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原創專區>精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國二(推薦4篇)作文

精選 閲讀(2.67W)

篇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國二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國二(推薦4篇)作文

鄭靚靜

動與靜,“動”指的是運動,“靜”指的是靜止。二者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絕對、無法並存的。但世間萬物,只有動靜結合,才能生生不息。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話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詩人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蟬噪”“鳥鳴”籠罩着若耶,使山林的寂靜更顯得深沉。動與靜,在生活中它們相互對立,但在藝術作品中有時卻相輔相成。對於厭煩了塵世紛擾的人來説,在這遠離世俗的地方,顯然有着無比的幽靜來澄淨思想,求取心靈的一隅清淨。但是,山林如果真的寂靜無聲,那會讓人覺得死氣沉沉。

朱老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歡的話是: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所謂空靈,其實是一種以普適淡然之心悄然觀物,只用心聆聽自己的真切想法的境界。人能聽到和感知到的事物數不勝數,但只要保持心的空靈,不被外界紛雜干擾,人就不會因這許多的聲音而心煩意亂。外在物界的動與心靈世界的靜,在看似矛盾實則真實的世界中和諧地相處着。

聽,那心空靈時刻的動與靜——

坐在動車上,不經意間向外看的時候,田間的油菜花已全部盛開,活力的黃夾雜着野草油嫩的綠,哪怕在朦朦朧朧的天氣中也是極美的。一閃而過的畫面,也能看清是兩位行人撐着把傘,平靜地走在剛下過雨的街道上。這些城市邊緣的小人小事,在動靜之間,折射出一種活潑的生命的活力,令人欣喜,令人感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往往把動與靜對立起來看,但其實兩者互相依存,不能割裂。小時候玩慣了的陀螺,飛速旋轉地站立着,這是它最寂靜的時刻;棄在一旁,它只是毫無生氣地躺着。那是真正的靜。

靜則死,動則生,世間萬物皆是如此。自行車駛過黑色的柏油路,放空腳踏,它一往無前地轉動着。回頭看,一切都是風景。物界在動,人卻無比空靈。那是真正的靜。

樹欲靜而風不止,風不止,仍能靜如山。生活滿是動與靜的結合,讓心空靈,仔細傾聽,生活的樂趣盡在眼前!

篇二: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國二

讀罷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觸頗多。對於他所説的關於人生的動與靜的思考,我也頗為贊同。

人生中,我們需要進取的“動”。我們需要大難當前,一往無前,勇於進取的那一份“動”;我們需要敢於衝破世俗眼光,破繭成蝶,從夾縫中靠自己的一番毅力紮根生長的進取。人生,若沒有了進取的“動”,就宛若一攤死水,沒有絲毫意思,彷彿投石進去,也只能蕩起波紋。我們的世界是需要動的,是需要進取的,我們要靠着一份進取的“動”,去認識這個浩大無邊的世界,也是要依靠着這一份力量,實現思想的無數次飛躍進化。如若沒了“動”,我們就如沒了靈魂的死屍,只有空口白話,沒有任何付諸行動,這個世界將會停滯不前,我們只會沉醉在現在,而無法到達更遠的彼岸,去看更大的世界。

在人生中,我們同時需要積蓄的“靜”。我們需要大難當前,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沉穩應付的那一份“靜”;我們需要心神的鎮定,方可領悟事物所傳遞給我們真正的奧祕。“靜”是靈魂的一次洗滌,是我們放鬆心靈,去感味未知。“靜”是喧譁與煩躁時一針強有力的鎮定劑。聖人老子曾言“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在成功的這一條路上,我們缺少不了清淨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走向更遠的彼岸。“靜”或許不能使一個人一帆風順取得勝利,但卻會讓人在這場旅途中心靈得到前所未有的進化。

沒有靜的動是盲目,沒有動的靜是消沉。

人生若沒有了積蓄的“靜”,而光有進取的“動”,那這個人生一定不會特別成功。只會一味地奮發向前,而不停下腳步學會冷靜思考,只會盲目。那麼就算一個人,擁有金剛不壞之身,他最後也會走向失敗的墳墓。沒有積蓄的“靜”使我們在危急時刻冷靜思考,那麼總會成為一盤散沙。同理,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只能夠冷靜地思考,而不學會去付諸行動。那麼只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止步不前。

