戰,首先是攻克保守落後的思想觀念,攻克短視行為,根治惰性,克服形式主義。每前進一步,都是這麼難,但還得繼續往前走。到新的崗位任職,所面臨的問題如出一轍,要實現海建房地產公司“脱胎換骨”不是靠説出來的,寫出來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拿出真本領,拿出無畏的勇氣,攻堅克難;要堅定信心,着眼於長遠,久久為功。

陳水花一個不願一家人就此被困在大山裏永遠過苦日子的農村婦女,拉着一輛破車,拖着殘疾的丈夫和年幼的閨女,跋涉四百多公里,幾天幾夜,來到移民新村,其實新家也只有一片黃土地,她卻很樂觀地説:“好得很,好得很!”她以中國婦女特有的勤勞、賢惠、善良和本份,不斷尋找新的出路,她積極地參加扶貧工作隊組織學習種蘑菇種植培訓班,一面安撫和開導經常因為身體殘疾抱怨生活對他不公平的丈夫,一面下定決心貸款把自己家的菇棚建起來。

劇中的白崇禮校長,温文爾雅,執着堅定,為了村裏孩子們的光明未來,不僅在三尺講台盡職盡責,而且還上鄉縣政府呼籲改善農村學校設施,勇敢地與所有家長抗爭,阻止適齡孩子輟學出去打工,全村只有他一個人堅信讀書有用,只有他明白,唯有讀書才能真正改變命運。他用盡全力讓村裏每一個孩子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利。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這樣的校長,會有多少孩子被迫困在黃土地上,一輩子把貧困怪罪給黃土地。

還有從福建來傳授蘑菇種植技術的凌一農教授。他看似木訥清高,卻有滿腔的熱血和赤誠善良的心。他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村裏的蘑菇產業。他看到學着種蘑菇的人因為待在臭氣熏天的蘑菇棚裏,對着肥料乾嘔不止,不願意繼續種蘑菇,凌教授沒有報怨他們,而是耐心地鼓勵引導他們,手把手教他們。他積極地帶着村民們跑市場,在銷售蘑菇中曾受到一個客商的人身攻擊,肋骨被打到斷裂,但凌教授心裏想的還是怎麼幫村民們把蘑菇賣出去。

《山海情》不僅僅是一部脱貧攻堅的故事,而是一個人一羣人的真實經歷,更是新時代寫給我們每一個人波瀾壯闊的史詩。他們以堅定的信念,用滿腔熱血和赤誠善良的心,用最堅實的行動,譜寫着扶貧致富進行曲,從他們的身上你會發現生活遠遠比人們想象的美好,你會體味到“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海建房地產正需要一批像陳水花、白校長和凌教授這樣平凡而偉大的踐行者,燃燒着自己,照亮着別人。

篇十三:山海情觀後感

小柒

在手機上偶然看到的推送,細看介紹之後便被吸引。三天的時間,坐着時間的班列,從2021穿越回1991,再一步步跟着扶貧幹部的腳步看着戈壁灘慢慢變成金沙灘。

山海情深,1996年,為了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東西合作的戰略部署,福建省廈門市與海原縣結為幫扶對子。歷經20年的風雨滄桑,扶貧協作遍地開花,碩果累累。這部以此為原型支撐的獻禮建黨百年的電視劇,用最樸實的情景,再現了我國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艱難歷程。

村民、幹部、專家教授,每個人物的鮮明的性格都烙印在腦海中。從故土難離的湧泉村吊莊移民到玉泉營的艱辛路上的平凡故事中,我看到了堅如磐石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毅力。從原本飛沙走石的“戈壁灘”華麗演變為有“塞外江南”之稱的”金沙灘”,我看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的精氣神。從馬得福等扶貧幹部“愚公移山”的堅毅和樸實無華、無私奉獻的精神,為貧困羣眾異地搬遷、發展致富想辦法謀思路,我深刻的認識到黨員幹部作為脱貧攻堅的主心骨,思想和行動始終向着人民的重要性。從陳金山、凌教授等由福建來支持扶貧的人身上我知道了東西部對口扶貧以及科技扶貧的重要性。基層幹部的每一天都過得很不容易,困難一個接一個,他們就像一棵棵白楊,堅守在戈壁灘上,帶領大家一步步脱貧致富,很多時候的無奈和委屈只能自己消受。

我們這一代的生活沒有劇裏所表現的那麼艱苦,起碼對於自己的家鄉雲南普洱來説,我們的自然環境相對優越,有山有水。但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我能夠感受到在近二十年的時光裏,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

記得上國小的時候,學校距離家大概七公里的路程。我們都是早上四點多起牀,洗漱完畢,等一起上學的小夥伴都聚齊了,再迎着月光或打着手電筒走去學校,大概天亮的時候到達學校,花幾毛錢吃個包子饅頭或是油條,再去咿咿呀呀的進行早讀,等下午下課了再又一起走回家。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開心的,跟着星星月亮走,説着故事聊着天,但也有犯困不想起牀或是天氣不好的時候——要是學校近一點或者可以坐車子,那該多好哇!小的時候,自己好想喝牛奶和飲料,但那玩意多貴呀,捨不得買。有些時候看着家境稍微好一點的同學拿着營養快線的瓶子,心裏都會有點羨慕。

