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話題>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指導——漫畫材料作文

話題 閲讀(1.85W)

 漫畫材料作文指導——被囚禁在鳥籠裏的鳥

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指導——漫畫材料作文

【寫作指導】

漫畫式材料是材料作文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在十幾年來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屢見不鮮。如1991年的“三南”作文試題《媽媽愛吃魚頭》,1996年全國卷《給六指做手術做手術》、《截錯了》,2007年全國Ⅰ卷《出事了吧》,2007年江西卷《助鼠為患》等等。既然屬於材料作文之列,那麼在審題立意方面還要遵循材料作文的基本規律。但漫畫式作文畢竟不同於文字閲讀,它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審題立意時要遵循其規律特點:

1、掌握分析漫畫的方法。

①按觀察畫面的常規,要仔細觀察畫中的人(服飾、表情、動作及人物間相互關係)、物、景的特點,特別是細節內容,進而推斷出發生的事件、時間、地點等,千萬不能遺漏了畫面中的文字和標題。

②人的認識規律是依序而行的,觀察畫面也要按照恰當的順序,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裏而外,或由前而後,或與上面完全相反。

2。、要看文字,文字有交代背景,比如時間、地點、環境等作用,包括讀懂漫畫標題,説明性文字或人物語言。從中概括內容,揭示主旨。單一畫面根據內容找關係,即畫面內部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找出它們之間的某種聯繫,從中分析主旨,提煉中心。多幅畫面要做比較,看變化,把握事物的變化趨勢。

3、寫作形式可以有記敍、説明、議論等方式,一定要審清題意,明確要求,選準角度。其中要注意通過聯想想象把漫畫內容故事化、情節化,把畫面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如側重説明,則要明確要素之間的方位關係,如上下、左右、內外等,通過分析來概括主旨。往往漫畫的主旨就是作文的主旨。

4、。漫畫説明類文章:宜實,傳其形,重方位交代。漫畫描寫議論類文章:宜虛,傳其神,抓主旨,可以有想像。但要把握一點:分析畫面,摸清繪畫者的繪畫意圖,漫畫材料的論點是根據漫畫原作精神主旨來確立的,是從繪畫原作中產生的,而不是觀察者外加的。

總之,漫畫類材料審題難度並不大,最近幾年,大學入學測驗語言運用試題中有很多漫畫類題目,或者説明畫面內容,或者命一個題目,或者揭示寓意,這就是漫畫式材料作文審題非常好的訓練方式。

此次漫畫作文中畫面的主體是一隻被囚禁在鳥籠裏的小鳥。我們需要關注的細節就是鳥籠是壞掉的,語言文字則提示我們:“禁錮就是,你以為你做不到”。其中關鍵詞語是“以為”,我們在觀察漫畫時必須注意到這一提示,同時必須清楚“以為”更強調了鳥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己的主觀意識,而非客觀現實。觀察整幅畫面,我們可以想象作者想通過畫面向我們表達什麼意思呢?我們不妨將畫面上的小鳥看成是人的替身,聯繫社會實際,我們便可以確定,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告訴我們:世上很多事情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但由於固守自己的傳統理念,不去嘗試突破現狀,尋找新的機會。

文章的立意角度可以是解放思想,勇於衝破精神的牢籠,解放心靈,打破慣性思維,打破定勢思維。

【同題鏈接1】

一個特別喜歡昆蟲的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跳蚤放進敞口的瓶子裏,它立刻便跳出來,當他把瓶子該上時,跳蚤還是會竭力跳出瓶子,不停地撞擊着瓶蓋的內側。一個多小時後,它還那樣跳着。

差不多三個小時後,它依然在跳,只是它不再撞着瓶蓋,此時它跳的高度離瓶蓋大約1釐米,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這時,瓶子被拿掉了,但跳蚤並沒有跳出平口,它依然保持着有瓶蓋時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瓶口。

思路點撥:生活其實是一個沒有蓋的瓶子,你可以“跳”得很高,但是真正“跳出瓶口”的人並不多,因為他們一直就以為那兒“蓋着蓋兒”。不要為自己設下種種限制,解除思想上的束縛,我們將不再為“瓶子”而煩惱。

感言:生活其實是一個沒有蓋的瓶子,你可以“跳”得很高,但是真正“跳出瓶口”的人並不多,因為他們一直就以為那兒“蓋着蓋兒”。不要為自己設下種種限制,解除思想上的束縛,我們將不再為“瓶子”而煩惱。

(2)立意:A.解開心靈的枷鎖

B.心理高度決定你跳的高度

C.解開心結,超越自我

D.別亂給孩子加“瓶蓋”

【同題鏈接2】

這是三組連續的畫面。圖一:牛繩拴在樹上,牛站在旁邊。圖二:牛繩拴在樹上,牛站在旁邊。只不過大了一點。圖三:樹被鋸了,牛依然在樹旁。只是牛更大了一點。這三組畫面中,有一個細節,那就是樹和牛越來越大,它向人揭示的是一種雖然沒有了物質的束縛(樹被砍了),但精神上的束縛依然存在(牛不走)。如果忽視了這一點,(沒有看出牛的長大和樹的長大),很可能就會出現如筆者閲卷時看到的答案:現在亂砍亂伐現象嚴重,連拴牛的樹都沒有了。從而變成了環保題。

心理慣性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生活

思維慣性有時會扼殺創造力

生活中的經驗會形成慣性思維

好的慣性有助於我們輕鬆解決問題

要打破思維慣性努力創新

天性是很難改變的一種慣性

縱容他人的慣性會導致依賴和懶惰

改變慣性不會輕而易舉

  名言

總以某種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養成習慣。——亞里士多德

習慣實際上已成為天性的一部分。——亞里士多德

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西塞羅

習慣支配着那些不善於思考的人們。——華茲華斯

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自己。——奧斯特洛夫斯基

習慣是行為的女兒,不過女兒反過來養育母親,並按母親的模樣生下自己的女兒,不過更漂亮,更幸運了。——泰勒

習慣是社會的巨大的飛輪和最可貴的維護者。——威·詹姆斯

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中。——佩利

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麼神通廣大。——奧維德

當你開始依照習慣行事,你的進取精神就會因此而喪失。——烏納穆諾

一個釘子擠掉另一個釘子,習慣要由習慣來取代。——伊拉斯謨

大事使我們驚訝,小事使我們沮喪,久而久之,我們對這二者都會習以為常。——拉布呂耶爾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俗語

習慣成自然。——俗語

習慣,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隸。——佚名

習慣比天性更頑固。——佚名

是否真有幸福並非取決於天性,而是取決於人的習慣。——佚名

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佚名

  經典素材

小虎鯊的遭遇

(經驗會成為慣性)

小虎鯊一出生就在大海里,很習慣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餓了,小虎鯊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魚類吃,雖然要費力氣,卻也不覺得困難。有時候,小虎鯊必須追逐良久,才能獵食到口。這種困難度,隨着小虎鯊經驗的長進變得越來越小,獵食的挫折並不會對小虎鯊造成困惑。很不幸,小虎鯊在一次悠遊追逐時,被人類捕捉到。離開大海的小虎鯊還算幸運,一個研究虎鯊的單位把它買了去。關在人工魚池中的小虎鯊,雖然不自由,卻不愁獵食。研究人員會定時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的魚食。有一天,研究人員將一大片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兩半,小虎鯊看不出來。

這一天,研究人員把活魚放到玻璃的另一邊,小虎鯊等研究人將魚放下之後,就衝了過去,撞到玻璃,痛得頭昏眼花,什麼也沒吃到。小虎鯊不信邪,等了幾分鐘,看準了一條魚,咻!又衝過去,撞得更痛,差點沒昏倒,一樣吃不到。休息十分鐘之後,小虎鯊餓壞了,這次看得更準,盯住一條更大的魚,咻!又衝過去,情況沒改變,小虎鯊撞得嘴角流血。想不通到底是怎麼回事,小虎鯊癱在池子裏。最後,小虎鯊拼了最後一口氣,咻!再衝,仍然被玻璃擋着,撞了個全身翻轉,魚就是吃不到。小虎鯊終於放棄了。

研究人員又來了,把玻璃拿走。然後,又放進小魚,小魚在池中游來游去。小虎鯊看着身邊的魚食,卻不敢去吃,可是又餓得眼睛昏花,不知道該怎麼辦。

  猴子的實驗

(組織慣性會延續)

有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實驗:將5只猴子放在一個籠子中,並在籠子中間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拿香蕉,研究人員就用高壓水噴所有的猴子,直到全體猴子不敢動那串誘人的香蕉為止。接着,研究人員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中的一隻猴子。新來乍到的猴子並不知曉籠中的“遊戲規則”,一來便動手去拿香蕉。結果它觸怒了籠中的4只“老”猴子。於是,他們代替原先由高壓水噴頭行使的懲罰任務,羣起教訓新來者,直到它屈從於籠中的規矩。

實驗人員不斷將經歷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直到籠子中的猴子全為後進入者,但它們同樣不敢去碰香蕉。高壓水噴頭澆注的“組織慣性”束縛着進入籠子的每一隻猴子,使它們將本是盤中美餐的香蕉奉若神明。

  美國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

(歷史的慣性)

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點八五英尺。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標準,究竟從何而來的?

