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狙擊手觀後感2000字(精選3篇)作文

精選 閲讀(1.36W)

篇一:狙擊手觀後感2000字

狙擊手觀後感2000字(精選3篇)作文

這是由張藝謀和張末共同執導的圍繞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是繼去年集體觀看《長津湖》後,又一可圈可點的紅色影片。

説起張藝謀的電影,很難繞開《英雄》。畫面色彩處理是他的核心業務能力,相比之下這部片的故事內核卻略顯單薄。

《狙擊手》這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沒有充分發揮善用色彩的能力,反而認真地講起故事來。

選拍的地點是不知名的山坡,顏色只有一片白雪茫茫,大地真乾淨。

演員是清一色的新面孔,多次合作的著名演員張譯也就是個跑龍套的,僅在頭尾各出現了幾分鐘。

不再那麼宏大敍事了,而是更加懂得聚焦。

在一個不知名的山坡由一羣不知名的戰士打了一場不知名的戰鬥,一葉知秋,以小見大,強調了軍事活動本身和團隊協作,展現英雄羣像。

最會套路的人,這次竟然沒有套路。

都説內容為王,講一個好的故事,比好好講一個故事更重要。

在邏輯上,這部片是站得住腳的。當我們看到犧牲了幾個戰士,為五班捏一把汗的同時,又知道不可不為的必然性。

五班班長也意識到這不是救人這麼簡單,而是落入了敵人的圈套。

觀眾也不禁要質疑,那就應該壯士斷臂,放棄救援啊!為什麼要搭上一個班的人,去救一個傷兵,這不是自殺式的英雄主義嗎?

後來故事交待了,亮亮手上有重要情報,救亮亮是連長交待的任務,必須完成。有了邏輯前提下,故事才顯得有力量,犧牲才有了價值。

所以無論是王忠義接過急救包暴露身體被狙擊,還是胖墩犧牲前大喊給兒子改名鐵板,無論是被炸戰士“我感覺不到我的下半身了”,還是亮亮用血書傳信,都戳中了我們的淚點。

魯迅説悲劇就是把美好一片片撕裂給人看,戰爭的悲壯就是你看到犧牲卻又無能為力。

影片中,好幾次出現了耀眼的陽光,在胖墩徹底暴露面臨犧牲前那種令人窒息的寧靜,還有班長單槍匹馬闖入敵營的時候,鏡頭語言是耀眼的陽光,那不僅是陽光,更是向死而生的信念之光,還有觀眾的淚光。

抗美援朝這段歷史距今已經70年了。

封住歷史的塵埃,比雪還厚。

在這70週年的系列紀念活動中,陸續上映了電影《長津湖》《水門橋》《狙擊手》,均以那段歷史為原料,烹製上桌了熱辣辣的愛國主義影視大餐。

與滿滿戰狼味和高“含京量”的《長津湖》相比,《狙擊手》對愛國主義的表達,更加剋制和聰明,含而不露、點到為止。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我們最不想看到手撕鬼子、盲目自大的神劇情節。

對於非戰死亡人數巨大的一場戰爭,我們應該銘記的是戰爭的殘酷性,戰鬥的艱苦卓絕,缺衣少吃,正如彭老總所説“志願軍的困難超過了長征時期”。

也要銘記志願軍戰士的義無反顧,記住冰雕連、楊根思、黃繼光這些響亮的名字。

還要看到我們以弱勝強的光榮傳統和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集體智慧。

《狙擊手》是以“冷槍冷炮運動”為大背景,以32天442發子彈(一説436發)擊斃美軍214人的“狙神”張桃芳為原型,戲説了1952年冬,中美在朝鮮戰場敵我對峙僵持下,發動密集狙擊戰的歷史。

因為一個叫徐世禎的副連長一次氣不過美軍挑釁的憤然開槍,歪打正着打響了“冷槍冷炮運動”的第一槍,打出了對峙僵持的突破口,拉開了人民軍隊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一幕幕故事。