現在的我回想起以前的自己都會覺得還蠻厲害的!那時候的我呀,下課了會趕緊回家,幫着爸爸媽媽做家務,讓他們回家就可以洗手吃飯,如果回去早一點就去幫忙採茶,週末更是會早早起牀,跟着爸爸媽媽去地裏採茶,下雨或是大太陽都不會管的,揹着小揹簍,小手巴巴的,動作還挺快……

現在的孩子可就幸福多了,雖然學校還是有點遠,但都可以住校,週日去學校的時候爸爸媽媽會騎車送,週五下課再去接回來。而且呀,國家非常重視農村小孩子的營養和成長問題,每天會有免費的牛奶、雞蛋或水果作為營養餐。

祖國發展起來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我們這一代深切地感受着國家一點點地進步發展起來,即將成長為國家的中堅力量。十四五規劃已經形成,幸福美麗富強的未來藍圖已經構建,不負時代,不符韶華!

篇十四:山海情觀後感

王杭之

春節假期刷完了23集電視劇《山海情》,這是一部扶貧題材的主旋律作品,製作團隊是正午陽光,豆瓣評分9。4,是最近幾年評分最高的電視劇。

看劇名我一開始以為演的是青海的事,看了之後發現是演的寧夏。我就開始納悶,為啥叫山海情?我媳婦説,因為寧夏有山,福建有海啊。

哦哦,跟閩寧鎮一個意思嘛,閩是福建的簡稱,寧是寧夏的簡稱。

我媳婦問我:你知道劇中的“李大有”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嗎?

我説不知道,她説:就是這個人的特點,大多數人身上都有。

仔細一想還真是。在這部劇裏,女演員我最喜歡水花,男演員我最喜歡李大有。

大有叔的言行舉止活脱脱就是我從小遇到的大多數農民的真實寫照,能説會道,易衝動,短視,喜歡爭蠅頭小利,見到好處搶破頭,遇到困難就跑,虛榮愛顯擺又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在大是大非上有定力,不做髒心爛肺的事。

在社會名流眼裏,李大有這種人是“刁民”,受教育程度低,難以教化。

社會名流大多是那種有文化,彬彬有禮,私德高尚,目光長遠,傲骨錚錚,俯視眾生,給老幼病殘讓座、拾金不昧的“善舉”一樣都沒少做,但是控制上游,壟斷資本,偷工減料,以次充好,讓手下人996、無情割韭菜中飽私囊的大惡也一樣沒落下。

殊不知,李大有這樣千千萬的普通人,才是推動社會進程的中堅力量。只要有劇中白校長、張書記、馬得福這樣有先進思想和生產力水平的若干人堅決站在李大有們的立場上想問題、解決問題,把李大有們引導到正確的路上,西海固這樣扶貧奇蹟才能出現,而且也只能在中國出現。

李大有身上很多不討喜的特質,真要是一五一十地落到紙面上列出來,你會發現,都是些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毛病,是人的本性。偶爾的扯後腿,他有,但是損害大多數人利益的破壞性,即便他有那個想法,也沒那個能力。頂多就是把自己家的大棚燒了撒撒氣。

劇中的老太爺,他們反抗上面反抗別人的手段是什麼?服毒。在上個世紀,我老家村子裏也出現過不少因為鄰里糾紛、親戚矛盾尋短見的人。他們雖然固執,但不是惡人。

得李大有者得天下。這個道理,常凱申不懂,教員懂。

該如何看待底層人民,是值得每一個社會中上層人,或者剛剛從底層躍遷上來一點的年輕人認真反思的問題,想明白這個道理,大到如何有效的管理社會,小到如何處理各個年齡段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大有啟發。

再説説水花這個人物形象。她幾乎是我們上一代女性的真實寫照,她們堅韌又堅強,勤勞持家,任勞任怨,温良賢淑。代表了農村大部分女性,尤其是還有點文化的女性。

我們這一代很少有這樣的女性了,資本為了撈取跟多的錢,每天給大家灌輸的價值觀就是女人只負責貌美如花,因為貌美如花需要花錢到他們的平台買衣服化粧品。

男女平等的基礎是男女平權,是男女經濟能力的平衡。可現在的網絡輿論都是男的跪搓衣板、工資上交、要記得每個月的節日、不能跟女人講道理、女人情緒化天經地義……膽敢有哪個男的sayno,小心受到女拳沉重一擊。

劇中演到水花的時候,好幾個特寫鏡頭都在水花的手上,我見過很多的農村女性,都是像水花一樣拘謹。怎樣體現一個人在公眾場合發言時的拘謹?我覺得看她的手很不自然地扯衣角、不知道往哪放,最能體現。你別看很多女性平時像王熙鳳一樣大嗓門,但是面對“上面”來的人,面對鏡頭的時候,那種不自信就體現出來了。