原來這是英國的鐵路標準,因為美國的鐵路最早是由英國人設計建造的。那麼,為什麼英國人用這個標準呢?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設計的,而這個四點八五英尺正是電車所用的標準。電車軌標準又是從哪裏來的呢?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而他們是用馬車的輪寬做標準。好了,那麼,馬車為什麼要用這個一定的輪距標準呢?因為如果那時候的馬車用任何其他輪距的話,馬車的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為什麼?因為這些路上的轍跡的寬度為四點八五英尺。這些轍跡又是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古羅馬人定的,四點八五英尺正是羅馬戰車的輪距。如果任何人用不同的輪寬在這些路上行車的話,他的輪子的壽命都不會長。我們再問:羅馬人為什麼用四點八五英尺作為戰車的輪距呢?原因很簡單,這是兩匹拉戰車的馬的屁股的寬度。故事到此應該完結了,但事實上還沒有完。下次你在電視上看到美國航天飛機立在發射台上的雄姿時,你留意看,在它的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這些推進器是由設在猶他州的工廠所提供的。如果可能的話,這家工廠的工程師希望把這些推進器造得再寬一些,這樣容量就會大一些,但是他們不可以,為什麼?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後要用火車從工廠運到發射點,路上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的寬度寬了一點點。從一定意義上説,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或許是由兩千年前兩匹戰馬的屁股寬度來決定的。歷史慣性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要衝破由慣性形成的規則又是多麼的艱難。

  汽車慣性

(慣性與交通安全)

在一般情況下,汽車在行駛中,如遇到危險情況,駕駛員踩剎車減速或停車就可能避免交通事故。但是,遇到緊急突然情況,如行人或騎車人在車輛臨近時橫穿馬路,儘管駕駛員採取緊急剎車的措施,也難免會發生撞車、撞人的事故,這就是慣性的作用。駕駛員從發現危險到採取緊急剎車再到汽車完全停止,需要經過兩個過程,即“制動停車過程”和“制動停車距離”。這就如同你在奔跑中突然停下來,受慣性的作用,不由自主地還要向前衝一段距離一樣。汽車行駛速度越快,慣性力越大,制動停車距離越長。因此,汽車不是一剎車就能停止的。檢測結果表明,當汽車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行駛前進時,從司機發現情況急剎車到制動有效,車會向前繼續行駛18。82米遠才能停住;而在雨、雪天氣,由於路面較滑,會向前繼續行駛達24米。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不懂得汽車慣性的道理,以為汽車只要一剎車就會立即停止,於是便毫無顧忌地在行駛着的汽車前橫過馬路或從停着的車的車頭車尾突然走向車行道上,結果被汽車撞倒了。對於這種情況,汽車駕駛員也無可奈何。如果出現類似的交通事故,橫穿馬路的人往往要負主要責任。

  破窗户理論

(心理慣性影響行為)

將兩輛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車停放在相同的環境裏,其中一輛車的引擎蓋和車窗都是打開的,另一輛則封閉如常,原樣保持不動。打開的那輛車在3天之內就被人破壞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輛車則完好無損。這時候,實驗人員在完好的這輛車的窗户上打了一個洞,只一天工夫,車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內部的東西也全部丟失。

這就是着名的“破窗户理論”。其結論可以歸結為:既然是壞的東西,讓它更破一些也無妨。對於完美的東西,大家都會不由自主地維護它,捨不得破壞;而對於殘缺的東西,大家就會去加大其損壞程度。這與道德似乎沒有多大關聯。人們也曾經用這一理論在一座城市裏做過類似的實驗。在一條街道上,先是扔了一些生活垃圾。沒過幾天,這條街道就被鋪天蓋地的垃圾覆蓋,碎紙和塑料袋亂飛。同時,人們把另一條街道打掃得乾乾淨淨,並維護了好幾天。這之後,每當街上出現髒物時,總會有人自動把它扔進垃圾箱;如果碰到外人往地上亂扔垃圾,還會有人制止。既然這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慣性,我們就有必要把它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來:讓自己的人生乾乾淨淨,不要在上面亂扔垃圾,更不要輕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物理學中的慣性現象

(慣性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慣性是指物體總有保持自己原來狀態(速度)的本性,不能克服和避免。慣性是物體本身的固有性質,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慣性現象,比如:離開手後的鉛球繼續向前飛。洗手後甩一下手可以把手上的水甩掉。衣服上有塵土了,可以拍一下,塵土就掉下來了。百米賽跑到終點了,人仍然會向前衝一段距離,才會停下來。跳遠的時候,都是先助跑一段距離。射出去的弓箭,能繼續向前飛。踢足球的時候,球離開了腳也能繼續向前跑。打籃球的時候,籃球離開了手,也能繼續向前飛。汽車剎車以後也要向前衝一段距離,等等。實際很多的交通事故都與慣性有關,所以交通部門要求前排的乘客和司機要系安全帶,並對車輛要求限速。

  神祕的繩結

(打破慣性思維)

傳説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進兵亞細亞。當他到達亞細亞的弗尼吉亞城時,聽説城裏有個着名的預言:幾百年前,弗尼吉亞的戈迪亞斯王在其牛車上繫了一個複雜的繩結,並宣告誰能解開它,誰就會成為亞細亞王。自此以後,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看戈迪亞斯打的結。各國的武士和王子都來試解這個結,可總是連繩頭都找不到,他們甚至不知從何處入手。

亞歷山大對這個預言非常感興趣,命人帶他去看這個神祕之結。幸好,這個結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廟裏。亞歷山大仔細觀察這個結,許久許久,始終連繩頭都找不到。這時,他突然想到。“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行動規則來打開這個繩結?”於是,他拔出劍來,一劍把繩結劈成兩半,這個保留數百載的難解之結,就這樣輕易地被解開了。

 地震儀與慣性

(古人也懂得利用慣性)

記錄地震波的儀器稱為地震儀,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震動記錄下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震動而它保持不動。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我國東漢時代的着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它利用慣性原理,以擺和槓桿機械為主的結構模式,測定地震和方向,即候風地動儀。據史書《五行志》記載,公元92年以後,幾乎連年發生地震,地震地區大至數十郡,地裂地陷,江河氾濫,房屋倒塌。張衡鑑於地震的頻繁,創造了候風地動儀,以測定地震的方位。候風有候氣的意思,古人以為地震是由地氣所引起的,因而以此為名。地動儀由精銅鑄成,外形像一個大酒壺,中間的圓徑八尺,儀器內部中央立着一根銅質都柱,外部周圍鑄着八條龍,頭向下,尾朝上,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佈列。龍頭和內部信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裏銜有一粒小銅珠。地上對準龍嘴處,蹲着八個銅蟾蜍,昂着頭,張着嘴。當某處發生了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巴,吐出銅珠,落到銅蟾蜍嘴裏,發出“噹啷”聲響,人們就知道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儀器製成不久便測出順帝永和三年二月國三在隴西發生的地震,可見儀器靈敏度相當高。近代的地震儀在公元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利用慣性原理和彈性原理。

 意林故事

  習慣與自然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段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脱。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脱鏈子時,也不掙扎。馴虎人本來也像馴象人一樣成功,他讓小虎從小吃素,直到小虎長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會傷人。馴虎人的致命錯誤在於他摔了跤之後讓老虎舔淨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拾,終於將馴虎人吃了。小象是被鏈子綁住的,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了。虎曾經被習慣綁住,而馴虎人則死於習慣(他已經習慣於他的老虎不吃人)。習慣幾乎可以綁住一切,只是不能綁住偶然。比如那隻偶然嚐了鮮血的老虎。

