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選材最新創新招術之文料交融法

寫作素材 閲讀(9.78K)

話題作文和傳統的供材料作文都是先提供一則材料,然後以材料為觸發點,寫一篇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那麼,對待這則材料,兩種作文形式有什麼區別呢?一般而言,傳統的供料作文必須使用所給材料,行文的主旨必須與所供材料吻合。它的思維方式侷限於:概引材料,亮明觀點,舉例論證,總結迴應。而話題作文則不同,它強調的是行文與材料有關,可明釦主旨,也可暗釦主旨;可運用材料,也可完全捨棄。因此,這是一種開放式的寫作,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檢測考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考場上,萬一自己的思路打不開,那麼在話題作文中怎樣巧妙利用這則材料呢?縱觀近幾年各地的滿分作文,將材料交融到作文中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選材最新創新招術之文料交融法

一、放在開頭作引子。開篇引出材料後,應用三言兩語對材料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得出中心論點,如2003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莫讓感情迷了是非的眼》是這樣開頭的:“兒子與鄰居説了相同的話,富人卻持截然相反的態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擺佈,莫讓感情的砝碼左右了你的判斷。”

二、放在句中作論據。論證過程中可隨時把材料作為論據和論證使用。如2003年江蘇考生的作文《天平和七絃琴》在文中這樣引述:“如果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中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説的都是相同的話,而他卻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得出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

三、大膽改寫或續寫材料。它一般適合於記敍類材料,如2002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丟棄“誠信”之後》、《“誠信”漂流記》都採用了熟知的記敍文續寫方式,圍繞“誠信”丟棄後的情形展開充分而合理的想像,從不同的方面,深刻提示了沒有誠信就不會快樂這一主旨。2003年作文《一場特殊的審判》同樣運用了此法,它以富人被偷後狀告鄰居為主要情節,借兒子之口道出真相,點明寓意,構思巧妙,別緻。

例文1

年輕人拋掉了“誠信”後,平安地渡過了難關。又經過一段時間的航行,船開進了一個叫“快樂島”的港口。年輕人上了岸,想在“快樂島”上尋找快樂。他走進了一家房地產公司,想買一幢房子定居下來,於是他打開“金錢”的背囊。接待他的工作人員看了看裏面成捆的紙鈔説:“對不起,您的紙幣在我們島上無法流通,如果您有“誠信”的話,我們可以先把房子借給您。”然而“誠信”早被年輕人丟進了海里。於是他又去了銀行,想兑換島上的紙幣。“您的紙幣我們沒有見過。”銀行的服務人員笑眯眯地説,“請問您是否有‘誠信’?如果有的話,我們可以破例為您兑換。”年輕人無奈地搖搖頭,走出了銀行。“難道我在快樂島上無法生活?”他想,“不,我還有其它五個背囊,我可以靠它們去尋求快樂!”

下定決心後,年輕人來到一家正在招聘人才的大公司。他自信地在主考官面前出示了“健康”、“才學”、“機敏”和“榮譽”四個鼓鼓的背囊,主考官也非常滿意這些。“那麼,請問你有沒有‘誠信’呢?”最後,主考官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很重要嗎?”年輕人不解地問。“當然。”主考官認真地説,“在快樂島上,誠信是最寶貴的財富。”年輕人只好離開了這家公司。“也許我不適合生活在這個島上。”年輕人心想,“還是離開這裏吧。”他又向來時的港口走去。忽然,迎面走過來一個美麗的女孩,也是那樣的清純可愛,年輕人不禁對她一見鍾情。他走到女孩面前,問她是否願意和自己交個朋友,並打開了除“金錢”外的其它五個背囊。“你有‘誠信’嗎?”女孩微笑着問道。“沒有。”年輕人説,“不過,這五個背囊已經足以彌補我缺少的‘誠信’了。”女孩搖搖頭:“你錯了,雖然你很英俊,也有才華和學識,但你如果沒有誠信的話,就會成為一個不可靠的人。”女孩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年輕人更加垂頭喪氣……“年輕人,你怎麼又回來了?”在港口,送年輕人來的艄公問他。年輕人苦惱地説:“在這個快樂島上,幹什麼都得要‘誠信’,我待不下去了。”艄公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長地説:“年輕人,其實不管在哪裏,‘誠信’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行證。這個島上,人人都有誠信,所以他們才過得快樂,這也是‘快樂島’這個名字的由來,我説過‘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可你丟棄的,恰恰是最寶貴的東西呀!”