比如説,狙殺外出拉屎的敵人,要等到其蹲下再開槍;對於洗澡的敵人,要等脱掉一條褲腿再開槍。

不斷摳細節,在實戰中優化,逐級集中總結,從而快速推廣到全軍,演變為爭相立功的集體比拼。

這是集體智慧凝聚的戰爭藝術,是分工細緻、各不相干的美軍抄不來的優秀答卷。

把氣焰囂張的美軍,打成了不敢上廁所的縮頭烏龜,志願軍神槍手神炮手共擊斃傷敵5萬餘人,讓敵人聞風喪膽,倒逼美國政府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用毛主席總結的話説,這是“零敲牛皮糖”戰術,不斷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積小勝為大勝,達到戰略上消耗敵人,逐漸轉化戰爭形勢之目的。

70年前,我們“一窮二白”,仰視他人。

70年後,國慶閲兵不需要“飛機再飛兩遍”,實力平視他國。

現在的我們更需要緬懷先烈,致敬英雄,感恩那些一直保護着中華民族的、最勇敢和最可愛的人。

同時,我們更需要學習抗美援朝精神,通過《狙擊手》這樣的優秀影片,像鑰匙一樣打開精神財富寶盒,學習敢於鬥爭的精神、善於鬥爭的智慧和敢於勝利的自信。

正如《我的祖國》所唱的那樣:“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篇二:狙擊手觀後感2000字

年過古稀的張藝謀大導演,不是要指導設計冬奧會開幕式閉幕式分身無術嗎?他還有空拍賀歲片?他還要父女檔上陣,第一次拍他之前從未涉足的戰爭片?

2月4日首映之後,同時萬眾矚目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結束之後,“給張藝謀補張電影票”的話題迅速登上了網絡熱搜。無數影迷突然想起,他們可能錯過了一部好作品,要看還來得及。

聽説,這片子立項的名字,叫《最冷的槍》,冷槍之下流的,血未冷吧?

就衝張大導首次涉獵戰爭題材這一點,本來去年“10。1”看了《長津湖》,想到影院追看《長津湖。水門橋》的我,改變了主意,決定還是看看這一部張氏父女聯合出品的《狙擊手》吧。

這部影片與中國影史最高票房作品《長津湖》的續集《水門橋》題材“撞正”,都是描述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故事。張導的大格局思維和視覺,怎麼也不會差到哪裏去吧,口碑的信心,《狙擊手》排片率一定會逆勢上揚的。

沒有人潮湧動的戰火紛飛和炮聲隆隆,片長96分鐘的《狙擊手》在絕大多數時候是安靜的。狙擊手對決狙擊手,雙方鬥智鬥勇,斗的更是冷靜、隱忍和靈敏。先發制人,還是,後發制人?玩的是心跳,玩的也是心態。稍安勿躁,衝動就可能命喪槍下。因為潛伏所以安靜,因為等待時機開火,所以更揪心——片中人與觀影人,都不知道,下一聲槍響何時響起,又是誰會在槍響時倒下。一次槍響,決定誰的生死;一次槍響,一次滿含戰術智慧的誘導或試探;一次槍響,對敵我雙方的關鍵減員隊伍實力變化都極其重要;一次槍響,一次戲劇轉折……

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電影《狙擊手》選擇聚焦“冷槍冷炮運動”——這是1952年至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的高密度、低強度的小規模襲擊和狙擊戰鬥。而狙擊戰故事的切口再縮小,就聚焦一場雙方狙擊手之間的遭遇戰,戰鬥規模不超過20人,三五個對決到單打獨鬥。

這樣的電影,好拍嗎?不用前赴後繼的羣眾演員,沒有排山倒海的衝鋒陣勢,只是你一槍我一槍的靜態演繹,不枯燥嗎?不呆板嗎?而電影要動起來才好看啊,戰爭片還“冷冷地開火”,怎麼演?《狙擊手》在春節檔,反映的是戰爭場景,這是一個另類,也是一個挑戰啊。

最冷的槍,要亮劍,是來自敵軍的精心預謀。因為我志願軍“狙擊五班”的班長劉文武帶領狙擊手們殲敵無數,被敵軍視為“死神”,而敵方狙擊手為了拿下“死神”,建立奇功,用此前剛抓獲的“擔架兵”亮亮做誘餌,劉文武和“狙擊五班”果然掉入了他們設計的圈套……十個救一個,以身犯險,卻沒有一個對隨時獻出自己的生命有過猶豫,觀眾都被他們堅定信念和家國情懷而深深感染。

而,最冷的槍,是班長劉文武嗎?沒有最冷,只有更冷。片中,在敵方精良裝備的壓制下,我方狙擊手不斷犧牲。大永經常哭鼻子,讓鐵漢子班長很瞧不起。除了沉着果敢指揮戰鬥,劉文武對隊員們説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哭個錘子!都給老子憋着!”但每次説完回頭,自己的眼眶通紅。不過,他的鬥志從來沒被敵人打滅過。打到後期“狙擊五班”只剩兩個人,他給自己唯一剩下的兵打氣:“誰説我們啥都沒有!老子還在,你還在,五班還在!”