  習慣就好

在一個陰沉寒冷的冬天,一個印第安人和一個白人一道旅行。那個印第安人僅僅圍了一條毯子,而白人卻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裹到了身上,還不停地抱怨天氣寒冷。他對印第安人講:“我真不明白,我穿了這麼多衣服都快凍僵了,而你只有那條薄薄的毯子,似乎一點也不冷。”“你的臉冷嗎?”印第安人問道。“我的臉一點兒也不冷,可是除了臉以外,其他地方都快凍僵了。”“我全身都是臉。”印第安人説。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從前,有一個地方住着一隻蠍子和一隻青蛙。蠍子想過池塘,但不會游泳。於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勞駕,青蛙先生,你能馱着我過池塘嗎?”“我當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況下,我必須拒絕,因為你可能在我游泳時蜇我。”“可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蠍子反問。“蜇你對我毫無好處,因為你死了我就會沉沒。”青蛙雖然知道蠍子是多麼狠毒,但又覺得它説得也有道理。青蛙想,也許蠍子這一次會收起毒刺,於是就同意了。蠍子爬到青蛙背上,它倆開始橫渡池塘。就在它們游到池塘中央時,蠍子突然彎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傷勢嚴重的青蛙大喊道:“你為什麼要蜇我呢?蜇我對你毫無好處,因為我死了你就會沉沒。”“我知道。”蠍子一面下沉一面説。“但我是蠍子,我必須蜇你。這是我的天性。”

  丟寶石下海

有個年輕人,想發財想到幾乎發瘋的地步。每每聽到哪裏有財路他便不辭勞苦地去尋找。有一天,他聽説附近深山中有位白髮老人,若有緣與他見面,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趕上山去。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傳説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請求,賜珠寶給他。

老人便告訴他説:“每天早晨,太陽未東昇時,你到村外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覺到很温暖而且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祈禱的東西就可以得到了。”青年人很感激老人,便趕快回村去。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沙灘上檢視石頭,發覺不温暖也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始終也沒找到温暖發光的“心願石”。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他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哇……”

青年人哭了起來,因為他剛才習慣地將那顆“心願石”隨手丟下海去後,才發覺它是“温暖”的!啟示:機會降臨眼前,很多人都習慣地讓它從手上溜走,一旦發覺時,就後悔莫及了,“哭”和“早知道”都是沒用的。

  慣性造成的誤會

一接生婆去一鄉村小鎮接生。坐火車!可是火車只是經過卻不在那裏停,因為那是一個小站!太小。於是接生婆就急忙用她的小腳快跑去找車長,希望他能在那一站停下來讓她下車!車長很為難,經過長時間考慮仍未能答應她,但是想來想去,認為可以在到達該小站時火車速度放慢一點,這樣接生婆就可以跳車,接生婆歡喜!很快火車到站減速,接生婆身手不凡膽子不小真的一躍而下,跳到了小站台上,可是由於慣性——由於火車所帶來的速度慣性,她不得不在站台上小跑以免摔倒。接生婆在小站台上跑……而火車仍在她身邊前進……就當火車最後一節眼看要超過接生婆離開站台時,突然……

一個年輕人奮勇地從車上伸出一隻手一把抓住了接生婆:“婆婆啊,你年紀大了,好在有我哩,要不然你趕不到火車啦!”接生婆又被拉上了火車……

  走出思維定式

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問學生:“售貨員曾接待過一個聾啞人,憑藉聾啞人的手勢,他完全聽懂了聾啞人的話。聾啞人走後,又有位盲人顧客走了進來,他想買把剪子,那麼,這位盲人將會如何表達他的購買意圖呢?請將你認為最快的那種表達方法寫在紙條上,然後交上來。”不久,答案交上來了,大家的小紙條上居然都寫着:“他只要用兩根手指比劃剪東西的樣子就能買到!”而那位老師看了看大家説:“你們都錯了,盲人不是啞巴,他只要説句‘我買剪子’就行了!”

  尊重人們的習慣

一位着名的建築師為某單位設計建造了一組現代化的辦公大樓。這是三幢建設在一大片空地上遙遙相望的漂亮的大樓,建築師超人的藝術素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大樓輪廓初具的時候,看到的人都已經讚不絕口了。工程快竣工時,工人們問他:“三幢大樓之間的人行道如何鋪設?”“在大樓之間的空地上全種上草。”建築師回答。大樓主人和工人們都感到納悶,但這是着名的建築師的話,他們不好反對,就在這空地上全種上了草。一個夏天過後,在三幢大樓之間,和三幢大樓通往外面的草地上,已經被來來往往的行人踩出了若干條小路。這些小路有些因為走的人多,就寬些,有些因為走的人少,就窄一些,但它們蜿蜒伸展,錯落有致,就像是幾條樹林間的小道。到了秋天,建築師又帶着工人們來了,他讓工人沿着人們踩出的路痕鋪就了大樓之間和通向外面的人行道。然後在道路兩旁種上了樹木和花草。每一個走在這些道路上的人都説:這幾條路,是比大樓更偉大的傑作。

 依賴的慣性

初次上班,公司裏請來了一個有資格睡懶覺的工程師,開始,每天早上我用自己的錢給他買早點,後來,由於工資微薄又沒有及時發放,囊中羞澀,沒有給他買早點,他就擺出了一副原始社會時期才有的野蠻未開化的面孔讓我看,使我第一次感到人情的淡薄。

辦公室的衞生區和我們實驗室的衞生區相鄰,由於每天起得早,我順便把辦公室的衞生區也打掃了,他們變懶了,即使他們衞生區的塵土齊腰深,他們也不管不問,等着我去打掃,最後,乾脆把那片衞生區劃給了我,稍微不乾淨他們就拿我問罪。

有一次,我正在網上查資料,有幾個年輕人到我辦公室,我知道他們想上網聊天,本不想把電腦讓給他們,又想他們挺可憐,公司在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沒有雙休日,沒有電視看,在惻隱之心的驅動下,決定把電腦讓給他們玩幾個晚上,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拾,只要一下班他們就跑到我辦公室上網聊天,每天早上辦公室裏遍地的廢紙、果皮、煙頭等着我去打掃,根本就沒有我上網查資料的機會了。這讓我想起了阿拉伯人和駱駝的故事,晚上,阿拉伯人在帳篷下休息,駱駝説:“慈善的主人,我的頭冷,請允許我的頭伸進帳篷中吧?”阿拉伯人同意了,身子縮了一下,讓出一塊地方,過了一會兒,駱駝説:“慈善的主人,我的脖子冷,請允許我把脖子也伸進帳篷中吧?”阿拉伯人同意了,蜷縮了一下身子,又讓出了一片地方。最後,駱駝佔據了整個帳篷,而阿拉伯人卻被擠到了帳篷外面挨凍。

  【文章品讀】

  給心靈一雙翅膀

給心靈一雙翅膀,別讓內心的枷鎖禁錮你的飛翔。

漫畫中身居籠子的鳥兒,本可破籠而出,振翅天宇,卻仍生活在鳥籠的方寸之間,那是因為,在它的心中,鳥籠是永難逃脱的地獄。

馬戲團中的象,自幼年至成年,卻被栓在一般粗細的木樁上。以那木樁之固,僅可拴住幼象,但那些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木樁拉斷的成年象卻能被拴住而不逃走,那是因為它們年幼時就見識了那木樁的“牢固”,在它們心中,那小小的木樁是它們窮盡一生也難以撼動的大山。

真正的悲哀,不是環境的桎梏,而是心靈的束縛;最大的破產,不是錢財的流失,而是心靈的絕望。如果鳥兒懷着一顆不羈的心,衝出牢籠,如果大象懷着一顆不羈的心拉斷木樁,那麼它們所得到的也許不僅僅是自由,更是心靈的成長。

平原君門客毛遂,其貌不揚,做門客三年仍不為平原君所知,平原君遊説楚王之時,只因毛遂自薦,方令其補人數之缺。可就是這個別人認為“做不到”的人,在楚國仗劍威懾楚王,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説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從而傳出了“毛遂自薦”、“脱穎而出”的佳話。聰明的毛遂,沒有讓別人的言語禁錮住自己內心的勇氣,這就是大勇,也是大智。

奧運會上的體育明星固然令人佩服,但殘奧會上的健兒更值得尊敬。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擋住他們對夢想的熱忱,命運中的不幸也沒有束縛他們心靈的飛翔。海水可以漫過沙灘,卻漫不過生命的堤岸。他們用意志築起一道不朽的生命之堤,任風吹雨打,潮起潮落。在運動的賽場上,冠軍只有一個;但在生命的跑道上,他們都是英雄。

很多時候,真正的敵人不在我們眼前的世界,而是深埋在我們的內心之中;很多時候,真正束縛住我們的,不是眼前的荊棘,而是我們心中的枷鎖。這就需要我們戰勝自我,打破枷鎖,給心靈一雙翅膀。

給心靈一雙翅膀,以信念為帆,嘗試作槳,讓生命之舟衝破激流險灘,揚帆遠航。

給心靈一雙翅膀,不為環境所迷,不為困頓所欺,只一心追逐那永恆的理想。

給心靈一雙翅膀,讓生命展翅飛翔!

