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寫作素材>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新選材創新招數之原理滲透法

寫作素材 閲讀(2.53W)

這裏的原理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在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若能穿插進這樣高層次的理性認識,不僅能使文章充滿哲理的光彩,也能使作文論證的高度大大上揚,也使作文的結構渾然一體。實際上對任何一件事物的認識或者寫作任何一篇論述事理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可以用上一兩個哲學原理,關鍵看你肚子裏有沒有貨可以“批發”,是不是會“對號入座”。那麼,常見的原理有哪些呢?

20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新選材創新招數之原理滲透法

一、客觀全面的原理。辯證法告訴我們,看事物要全面而不要片面,這樣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全面的觀點要求我們看事物發展要認清主流和支流,既不要光看支流而忽略主流,也不能只看主流而忽視支流,要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發展。如199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讀一個小姑娘對玫瑰園的看法,就可利用這條原理。

二、發展變化的原理。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要根據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如1991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近墨者墨》和《近墨者未必黑》就從這個角度來論述。

三、互相聯繫的原理。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之間以及事物諸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這就要求我們看事物時,要用聯繫的觀點,而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事物的聯繫,還表現在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繫。

四、對立統一的原理。辯證法的核心是矛盾,它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的、絕對的,存在於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中。我們在認識、分析事物時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矛盾對立的雙方都在一定條件下向着相反的方面轉化。

五、由表及裏的原理。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現,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即認識事物要由表及裏,只有這樣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這是思維深刻性所要求的。

考生例文1

麻雀只看到了燕子的缺點——逃避嚴寒,而忘記了燕子所立下的種種功績。其他的幾隻鳥也大抵如此。它們只注意到了別的鳥的缺點,而置優點若罔聞。這難免會出現所發出的種種錯誤的見解和偏激的論斷。其實,燕子逃避嚴寒又何嘗不是一種必要的、明智的選擇呢?

我們待人處事也應分成兩面,既要看到人或事物的缺點,更要注意發掘利用他們的優點。這就需要我們利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燕子逃避嚴寒是真,但這又何嘗不是求得生存的一種手段呢?我們對待問題不僅應當判斷它的正誤,還要辯證地找到正中之誤、誤中之正。正的要發揚光大,誤的要摒棄杜絕。

中國有許多格言都曾論述過要辯證地看待問題的重要性。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等等。既然完美無缺的事物本不存在,我們就更應辯證地看待問題,找出美中不足以及不足中的可取之處來。

辯證的觀點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也極為重要。例如對待一個學生,不僅要看他的成績,還要看他的各個方面。優秀的學生如此,差的學生亦應如此。如果學習不好,德、體、美都很出色,那也就為差生不差了。又如我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人抱着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度。誠然,改革開放也難免混進一些渣滓,但縱觀全局,辯證分析,利大於弊。所以堅持下去,終於取得了成功。

我們應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能因為地裏長着荒草就放棄了一地的青苗。也不能只因荒原中僅存的一棵青苗而把它説成是良田。如果我們也像鳥類那樣相互攻擊、譏諷,豈不令智者嗤笑!對待人或事物,都應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優點又要善於發現不足,但不應以此為據,互相攻擊。

簡評:本文的中心詞是“辯證”。不但以“辯證”為題,以“辯證”開篇,而且以“辯證”展開議論,以“辯證”闡述道理,最後“辯證”統領全文。作者巧妙地將哲學原理運用到作文中,構成了整篇文章內在的主旋律,給人一種中心明確,論點鮮明,重點突出的感覺。

江蘇考生例文

你知道10減1等於幾嗎?9。對,可也不完全對。

如果是樹上10只鳥,被槍打掉1只,這裏的10減1就不一定是9,而可能1只鳥也沒有。

如果是魚缸裏的10條金魚,死了1條,問魚缸裏有幾條金魚,那麼10減1還是等於10。

如果是夜裏點燃的10支蠟燭,被風吹滅了1支,問到天亮還剩幾支,那麼答案是1因為其餘的蠟燭都燃盡了。

如果是桌子的10個角,砍掉1個角,那麼10減1還是不等於9,因為我們將看到11個角。

好了,如果現在再問10減1等於幾,你還會想到9嗎?你還有其他答案嗎?