“哭包”大永窩囊嗎?實際上,戰友犧牲了,他雖然傷心難過眼淚滴答,但他與“狙擊五班”的所有戰士一樣,完全置生死於度外,淚未乾,血未冷,最後,大永完成了所有人犧牲都未能圓滿的情報傳遞任務。雖然包括偵察兵亮亮在內的戰友都留在了那片冰冷的土地,但有了這封情報,這些犧牲不會白費。

戰爭是殘酷的,茫茫白雪,進行着敵我雙方的生死較量。最冷的槍,最熱的血,沒有轟轟烈烈槍林彈雨的大場景,極其剋制的敍事和畫面,卻拍出了最真摯的情感,催出了觀眾洶湧的淚水……

這部影片也誕生了一批新面孔“謀兒郎”,堅持全實景拍攝,選定吉林白山作為最終取景地,在最低温度達零下35℃的東北山坳裏,真實還原了冰雪覆蓋的抗美援朝凜冽戰場。在《狙擊手》中,通過一場乾淨利落的陣地狙擊戰,刻畫了一羣在抗美援朝偉大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卻鮮為人知的無名英雄,雖不刻意煽情,作品卻在剋制中迸發出強烈的情感力量,年輕演員的全身心投入讓觀眾感受到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那羣普通年輕人的熱血和犧牲。

面對冰雪上窒息般的死亡威脅,怕亮亮昏睡過去,“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衞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聲嘶力竭的歌聲能喚醒重傷的戰友嗎?

《狙擊手》,由張藝謀、張末導演,陳宇編劇,陳永勝、章宇、張譯、劉奕鐵、黃炎、王梓屹等主演,好影片!

韓紅唱起片尾曲《回家》,一直到唱完之後,我還不肯退場,回顧身後,還有很多人坐着……

篇三:狙擊手觀後感2000字

戰爭是無情的,可戰士是有情的。

戰火紛飛的年代,戰場上到處硝煙瀰漫,子彈隨時會擦過你的耳朵或擊中你的身體,手榴彈隨時會在你身邊炸響,橫屍遍野是常見的,前一分鐘你還在奮力打仗,準備拉響手榴彈扔向敵方,後一分鐘,你便被一顆子彈擊中,鮮血從你的胸口不斷往外湧,你甚至連交代遺囑給戰友都來不及。此時,你的性命不是你自己的,也不是家人的,而是國家的。《狙擊手》的朝鮮雪地戰場上,雖然作戰雙方的人數均不多,各自僅八九個,正是因為人少,每一個人對於雙方都無比重要,任何一方少了一個人,都將造成勢力單薄,於戰勝對方多一分危險。一個戰士倒下了,又一個戰士倒下了,班長劉連大家發出哭聲都不許,必須把眼淚憋回去,但,我們深知,留下的每一個戰士的機關槍中,充滿憤怒的眼神中,化悲痛為力量,隨時作好為犧牲的戰友報仇的準備。

英雄主義需要,而集體主義更要緊,何為責任何為家國情懷。

戰爭結束,美軍失敗,我軍勝利,這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因為作戰雙方的工具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我軍的機關槍明顯不如美軍的,美軍帶有高倍望遠鏡的機關槍能在很遠處鎖定目標擊中,我軍的機關槍仍是很原始的近距離瞄準了再擊中一個。而為何結果卻敵敗我贏。電影放到高潮時,敵軍內部開始出現人心動搖,其中一個士兵覺得上司讓他們在這樣的冰天雪地中,忍受寒冷飢餓,拼死搏鬥就為了普通的一個士兵,值得嗎?“我”不要當這個英雄也罷,英雄主義讓別人去爭吧。