(注原賦分:49+1=50分建議再加2至3分。)

  打破禁錮的枷鎖

一隻鳥被關在一個破損的籠子裏卻不敢飛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它認為自己就是被禁錮在籠子裏,殊不知,禁錮就是:你以為你做不到。

昆德拉曾説:生活是顆長滿可能的樹。所以沒有什麼禁錮我們。陶淵明衝破了世俗的禁錮,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與閒適;李白衝破了官場的禁錮,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邁與壯闊。有時,不是外界禁錮了我們,是我們用“不能”給自己的心上了一道枷鎖,讓我們甘於禁錮。所以只有衝破禁錮的枷鎖,才會飛向自己的藍天。

金晶的腳在小時候被上了一道枷鎖,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安於禁錮,而是用雙手為自己打造了一片藍天,作為擊劍運動員,她不甘示弱,作為火炬手,面對“藏獨”分子的威脅,她更是誓死扞衞。她打破了雙腳行動不便的枷鎖,衝出了禁錮,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美麗的堅強女孩。

試想,如果金晶安於禁錮,她的生活會是怎樣呢?她會是一個處處需要別人幫助的殘疾人,而她衝出了禁錮,變得自立自強。

李桂林,陸建芬所教的學校,是一處只有“天梯”能通往的山上。面對腳下山路的禁錮,他們並沒有退縮,而是用自己對教育的忠心,衝破了“天梯”的禁錮,克服了環境艱苦,生活清貧的心理障礙,數十年如一日的攀爬、接送,讓知識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發芽。

如果沒有李桂林夫婦的衝破禁錮,也許那個叫“二坪村”的小村莊,至今還會是一個無人知道的“文盲村”。

面對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打破思維的禁錮,進行逆向思維,終於將之攻克;面對中國人在短跑項目上是“東亞病夫”的禁錮,劉翔堅定信念,終登世界跨欄巔峯;面對聾啞的禁錮,邰麗華堅持不懈,衝破心靈的禁錮,呈現給人間絕美的舞蹈。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打破陳舊觀念,固有知識,絕壁上也會長出松柏,鹽鹼地也會開出鮮花,沙漠中也會發現希望的源泉。正如IBM總裁所説的那樣:只要打破禁錮,那麼大象也能跳舞。

那隻關在籠子裏的小鳥,希望的大門已經為你打開,打開心靈的禁錮吧,你將重新飛向自由的藍天。打破禁錮的枷鎖,擁有的將會很多很多。

  化蝶夢

我是一隻青蟲,一隻終日與枯枝殘葉相伴的青蟲。

我的世界是黯淡的:泥土潮濕,沒有一絲陽光;落葉歸根腐朽,沒有一縷沁人的芬芳。我的世界是危險的:天敵們在四周潛伏,惡劣的環境讓我不知藏身何處;我的生活是枯燥的:芳草不於我做伴,香花不與我為鄰。然而,夢,是美麗的。曾多少次於睡夢中嗅到幽幽花香,驚歎傾城韶華,曾多少次欣歎那薄翼如美紗,曾多少次沉戀那鶯歌燕舞的美妙。我夢想,夢想有一天可化作一隻翩翩蝴蝶。舞於繁花,居於秀草。

可,夢終會醒,沉沉的失望中還夾雜着同伴冷冷的嘲笑:多傻的一隻青蟲!不是每一隻青蟲都能化蝶,不是每個夢想都可成真啊!聲聲嘲笑是那麼刺耳,質疑的面孔是那麼寒心。我選擇默默轉身離開。我明白,化蝶只是一隻痴痴的青蟲難以實現的夢,奼紫嫣紅只是畢生難以相見的美麗。不甘,只是心有不甘!我不甘心終日寄居於枯黃落葉下,不甘心在潮濕的泥土下與豔陽無緣,更不甘心,讓那美好的夢想化為泡影!我只知道,夢想的價值在於:那些執着為夢的人在不斷的奮鬥中瞭解並證實了自己的價值。我只知道,即使只是一隻青蟲,我也會堅持我的化蝶夢。

從此,便有這樣一隻青蟲,在嘲諷中建立自己的夢想小屋,綴葉作巢,吐絲成墊。我終於結了繭。我細細經營,苦苦等待,期望破繭之後,能夠擁有輕如薄紗的雙翼。那一天,我終於咬破了繭,幾經掙扎,痛苦,終於以全新的姿態來到了我的同伴身邊。我聽到了幾聲輕輕的歎息,淺淺的議論,還有那不懷好意的嘲笑聲:瞧瞧那自以為可以化蝶的傻瓜吧,最終也不過一隻醜陋的飛蛾!我淡淡地笑了。不錯,我只是一隻普通的灰色飛蛾。羽翼不華美輕盈,舞姿不嬌媚可人。但,我不怨。我是一隻快樂的飛蛾,因為我堅持了那美妙的夢想;我是一隻滿足的飛蛾,因為我同樣可以飛入花叢,享受陽光;我是一隻幸福的飛蛾,因為我體驗了夢想中的苦辣酸甜。

“禁錮就是你以為你做不到。”儘管最終我只是一隻普通的飛蛾,儘管結果並不完美,可,我無悔。至少我曾夢過,堅持過,奮鬥過。一隻青蟲,最終證實了它的價值所在——雖然只是一隻飛蛾,但卻衝破層層桎梏,用夢的色彩點亮了未來。

我是一隻飛蛾,一隻曾經懷揣着化蝶夢的飛蛾。我是一隻飛蛾,一隻夢的飛蛾。我是一隻飛蛾,一隻不悔,不怨,甘為夢想穿越遍地荊棘,願為夢想攀爬峭壁絕巖的飛蛾。我是一隻飛蛾,一隻因為執着為夢,而比蝴蝶更美麗的飛蛾!

  【教師下水議論散文

心鎖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無法掙脱心靈的枷鎖。------題記

一襲素衣,一抔香土,萬滴清淚。“花落花飛花滿天,紅銷香斷有誰憐。”在哀歌怨曲中,黛玉有哭不盡的纏綿悱惻,訴不完的委屈心傷。她活在自己的夢境中,至死不肯醒來。為什麼不退一步,回回頭呢?難道嫁給寶玉,就是你一生的追求,就是你唯一的幸福嗎?難道無人憐惜,就不能自立自強,自己憐惜自己嗎?其實被圍困在自己心靈的城堡中的,何止是黛玉?自怨自艾,唉聲歎氣,置明媚春光,大好前程於不顧,死鑽牛角,誤入歧途而渾然不覺的悲劇不時時在你我身上演嗎?有時是為了愛情,有時是為了名利,有時是為了不切實際的夢想……愈陷愈深,執迷不悟。

也許當“此路不通”的警示牌第一次出現時,我們就應該清醒起來,痛定思痛,放下該放下的,忘掉該忘掉的,拷問內心,選擇新的方向,重新起航。

一葉孤舟,一柄長劍,進退兩難。“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多少仁人志士扼腕歎息,痛心疾首。項羽,烏江邊上橫刀自刎的英雄,僅僅31歲。31歲,還有無數種可能,還有無數個機會。他卻在仰天長嘯“天亡我”之後,卸去了所有的責任。那個曾經意氣風發,揮斥天下的西楚霸王,而今只留下遺憾。他説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那只是無法面對失敗,面對質問,面對重頭再來的藉口。信心已成往事,勇氣只在當年了。明知是錯,卻只能錯下去的心態,何止霸王?有夢不敢追,有志不敢為,莫須有的面子、尊嚴,放不下的身段、架子,陳規陋習、條條框框,都會化作無形的枷鎖,讓我們固守着虛榮,坦然於膽怯,畏首畏尾,寸步難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哪怕跌倒一萬次,只要信心不改,勇氣還在,我們就無所畏懼。在起伏的人生中開拓創造,在痛苦與甜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一路歡歌,一路奔跑,撲向心靈聖殿。“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是啊,既然知道自己的內心被形體外物所奴役束縛,還惆悵什麼,等待什麼呢?陶潛做到了,什麼功名利祿,錦繡前程;什麼青史評説,世俗觀念……統統拋在腦後,為了內心的真實,他主宰了自己的命運。這種率直,這種勇氣,又有幾人堪比?