動與靜看似是兩個極端,但確是最好的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人生路上,應動靜相宜,讓“動”去實現心中所想,讓“靜”去感悟世界奧祕。

篇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國二

自從看了朱光潛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後,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也明白了動靜之間的奧祕。

俗話説的好:“靜若處子,動若脱兔”。動靜之中可見人生哲學。動與靜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劑,人過於動,會使身心過於疲憊,受到損害。人過於靜,會使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對生活失去信心。

那麼,何為動?動是探索,人在嬰兒時期,就會用手和腳探索着周圍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也是通過動來了解世界,汲取知識,充盈自身,努力讓自己的知識更加淵博,視野更加廣闊。動是創造,許多能人異士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發明,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快捷,使人類的思想變得更先進、開明,使世界變得更加五彩繽紛。動也是發泄,在生活中人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料之外的事情,也隨之產生各種各樣的煩惱。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動來轉移注意力,緩解心情,比如旅遊、爬山、游泳等等。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正如朱光潛所説的:“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能動,能發展,能創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展,不創造,便是摧殘生機,便不免感覺煩惱。”動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了動,人類才有了生機。

靜又亦或是什麼?靜是休息,人一天必須要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不然就有猝死的風險,青少年就更不必説了。靜是最好的緩解疲憊的方法,靜的時候放空大腦,放鬆身體,緩解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疲憊,用滿滿的活力迎接接下來的挑戰。靜也是感悟,當我們靜靜的坐在窗邊,放空大腦時,會聽到院子裏樹葉的沙沙聲,清脆的鳥叫聲,街上的吵鬧聲;會聞到花草的清香,飯菜的香氣;會看到翠綠的大樹,繽紛的花朵,笑容滿面的人們。我們會從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熱鬧。當我們坐在桌前,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時,我們就會明白生活的哲理,理解閲讀的趣味。靜是人們緩解疲憊,煩惱的良藥,有了它,人們才不會過於勞累、枯燥,能元氣滿滿地面對生活的考驗。

生活需要勞逸結合,動靜互補。我們需要合理管控動與靜,讓我們的身心更加健康,使生活充滿趣味。

篇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800字國二

朱佳瑩

動與靜,兩者相對,但又盎然成趣。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這是朱光潛先生所言,我也皆有感觸。所謂動,能夠賦予我們樂趣。閒愁之時,難以排解內心之愁苦,便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將自身困於其中,心有不暢,事事覺不順。動,便是一種很好的消愁方式,雖有古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當古人往往卻都是借酒消愁,這是他們的一種志趣。而動便是探尋這樣的樂趣,去遊山玩水,去大哭一場,抑或是,借詩詞,文化,好獲得“天倫之樂。”動便詩內心稍遠離愁,平靜下來。

有時自己也不免愁悶至極,但巧逢盛夏,喜約好友,去那山林聞之夏蟬,去溪旁漸聞潺潺水聲,去高山鳥瞰城市的平凡。身居在家,也可多做雜事,使內心變得充實。此皆為動,從中獲得了樂趣,我們不必因愁二不動,更應借動化愁,好賞樂。

靜,不代表不動,而是另尋一處生機。諸葛亮有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他心中所認為的靜:不因外界之紛雜,而擾亂內心之序,只有平靜地對待世事,才能成就遠大的志向。這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朱光潛先生在書中言:“所謂‘靜’,便是心靈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會沉寂的。”這也與諸葛亮所言可見一斑。外事世事紛擾,只有遠離喧囂,秉承着內心的平靜,平靜地對待,才可尋靜。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趣,他遠離城市的喧囂,與宂雜的官場,嚮往與追求美好的田園生活,這是他所追求的靜。我們也應亦是如此,心中只有靜,方可難起波瀾,才也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之趣。

動與靜相結合,對於我們,更有別具一格的含義。我們先是有動,從動中,領會了如何使內心變得恬靜,褪去浮躁與憂愁之心,從中領略到樂趣。久而久之,樂亦無窮已。才變得靜,達到自己從未預料的,人生境界。

雖是世事難料,但如此,也不覺張皇,動之於心,靜之於心,方可達之人生高處,好望山之雄奇,天之蔚藍,海之浩瀚。

經過動靜沉澱,難以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