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靈感寫作網>大學入學測驗>預測>

2011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指導:提示語應引導發散思維

預測 閲讀(2.09W)

近年來,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命題正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已形成話題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題作文三分天下的格局。而命題作文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既保留了只給一個題目的形式,又出現了“提示語+命題”的新形式。這種命題作文的提示語一般是論述性或説明性的文字,它降低了審題的難度,同時對寫作的範圍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可以説,提示性命題作文是對命題作文的一種更新,它使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的命題形式更加豐富。但是,命題作文的提示語不可濫用,若添加得不恰當,則可能適得其反,給考生造成思想障礙。如2010年廣東省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就是一例。

2011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指導:提示語應引導發散思維

這道作文題的題目是《與你為鄰》,它比較貼近生活,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題中的“鄰”,既可以是鄰居,也可以是鄰座、鄰村、鄰國等;既可以實寫,也可以虛寫;既可以從正面寫,也可以從反面寫。單從字面上看,這是一道不難把握的作文題。

但也許是命題者擔心考生拿捏不準,於是對這道題加了一段提示:“你我為鄰,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鄰,無法迴避,卻可有所選擇。”經過這番提示,原本可以自由發揮的作文題一下子變得障礙重重了。

在現實生活中,相鄰者存在着各種不同的關係:或親密無間,“相互依存”;或從不往來,形同陌;或彼此猜疑,互不信任;或糾紛不斷,視若仇人……古人既有“天涯若比鄰”、“遠親不如近鄰”的佳話,也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説法,更有“智子疑鄰”和“以鄰為壑”的反面教材。可見,相鄰者的關係並不像提示語所説的“相互依存”那麼單一,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也並不都是彼此的“相互依存”,他們對相鄰不相知、人情冷漠的社會現象同樣感受尤深。但按照提示語的指向,這些“陰暗面”顯然是不宜觸碰的,於是,只能在文章中大唱“相互依存”的高調了。由於不少考生對“相互依存”缺乏真切的感受,因而多靠編造故事或避實就虛來完成此文,諸如“與理想為鄰”、“與信念為鄰”、“與高尚為鄰”、“與和諧社會為鄰”之類的立意充斥其中。明明談的是擁有理想,卻偏要説成“與理想為鄰”。如此一來,理想便不再屬於人的主觀意識,而變成了獨立的個體。一旦理想、信念、道德成了與“我”地位對等而單獨存在的個體,也便拉大了與“我”的距離。就這樣,為了扣住題意,考生們不得不在作文中生拉硬扯,甚至偷換論題。

不單如此,提示語中的“鄰,無法迴避,卻可有所選擇”也造成了考生的思維混亂。“鄰”確實“無法迴避”,但“可有所選擇”這一結論卻難以成立。鄰不同於友,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友可以自主選擇,鄰卻不能根據自己的願望任意選擇。當今社會已不同於孟子所處的可以擇鄰而居的時代,人們也不可能動輒搬遷。正因為如此,一旦與之為鄰,就必須面對,無法迴避。然而提示語卻把考生引向鄰“可有所選擇”的思考方向,這明顯違背了實際生活。考生除了拿“孟母三遷”來説事,很難從當今社會找到佐證或發掘材料。這樣,寫作的空間便大大縮小了。

可以説,這段提示語非但未能給考生指點迷津,反而給他們製造了障礙。正因為如此,去年廣東省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出現了整體滑坡的狀況,不但滿分寥寥,平均分也明顯降低。據有關媒體報道,考生中套作現象十分普遍,文章缺少個性,也缺乏真情實感。

有關專家把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歸咎於中學語文教學的“模板訓練”,歸咎於學生缺乏真情實感,這是不公平的。事實上,大學入學測驗作文的“假大空”氾濫並不全是教師和學生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學入學測驗命題的導向所致。如果作文題能讓學生大膽地説真話,抒真情,他們並非寫不出文質兼美的佳作。但我們的命題者卻習慣於對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進行道德定向,總喜歡以主題先行的方式把學生引向公共思維,使他們的個性受到了極大的束縛。就拿去年的廣東省大學入學測驗作文題來説,正因為命題者通過提示將思考範圍進行了嚴格的限定,使得考生難以自由發揮,也很難表達真情實感。這樣一來,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足為怪了。