年輕人沉默了。他沉思了一會兒,忽然跳上了船,“開船吧,艄公。”他望着遠方,堅持地説:“我要再去尋找回‘誠信’!”

簡評:這篇滿分作文采用大多數考生熟知的記敍文續寫的方式,圍繞“誠信”丟棄後的情形展開充分而合理的想像,通過三個場景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形象地説明:如果沒有“誠信”,生活不會幸福,事業不會成功,愛情不會甜蜜,即使到快樂島也不會得到快樂。這種巧妙利用話題材料續寫的手法值得借鑑。

 例文2

有這樣一則關於選擇的故事:一個登山者於探險途中遭遇暴風雪,想努力尋找一個避風口,卻不想在尋找的過程中碰到一個凍僵的人,他對自己是否要救這個人作種種思量,最終決定選擇救這個人。經過一番努力,他把這個人救醒了,於是兩人攙扶着走出雪地。看到這個故事的最後一句,相信所有善良的人們都會長舒一口氣,為那個選擇救人的人,也為那個美好結局的實現。於是我偏偏轉念一想:這個故事完全有可能有其他的結局。比如被救的人生還了,救人的人卻不幸遇難了,或者更令人心顫的是,兩人都因風雪肆虐找不到路口而被暴風雪淹沒在茫茫雪原之上。一想到此,我的心便不再為故事的結局輕鬆了,相反卻隱隱有一種沉重感。而且,我從這個故事和人們對這個故事的通常反應中清醒地看到,事情的結果往往會掩蓋事物本身,好的結局讓我們輕易就會忽視選擇時的艱難。這種艱難正源自我們對選擇可能帶來的結果的不確定,更源於我們承擔選擇責任的勇氣的缺乏。

世間萬物,雖有規律,然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往往是紛繁蕪雜,變動不息。雖然身為萬物之尊,人卻依然生活在必然王國而非自由王國。因此人們經常是懷着一種對未來的憂懼,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進行選擇的。而從某種意義上説,選擇本身並非是為人們所重視的終極目標,而是為了獲得某種人們所追求的道德價值或者希冀實現的結果。於是一向以理性自豪的人們沉迷於對各種可能性後果的精心計算,試圖通過理性使自己免於選擇失敗後的痛苦。殊不知,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本身是無法計算的,也就難以做到對選擇帶來的結果的準確把握。從哈姆雷特對“生存還是毀滅”的追問到孟子對“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無奈可以看到,人類自古以來就深陷於選擇的兩難困境之中。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在浩渺的宇宙中既然顯得那樣渺小,對自己所選擇的結果很難預料,便使許多人在選擇時不僅猶豫不決,而且飽受煎熬。於是有些不堪於選擇之艱難的脆弱心靈便寄希望於天命,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冥冥上蒼,以此來減除自己心靈的壓迫。只是這種聽天由命的做法雖然在表畫上擺脱了選擇的艱難,卻依然要人自己來承擔選擇的結果,因而在本質上並未逃開選擇本身。

除此以外,人們還往往在經受了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選擇的痛苦之後,很自然地轉向對確定性或必然性的嚮往。而事實是,萬物是相剋相生的,不確定性雖然使人們的選擇變得艱難,但又是保證人們擁有選擇自由的根本前提。試想,在一個充滿確定性的世界裏,人在選擇時就能預料到選擇的結果,而且不管人們如何選擇,結果總是一成不變,就會使選擇本身失去意義。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裏,一切都被確定性所決定,人們根本沒有選擇的自由,雖然他們沒有了選擇的艱難,但在深層意義上也等於失去了可貴的自由。這樣沒有選擇自由的境況無異於一般的動物,它們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只會完全服從所謂的千篇一律的確定性法則。