水花每次和得福説話,都會刻意的保持距離,而和得寶他們説話,就輕鬆自然的多。

當水花用地板車拉着全家搬進閩寧村的時候,我淚目了,只能用“女英雄”、“史詩”這樣的宏大的字眼去形容那個畫面的震撼。我媳婦説,她最喜歡水花唱的那段花兒:走咧、走咧,走遠了,越走越遠咧。

比起現代網絡上女拳師給女權設立的種種限制,水花才是真正的女權。她不是其他影視劇裏那種只有談戀愛是正事的大女主,也不是其他影視劇裏任勞任怨任打任罵逆來順受、只在庭院中給丈夫生兒子的“賢惠聽話”女性形象。她是偉大的女人,偉大的女兒,偉大的媳婦,偉大的母親。

看完這部劇,我跟我媳婦説話時不時就要來一句“好着捏”“好得哼”。方言是這部劇的靈魂。

正午陽光的水準,扛得下所有冷僻粗糲的選題。就像西海固扶貧奇蹟,只要根鬚扎得進三尺厚,飛沙黃土也拔得出萬千生機。

篇十五:山海情觀後感

劉餘錢

耳畔方言土語,眼前漫天黃沙……新年伊始,《山海情》的播出把有血有肉的“中國奇蹟”寫進了年輕人的心。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對口幫扶下,西海固羣眾移民搬遷,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探索發展辦法,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以其細節處見生活,温情處見人心,奮鬥中見鬥志的鮮明特色,感動你我,温暖寒冬,就讓我們為那些奮鬥在脱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致敬點贊。

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馬得福這一角色,馬得福是廣大的基層扶貧幹部的領導,他學歷普通,出身不好,沒有金手指,但他有一顆純粹的為百姓着想的心,面對困難的韌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高速公路和獨木橋之間,選擇獨木橋的決心,腳踏實地解決一個接一個沒完沒了的困難,最終把未來變成了現在,可以説他的整個青春都獻給了閩寧村,遷移吊莊,通電通水,種植蘑菇,勞務輸出,再到後面的投資建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看來當初是他把大家趕來閩寧村的,他就要對村裏的父老鄉親負責。但在我看來,這才是一個好乾部應該做的事情,他的初心從未改變,本身他也只是農校畢業,但是塞上江南的決心一直支撐着他。最終,他證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可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24年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4年割捨不斷的血脈,在我們心中流淌,讓改天換地的減貧歷程和減貧成效,在天地間嘹亮。一開始,缺水、少電,山高路遠,風沙漫天,村民有認知侷限,扶貧的難,是自然環境,基礎建設、人文觀念的多重惡劣。一部分吊莊户移民到了金灘村後,難題依然存在,僅以種蘑菇為例,專家在西北土地上種出菌草蘑菇,需要邁科技關;説服村民出資2000元建大棚種蘑菇,需要邁勇氣關;種蘑菇的人多了之後,供大於求,蘑菇滯銷,又需要邁過拓市場這一關。雖然關關都難,但所有的難關,會讓人知道,路途雖然遙遠,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棄,就是有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事情做成了。在我們身邊,也總有一些人,像劇中馬得福、凌教授、白校長這樣的人,願意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關鍵時刻,扛起重任,盡責履職,在大獲全勝之前一絲不鬆懈,一刻不停歇,自覺帶頭落實扶貧工作責任,發揮扶貧戰鬥員和宣傳員的作用,解決幫户提出的各種難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劇中閩寧村從寸草不生的“幹沙灘”到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滄桑鉅變,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回不去的故鄉,忘不了的鄉愁,由一開始的貧瘠土地變成一片綠油油,當孩子們再次踏上故土時,閩寧村也隨之變了模樣,脱貧攻堅的工作落到了實處,也昇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主題。如今,萬象勃發的絕好荊關圖捲上,豐收的喜悦傳遍寧夏人的面龐,美好生活的嚮往躍然紙上,政策推動寧夏的明天,幫扶催開寧夏的笑臉。

山海想會,東西協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貧幹部應當不以山海為遠,勇挑責任重擔,提高工作水平,為鞏固脱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去不懈奮鬥。

我非常喜歡馬喊水(張嘉譯飾)這個角色,喜歡到超過其他所有角色。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親切。他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什麼意思呢?就是幾乎接近完美。按照他的人設:傳統守舊、貧苦半生、文化程度低、沒有遠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面對所有幾乎違揹他人設的重大事件時,都表現出了一種一反常態的通情達理。我覺得正是因為他身上的那種温和、“佝僂”、感恩、共情的親切,讓反差毫無違和感。可能會有人覺得他僅僅是出於私心,在支持兒子的工作,但我每每看到他的神態、動作甚至背影時,我都覺得他是公大於私、集體大於個人、他人大於自己。他是真正“大寫的人”,屹立在每一個時代。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我們應當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學好自己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