當精神的枷鎖擴展變大,轉化為社會輿論,那些腐朽思想,錯誤傳統,陳舊觀念構成強大合力向你襲來時,你是在退讓妥協中放棄,還是像陶淵明那樣拔出勇力之劍,奮力劈開塵世的枷鎖,為自己創造心靈的一方淨土呢?我但願是後者。

心鎖還須心來解。如果開個藥方那就是:不封閉,不退縮,不畏懼。

禁錮其實就是:你以為你做不到。

材料作文“曲與直”分析與講評

【作文題目】:

加拿大魁北克的山上同時生長着紅松和雪松,紅松數量少卻株株筆直而粗壯高大;雪松數量多卻普遍較矮小枝幹如虯。原來這裏的冬天雪期長,寧折不彎的的紅松多是未長大就被積雪壓斷了;雪松枝幹較韌,被大雪壓彎卻不會折斷,甚至整整一個冬天負着積雪,第二年春天雪消融才慢慢挺直。

根據材料“曲與直”選擇一個角度立意,自定文體,自定標題;不少於800字。

【寫作指導】:

本材料由兩個層次組成:第一層,紅松寧折不彎,數量少卻筆直粗壯高大;第二層,雪松枝幹較韌數量多卻矮小枝幹如虯。對紅松與雪松,命題者並未有明確的褒貶傾向,可圍繞材料內容任選一個角度立意即可。

從紅松角度立意:①紅松寧折不彎,雖然有許多幼樹被淘汰,留下的是筆直而粗壯高大的紅松樹。由此可以肯定那種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這也是人所需要的,尤其是特殊時代更是需要。

從雪松角度立意:雪松的“數量多,卻又普遍較矮小枝幹如虯”、“枝幹較韌,被大雪壓彎卻不會折斷,甚至整整一個冬天負着積雪,第二年春天雪消融才慢慢挺直。”

②關鍵詞“虯”、“韌“提示了它堅韌頑強的品質(忍耐)讓它戰勝嚴寒,這正是人生遭遇挫折時需要的精神品質。

③從“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辱方能負重)”的角度立意也不錯。

④也可否定雪松苟且偷生的人生態度。

⑤還可以綜合兩者互為補充,寫它們都是生命的兩種姿態,就象是屈原與司馬遷,我們該堅守時堅守,該忍耐時忍耐。

【正確立意】:

1、《生命的精彩》“人生應該怎樣才叫精彩呢?是活得傲骨凜然,還是苟且偷生呢?”

“人生真的要經歷很多事,但我們要像紅松一樣寧折不彎,要像雪松一樣剛強堅韌,要像飛蛾一樣敢拼敢搏,生命會隨之精彩,人會隨之成熟,路也會隨之越好走。但我相信,有堅韌的精神,有敢搏的勇氣,人生就會精彩。”(點評:直奔主題,將自己文章的立意定位在生存方式的選擇上,觀點鮮明。)

2、《學會彎腰》

“學會彎腰,是對外界環境的暫時順服,是在彎腰的過程中思索翻身,是對世故的變通,是在減少對別人的傷害。”

“只有忍耐艱難困頓才能劫後重生。”

(點評:從一個形象的角度來闡述了觀點,將原本抽象的內容説得形象生動。)

【錯誤立意】:①因為執着,所以成功。②堅持就是勝利。(只是單純談“堅持”的作用)③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命運。(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路)④適應環境,(適者生存)。⑤面對困難,後退一步海闊天空。⑥經歷逆境,才能成就輝煌。(成功之路多磨難)⑦弱小卻有強大的生命力。⑧失去小於得到(舍才能得)(學會捨棄,換取成功)⑨長處與短處。(紅松以最高傲的屹立姿態示人,所以人應以最完美的一面展現。)⑩只有犧牲才能鍛造更偉大的成功。

  【素材鏈接】

思路

許多是非曲直需要我們明辨

能屈能伸是一種策略

直線走不通可以嘗試繞行

人生的道路上,要儘量少走彎路

成功之路往往是曲折的

曲與直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曲與直是相對的

曲與直各有其優劣

直來直去與兜圈子是兩種不同的性格

  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澤東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亂,非治人道,雖能之無益於人。——荀子

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之為意,是役夫之知也。——荀子

丈夫志氣直如鐵,無曲心中道自真。——寒山

但立直標,終無曲影。——《舊唐書》

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淮南子》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孫子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

曲線的美在於它的曲折和流動,人生的美在於它的坎坷和艱辛,一帆風順的人生是缺陷的人生。——高爾基

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古語

漫長的迂迴道路常常是達到目的的最短途徑。——諺語

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佚名

  經典素材

  林肯斷案

(迂迴戰術獲得勝利)

美國曆史上最有名的總統之一林肯,早年曾當過律師。有一次,他接到這樣一個案子:一個叫阿姆斯特朗的人被誣告為謀財害命的殺人兇手。證人福爾遜一口咬定,親眼看到阿姆斯特朗在半夜行兇殺人。對此,阿姆斯特朗難辨冤屈。林肯接案後,經過大量調查取證,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真相。一開庭,林肯就巧妙地迫使證人“爬雪坡”,不直接揭露證人的謊言,而是迂迴一下,讓證人自己露出馬腳。下邊是當時的記錄:

林肯:你起誓説認清了阿姆斯特朗嗎?福爾遜:是的。林肯:你説你在草堆後面,阿姆斯特朗在大樹底下兩處相距二三十碼,能認清嗎?福爾遜:看得清清楚楚,因為月光很亮。林肯:你敢肯定不是憑衣着猜測的嗎?福爾遜:我肯定認準了他的面容,因為月光正照在他的臉上。林肯:你能肯定兇殺時間正是晚上十一點嗎?福爾遜:絕對肯定,因為回家時,我看了時鐘,為十一點一刻。

林肯向法庭宣佈:證人是個十足的騙子。他發誓説18日晚上十一點鐘月光正照在兇手臉上,使他認出了阿姆斯特朗。但是,請法庭注意,10月18日是上弦月,不到十一點月亮便已下山。就算月亮沒有下山,月光照在被告臉上,這時被告臉朝向西面,而證人在樹東面的草堆後,根本看不到被告的臉。即使被告回頭,因為月光照不到臉,證人也無從認準。

林肯靠着出色的思維技巧和迂迴戰術,迫使福爾遜當場承認自己提供偽證,為被告獲得無罪釋放的判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巧妙回答

(直話曲説)

在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説:“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説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説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係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麼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説不能直説也無法明説,於是,旁敲側擊繞道迂迴,就成為人們所採用的方法。

  亨利戰勝羅馬教皇

(能屈能伸,大丈夫)

1076年,國王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矛盾激烈,由於教會勢力強大,亨利陷入困境,次年元月,亨利披破衣、騎毛驢,不遠千里去向教皇請罪。教皇躲到卡諾莎行宮,關閉宮門,亨利穿起表示懺悔的麻衣,光頭赤腳立在紛飛的雪地上,痛哭流涕,整整呆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教皇的寬恕。這件事,史稱“卡諾莎覲見”。

亨利以難忍的卑躬屈膝保住了王位,然後,勵精圖治,征討叛逆,在國勢強盛之際,立刻發兵進攻羅馬。格里高利教皇棄城而逃,客死他鄉。

  文天祥之死

(寧折不彎)

文天祥是南宋大臣。南宋時期,朝廷腐敗,國力貧弱,北方的蒙古軍隊乘機大舉進攻,於1274年發起了滅宋的戰爭。這時,許多人要投降,但文天祥力主抗元,親自帶兵抵禦元軍。

由於寡不敵眾,文天祥在五坡嶺與元軍作戰時戰敗被俘,不久被解送到了潮州。當時的一個投降元軍的漢奸張弘範正主持潮州的事務,他看見文天祥之後,馬上笑臉相迎。不料文天祥卻猛然轉過身去,用脊樑對着他。張弘範尷尬地笑了一下,説:“文丞相,我一向佩服您的為人,您不愧是一位頂天立地的漢子。但古人説得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他一邊説着,一邊轉到文天祥的面前,但文天祥還是一個轉身,仍舊背對着他。

張弘範還是不甘心,努力忍着怒氣,假笑着説:“文丞相,只要您能寫信勸張世傑將軍,不要再在崖山抵抗元軍,那麼我就不但確保您的生命安全,而且以後您還可以做丞相。”

“無恥之徒!”文天祥怒斥道。

“文丞相,剛者易折呀!”