可見,不確定性對選擇構成限制,卻又使人們真正有了自由選擇的空間,因此人們必須接受不確定性,也即面對選擇的艱難。

而作出選擇之後,人們對結果持有的恐懼憂慮就顯得沒有必要了,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坦然接受選擇帶來的各種可能性結果,這樣人們才能最終實現不確定性所賦予選擇的自由價值。因為勇於承擔選擇的責任,意味着人不再寄希望於那些超越人的意志的神靈,意味着人們不再妄想確定的結果,而是“反求諸己”,靠自己的努力使自由得以真正實現。於是對選擇結果的承擔不再成為一種束縛,反而成為人最終自由地成為“自己”的必需條件。因此選擇之後,應該勇於擔當。這些,都是關於選擇的本質性探討,我認為,它是最貼近心靈的部分。

簡評:這篇作文的開篇用話題中的材料,充當了文章的引子,並由此對“心靈的選擇”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挖掘,從理性的高度探討了“選擇”與“選擇結果”之間的聯繫,告訴人們:儘管選擇之後的結果我們無從知曉,但在面臨選擇時仍然要勇於決斷,選擇之後要勇於承擔。

例文3

山東考生

當我師弟韓非(別人為表示尊敬都叫他韓非子)來到我家的時候,我剛剛補好我家那堵被沖壞的牆。我給他説了“天雨牆壞”的事。然後我説你看我兒子夠聰明吧,至於偷東西的人嘛,我懷疑就是我那位鄰居乾的。你們別嘲笑我,難道我説的話沒道理嗎?知道這個缺口的人除我之外就只有我兒子和這個鄰居了,並且,知道可以利用這個缺口偷東西的只有我兒子和這個鄰居。我兒子當然不會偷自己家的東西了,那麼你説我不懷疑這個鄰居懷疑誰?

其實我師弟韓非一開始也認為我是對的,只不過為了一個特殊的目的,我師弟斷章取義地利用了我的話罷了。

我師弟韓非是被我邀來商議事情的,商議的中心議題是如何給我弄個一官半職。

我發現農商致富遠不如當官致富來得快捷省力。

如何給我弄個一官半職呢,我師弟説這得看當權者需要什麼了,他們需要什麼,你就給他們什麼,你就可以當官了——這條定理叫做你給他們“他們想要的”,他們給你“你想要的”。

他們——我們的國君和國相需要什麼呢?除了金錢美女,他們就需要與他們有血緣關係的人了。只要與他們有血緣關係,即便是呆若木雞,也是可以授官的。至於金錢美女,我這點家產怎麼夠呢?我一想到這些人的貪婪嘴臉就感到噁心。

我的師弟説他們需要這些,還需要一種叫做愚昧的東西。只要他們給你一點好處,你就對他們產生感情;有了感情你就認為他行事正確,你就會無端地擁護他們。他們就需要這樣的人。

為了把我變成愚昧的人,我師弟就出門雲遊“宣講”我的故事去了,當然是他自己加工了的那一段,也就是你們知道的後來被記述在他的專着《韓非子》裏的那一段。為了照顧我子孫的臉面,我師弟還隱去了我的姓名;為了我的父母之邦的聲譽,我師弟索性把我的國籍也改成了宋國。其實我是最講究“尊尊親親”的遷居在趙國的魯國人。

果然,我師弟出門之後不久,在集市上看到我的人,目光都變得怪怪的了;甚至還有人問我1+1是不是等於4。不到一個月,國相就派人來了,將我委任為趙國的晉陽令。

説來也怪,自從我接受了印璽符綬以後,就立刻覺得國相過去的行為可以理解了。什麼驅逐廉頗啦,什麼罷免李牧啦,全是應該的事。依葫蘆畫瓢,咱也將兒子、侄子、孫子、小舅子、車伕、馬伕、伙伕以及伙伕的小姨子等,凡是與我有感情的人都委以重任。