人心齊,泰山移。而同樣,我軍戰士起初也不清楚要營救的亮亮是偵察兵,不清楚他身上有機密情報,只是上級命令他們必須救回亮亮,哪怕是屍體,也要揹回。五班戰士因為這個命令,可以將自己生命置之度外,這就是責任,是集體主義,他們的作戰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英雄夢,不是個人主義。

雙方作戰目的的不同,已經奠定他們的勝負之分了。

情節曲折固然吸引人,可人物形象、史詩般敍事、場面聚焦可深入人心。

都説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但《狙擊手》這部電影沒有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紛繁複雜的大場面,但它就是那麼吸引人,讓人為之動容。整個事件,就是雪地中的泥巴保壘戰,有點像地道戰,敵我雙方皆躲在泥保壘後,冷槍一下一下,不是那種很多戰士機關槍橫掃四野的壯闊畫面。如果放輕鬆點看,以為他們在進行特訊隊模擬戰。但,每一個戰士的形象卻像寫小説一般刻畫得非常細膩,班長劉,從開始到最後,指導每一個戰士每一槍如何使用,如何佈局,都在他心中。他教會戰友們利用土辦法——鐵勺照敵方,利用鐵勺的反光,測出敵人的方向與距離,以便快速瞄準敵軍(後來,大永就是利用這一招和自己的神槍擊斃了最後一個美軍)。在最後關頭他又挺身而出,拿自己性命交換亮亮。在整個戰鬥中,既體現班長的指揮有方,又體現了他的英勇主義。當然,為配合班長揹着鐵皮揹回亮亮而犧牲的大順,神槍手大永,以及亮亮將情報藏身於自己的傷口中,後來艱難地從傷口中掏出情報黏在一顆糖裏黏在朝鮮孩子的頭髮上才得以在戰鬥結束後被大永發現,為我軍成功獲取情報立下大功……後來,當美軍要將受傷的他用擔架擔走,他毅然用刺刀自殺……無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有賴於張藝謀在拍攝這部電影時,聚焦人物,緊抓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動作)進行特寫和鋪面烘托。整個故事很自然,只是敍事般的前行,人物刻畫雖細膩,但樸素自然逼真,無誇大其詞,使得這戰鬥像史詩般,你既可定它為戰鬥(因為敵我雙方人數太少,算不上規模),也可稱它為戰爭(因為戰線被拉比較長)。

大場面大手筆大智慧,這些詞都值得點贊,而小處落筆,樸素敍述,結結實實,自然烘托,以小見大,更值得借鑑與學習。

張藝謀平常拍攝影片,多講究佈景、畫面、影象、色彩的藝術,而這一次卻一反常態,整個過程,就是敍述、描述,沒有抒情,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行為,自然呈現,一切都在場景中,讓觀眾自己去看去體會。這有點像現代詩的冷抒情方式——藉助敍述來抒情,詩人好像什麼都沒説,但其實什麼都已説,靠讀者自己去體會。且整部電影只是選取朝鮮雪地戰場上的一次戰鬥,可以説像這樣的戰鬥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次戰鬥中普通的一次,然,正是這普普通通的戰鬥,讓觀眾在與電影進行視覺碰撞心靈碰撞後,深刻感受到它的不普通,以點透面,以小見大,讓我們對志願軍戰士肅然起敬,覺得他們真的不簡單,不是一個“偉大”的詞就可以概括;更讓我們銘記抗美援朝的戰爭史,這是值得可歌可泣的人道主義戰爭。

人分兩筆,有大有小,何為大,何為小。

看似簡簡單單的兩筆寫成的人,要想讓人穩穩當當地立於天地之間,必先將一撇一捺寫好。一撇一捺的筆畫上端猶如人伸展的手臂,下端猶如人的兩隻腳。雙手託着天,雙腳舒展踏着地,深入地,才能幹大事。反之,若根基不穩,人必倒地,誠如影片中的敵對方美軍,就本部作品中,他們是侵略者,本身出發點和動機不良,其次,他們的士兵作戰只是為了個人的英雄主義,此二點足以註定他們的戰爭失敗,而我軍作戰是為了集體為了國家,是國際主義精神,真正的大國情懷,戰必勝。當然,你可以説這是文學藝術的情懷,即便如此,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