“寧折不彎!”

氣急敗壞的張弘範“嗖”地一聲拔出寒光逼人的寶劍,兇相畢露:“我看是你硬還是我的劍硬?”文天祥神色坦然,直直地向劍尖上撞去。張弘範連連退步,説:“文丞相,您想想吧,何必輕生呢?您就寫封信吧,免得生靈塗炭,也體現上天的好生之德呀!”

文天祥説:“筆墨伺候!”

張弘範以為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了,趕緊高興地遞過紙筆,只見文天祥一氣呵成,寫下了着名的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寫完,文天祥冷笑着説:“你拿走吧。我兵敗被俘,再也不能扞衞祖國,我已經是無地自容了,你竟然還要我背叛國家?只有你這樣的軟骨頭,才甘心做漢奸,做元軍的奴才!”文天祥説罷哈哈大笑,張弘範悻悻地走了。

  逆向思維的發明

(迂迴解決難題)

美國物理學家瑞利採用逆向思維法取得重大發明並獲得諾貝爾獎。一次他在測量氮氣密度時,分別採用哈考特法和雷尼奧法,結果得出的氮氣密度相差千分之一。這麼小的誤差一般人往往很難引起注意。然而瑞利認為這個誤差超出了正常實驗的範圍。於是他採用“逆向思維法”,即不是減少差值,而是相反擴大差值去探索其中原因,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發現了氬原子。

另一位科學家蘭米爾,他採用“逆向思維”法,發明了充氣電燈泡。當時的電燈泡有個致命的弱點,鎢絲通電後很容易發暗,使用不久燈泡壁就會發黑。一般人按常規思維都認為要克服這個毛病必須進一步提高燈泡的真空度。但蘭米爾的想法與眾不同。他不是去提高燈泡的真空度,而是相反採用充氣法,他分別將氫氣、氮氣、二氧化碳、氧氣等充入燈泡,觀察和研究它們在高温低壓下與鎢絲的作用。與他發現氮氣有減少鎢絲蒸發的作用時,便斷定鎢絲在氮氣中可以延長工作時間。1928年,他由於充氣燈泡的發明而榮獲帕金獎章。

把思維方法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有時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就是採用逆向思維法而取得重大發現和發明的。

  司馬懿的謀略

(能屈能伸才能成大事業)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只有這樣才能辦成大事。在能屈能伸上,魏國名將司馬懿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司馬懿生於179年,出仕於208年(即赤壁之戰那一年),出仕時正好30歲。那他這之前這麼多年是在幹什麼呢?與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不同,司馬懿由於是名門之後,他不可能做種田的事,他就在許昌城中,卻一直對曹操避而不見,因為他從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賤的曹操。最終曹操也是訪問了他三次,司馬懿才答應出山,這與諸葛亮三顧出山多麼相似呀!

但與諸葛亮不同的是,曹營的“智囊團”不是劉皇叔手下的一無所有,初來乍到的司馬懿不可能在裏面有什麼大的作為,司馬懿一開始作的是文學掾,這個官職從現在來看可能就是抄抄寫寫的一類官員,這對於在軍事和政治上的天才司馬懿來講,是不是有“專業不對口”的情況呢?但司馬懿並沒有在乎這些,他在這時是一直“屈”着的。總之一句話,在曹操的時期,司馬懿都一直都是“屈”着的,雖然他後來的官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終沒有什麼帶兵作戰的機會,他所有的只是作為謀士提出過兩次重要的計策,一是在取下漢中後勸曹操乘勢進攻劉備立足未穩的西川,二是獻計聯合東吳共同對付得到漢中的劉備。這兩個計策曹操只用了後者,就這一下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將關羽命喪建業,説關羽是間接死於司馬懿之手都不為過。但司馬懿的真正能力絕不是一個普通的謀士,於是在孟達響應諸葛亮北伐時,身為荊州都督的司馬懿有了第一次帶兵作戰的機會。這一仗打得十分乾脆,也讓司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後,司馬懿繼任成為魏都督,他終於有了和諸葛亮親自交鋒的機會。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司馬懿採取的戰術很清楚,這就是堅守不戰,儘管他受到了諸葛亮的種種侮辱,但司馬懿此時很好地發揮了他能屈的長處,終於拖死了諸葛亮。

其後他又“伸”了,帶兵平定了魏樂浪公公孫淵的反叛,於是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極點。

但魏明帝一死,執政的曹爽根本不給司馬懿機會,於是司馬懿又“屈”了下去。正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從魏明帝病逝到着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馬懿果斷消滅了曹爽的勢力,這也為後來的以晉代魏拉開了序幕。

  彎與直

(曲與直是相對的)

林肯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的一生就是在彎路中走過的,他先後七次競選參議員失敗,期間又多次經商失敗,當時的達官貴人們嘲笑他,認為他這樣走彎路一定不會成功。但恰恰相反,林肯不僅成功了,而且幹得非常漂亮。他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那些走彎路的過程。在那些挫折中林肯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勇敢,練就了縝密的思維與良好的口才,正是這些決定了他的成功。

生活的藝術在彎與直之間徘徊,其實彎與直是相對的。彎路中,我們享受過程帶來的美好,它教會了我們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變得堅強,如何欣賞彎路中特有的美麗風景,如何走向真正的成功大道。在這樣的磨鍊中我們學會了“重視彎路的過程,選擇直路的成功”。

  雙橋

(曲與直都有美,都有自己的長處)

周莊地處蘇州崑山、吳江、上海青浦縣市交界處,是一個有着900多年曆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有人稱周莊是“中國第一水鄉”。也有人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還有一個周莊。周莊以其“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格局吸引着無數的中外旅遊者,並以悠遠的傳統,淳樸的民風、古老的建築、清澈的河水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成為一片極有誘惑力的旅遊勝地。

周莊的橋多為小石拱橋,比較出名的要數雙橋了,當地人叫它們為“鑰匙橋”。這兩座橋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樣子很像古時候的鑰匙。稱周莊的橋為“小橋”,當然是因為這裏的橋比較玲瓏,體量不大,其長度大多是十幾米,跨度三五米。這些橋造型優美,側立面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如一鈎新月、似一彎初弓,規則不失活潑,令人感到格外的嫵媚可愛。橋面兩側,均有石欄。石欄上簡單的雕刻,似乎是不經意地雕上,看起來卻又那麼精緻。橋面上有低淺的石階,一級一級富有節奏。雙橋橋洞的一方一圓更是富有動感。一個是曲線美,一個是直線美。一個輕盈,一個穩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意林故事

  路曲心直

在一座寺廟中有一個小和尚,他從小就在這裏出家了,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掃地,做過早課後還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來後,還要幹一些雜活,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就這樣,晨鐘暮鼓中,十年過去了。

一天,小和尚稍有閒暇,便和其他小和尚聊天,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閒,只有他一人忙忙碌碌。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也會被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還多了很重的物品。於是小和尚不解地去問方丈:“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幹個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聲佛號,微笑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着一袋米從後山走來時,發現方丈正在後門旁等着他。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坐在那裏。直到太陽下山,才見到幾個小和尚説説笑笑地回來。方丈問他們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小和尚們面面相覷:“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啊,看看風景,説説話,就到這時候了。”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道路又不好走,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比他們回來得早呢?”小和尚説:“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於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地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裏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方丈聞言大笑:“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鍊一個人的心志啊!”