晉陽本來是個很富庶的地方,被我治理沒幾年,便民不聊生了。不久,秦國來攻,我們便滅亡了。

後來我才知道我被師弟利用了。這小子從小就想一統天下,當他發現自己不具備一統天下的條件時,就將自己的思想傳授給秦王嬴政,打算借秦王嬴政之手,替他完成心願。

要一統天下,必先掃除障礙,壯大秦國。於是就用我這樣的人來禍亂趙國,“以遺秦國”。當然,韓國是最先被遺給秦國的,你想,那是他韓非親自動手禍亂的,還能不快嗎?

別忙着嘲笑我們這些人,沒有我們,秦國能一統天下嗎?沒有一統天下,歷史能前進一大步嗎?如此我們應該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才對。別嘲笑我們不知羞恥,不信你瞧,以後各代,效仿我們的人還多着呢。哪個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衰亡,沒有我們這些人的作用。只有我們,才是每個新生政權、新生國家的真正掘墓之人。

簡評:這篇作文構思極為巧妙,充分利用“話題材料”,展開豐富的想像,構思了一篇情節曲折而又詼諧的故事。這故事不僅顯示了作者豐厚的文化底藴,而且告訴了我們“憑感情親疏認知人”事關天下興亡的道理。文章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敍事也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

例文4

何謂“親情”?即摯愛你的親人朋友,何謂“明理”?即通曉事物的真理。在古儒的經典裏,君子的修養正是由此入手的。所謂“孝悌,仁之本也”、“格物致知”説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在那則《韓非子》的寓言裏,我們看到了二者之間矛盾的一面。

説的是宋國一富人,牆被大雨淋壞。兒子與鄰家老翁都提醒他小心失竊。果然,富人晚上丟東西了,於是他覺得是鄰居偷的,而又很以為兒子聰明。我想:倘若是兩個毫不相識的人提醒他,結果又會不一樣吧。由此可知:感情的親疏對人的判斷,影響不可謂不大啊!

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感情是構成人的重要元素。李密《陳情表》句句含情字字有淚,不僅當時打動了皇帝那顆威嚴而冷酷的心,而且也感動了無數後世讀者。何以致此?不正是因為一個情字嗎?“文為心聲”,多少篇千古奇文,因其情真意切而流傳後世啊,文學如此,藝術亦如此。藝術大師倘若沒有激情——沒有足以讓觀眾共鳴的激情,那麼大師則淪為工匠,藝術亦只剩技巧了。所以,人無時無刻不為感情而“呼吸”。這正為受感情所困擾埋下了伏筆。

當感情與真理並行不悖的時候,感情則成為激勵人去奮鬥的“催化劑”;可當感情與真理髮生衝突的時候,卻又如何呢?林覺民在《與妻書》裏説:即是愛汝之心,使吾敢勇於擾死也。在這裏情感昇華了,困擾消失了。“愛汝之心”與“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合而化為一股浩然之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可以説: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是在面臨情感與真理的衝突時最驚心動魄的答卷啊!

然而古儒的經典裏,卻不是這樣看的。即使是孔子也會在《春秋》裏違心曲筆。至於孔子以下,自不待言。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下,倫理也成了束縛的工具了。魯迅怒斥封建禮教“吃人”,真可謂入木三分。在那樣的倫理下,哪還有真理可言?

柏拉圖“背叛”先師,説:“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布魯塔斯在刺入凱撒最後一劍時説,“不是我愛凱撒少,而是我愛羅馬多。”當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真理衝突時,他們是多可敬的言傳身教!

簡評:許多考生常慨歎作文無話可寫,殊不知寶庫就在眼前。本文的突出之處就在於:一是能敏捷地聯想並充分利用本次話題材料,二是恰當地處理好了話題材料在文中的位置並銜接自然。當然,如果沒有敏鋭的大膽和靈活駕馭文字的功底,則要麼不會利用材料,要麼生硬嵌入文中,造成油水分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