是的,生活的智慧不同於簡單的數字邏輯。“10減1”現象告訴我們:如果你要到羅馬去,你可以找到很多條大路,只要轉一下身子或是換一個角度就可以了。

要擁有“10減1”的智慧,需要有開闊的視野,需要一個觀察事物的多角度。唯物辯證法告訴人們:事物是一分為二的,看事物不僅要看到它的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如果囿於純數學領域,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答案。但如果跳出這個圈子,那麼答案就豐富起來了。如果我們有探索的興趣,我們就會發現,蘋果換一個切法,裏面會有五角星;如果我們還有足夠的幽默,我們也能用“天真”一詞造出“今天真熱”這樣可愛的句子。

要擁有“10減1”的智慧,更需要有打破常規逆向思維的勇氣。就如前面那道數學題,如果數學老師説“10減1等於9”,我們就認為“10減1”一定等於9,那麼就失去了體會後面那麼多答案的樂趣。近代科學家正是打破了“燃素説”,才使化學研究步上正軌;貝多芬正是敢於打亂傳統樂式,才創造了許多傳世之作。曾經有個故事説,過去的電扇都是黑色的,正由於日本一家公司敢於逆向思維,生產了許多彩色電扇,不僅使其銷量大增,更給後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正是一位日本小女孩,把未用完的長筆芯當作用完了,從而解決了因筆芯長漏油的問題。

10減1等於9。

10減1不等於9。

10減1等於……

簡評:本文以富含創造性趣味的例子作為全文的引子,分析並指出了要擁有創造性智慧就需要有開闊的視野,“需要一個觀察事物的多角度”,然後,引用哲學原理“事物是一分為二的,看事物不僅要看到它的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甚至多面”。公理化的論證,獲得了巨大的説服力。

考生例文2

在《勸學篇》裏,荀子這樣説:“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就告沂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凡事都貴在一個“恆”字。

不錯,有許多想有所建樹的人在事業上卻是一事無成,他們失敗的原因也就在缺少一個“恆”字。

這幅漫畫不也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嗎?此人雖有沖天的幹勁,想盡力挖出一口井來,他選的挖井的位置雖也正確,臨近水源,但是,他卻沒有成功。不難看出,他缺少的也恰恰是一個“恆”勁,一種堅持的精神。

許多科學家,他們能夠做出一番成就,為後人所推崇,也正是因為他們只有一種堅持的精神,一種在困難面前不畏葸,在失敗面前不喪氣的“恆”心。

諾貝爾不是這樣麼?為了製造TNT,他花盡了錢財,失掉了愛妻,他的父親和一個弟弟也因此喪身,最後他自己竟無棲身之處,被視為“瘟疫”,趕到海上。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住手吧?然而,他不!終於,造福於人類的TNT問世了。

難怪,魯迅讚賞動物有“咬筋”,“一門咬住就不放”。我們每一個人不也都需要這種“咬”勁——恆心嗎?

其實,這種“恆”正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願望。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紛繁複雜的,然而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們對於客觀事物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多次反覆才能形成。所以,我們想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非得經過多次失敗,多次反覆(當然,要除掉那種偶然機遇),然後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因而需要“恆”。

沒有恆心,腐朽的木頭也折不斷;有了恆心,堅硬的金石也可雕穿。改革者們,自學者們,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只要你們有雄心,有毅力,有能力,你們的事業一定能成功;即使有時也有陰影籠罩,但你們是會到達“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的,漫畫上挖井者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我不願意成為這樣的人,但願我的同學們、同志們也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簡評:這篇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最精彩的地方是第七段,作者引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巧作分析,十分有力地證明了“恆”的重要。穿插這樣高層次的理性分析,不僅使作文論證的高度大大上揚,而且也使作文的結構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