這個小和尚,就是後來着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的途中,雖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着執着之光。

  超級思維

一個剛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一個小城買了一座房子住下來,想在那兒安靜地打發自己的晚年,寫些回憶錄。

剛開始的幾個星期,一切都很好,安靜的環境對老人的精神和寫作很有益,但有一天,三個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放學後開始來這裏玩,他們把幾隻破垃圾桶踢來踢去,玩得不亦樂乎。

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於是出去跟年輕人談判。“你們玩得真開心,”他説,“我很喜歡看你們踢桶玩,如果你們每天來玩,我給你們三人每天每人一塊錢。”三個小青年很高興,更加起勁地表演他們的足下功夫。過了三天,老人憂愁地説:“通貨膨脹使我的收入減少了一半,從明天起,我只能給你們5毛錢。”

小青年們很不開心,但還是答應了這個條件。每天下午放學後,繼續去進行表演。一個星期後,老人愁眉苦臉地對他們説:“最近沒有收到養老金匯款,對不起,每天只能給你們兩毛了。”

“兩毛錢?”一個小青年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了區區兩毛錢浪費寶貴時間為你表演呢,不幹了。”

從此以後,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老人退休前是一家單位的工會主席。

工資福利是剛性的,只可漲不可跌,加之年輕人的逆反心理,老工會主席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如若不是這樣拐彎抹角,而直言相斥,毛孩子們則會更加調皮難纏。

  獎金問題

多年來蒸蒸日上的公司,今年的盈餘竟大幅滑落。這絕不能怪員工,因為大家為公司拼命的情況,絲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説,由於人人意識到經濟的不景氣,幹得比以前更賣力。這也就愈發加重了董事長心頭的負擔,因為馬上要過年,照往例,年終獎金最少加發兩個月,多的時候,甚至再加倍。今年可慘了,算來算去,頂多只能給一個月的獎金。“讓多年來被慣壞了的員工知道,士氣真不知要怎樣滑落!”

董事長憂心地對總經理説:“許多員工都以為最少加兩個月,恐怕飛機票、新傢俱都訂好了,只等拿獎金就出去度假或付賬單呢!”總經理也愁眉苦臉了:“好像給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現在突然改成兩顆,小孩一定會吵。”“對了!”董事長突然觸動靈機:“你倒使我想起小時候到店裏買糖,總喜歡找同一個店員,因為別的店員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顆一顆往回扣。那個比較可愛的店員,則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後一顆一顆往上加。説實在話最後拿到的糖沒什麼差異。但我就是喜歡後者。”

沒過兩天,公司突然傳來小道消息——

“由於營業不佳,年底要裁員。”頓時人心惶惶了。每個人都在猜,會不會是自己。最基層的員工想:“一定由下面殺起。”上面的主管則想:“我的薪水最高,只怕從我開刀!”

但是,接着總經理就做了宣佈:“公司雖然艱苦,但大家同一條船,再怎麼危險,也不願犧牲共患難的同事,只是年終獎金,絕不可能發了。”聽説不裁員,人人都放下心頭上的一塊大石頭,那不致捲鋪蓋的竊喜,早壓過了沒有年終獎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將至,人人都做了過個窮年的打算,彼此約好拜年不送禮,以共度時艱。突然,董事長召集各單位主管緊急會議。看主管們匆匆上樓,員工們面面相覷,心裏都有點兒七上八下:“難道又變了卦?”是變了卦!沒幾分鐘,主管們紛紛衝進自己的單位,興奮地高喊着:“有了!有了!還是有年終獎金,整整一個月,馬上發下來,讓大家過個好年!”

整個公司大樓,爆發出一片歡呼,連坐在頂樓的董事長,都感覺到了地板的震動……

  繞道

我曾經看見一個老人在寒風凜冽中蹚過一條河。老人在河邊把自己脱得一絲不掛,然後頂着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我喊住老人,我説上游有橋,老人説曉得;我説下游有渡,老人也説曉得。但老人沒有回來,他一步一步離我遠去,在呼嘯的寒風中走向對岸。

在老人之前和老人之後,有無數年輕人也要過河,但在河邊他們停下了。他們問我附近有橋嗎,我説上游10公里有橋,下游10公里有渡。年輕人聽了,立即離開河邊,或上或下繞道而去。有一個人,或許嫌路太遠,沒走,他脱了鞋,一步步走進水中,但當冰涼的河水沒過膝蓋時,那人停住了。繼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來,穿好鞋離開河邊也繞道而去。

生命經不起消耗,那些年輕人,他們在繞道10次、20次或者100次、1000次之後,他們會發現自己也老了。

我無意勸人蹚水過河,但生命,不管什麼人都應該珍惜。

“繞道”有時確實也是解決困難的一種辦法。問題是生命是有限的,而且習慣了“繞道”的人,在繞不過去的時候就只能停滯不前了。

  直線與曲線

小田總愛許久凝視着他的作品,卻不輕易修改。我不太習慣與他共處一個畫室。我不喜歡頭髮板直的男生,小田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井上雄彥筆下的仙道彰。

小田的畫很另類,筆法很凌亂,是那種不修邊幅的。他擅長用直線勾繪,很少用圓潤細膩的曲線。當我問他為什麼把蒙娜麗莎的頭髮畫成直直的長碎髮時,他頭也不抬地回答:“我喜歡直線美。”

大學入學測驗結束後,我去畫室整理畫具。奇怪的是在大堆大堆的人羣中竟沒有看見小田。這時美術老師把我叫出了畫室。“小田的事你知道了嗎?去市醫院看看他吧!”“嗯?”我愕然。

醫院裏到處瀰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我一路跌跌撞撞地穿過幾個門診大廳,來到一間病房門前,推開了病房門。

這是間單人病房。房間收拾得乾淨利落。小田半躺在病牀上,樣子瘦了很多,以往直挺的頭髮所剩無幾。小田看到我很興奮,招呼我坐下。“我在化療,現在這裏快要荒蕪了。”小田摸着腦袋説。“會長出來的。那時可別再留那種怪怪的髮型了。”

沉默。

“我現在才發現,曲線也是那麼的美麗!就像那台監聽器裏的線條,時高時低,多麼富有生命力。”小田沒有看着我,而是將頭扭向窗外。我説不出什麼話來,呆呆地坐在那裏。眼睛有些酸脹。

臨走時,小田送我一幅很抽象的畫:一道明亮的直線夾雜着幾條曲線。

第二天,我剪掉了多年的波浪發,改留了直直的長碎髮。

  應用與創新

  學會彎曲

對於壓力與困難,儘可能承受,在承受不了時,學會彎曲一下,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個道理祖先已用文字告訴了我們:當困難是“凸”時,不妨忍耐一下,避避它的“凸”峯,或許成功率會更高些,那麼“凹”也就誕生了。“凹”是我們處理“凸”問題的好方法。

因此,不能彎的樹不是好樹,不會曲的人終難成就大事業。彎曲不是倒下和害怕,而是人生的一門藝術。

起牀穿衣、信任別人是人生的哲學;相信自己、學會彎曲是人生的藝術。只有既懂哲學,又懂藝術的人,才是一個完善的人。

  道路與人生

知天命之年學會了開車,方知人生之道與行車之理全然相同,駕車行路與人生行路有驚人一致的哲學道理。

道路總是坎坷曲折,人生不會一馬平川。爛道與好道各練其能,開車上高速路之前,大多要經那陳久失修的爛道、彎道、窄道和管制不好的亂道。人生想上高速路,大凡30歲前都得走些爛路、暗路,都得爬坡上坎轉急彎、大彎以四處尋路。初學駕駛,師傅一般要求先開爛路,再上大路。恰因走過爛路,技能方才純熟,駛上平路正道,便會如魚得水。人生若先難後順算是幸運,若先順後難、先甜後苦才是真正的災難。

彎路與直路各通羅馬,好路堵車,欲速不達;彎路暢通,如龜勝兔。人生有時要繞些彎路,迂迴曲折反而能更快到達目的地,關鍵是遇堵要準確判斷局勢當機立斷改道,猶豫不決只會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快道慢道要因人而異。人貴有自知之明,車況好,技能熟稔,精力旺盛者,自可選擇快車道或超車道,反之應自覺行走慢車道,不要想一人佔着好道走到底,長久壓着別人會招惹禍患。你若一路狂奔陷入疲憊,一定要明智地讓出快道,當後車超你而去,你不能耿耿於懷,心理不平衡會釀出車禍。人生行路,奧妙萬千。

  【精彩例文】1:

寧折不彎方為人中豪傑

粗壯高大的紅松,昂首挺胸;矮小如虯的雪松,俯首哆嗦。紅松,有火熱的外貌,熱情的心境,而雪松,卻只有那蒼白的皮膚,冷漠忍受的不振之風。

翻開歷史的畫卷,有多少豪傑志士,寧折不彎,就有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北方寒風凜冽,一望無際的荒野上,有一個這樣的人,他每天挺胸昂首,手上緊緊地握着一個符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符節上的裝飾已被歲月的流光沖刷去了,而他還是站在那兒,遠眺南方中原大地,懷念着他的故土;他曾被勸降,他曾被逼降,但他寧死不屈,在那個荒野上,食草飲雪;他忍受着各種屈辱,無奈地服從那個荒誕的命令:“公羊生下羊羔,你就可以歸國!”他憑着一個信念,堅持;他憑着一個符節,愛國;他憑着一個身份,漢朝官員,使他忍受屈辱,十多年後,寧折不彎的他最終光榮歸國,成為後世傳頌的人物。

他是誰?他是愛國主義者蘇武。他有如荒野上的一棵紅松,堅持着自己的信念,永不屈服,寧折不彎。

紅松挺拔於高山上,那裏寒泠,險峻;但他仍能挺拔,只因它有寧折不彎的精神。

再次回首,我們不難發現,巾幗英雄的英姿颯爽,也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帶領軍隊,衝鋒,陷陣;敵軍的到來,她更為激動,激昂的熱血使戰士們士氣高漲,一次一次地戰勝敵軍,一場一場的戰鬥大捷,戰士們都封她為聖女;一處一處的傷口,一條一條的刀傷,戰士們以她為榜樣。然而,在敵軍的吶喊聲中,她被捉了,被綁在十字架上,在她腳下,柴草如山,敵人手執火把,準備着。但可惡的敵人在行刑前對她和她的部下進行辱罵,皮鞭的抽打……但她仍然昂望,泰然自若,寧折不彎的她在熊熊大火中犧牲,但她見到了真理——也是她的信念——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

她是誰?她是英法戰爭中的巾幗英雄——聖女貞德。她,有如高山寧折不屈的紅松,站在火堆上,怒視敵人,憧憬着和平。她憑着戰勝敵人,爭取和平的信念,成為一代女英雄,女豪傑!

人生雖有百味,但只要我們有着桑蘭的不屈,海倫·凱勒的勇敢,和奧斯特洛斯基的堅強,寒風凜冽的高山,白雪皚皚的冰封天地我們也不怕;只要有紅松的寧折不彎,堅韌不拔,再大的困難也不怕。

請相信,寧折不彎方為人中之傑。

【點評】這是一篇規範的考場應試作文。開篇即提出“寧折不彎方為人中之傑”的觀點,鮮明而有力。論述部分運用了“蘇武”與“聖女貞德”的事例,一中一外,一男一女,充分證明觀點。語言流暢,句式上有變化,中間過渡自然。在用例後不忘扣題進行抒情。結尾乾淨利索。思考的深度略為不夠,缺乏獨特而具有個性的解讀。

  【失敗例文】:

寧折不彎的紅松

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山上,在這樣一個遙遠的國度裏,紅松雖少,卻株株筆直高大,是因為他們寧折不彎;雪松雖多,卻普遍矮小,是因為他們寧彎不折。人應該像紅松那樣不屈不撓。(點評:材料引入,開門見山,擺明觀點,雖然普通,但很明確。不足之處是觀點表述不全面,不太準確。“不屈不撓”與題目中的“寧折不彎”不照應,可改為“寧死不屈”。)

時間回到一千多年前,蘇武持着國家交託給他的旌節,把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看得一文不值,把那段不起眼的旌節化為一段不朽的歷史。他拉着羊羣在大漠黃河中且行且歌,把忠誠於祖國的信念銘記於心,把那羣枯瘦的羊羣定格為一個不屈的象徵。正是因為他有着“寧折不屈”的紅松精神,才讓他為後世所頌揚。(點評:語言表達較好,但有些地方不太合情理,更重要的是隻強調了“不屈”,而忽略了“寧死”。因此,陳述事例時可以強調蘇武自殺和北海牧羊都不投降的情節。還可以深入分析:蘇武寧死不屈的原因是什麼?)

時光不斷流逝,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宋代的東坡居士。“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他對人生的態度,面對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渦的掙扎,他選擇了不屈不撓,他選擇了“竹杖芒鞋輕勝馬”。(點評:這個事例主要體現了蘇軾面對打擊持坦然豁達的態度,而非“寧死不屈”的精神,所以建議換用屈原為堅持氣節和理想不願同流合污而投江自盡的例子。)

清代的文天祥,面對戰敗的恥辱與被俘虜的現實,他果斷地選擇了對國家的忠誠,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示了他對敵人的不屈。是的,大丈夫生當不屈,死又何懼?(點評:這個例子用得恰當。但最好強調文天祥對敵人的寧死不屈是指他寧死不投降。)

古往今來,不屈不撓的紅松精神不乏典型的例子,林則徐就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精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誠然,“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有難,是不應該去國家苟且偷安的。因此,他不懼惡勢力,從此,“虎門銷煙”事件載入史冊。(點評:這個例子不太好,建議另外換一個。)

外國人也是有着紅松精神的。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馬克思着成《資本論》,以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保爾·柯察金對生活困難的不屈,都無不向我們展示着紅松精神。(點評:這三個外國人的事例都只是強調他們對困難的態度,與觀點“寧死不屈”有較大距離。建議更換。)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中瑣碎之事,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有所體現。當我們成績不如人意時,是不屈的紅松精神支撐着我們奮發;當我們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時,也是紅松精神促使我們圖強。

人,真的該有寧折不彎的紅松精神。(點評:結尾兩段總結上文,照應開頭,使文章結構完整,但不足之處仍是隻強調了“不屈”,而忽略了“寧死”。)

【點評】:文章審題較準確,材料豐富,結構完整。但沒能扣緊紅松“寧折不彎”的特點把觀點貫穿始終,部分材料使用不夠恰當,構思不夠精巧,思維的深刻性不足。

  【精彩例文】2:

寧折不彎的紅松

在遙遠的加拿大的魁北克的山上,紅松雖少,卻株株筆直高大,是因為他們寧折不彎;雪松雖多,卻普遍矮小,是因為他們寧彎不折。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成就兩種不同的人生。但我認為,做人就是要像紅松一樣,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寧死不屈。

古往今來,不屈不撓的紅松精神不乏典型的例子。

時空折轉,我們來到汩羅江邊。一個瘦弱的身軀在江邊徘徊。他就是楚國大夫屈原。為什麼“世人皆醉”只有他獨醒,為什麼他就是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和那些奸臣叛國者一樣,把理想的花朵埋沒。因為,他也有着紅松“寧折不彎”的品質,寧死也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自己高潔的身軀。浩浩江水,可以洗濯雙腳,洗淨世間一切的污垢。屈原,毅然抱着石頭沉入江水中,讓自己的清白永留人間。紅松“寧折不彎”的精神,在那一瞬間,化成了永恆。

時間回到一千多年前,蘇武持着國家交託給他的旌節,把單于榮華富貴的引誘看得一文不值,把那段不起眼的旌節化為一段不朽的歷史。他拉着羊羣在大漠黃河中且行且歌,把忠誠於祖國的信念銘記於心,把那羣枯瘦的羊羣定格為一個不屈的象徵。即使是面對死亡,他也始終雙手緊握節杖,沒有讓自己高大的身軀倒伏在大漠漫漫的黃沙中。是什麼在支持着他,支持着這個充滿力量的身軀呢?是那“寧折不屈”的紅松精神。對,就是這“寧死”也“彎曲”的紅松精神,才讓他為後世所頌揚。

清代的文天祥,面對戰敗的恥辱與被俘虜的現實,他果斷地選擇了對國家的忠誠,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示了他對敵人的不屈。他像紅松一樣,傲然挺立在寒風中,寧斷頭,也不彎下腰。是的,大丈夫生當不屈,死又何懼?

不僅是中國人有着“寧折不彎”的精神,放眼神州之外,我們也可以看見有着紅松般身軀的外國人。

聖女貞德面對死亡,毫不退卻,寧願在熊熊的烈火中化成美麗的天使,也決不向敵人低頭。布魯諾面對死亡,面對教會的死刑,他沒有屈服,因為他相信真理,他在自己的“堅持”中,也走向了熊熊的烈火。……這一個又一個不屈的身軀,都無不向我們展示着紅松精神。

生活是曲折而艱辛的,但無論面對着什麼的困難,我們都不能沒有自己的“堅持”。山上的紅松,雖然數量少,但它卻以偉岸的身軀,成為山上獨特的風景。

人,真的該有寧折不彎的紅松精神。

【點評】:修改後的文章觀點鮮明,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從古到今,從中到外,舉屈原、蘇武、文天祥、聖女貞德、布魯諾等例論證“做人就是要像紅松一樣,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寧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